以下是引用总理在2008-9-20 16:58:00的发言:很高兴回你的帖子。最起码你是研究了我的文章,看了我的帖子,你所发帖子使我多学习了许多知识。 不过你的这个帖子所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我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一、顺治十七年《怀庆府志》的序言 序言一落款:时 皇清顺治十五年岁次戊戍孟夏吉旦 序言二落款:顺治十七年岁在庚子仲春之吉 知怀庆府事楚孝感彭清典撰 序言三落款:顺治十七年岁在庚子孟秋谷旦 怀庆府粮河通判乐城仝元枢撰 序言四落款:时 皇清顺治庚子岁太簇曰吉旦 前奉旨奉旨教习正黄旗由甲午贡士出身署怀庆府事盐捕通判王维秀撰 序言五落款:时 皇清顺治庚子岁清和月谷旦 赐进士出身怀庆府推官居巢曹同统撰 序言六落款:顺治十七年岁在上章困敦毕相月朔 进士第资政大夫礼部左侍郎加二级兼翰林学士......薛所蕴撰 上述序言有几个不同的特点: 1.在年号前冠以皇清二字的有三个。 2.直抒顺治的有三个。岁次、干支的用法顺序也不尽相同。 结论:落款是序言的书写者随手落下的,是根据作者的习惯落下的。落款的工与不工,与文章的真实性没有任何关系。 二、在落款的日期前加国号问题。 现在选择几处笔者手头的文章: 1.《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落款:大汉乙卯岁八月一日安昌县令刘德辛立石。 2.《百岩寺浮图铭》:大周垂拱二年,获嘉县朱四娘为女造浮图云 3.《百家岩寺大殿西壁画净土功德记:大宋开宝六年岁次癸酉十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 证明:我国自汉朝以来,国人对自己的国家都是很尊重的。在称呼上往往在年号前饰以一个形容词如大字、皇等,这是我国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如果认为落款日期加年号是民国以后的事,并以此来判断作品的年代是毫无根据的。
先看《怀庆府志》的序言:
一、“府志”是史书。为此类文章做序有写历史的意思。因此落款可能冠以国号。类似的还有碑文、祭文之类。这都不是日常文章的习惯写法。
二、岁次与年干支的用法。六个序言中,用“岁次”者一例,“岁在” 者三例,均符合“年号+年数+‘岁次(岁在)’+年干支”的用法。其中序言六“顺治十七年岁在上章困敦”中的“上章困敦”系岁星纪年的名称,对应干支纪年中的庚子年。而序言四和五都是直书某年某月(“太簇”系正月,“清和”系四月),与“ 岁次”、“岁在”的用法无关。总理网友说“岁次、干支的用法顺序也不尽相同”,不知何指?
再看其它三例:
1.《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落款:大汉乙卯岁八月一日安昌县令刘德辛立石。
2.《百岩寺浮图铭》:大周垂拱二年,获嘉县朱四娘为女造浮图云
3.《百家岩寺大殿西壁画净土功德记:大宋开宝六年岁次癸酉十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
其1.:汉朝有多个乙卯年。此落款未说明是哪个。据说《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是东方朔所作。东方朔为汉武帝时人物。查汉武帝时代,仅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为乙卯年。史载汉武帝时期共有十一个年号。元朔是第三个。一般认为,汉武帝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公元前116 —前111 年),是第五个年号。此前的年号是后来倒推追加的。因此,“刘德辛立石”时,还没有年号一说。自然只能写国号。
其2.:“云”字放在句尾,表示前面的话是转述传说。“大周垂拱”是武则天称帝时的年号。此句话的意思是:据传说在武则天垂拱二年,得到了嘉县的朱四娘为她女儿造的浮图。这显然不是落款,而属于叙述前人前事,加国号以便明确时间。
其3.:“大宋开宝六年岁次癸酉十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这是一个落款吗?看着不象。百家岩寺现在还有大殿吗?河南修武县现存百家岩寺塔,这《功德记》是在百家岩寺塔内吗?百家岩寺塔,据考证是金代中期在百家岩寺遗址上修建的。金于公元1115年建国,到公元1234年亡。宋开宝六年是公元973年,在金建国之前。所以,我猜测这句“大宋开宝六年岁次癸酉十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是记述一件事。果真如此,则加国号以便明确时间,就是很自然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