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太极方架

松啊、空啊送到哪里去?(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6 1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力气比自己大的人推手也是蛮有趣的。不过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坏处……。


但好象这年头高手们都闭关修练或搞理论研究去了。没人出来用“武”为“武术”争口气。


相信高手们的周围总有不少人在跟他们学。但学武术(不是作操)的总人口在大降吧。


理论太多,实践太少。导致学武者,尤其是学太极拳者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不成正比。


还有很多人叫着要以养生为主。对中老年人这是对的。但总不能让青少幼年也去养生吧。


你去宣传,谁理你呀。青少幼年不学不练,难道还让中老年去继承武术?


所以,还是把理论变成简洁见效的实践方法为好。


练习-》变强-》再练习-》变更强 ……


不然,你说得再天花乱缀也不会有人理你。这些年武术的发展已是明证。

发表于 2006-2-16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力气比自己大的人推手也是蛮有趣的。不过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坏处……。


但好象这年头高手们都闭关修练或搞理论研究去了。没人出来用“武”为“武术”争口气。


相信高手们的周围总有不少人在跟他们学。但学武术(不是作操)的总人口在大降吧。


理论太多,实践太少。导致学武者,尤其是学太极拳者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不成正比。


还有很多人叫着要以养生为主。对中老年人这是对的。但总不能让青少幼年也去养生吧。


你去宣传,谁理你呀。青少幼年不学不练,难道还让中老年去继承武术?


所以,还是把理论变成简洁见效的实践方法为好。


练习-》变强-》再练习-》变更强 ……


不然,你说得再天花乱缀也不会有人理你。这些年武术的发展已是明证。

发表于 2006-2-16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afante在2006-2-16 13:05:00的发言:

跟力气比自己大的人推手也是蛮有趣的。不过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坏处……。


但好象这年头高手们都闭关修练或搞理论研究去了。没人出来用“武”为“武术”争口气。


相信高手们的周围总有不少人在跟他们学。但学武术(不是作操)的总人口在大降吧。


理论太多,实践太少。导致学武者,尤其是学太极拳者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不成正比。


还有很多人叫着要以养生为主。对中老年人这是对的。但总不能让青少幼年也去养生吧。


你去宣传,谁理你呀。青少幼年不学不练,难道还让中老年去继承武术?


所以,还是把理论变成简洁见效的实践方法为好。


练习-》变强-》再练习-》变更强 ……


不然,你说得再天花乱缀也不会有人理你。这些年武术的发展已是明证。


有道理。老一辈武术家往往理论水平不高,做得出说不出。现代的武术家功夫差,就在理论上拔高,搞得玄而又玄,牛皮吹到天上去了。但推手功夫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比本力,要是推过了力气大的人,那你就是高手了。

发表于 2006-3-5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执迷不悟,可惜啊.松,是入门.同是同门,为什么祝大彤强调松空?同是杨家,汪永泉一系的老六路是松空的,而此门出的高人多,一些高人境界甚至几于道啦.我90年接触的蔡松芳,入门和高功就是一个无极桩,无极桩的核心就是放松身心.
发表于 2006-3-8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太极禅在2006-3-5 15:37:00的发言:
哈哈,执迷不悟,可惜啊.松,是入门.同是同门,为什么祝大彤强调松空?同是杨家,汪永泉一系的老六路是松空的,而此门出的高人多,一些高人境界甚至几于道啦.我90年接触的蔡松芳,入门和高功就是一个无极桩,无极桩的核心就是放松身心.

极松极柔是结果,紧而又张是手段 。当今太极拳界有股莫名的恐惧,对紧张的恐惧。 我认为松。空绝对不是说给初学者的,而是说给那些筋骨功夫练够了的高手的。否则为什么内家拳不管太极拳,形意,八卦都先要抻筋拔骨请问抻筋拔骨是松还是紧。

发表于 2006-3-8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妨说说我所学的吴氏太极,以前老师教我们基本功的时候,关于抻筋拔骨也是在强调“松“的情况下去做的,而不是经蹦蹦。纵观印度的瑜伽和少林寺的易筋经都是强调放松的,可见松的确是基础。

发表于 2006-3-9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抻筋拔骨是经蹦蹦吗?没有紧有松吗?就象弹簧不压紧能出弹簧劲吗?
发表于 2006-3-12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

发表于 2006-3-13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太极禅在2006-3-12 14:40:00的发言:

唉...

太极禅先生不需要叹气,您可能比较欣赏吴式杨禹廷先生一系以及汪永泉先生一系。在下虽不在北京却恰好和这两系都有一点渊源。我把我知道的碰到的说一下。家师是个武痴又交游甚广,曾把吴式一系王培生,高壮飞,张全亮,祝大彤,汪永泉先生一系的第三代高手如朱椿轩等,其他如陈式陈立清,杨式林墨根等前辈请回家过。在下有幸听过各位前辈教诲,也曾受各位前辈指点并摸过手。各位前辈功夫确实不同凡响有的一接手就惊心动魄,有的接手虽然象和风细雨却暗藏杀机,有的雄浑粗壮,有的轻拿轻放,很好的体现了太极拳本质。在我的记忆中好象祝大彤先生是唯一不会推手的,也是唯一把“技击是太极拳的末技”这句话挂在嘴边的。祝大彤先生不会推手却喜欢讲手,讲手一般是门内师傅教徒弟的一种方法,徒弟给一个单纯的较直的劲,师傅把劲化掉把徒弟发出去,和推手不一样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徒弟的劲不能变也不能顶,主要是体会师傅如何把劲化掉如何拿如何放。由于在整个过程中徒弟的劲不能变也不能顶在对方发劲后还要顺势跳出。所以不明白的人还以为师徒配合表演。其实这是太极拳训练中一种独特的方式,但毕竟和推手是有区别的。凭心而论在讲手中祝大彤先生的东西也是很纯的,但和其他各位比又好象少一点什么(也可能是小子水平太差感觉错误)。真正的打人如挂画------祝大彤这幅图就是典型的讲手时拍的照。所以说祝大彤先生代表杨禹廷先生一系的吴式太极拳,可能有点牵强了。

汪永泉先生一系确实讲究松,散,通,空。但讲究松,空并不是不要,紧,实。如果太极禅先生是汪系弟子应该可看到门内有一本记录汪永泉先生,朱怀远先生平时谈太极拳的话的小册子。我记得有段话汪永泉先生是这样说的:太极是什么?是阴阳,用现代话说就是矛盾,太极拳就是解决矛盾的拳。解决什么矛盾?解决动静,刚柔,开合,虚实的矛盾,动不对静不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对。刚不对柔不对,刚柔相济对。开不对,合不对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对。虚不对实不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对。顺着这个思路小子加一句,松不对紧不对,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对。不知可否。汪永泉先生还特别指出太极拳是一个整体,千万不要因为符合自己的理想对太极拳中某一片断去单独的下功夫,这样是会走偏的。

小子自知太极拳水平太差,所以只是把看到的感觉到的如实汇报而以,如有不对或得罪之处还望太极禅先生批评指正。

发表于 2006-3-14 1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松而不要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常人常态是紧,故要松,不松,不入道门。不松练,练得越刻苦,时间越长,离道,越远。从心理学生理学来看,深度放松的脑波频率和宇宙的频率是接近的,这就是静修入定者天人合一境界的科学解释。松,是入门,不松,永在门外;松是大法,不松,不达上乘。我们太极同门不得不察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