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绿茶傻猫

太極源流百年爭論塵埃落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9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赵光之在2005-5-9 14:44:29的发言:

太極源流百年爭論第三战


奉系军人李景林


剑术有成


政治觉悟


武当卓然出世



陈长兴杨禄禅与许禹生时期(民国十年前),太极就专拜武当,由李景林而卓然出世之说不立,为臆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9 14:48: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5-5-9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好汉三个帮

李德印教授祖父李玉琳先生

不遗余力

友情贡献

发表于 2005-5-9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極源流百年爭論第四战

杨家门生郑曼青

防卫战

不丢不顶

发表于 2005-5-9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赵光之在2005-5-9 14:47:16的发言:

一个好汉三个帮


李德印教授祖父李玉琳先生


不遗余力


友情贡献




屈从政治,与学术无关。文革后,自拨云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9 14:54: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5-9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露珠(楼主),粉墨而已。粉饰豪华,垂垂老矣!
发表于 2005-5-9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極源流百年爭論第五战

青帮大亨

党国要员

十里洋场

自立门户

发表于 2005-5-9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極源流百年爭論第六战

孙先生

谦虚谨慎

辛勤笔耕

遗惠后学

发表于 2005-5-9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赵光之在2005-5-9 14:47:16的发言:

一个好汉三个帮


李德印教授祖父李玉琳先生


不遗余力


友情贡献



其所得,凤不闻毛,麟未见角。山东传人伙矣,足证。
发表于 2005-5-9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武术的近代变革与传统太极拳术

关于近代的中华武术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无数武术家共同创造了一场伟大的拳学变革。我们为了能在有限的篇幅内介绍清楚主要事实,不得不主要选择代表性拳种太极拳术、典型拳学家太极拳家进行评述。我们深深明白有名的武术家值得我们怀念与关注,无名的武术家同样值得我们怀念与关注。

篇一千古困惑和历史难题

中华武术几千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招法、技法数不胜数,练法、用法千变万化。但是,以下四个问题始终是中华武术的千古困惑。

    以防身始以残体终

    以抗暴始以施虐终

    未曾克敌先伤己意

    未曾制胜先致败势

条一以防身始以残体终(野蛮修炼)

对于绝大多数中华武术修炼者来说,防身自卫是最初选择开始修炼的真实动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野蛮修炼,其中很多人劳损严重,伤痕遍布。更有甚者,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却把生命和健康丧失于所谓的练功之中。野蛮修炼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一般都要强调本能。他们中有人主张向野兽学习,简单地模仿猛虎、雄鹰;有人倡导不计后果、不讲条件的苦修蛮练;还有人沉迷于自戕而不拔。

条二以抗暴始以施虐终(残忍教学)

自强以抗暴是中华武术的传统口号。但是由于有许多拳种、拳师过分强调残忍在格斗对抗中的作用,导致教学实践片面突出残忍二字。不甘屈服的良善之辈经过这种反复强化训练,大多很快变得心黑手辣。对于虐待同类的禽兽行为有人粉饰为菩萨心肠、屠夫手段。我们不敢苟同。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根据心理科学的分析,施虐是变态的行为。同样,自虐也是如此。暴力倾向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特征。我们中华武术修炼者必须防止中华武术的教学活动变成暴力宣传与暴力实践。持正宏忍、循善力行方为根本。

条三未曾克敌先伤己意(执偏妄想)

执偏妄想是更加普遍的问题。古代的人类大多生活在蒙昧之中,对于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极度匮乏。他们迷信鬼神,敬畏天地。他们特别相信命运。他们的思想中有很多影响格斗对抗的杂念。比如梦见了地狱,就认为交战必死;听说某人会法术,就惧怕与之搏斗。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心理障碍。思想意识的偏颇会直接损害身心健康,也会间接招致防身抗暴的失败。中华武术的修炼活动是异常复杂的过程。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情况会随时出现。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特殊的生理反应与心理感觉,是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的认识对象。如果妄想,我们的心理会崩溃、生理会紊乱。

条四未曾制胜先致败势(冒险盲动)

冒险盲动,通常被很多中华武术修炼者当成勇敢的表现。这是极其荒谬的认识。对人家一无所知,凭胆大实施攻击,很难成功。即使胜利,也是瞎猫撞上死耗子--赶巧。任何时候都是知己知彼才有可能取得真正胜利。不知己知彼,不失败才是奇怪之至。但是突发的格斗中如何才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对手,确实是非常艰难的课题。冒险盲动对于失去理智的人是自然而然的选择。明智的人类肯定要拒绝选择冒险盲动。下定决心,不畏艰辛,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固然是对的。但剑胆与琴心、勇气与智慧、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应该是统一的。我们不能为了求胜而取败。

以上四个问题是需要中华武术通过近代变革来认真回答和切实解决的。

篇二明清之际的拳术创新——陈王庭先生沟通医武、融会拳道的伟大探索

明清之际,天下大乱。烽烟四起,英雄辈出。以陈王庭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拳术创新家,对传统武学进行了全面、彻底、有益的改造。他们继承了前辈的思想精华,总结了自己的技击经验,发展了固有的技术体系,发明了全新的训练手段。

条一练习拳术与调和气血(体疗)

陈王庭先生发现练习拳术可以调和气血。他熟悉道家、医家的导引吐呐、内景搬运之术,他擅长军事格斗技术,他了解竞技胜负规律。他在晚年隐居乡村时,结合医、武两种传统技艺发明创造了新的保健拳术。这种新生事物虽然在当时是无名的,但是完全符合今天的体疗科学。陈王庭先生是华佗之后中国民族体疗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和贡献是超前性的、世界性的、永恒性的。

补充一句,现代社会正在积极发扬他的体疗理论。

条二身心动静与天地阴阳(知道)

陈王庭先生是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他精通四书五经,兼奉孔老。他喜好读易,对研究黄庭经也有持久的兴趣。他领悟出身心动静与天地阴阳之间是根本相通的。他能够深刻理解天人感应、天人和合。这样他也就同时知道,拳术可以作为修养的有效手段而存在。他用拳术把自我与宇宙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这是真正的知道。

条三进退刚柔与内外虚实(搭手)

缺乏安全有效的训练手段,一直困扰着中华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传统的拳打、脚踢、擒拿、摔跌等练习方法,在日常实践中有极大的危险性,非常容易发生身心伤害事故,所以象征性的套路演练逐渐取代残忍的近似实战的血腥搏斗而变成了主要的流行的普遍的训练手段。单纯学练拳术套路(独练和对练)固然能够保证修炼者的人身安全、改善其体质、增进其体能,但是由于这种假想性的技击模拟训练先天不足(格斗对抗的真实性差),所以就难免大量出现花拳绣腿、华而不实的技术,因此训练的有效性就大大打了折扣,从而培养技击技能、提高技击水平也就成了一个美丽的泡影。陈王庭先生创造的双人搭手则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人身安全与训练效果的矛盾。

搭手的方法简介。

一、基本动作:单手挽花、双手缠龙。

共同练习的两位武友相对直立。心静体松,凝神定意。双方均立掌前推,互抵为礼。侧身迈步,胫骨相磨。下盘弓箭虚实连续互换,中盘不断左旋右转。上盘一臂屈伸(退手屈,进手伸。)为单手挽花,两臂搭接(上手搭,下手接。)为双手缠龙。要点是相互和顺,彼此协调。

二、基本练习:定步沾连、活步粘随。身手虚实刚柔,精神蓄放松紧。注意,同侧腿相抵为合步搭手,异侧腿相抵为顺步搭手。定步沾连,双方既不进步,也不退步,原地前弓后坐,因势变虚转实。意气相连,骨肉相沾。活步粘随,双方既可进步,也可退步,到处落脚生根,随机移形换步。上下相随,手脚相粘。点为沾,线为连,面为粘,体为随。

三、主要方式:依法划圈、随意采花。

依法划圈是讲按照从两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顺序练习搭手,初步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没圈求有圈、大圈求小圈、明圈求暗圈。随意采花是说搭手的高级阶段的练习方式。

四、具体形式:

穿掌搭手、掖掌搭手、塌掌搭手、托掌搭手、推掌搭手、削掌搭手;摇臂搭手、采臂搭手、靠背搭手、挤身搭手;四正搭手、四隅搭手、开合搭手、升降搭手、拿放搭手、蓄发搭手、化打搭手、引落搭手、八法搭手、和合搭手等等。

五、诀窍概略:

放松解:放平凡心,松周全身。

挺拔解:挺身能出,拔背方通。

走化解:靠自觉走,随人意化。

挨打解:被动挨,主动打。

触发解:一触即发。

反弹解:逢反必弹。

感应解:有感皆应。

搭手的规律分析。

一、感觉灵敏。搭手练习着重神经系统的锻炼。我们知道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协调人体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幸福与快乐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息息相关。

二、身体灵便。搭手练习能使人体各个部分的肌肉、骨骼、关节、韧带都得到锻炼。长期反复、科学适度、持续多样的复杂运动能够有效增强人类的体质,提高肢体的协调性。

三、反应灵活。搭手练习的直接目的在于训练人体格斗对抗的反应能力。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神经的兴奋与抑制,是反应能力的物质基础。我们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搭手训练确实能够改善自身的反应能力。

搭手的价值评价。

一、开辟新径,搭手从人。陈王庭先生创造的搭手强调观察了解对手的极端重要性,重视对抗运动的有机合理性。学练搭手必须避免双重顶牛、单重推车的情况发生,必须遵循舍己沾连、从人粘随的根本要领。因为双重则滞,搭手将变成角力;单重则漂,搭手将变成发功;舍己则空,搭手将可能明理;从人则灵,搭手将可能知道。能否从人是学练搭手的关键。能从人,则走入正道;不从人,则彷徨歧途。

二、别开天地,搭手尚仁。陈王庭先生创造的搭手尊重和卫护对手的各种权益。仁者爱人,中华武术修炼者理当广泛爱众,何况经常互助、始终合作、情深义重、同甘共苦的武友。搭手不同凡响的地方就在于交际性。搭手有德,纯净者人人敬,污杂者个个远。搭手为武友之间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提供了便利。

三、开创新路,搭手益众。陈王庭先生创造的搭手由于具有安全性、文明性、科学性、趣味性、便利性(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场地),因此可以吸引广大群众参加练习。搭手的运动量完全能够根据体能、体质的差别而进行自我调整。搭手对于身心的锻炼比较全面。通过搭手运动可以体验和领悟格斗对抗的道理。搭手为技击的普及与提高开创了新路。

注:南拳黏手、峨嵋派纽丝拳、鱼门粘手等训练方法非常近似搭手。彼此源流怎样,有待考证;相互影响如何,大可讨论。

篇三鸦片战争前后的理论突破——武禹襄先生著书立说、继往开来的独特实践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内忧外患。外人船坚炮利,吾族体弱心愚。以武禹襄先生为代表的一代武术家虚心学习,独立思考,不拘成见,努力解疑。

条一身体力行与心领神会(新知)

肯下实际功夫,追求真正了解是武禹襄先生取得巨大理论突破的前提和基石。他从小习练拳术,不断研究技击。他先后跟许多人学过武,包括杨露禅、陈清平。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富有创新精神。武禹襄是通过身体力行的修炼实践完整、正确把握武术内功的第一人。他心领神会而悟出的弓弦劲理论,初步解决了松紧、虚实的合理转换问题。他把一生的心血都全部贡献给了中华武术理论探索事业。他的中华武术修炼活动是非常成功的——获得了许多独到的新知。

条二切磋琢磨与推敲酝酿(经典)

武禹襄先生的拳架具有极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他的姿势、动作既不同于杨式,也不同于陈式。他根据自身条件、社会地位、技击需要,反复修改拳架,至死方休。他不断从心知到身知,从身知返心知。他非常重视体悟、体验和体会。他的武学思想是切磋琢磨与推敲酝酿的成果。武禹襄的拳论是受到广泛肯定的经典。

条三独树一帜与伪托前人(创造)

武禹襄先生提出的八条身法是独树一帜的创造性见解。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这是从前没有过的清晰论述。他事实上自觉完成了哲理拳、文人拳与学术拳的统一工作。他明确提出太极拳的独特理论。武禹襄认为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但是他同众多先贤一样,既怀珠抱玉、不甘平庸,又超凡脱俗、淡泊名利。我们觉得他伪托前人的做法是特定时代与特定社会的产物。另外,打手与搭手的关系也是一个创造。

篇四清末民初的传播经验——孙禄堂先生三家合一、两仪取中的重要思想

清末民初,国家权益遭受蚕食与瓜分,民族文化面临挑战与侵略。一批炎黄精英在苦难与劫变中挺起脊梁。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为了身心完美与社会和平而奋斗、努力、献身。孙禄堂先生就是其中一个相当典型的武术家。他以弘扬中华武术为己任,毕生学习与研究拳学,取得极大成就。

条一博学大师与精研典范(继承)

孙禄堂先生先后学练过形意、八卦、太极。他是武林公认的博学大师,写作了多部有价值、有影响的武术专著。他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古老的文明。他是精研前辈经验的典范。他全面继承了郭云深、程延华、郝为桢先生的主要武学思想。

条二朴立根基与玄致广大(知觉)

孙禄堂先生从心意把入门到融会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而自创一派,走过了一条朴立根基、玄致广大的知觉之路。我们知道学拳练三体,站桩悟十年是心意把的根本功夫。内在的修炼能够彻底改造一个人的躯体与心灵。他体会了寻常难得的感觉,获得了无穷的身心乐趣。他从修炼活动逐渐领悟出先贤言教中的真义。

条三天人象数与身心形意(发挥)

孙禄堂先生精通天人象数之学。他知道人类与环境是协调统一的关系。他明白现象与规律之间是完全一致的。他运用传统的哲学思想来分析中华武术的各种复杂现象。他系统研究和全面总结了身与心、形与意的辨证关系。孙禄堂先生对于中华武术的发挥是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他觉得传播中华武术应该打破门户之见、融会百家精华。他的哲理拳思想是古典武术理论和近代动荡局面的共同产物。他长期从事中华武术教学实践活动,积累了大量格斗对抗的经验。他善于借助易理思考和解决中华武术的问题。他发现中华武术的不同拳种具有共性。他认为不同拳派应该和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一生心得集中体现于三家合一、两仪取中的孙式太极拳。孙先生最大的发挥是中华武术能够和应该拳道合一。也就是说中华武术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

发表于 2005-5-9 14: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篇五武术修炼者的迷失与觉醒——中华武术的社会作用和文化价值

过去的三个世纪,中国和世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强大的帝国进行殖民扩张,一方面弱小的民族渴望继续生存。中华武术也在动荡的时代中接受血与火的洗礼。

条一义和神拳的合理与荒谬:变革中的保守主义势力。

一八九九年前后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一般兴起了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义和团。参加者遍及城乡各个社会阶层,相互间以教学和传播神拳作为思想感情的纽带。这种摩拳擦掌、使枪弄棒的中华武术民间结社在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从主要向内修养身心转变为着重向外干预社会。他们崇尚江湖义气,强调团结互助的价值观念。虽然义和团经过残酷镇压而遭失败,但是中华武术的社会作用却凸现出来。我们觉得有必要讨论一下近代社会的中华武术修炼者中的保守主义势力。一百年前的中国外有列强侵略,内有百姓反抗。古老的帝国再一次风雨飘摇。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中华尚没有应对的良策。内圣外王的传统修养哲学显然并不能具体地解决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问题。但是有许多人不能和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他们就是中华民族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保守主义势力。中华武术的近代变革同样要面对这种保守主义势力。义和神拳的兴衰,集中揭示了中华武术中的保守主义问题。我们必须知道中华武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既积累了大量合理的成分,也沉淀了不少荒谬的因素。迷信鬼神,并且致死不疑就是其中一种。义和团时代这种事情特别普遍。有自称某佛转世的,有风传老母下凡的,有表演关云长附体的,有装扮猪八戒显灵的。在洋枪洋炮面前,一切都恢复了本来面目。血肉之躯是不可能刀枪不入的。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却需要用成百上千人的鲜血和生命来证明,并且不能一劳永逸。这就是悲剧。妄言气血,夸大功力是另外一种可悲的迷信。中华武术修炼者中的保守主义势力特别喜欢欣赏和陶醉这种迷信。他们抱住气血二字不放,拒绝一切形态和程度的变革。他们不愿和不能学习、接受、应用当代的文明。他们既对科学成果一无所知,又极端仇视进步的变革。我们必须了解义和团反抗侵略的决心;我们必须清楚义和团不畏强暴的勇气;同时我们必须知道迷信鬼神气血的荒谬。

条二大成意拳的价值与贡献:变革中的激进主义思潮。

义和神拳的失败并没有彻底打垮中华武术修炼者的坚强意志。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重新振作起来。他们一方面切实总结鲜血换来的教训,一方面忠实继承先贤的道德精神。大成意拳就是这次反思的杰出成果。义和团运动留给中华武术修炼者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有太多父兄、师长和朋友奉献了满腔热血。他们不能不思考。中华武术的作用如何?中华武术的价值何在?他们中的智者通过大成意拳的形式告诉我们一个不算完整,但很进步的合理答案。大成意拳认为中华武术对个人是修养身心的良好手段,对社会是建设国家的精神动力。大成意拳反对迷信,提倡学术。大成意拳特别重视站桩训练,强调实作。大成意拳的独特价值在于既充分肯定传统的心理训练,又大胆否定流行的鬼神思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大成意拳对于中华武术近代变革的贡献是划时代的。我们很多人长期以来是完全认识不到这一点的。说到底,大成意拳代表的是一种中华武术近代变革中的激进主义思潮。他除了具有荡涤陈腐观念、呼唤拳学复兴、推动技击发展的正面特征外,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偏颇之处。譬如过分否定套路运动、师徒传承等中华武术的必要形式。我们觉得大成意拳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另外,大成意拳重在说明中华武术是一种文化。

条三武术家如何服务社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曾经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武术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如何?和宗教家的关系如何?和文化、教育、科学、伦理家的关系如何?近代武术家再一次用行动参加了讨论。他们中的多数人经过长期的修炼慢慢知道了正确的答案。虽然武术家并不是天生的政治家、宗教家、文化家、教育家、科学家、伦理家,但是武术与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科学、伦理是有内在联系的。武术家必须积极关注和认真研究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科学、伦理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武术家强健筋骨、完善人格、弘扬道德就是服务社会。

篇六传统太极拳术剖析与评价——中华武术的知识普及和技能提高

从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近三百年时间,中华武术完成了近代变革。传统太极拳术就是这场变革的见证、产物和成果。传统太极拳术承担了在中华武术修炼者中间普及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的双重职责。体用不二、拳道无间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点之一。系统化、理论化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点之二。保健性、娱乐性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点之三。

条一适应群众修炼

传统太极拳术为了适应广大群众参加中华武术修炼活动的需要,合理设计了修炼程序、修炼方案。一方面容纳、保留、传播了格斗对抗的技击精华,另一方面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了吸引和帮助妇幼老弱学习中华武术,逐渐修改、完善了训练体系。比如,强调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传统太极拳术相对从前的其它拳术训练与教学体系,更加注意个体差异,更加重视体质改善。传统太极拳术的教学套路可以根据修炼者的具体情况变通选择快慢、大小、高低、方圆等演练参数。传统太极拳术的普及套路一般没有发劲、震脚、腾空、跳跃等高难动作。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传统太极拳术的训练追求自然、反对人为,提倡舒适、避免痛苦。

条二迎合官方趣味

传统太极拳术倾向于迎合官方趣味。传统太极拳术的主要武术家都比较自觉地选择了维护社会既定秩序的拳学发展模式。他们为了顺利传播和继续发展中华武术而彻底采用正统主流文化来改造和规范传统太极拳术。由于他们皈依和信奉了官方思想,因此社会上层普遍接受和认可了传统太极拳术。

条三隐含民族哲学

传统太极拳术的内在魅力在于隐含的太极思想。我们的民族哲学是最古老的最灿烂的最吸引人的形而上学。我们知道智慧的力量是能够超越任何时空限制的。许多人学习传统太极拳术就是基于对哲学奥妙的浓厚兴趣。太极学说是民族哲学的精华。传统太极拳术是行动的太极学说。定架桩功是无极本体论,连势行拳是有极发生论,动静搭手是太极认识论。虽然太极拳术代替不了太极学说,但是可以传播、弘扬太极学说。通过传统太极拳术的认真修炼,人们都能够或多或少领悟到一些太极学说的美妙滋味。

条四融会传统文化

传统太极拳术对于我们今天,本身已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医学、兵学等都融会于传统太极拳术之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太极拳术来了解其他传统文化。正是打拳如写字,人异体不同;形象有差别,意义无距离。教拳即传道,心通胜身同;手脚难似师,思想易定门。

补·太极拳延年歌

金龙盘柱如手鼓,玉露魔劫似堂倌,

五劳七伤往后瞧,背后七颠百病消,

上下相随水火势,左右发劲摔碑手,

九段八节旋转术,经筋皮部按摩功,

寒肩冷颤闭气法,顶天立地浩然图,

心领神会认真练,祛病延年轻松了。

小结    传统武学的新生与复活

传统武学的主要特征是技击、养生、悟道三位一体

近代武术修炼者能够继承的武学遗产是异常丰厚的。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又是无比纷乱的。新的时代允许和要求他们做出相应的正确选择。他们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生活,成功地解决了教学练养的矛盾,改造了中华武术,复活了太极拳学。我们知道正是他们的反思与觉醒使传统的武学再次获得了新生。

技击、养生、悟道三位一体是传统武学的主要特征。中华武术的近代变革保留和突出了这一主要特征。这场变革的结晶——传统太极拳术更是技击、养生、悟道并重的典范。技击性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征之一。从陈王庭、杨露禅、武禹襄到孙禄堂十几代武术家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不断探索格斗对抗的规律。他们逐渐知道了刚柔虚实的变化奥妙。他们共同开辟了由着熟经懂劲到神明的技击入门深造之路。对此,有歌为赞:中定站桩静养气,十三势架动练功,双人搭手文明事,一心悟拳技击理。养生性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征之二。从护生、卫生到养生、摄生的转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因为物质生活的改善为人民大众长期生存提供了可能,所以要把本来不居主要地位的养生性提升到与技击性相提并论的高度。因此野蛮修炼与冒险盲动的问题就必须予以彻底解决。在练与用两方面进行合理的改进以确保中华武术的养生性是传统太极拳术最重要的创新成果。悟道性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征之三。残忍教学与执偏妄想曾是中华武术修炼中一个反复发作的顽症。传统太极拳术运用太极学说指导中华武术的修炼活动,着重强调悟道性。通过体验感觉、体会知觉、体悟道理,中华武术修炼者可以逐渐明白技击与养生的内在规律。重视积累经验,更重视总结经验;强调探索规律,更强调遵循规律。传统太极拳术的身心形意理论明确了中华武术的悟道性。

传统太极拳术的出现表明传统武学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几千年来困扰中华武术进步的难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旧问题的解决并不能终结新问题的提出。新的时代携带新的疑惑一起向我们走来。

我们需要知道,近代变革产生太极拳术,技击、养生与悟道得到并重。

附录·太极拳术源流概论

一、中华武术的长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产生传统太极拳术的沃土。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本土哲学是形成传统太极拳术的动力。

三、明末清初是传统太极拳术的创立期。

四、清末民初是传统太极拳术的完善期。

五、传统太极拳术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创造。

六、传统太极拳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众多中华武术修炼者用无数汗水和心血换来的成果,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七、虽然传统太极拳术的产生与发展确实受到过道教炼养术的影响,但是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说明任何道士与传统太极拳术的每一次重要进步有直接联系。

八、传统太极拳术的产生、发展、变革、创造是与陈王庭、武禹襄、孙禄堂等武术家的人生实践相联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