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赵光之在2005-5-9 14:59:21的发言:篇五武术修炼者的迷失与觉醒——中华武术的社会作用和文化价值
过去的三个世纪,中国和世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强大的帝国进行殖民扩张,一方面弱小的民族渴望继续生存。中华武术也在动荡的时代中接受血与火的洗礼。
条一义和神拳的合理与荒谬:变革中的保守主义势力。
一八九九年前后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一般兴起了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义和团。参加者遍及城乡各个社会阶层,相互间以教学和传播神拳作为思想感情的纽带。这种摩拳擦掌、使枪弄棒的中华武术民间结社在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从主要向内修养身心转变为着重向外干预社会。他们崇尚江湖义气,强调团结互助的价值观念。虽然义和团经过残酷镇压而遭失败,但是中华武术的社会作用却凸现出来。我们觉得有必要讨论一下近代社会的中华武术修炼者中的保守主义势力。一百年前的中国外有列强侵略,内有百姓反抗。古老的帝国再一次风雨飘摇。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中华尚没有应对的良策。内圣外王的传统修养哲学显然并不能具体地解决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问题。但是有许多人不能和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他们就是中华民族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保守主义势力。中华武术的近代变革同样要面对这种保守主义势力。义和神拳的兴衰,集中揭示了中华武术中的保守主义问题。我们必须知道中华武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既积累了大量合理的成分,也沉淀了不少荒谬的因素。迷信鬼神,并且致死不疑就是其中一种。义和团时代这种事情特别普遍。有自称某佛转世的,有风传老母下凡的,有表演关云长附体的,有装扮猪八戒显灵的。在洋枪洋炮面前,一切都恢复了本来面目。血肉之躯是不可能刀枪不入的。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却需要用成百上千人的鲜血和生命来证明,并且不能一劳永逸。这就是悲剧。妄言气血,夸大功力是另外一种可悲的迷信。中华武术修炼者中的保守主义势力特别喜欢欣赏和陶醉这种迷信。他们抱住气血二字不放,拒绝一切形态和程度的变革。他们不愿和不能学习、接受、应用当代的文明。他们既对科学成果一无所知,又极端仇视进步的变革。我们必须了解义和团反抗侵略的决心;我们必须清楚义和团不畏强暴的勇气;同时我们必须知道迷信鬼神气血的荒谬。
条二大成意拳的价值与贡献:变革中的激进主义思潮。
义和神拳的失败并没有彻底打垮中华武术修炼者的坚强意志。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重新振作起来。他们一方面切实总结鲜血换来的教训,一方面忠实继承先贤的道德精神。大成意拳就是这次反思的杰出成果。义和团运动留给中华武术修炼者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有太多父兄、师长和朋友奉献了满腔热血。他们不能不思考。中华武术的作用如何?中华武术的价值何在?他们中的智者通过大成意拳的形式告诉我们一个不算完整,但很进步的合理答案。大成意拳认为中华武术对个人是修养身心的良好手段,对社会是建设国家的精神动力。大成意拳反对迷信,提倡学术。大成意拳特别重视站桩训练,强调实作。大成意拳的独特价值在于既充分肯定传统的心理训练,又大胆否定流行的鬼神思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大成意拳对于中华武术近代变革的贡献是划时代的。我们很多人长期以来是完全认识不到这一点的。说到底,大成意拳代表的是一种中华武术近代变革中的激进主义思潮。他除了具有荡涤陈腐观念、呼唤拳学复兴、推动技击发展的正面特征外,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偏颇之处。譬如过分否定套路运动、师徒传承等中华武术的必要形式。我们觉得大成意拳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另外,大成意拳重在说明中华武术是一种文化。
条三武术家如何服务社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曾经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武术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如何?和宗教家的关系如何?和文化、教育、科学、伦理家的关系如何?近代武术家再一次用行动参加了讨论。他们中的多数人经过长期的修炼慢慢知道了正确的答案。虽然武术家并不是天生的政治家、宗教家、文化家、教育家、科学家、伦理家,但是武术与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科学、伦理是有内在联系的。武术家必须积极关注和认真研究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科学、伦理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武术家强健筋骨、完善人格、弘扬道德就是服务社会。
篇六传统太极拳术剖析与评价——中华武术的知识普及和技能提高
从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近三百年时间,中华武术完成了近代变革。传统太极拳术就是这场变革的见证、产物和成果。传统太极拳术承担了在中华武术修炼者中间普及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的双重职责。体用不二、拳道无间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点之一。系统化、理论化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点之二。保健性、娱乐性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点之三。
条一适应群众修炼
传统太极拳术为了适应广大群众参加中华武术修炼活动的需要,合理设计了修炼程序、修炼方案。一方面容纳、保留、传播了格斗对抗的技击精华,另一方面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了吸引和帮助妇幼老弱学习中华武术,逐渐修改、完善了训练体系。比如,强调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传统太极拳术相对从前的其它拳术训练与教学体系,更加注意个体差异,更加重视体质改善。传统太极拳术的教学套路可以根据修炼者的具体情况变通选择快慢、大小、高低、方圆等演练参数。传统太极拳术的普及套路一般没有发劲、震脚、腾空、跳跃等高难动作。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传统太极拳术的训练追求自然、反对人为,提倡舒适、避免痛苦。
条二迎合官方趣味
传统太极拳术倾向于迎合官方趣味。传统太极拳术的主要武术家都比较自觉地选择了维护社会既定秩序的拳学发展模式。他们为了顺利传播和继续发展中华武术而彻底采用正统主流文化来改造和规范传统太极拳术。由于他们皈依和信奉了官方思想,因此社会上层普遍接受和认可了传统太极拳术。
条三隐含民族哲学
传统太极拳术的内在魅力在于隐含的太极思想。我们的民族哲学是最古老的最灿烂的最吸引人的形而上学。我们知道智慧的力量是能够超越任何时空限制的。许多人学习传统太极拳术就是基于对哲学奥妙的浓厚兴趣。太极学说是民族哲学的精华。传统太极拳术是行动的太极学说。定架桩功是无极本体论,连势行拳是有极发生论,动静搭手是太极认识论。虽然太极拳术代替不了太极学说,但是可以传播、弘扬太极学说。通过传统太极拳术的认真修炼,人们都能够或多或少领悟到一些太极学说的美妙滋味。
条四融会传统文化
传统太极拳术对于我们今天,本身已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医学、兵学等都融会于传统太极拳术之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太极拳术来了解其他传统文化。正是打拳如写字,人异体不同;形象有差别,意义无距离。教拳即传道,心通胜身同;手脚难似师,思想易定门。
补·太极拳延年歌
金龙盘柱如手鼓,玉露魔劫似堂倌,
五劳七伤往后瞧,背后七颠百病消,
上下相随水火势,左右发劲摔碑手,
九段八节旋转术,经筋皮部按摩功,
寒肩冷颤闭气法,顶天立地浩然图,
心领神会认真练,祛病延年轻松了。
小结 传统武学的新生与复活
传统武学的主要特征是技击、养生、悟道三位一体
近代武术修炼者能够继承的武学遗产是异常丰厚的。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又是无比纷乱的。新的时代允许和要求他们做出相应的正确选择。他们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生活,成功地解决了教学练养的矛盾,改造了中华武术,复活了太极拳学。我们知道正是他们的反思与觉醒使传统的武学再次获得了新生。
技击、养生、悟道三位一体是传统武学的主要特征。中华武术的近代变革保留和突出了这一主要特征。这场变革的结晶——传统太极拳术更是技击、养生、悟道并重的典范。技击性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征之一。从陈王庭、杨露禅、武禹襄到孙禄堂十几代武术家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不断探索格斗对抗的规律。他们逐渐知道了刚柔虚实的变化奥妙。他们共同开辟了由着熟经懂劲到神明的技击入门深造之路。对此,有歌为赞:中定站桩静养气,十三势架动练功,双人搭手文明事,一心悟拳技击理。养生性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征之二。从护生、卫生到养生、摄生的转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因为物质生活的改善为人民大众长期生存提供了可能,所以要把本来不居主要地位的养生性提升到与技击性相提并论的高度。因此野蛮修炼与冒险盲动的问题就必须予以彻底解决。在练与用两方面进行合理的改进以确保中华武术的养生性是传统太极拳术最重要的创新成果。悟道性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特征之三。残忍教学与执偏妄想曾是中华武术修炼中一个反复发作的顽症。传统太极拳术运用太极学说指导中华武术的修炼活动,着重强调悟道性。通过体验感觉、体会知觉、体悟道理,中华武术修炼者可以逐渐明白技击与养生的内在规律。重视积累经验,更重视总结经验;强调探索规律,更强调遵循规律。传统太极拳术的身心形意理论明确了中华武术的悟道性。
传统太极拳术的出现表明传统武学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几千年来困扰中华武术进步的难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旧问题的解决并不能终结新问题的提出。新的时代携带新的疑惑一起向我们走来。
我们需要知道,近代变革产生太极拳术,技击、养生与悟道得到并重。
附录·太极拳术源流概论
一、中华武术的长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产生传统太极拳术的沃土。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本土哲学是形成传统太极拳术的动力。
三、明末清初是传统太极拳术的创立期。
四、清末民初是传统太极拳术的完善期。
五、传统太极拳术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创造。
六、传统太极拳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众多中华武术修炼者用无数汗水和心血换来的成果,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七、虽然传统太极拳术的产生与发展确实受到过道教炼养术的影响,但是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说明任何道士与传统太极拳术的每一次重要进步有直接联系。
八、传统太极拳术的产生、发展、变革、创造是与陈王庭、武禹襄、孙禄堂等武术家的人生实践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