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哼哼哈哈在2005-9-7 13:06:35的发言:不错! 看起来严丝合缝,稍想还是有漏洞了。 上大学吗?中国有大学,外国也有大学,就算是学的同一学科,还有不同的路数呢。你上大学要靠抖竿子完成,我上的大学却未必!什么说得一套套的?真的是没有打过架才是说起来一套套的。参加过实战就知道了,扯淡的内容还是少谈罢! 我一直在说,我所练的杨氏小架(少候传)在初始阶段的理论上就和其他门派所传太极拳(主要是杨澄甫传)是有差异的,但我也从未认为我所练的就是唯一正确的。 王老师的很多话都是看起来很好,讲课、论文可以用的上,但是过于书面化。不少地方我还是不敢苟同的。 12兄弟,为人实在,想说就说,但是自视正路,也就少一些包容。这个世间绝对不是非此即彼的。 至于新见的金陵朋友,呵呵,有文笔!如果拳打得像帖子一样缝隙很小,却又不失圆润,当是一个高手!
哈哈,见招拆招。只是几日不出山门,连大学的门换了方向亦未知,看来是浅薄了!
的确是扯淡。这个上网不扯淡还能怎的?告诉你怎么用劲?怎么拆招?还是做个气吞山河,轰动全国的广告?大杆的问题,真是不知者无畏了,还用争论吗?这里有位朋友提到了田兆麟先生。的确,打个比方,田先生以前也收了很多学生,徒弟,光是在外滩公园上课的学生就多达数百人。但是,得其传授大杆技艺的仅为少数的入室弟子。田先生的书里也专门介绍了大杆,为什么介绍?为什么介绍的含糊简单?再比方说杨澄浦公,一套85式红遍大江南北,门生众多,但是真正技业精湛者也还是他的几位入室弟子。同一套拳,为什么?不是说你跟他学了就代表都学全了,太极拳,绝不是那么简单的!否则杨家岂不是要喝西北风去了?再问,露蝉公的大杆功力是有记载的,哪里来的功力?为什么原来是枪,要改成杆?不可不详查。
至于“少侯的小架”,明确的告诉您,不用您操心,好东西丢不了的!该怎么传,传给谁,都有谱的。
谢谢您对我文字的恭维,心领了!至于评价我的拳,我也拜读过您先前的一些文字,我看您就忍一忍这个爱好,高抬贵手罢。太极十年不出门,这个什么意思,我还知道些,所以也不敢自封高手,更不敢说“玩”太极。敢用这个字的,要么是生手,要么是高手。
此处为王老师开的场子,我的理解是要让一些拳友,尤其是尚未出门的拳友了解一些门外的事,很好!起码不搞假大空!我看我们就算了罢,不用再罗嗦这个话题了。如师祖所说,爱糊涂就糊涂着罢!
一时兴起,罗里罗嗦,天南地北了一通,搅了各位朋友手谈的雅兴,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