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太极真功第一阶 -- 运柔成刚,知己真功
练拳要明理,要知道我们这么练的目的。每天慢悠悠的走拳架所为何求?是拳就必须有打击能力,也就是要具备刚坚之劲。可是太极不是以柔制刚的拳术吗?用得着刚猛之劲吗?没错,太极制人,以柔化刚来,引人于背势,或者说,太极想让对手有劲打不到,有劲发不出,说到底,这是一种战术,所谓避实就虚,是从战术层面而论的。实际上,没有那篇拳论说过太极不须刚劲,而是说“极柔软,然后极刚坚”,也就是说,我们最终总是要刚坚的。我们应该区分“以柔制刚”的柔是战术上的柔,是兵法;而“极柔软,然后极刚坚”的柔,是练法上的柔,是以柔求刚的修炼方法。太极推崇的以柔制刚,实际是孙子兵法于拳术中的运用,并不关修炼之事。所谓练功,练的是自身的能力,他应该包括化与打两个方面,只能化不能打,仅能保己不败,要战胜对手,必要打,不打就挨打,不打就不能置敌于死地。化的能力,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粘黏连随,这就是柔法,打的能力是什么呢?除了刚坚威猛还有别的吗?因此,我们应好好理解这句话:“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孙子兵法再好,也不能让一弱女战胜猛男,这是天理,别说世外高人,外星人也无法推翻。所以说,太极也要刚猛之劲,除非你根本不打算与人搏命,玩玩游戏,那就另当别论了。刚者,是一个拳手的基本能力,具备了刚劲,也就具备了打击能力和抗打击能力,从心理上就能够增强自信,面对强暴而不惧怕,避免“交手恐惧症”,真正练就一个拳手应有的精神气质。
太极战术是因敌而动的,需要知彼,这是探知别人的功夫;知彼而后动,则是自己指挥自己,控制自己的功夫,是知己的功夫,那我们是先知己还是先知彼呢?依循序渐进的原则,故应先练就知己功夫。所谓知己,就是能自如的控制自身的劲形运动,欲柔能柔,欲刚能刚,欲缓能缓,欲速能速,显然,只有具备了这种知己的功夫,才有可能实现太极的战术理想,是进阶到知己知彼功夫的起点,所以说是第一阶功夫。
太极修练是以柔为手段来求刚坚的,运柔成刚正是这种修练法的高度概括,究竟如何能成刚呢?下面就来探讨一番。我们已知,刚柔两劲是整劲的两种存在形式,有了整劲就能有刚劲,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成了练整劲了;求整劲的方法是劲形合一;求劲形合一的方法是内养真气外练筋骨;内养真气外练筋骨的方法是:内松胸腹,外松肩胯;内松胸腹,培养真气;外松肩胯,求得“形整”。
因此,为求整劲先要从松字着手,内外皆要松。松者首推心情要松,心宁静则气平和,心平气和则肌肉松,肌肉松则筋骨松,筋骨松则骨节活,骨节活则能调形,能调形则形能整;另一方面,心平气和则意能静守,意能守则精神聚,精神聚则内外调控精确灵敏。当然松静的作用还有很多,没法全部罗列,可以这样说,太极练功的核心要领就是松静,也可以说太极功夫源于松静。
再来看刚柔四要素,效率,速度(灵敏度),精度关乎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坚实度(稳定度)则是对形整的追求。当我们还达不到高效率,高移动速度和高坚实度时,不妨先慢一点,小一点,此正合柔劲三要素:灵敏度,精度和稳定度。因此我们先练柔劲,随着灵敏度和精度的提高,对内提高了肌肉和神经系统对意念的响应速度和精确度,对外提高身体外形运动的协调性,“形整”的水平得以提高,同时不断的在每一拳势将劲与形进行磨合,使之达到劲形合一的程度。只有当内外两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可能具备刚劲所要求的速度和坚实度,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强求不来。这就是运柔成刚的道理。
那么,这“柔”又如何运法呢?拿套路中任何一势来看,无非是一蓄一发的劲力循环,其实就是刚劲的“柔缓版”,这种劲力循环,与刚劲收发并无本质不同,区别仅在于“发”与“不发”。我们将这种劲力循环,不断的,柔缓的在身体中运来运去,始终“隐而不发”,当劲力到达落点时只须意会一瞬,便即刻将劲运回转入下一个蓄势,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便是运柔了,在此过程中只须紧盯两个字:松,柔。这样一来,能量不外耗,既能滋养细胞,改善肌体功能,同时又不断改进灵敏度,精度和形整水平,不断改进内劲与外形的协调水平,亦即不断的提高三要素的质量。如此日积月累,到了某一个临界程度,体内将产生一股“碰撞”的冲动,练岔气了吗?不不不!这就是内气充盈的表现,刚劲不请自来了!此时你若真想把人“拍飞”,意动一刻,“嘭”一声就出去了。注意,你若有此冲动,千万别憋着,再不要理会“用意不用力”了,此时你已超越了这一阶段,产生了质的飞跃!想发就发吧!
值得注意的是,运柔必须知刚,因为柔劲是刚劲的柔化,若刚劲的劲形配合不清楚,柔化则没了源头,这时就需要“找劲”了,但我们要找的主要是刚劲的劲形配合状态,而不是发放。若有师傅的示范指点最好,若没有师傅,不妨看一看形意拳或心意拳的发劲,他们和太极发劲方法是相通的,将其方法用于太极拳势便可找到正确的劲形配合感觉(此时发不出刚劲,却能找到劲的感觉),然后柔而缓之的用意引导这个蓄发过程,便是运柔了。
正如上面所说,运柔的过程就是培养真气的过程,是劲与形的磨合过程,就是形成整劲的过程,当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整劲便能刚发。那么,究竟到什么状态才算练得了真正的刚劲呢?请看:
似梦地着惊,似悟道忽省;
似皮肤无意燃火星,似寒浸骨髓打颤栗;
想情景,疾快猛,原来是真气泓浓;
震雷迅发,离火焰烘。
这是什么?这是内劲发动一瞬的最精彩描述!多么形象!多么准确!多么的充满魅力!也就是说,当意念一动的那个当下,应该有这种“一触即发”的冲动状态,达到这种境界的条件是“真气泓浓”,即内劲充盈,欲发则能发。
当我们将各种拳势的劲法都练到手,又将各种劲互相交融贯通,就得到了知己的功夫,懂自己的劲了,此时的拳就能不拘套路招势而随意发出刚劲,真的可以做到“挨着何处何处发”,不是做梦!这太极真功第一阶已经到手了。
不要小看这第一阶的水平,这可是众多少林小子耗一辈子才达到的功夫水平!有此水平,已经可以和形意拳家有得一搏了!散打拳击已不在话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