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非晕

太极真功第一阶——运柔成刚,知己真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之发力训练/李秒丰

                        来源:天下武林

 

 

 

      发力训练是任何一个拳种都必须的,不发力何以打人?又何以胜敌?不发力不可以称之为拳,反过来说,又不是所有的发力都称之为拳。只有适合击打与御敌之力才称之为拳之力。发力的训练目的不是为发而发,而是为了使用。

      太极拳发力方法有别于其他拳种,不用打砂袋、木桩,更不用药助。太极拳发力训练只在自身,主要方法是强化自身本能和挖掘自身潜能,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使人之本能和潜能自然发挥。所以说,太极拳发力训练不是把人训练成大力士,而在于发力时整体的协调配合,力出自然、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

                          一、力的形式

     根据划分方法的不同,力可分为:直线力(单向力、双向力)、杠杆力(支撑力、平衡力)、旋转力(离心力、罗旋力)、辐射力(冲击力、膨胀力)。直线力和杠杆力是简单力。旋转力和辐射力是复合力。力又可分为快力和慢力、明力和暗力等。每种力都有各自的作用和特点。寸劲是一种力的瞬间冲击;爆炸力或惊炸力是一种力的瞬间膨胀;抖弹力是一种力的旋转回弹产生的震荡。拳中打人是力的瞬间冲击和膨胀。两人相抗,所谓“顶牛”是力的慢性释放。发力训练要从简单力到复合力,再由简单的复合力到复杂的混合力。把局部的力变成整体的力,把僵拙的力变成灵活的力。拳中所求之力是一种复杂的混合力。太极拳所求的力可喻为:汽缸点火瞬间做功产生的爆炸力、膨胀而冲击,回环往复。又可喻为子弹击膛,旋而快并具穿透性。故前人有“四两拨千斤”之比,而非其真,只是喻理。

                          二、发力训练

     人之力无不靠肌肉的松紧、筋腱的伸缩、骨骼的转动而产生。打太极拳本身就是通过松静、柔缓的运动使肌肉放松、筋腱拉长、骨节松开、骨膜增厚,使肌体增加弹性,转动灵活。加之各部位的拧裹、争撑、伸拉,使自身支撑在不平衡中达到整体平衡,协调。所以说太极拳打套路是储能蓄力的方法。但不等于太极拳不练发力或太极拳不用发力。没有不打人的拳,更没有不发力的拳。太极拳发力需要单练。而且必须单练。光靠打套路是不能发出太极拳所求之真力的。如果只追求“行云流水,藕断丝连”,一但与人交手,软绵绵毫无震慑力和杀伤力,实难取胜,顶多化人而已。如再遇高手,“懂劲”亦不好使,四两也拨不了千斤,只会被快而重的巨力打败。所以说练拳不发力就像一个人缺了半个身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明白身子却不听使唤。打套路只是固本、养精蓄锐,再“劲贯四梢”仍不能得发力之法。

    发力方法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再由低级到高级。具体来说就是由局部到整体,由定步变活步。终极目的是在运动中瞬间发出惊炸、浑厚、震颤、抖弹相混、相融又难分、难辨的高质量的力,瞬发瞬收,收发只在一瞬。打人人不知,打人人不觉。

     松紧训练是发力方法的总纲,亦是不二法门。不仅太极拳独有,亦适宜各拳种发力训练。松中求,紧中得是谓“真言”。

     发力层次有三,第一层乃精神意识的训练;第三层仍是精神意识的训练,由有意识转为无意识,是为高层;第二层是形体训练。

     精神意识的训练前提是松静。走、卧、坐、站无可不练,无不可练。拳论“其意在心”,其力仍在心,心紧形亦紧,紧则有力。通过有意识指使精神瞬间一紧一松,就像人受了惊吓,突然浑身一战,全身即紧,紧在一瞬,松贯终始,反复练习,至松紧随意,形成条件反射,无意松紧,亦松亦紧,无松无紧,而无不松紧,便入高层。

    形体训练分局部训练和整体训练。整体训练是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训练。整体发力的关键在于腰胯发力训练,腰胯能发力便能轻松步入整体发力。整体发力只是腰胯运身发力的一种协调训练。局部发力分为上肢、下肢、腰胯3个部分。上肢训练分手臂的抖弹、扭转、裹翻、外撑、回切,使手臂在转动自如的前提下训练瞬紧瞬松,慢紧慢松,慢紧瞬松瞬紧。慢紧是控人,瞬紧是打人,松是知人,是蓄能,亦是发力的基础。手臂松紧的训练原则,也是腰腿训练的原则,更是整体发力的训练原则。下肢训练主要是脚的踢弹、勾踹,腿的屈伸、绷弹,足跟瞬间外撑,腿自绷弹,足登腿自伸,绷弹、屈伸自在松紧,腿之进退,穿扫全在胯催、胯缩与腰配合。瞬紧则快,慢紧则沉。腰胯发力主要训练转腰、拧胯的瞬间反弹。犹如旋转强劲的弹簧,撒手便回弹,拧一分力弹三分力,拧的越慢蓄力越足,撒的越快回弹力越大。腰胯训练务使腰胯分开,切勿转腰胯,转腰要定住膝管住胯、腰转胯不动。胯要前后挫,稳住腰,缩胯腰不动。由慢入快,由快复慢,再由慢到快,悉心松紧体验。整体发力的先决条件是“五弓”具备。是对以“腰运身”的再体悟。在腰胯发力训练的基础上,配合手臂的运转,画圈、绕8字、下滚、外翻、屈伸、开合,腿的屈伸、绷弹。训练中掌握运转松、落点紧、紧便力出、瞬紧瞬松,有收有蓄自不费力。

    综合发力训练不仅要求所发之力是整体的,而且要求所发之力是复合的,在主攻目标过程中前进的力方向是多元的。这种力才是不易被破坏和抗衡的力,亦可称之为高质量的力,不仅浑厚,而且灵动。抖翎训练,有定步定势抖翎,定步开合抖翎、活步抖翎。抖翎发力全在腰拧、胯挫瞬间回弹。定步定势是手臂撑?,瞬紧瞬松。开合抖翎,                        前后、上下、左右皆有开合。开合抖翎犹如两手拉皮筋,突然撒手、松紧只在一瞬,充分体验运转松落点紧,手臂任意开合、腰胯随意拧转、胯自挫合。先松后紧、慢紧快松,瞬间又紧、紧后即松,是谓松紧一瞬。此时的松已不是原来的松,紧亦不是原来的紧。松中寓紧,紧中寓松,非松非松、亦松亦松紧。所以有人称之为“调零点”,而绝不是半松半紧。拧腰挫胯已不是平面的运动。腰为元点,头顶、足登、拧拔缠裹融为一体,回弹时,拧拔之力又向上下、左右回弹。所以瞬间产生弹颤之力,由腰部顺骨节向身体各部辐射传递。达于表是为抖翎。犹如鸡之抖羽、动物之抖毛。抖翎能发力自然之后,你才能真正理解前人所述“节节贯穿、达于背,行于四梢”,一切均在自然之中,而不是有意而为。“劲贯四梢、劲运四梢”,不言而明。

     定步发力成熟后,便可训练活步发力、活步发力步随身换不可拘泥。发力训练与打拳交替进行,亦可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初始阶段进行。活步发力能收发自如,发力训练即成。

     发力训练完了并不是发力的结束,只是掌握了发力的基本方法。“功夫无息法自修”,拳无止境。要向高层次的精神发力追求,达到形神合一,出神入化,使自身心态更平静。所谓意念要似有若无,由松紧训练,转入紧松训练。一触即发,不发而发,即前人所说的“太极不用手浑身都是手”、“全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击”。无为而为,是谓“无为而无不为”。如拳中所说“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以上所述实乃笔者真实体悟。过去有发力伤身之说,实为偏颇,方法不当,憋气、努气,逆自然而行,强行运气定当伤身。方法科学,自然而行不仅于身有益,更是健体。新陈代谢由此而旺,只会使身体更加强壮。俗话说“攒天攒地,攒不下力气”。劲是使出来的。力是练出来的,力越发越活,力越发越足。君可辨之、思之而行。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真功之三“瞬变松紧”易阴阳

 

                        ——太极真功应用之道

 

     太极拳是阴阳转换的运动,也是能量积聚和激发的运动。太极拳虽要求放松,以慢练柔练入道,但太极拳运动却是松中有紧,柔中寓刚,柔外而内刚,松紧相变,刚柔相济的运动。太极拳真正的功夫不是绵软松柔,而是“绵里藏针,棉里裹铁”。绵软只是太极拳的外象,松柔只是太极拳积柔成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所以拳论有云:柔中无刚其速不疾,刚中无柔摧逼不捷。尽管太极拳练柔练松,然其应用不是不要刚紧,练松柔虽能舒筋活血润肢脉壮脏腑,极富健身作用,但松柔不是为松柔而松柔,松柔乃是为了在实战中更好地发挥刚紧的作用,这正是太极拳武学的核心,也是被常人所忽略的和被所谓的太极拳家所淡忘了的拳学内涵。因此,太极拳训练和应用必须要松紧交变,松不是为松而松,松是为了紧,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紧,紧则坚骨壮形,劲力坚刚而无坚不摧,松中要寓紧,紧中也要有松,松紧不仅要渐变,而且还要瞬变,更要渐瞬突变。所以说,太极拳松不能无紧,紧也不能无松,松则柔,紧则刚,松紧合一刚柔济,虚实松紧变,刚柔松紧系,有松无紧稀打愣——懈晃;有紧无松直巴愣——僵硬。拳中只有不松不紧,不紧不松,才能阴阳相济,而达到拳论所述“似松非松”之功。太极拳只有做到了“似松非松”,才能松紧瞬变,松紧无常,虚实不露,刚柔不定,化打不分,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只有“松紧瞬变”,才能在交手中赢得战机,化打如意、有效制敌而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一味地松柔粘化走圈连随而失去战机。交战中只有松紧交变才能知顺逆而为用,有所谓“慢松慢紧力推山,瞬松瞬紧炸力崩,渐瞬松紧鬼神惊”。瞬变松紧阴阳易,阴阳易变蕴玄机,松紧渐瞬人不晓,玄机奥妙非能语,蓄能释能只一瞬,松松紧紧自无敌。松紧训练实际上就是自身能量的转换,不论内家外家少林武当,能量的转换无非是加大自身松紧的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以便在瞬间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作用于敌而制敌而已,也仅此而已!太极者劲由内换,松紧由外而内,以内引外,内动外发,劲不露形,劲瞬间而已。所谓“瞬变松紧”,亦不过“发劲似放箭”之功。拳者为拳,惟实为真,太极不能无柔,太极亦不能无刚,无柔则硬,无刚则软,惟有软硬兼施方谓真技,所以说,太极真功不离“刚柔相济”,皆赖松紧相系,更在松紧瞬变,松要松在自己身上,紧要紧在对方身上,松则柔,紧则刚,瞬则快,不快不能后发先至,不快无以制敌,慢绝不能制快!不动乃静不为慢,静以待变,变则一瞬,用则疾而能“后发先至”。太极拳慢中求快,慢中见快,乃是稳中求快,快中求快,快上加快的更快,快慢转换而无间,变化不留痕迹,化打合一赢敌只在一瞬,所谓“不招不架一下两下,一犯招架十下八下”。与敌交手非同儿戏,瞬息万变,敌不由己,慢不得也软不得,“练用有别”不可不知,万不可虚,更不可玄,玄虚和想象在真正的交手中只能一败涂地。

 

     关于太极拳真功之道,笔者已述两篇,入门、修炼只是基础,惟有应用乃是关键。太极拳无论怎么特殊,绝不能脱离自然规律而行之,各种运动都要符合人体生物运动力学,更要受运动规律的制约,人之与物惟不同者,乃为人是有思维的动物,人之一切运动要受思维的控制,所谓“知行若一”,也即“形意合一,形神不二”。太极拳尽管讲究螺旋弧线运动,但并不否认直线运动,所谓“方圆互用”,方圆之运更不能离松紧而为,因为,人之一切运动皆赖于肌肉筋腱的松紧运动带动骨骼运转而生,离开松紧(包括思维与形体)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所以说,松紧才是人体运动的核心、力量的源泉,松紧即是拳中阴阳的具化,更是人体能量转换的枢纽。古往今来,“拳学无玄虚,真功本无秘,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松紧之变惟熟而已”,所谓的“气血经络”乃是自然之事,无须刻意而为,自然顺遂即如意,惟有松紧需功力,松紧之功亦需入细入微,细则精,精则巧;微则瞬,瞬则奇,奇则难御,出奇制胜自然归,所以说,太极拳应用之道,惟瞬变松紧方知其道之奥之妙。

 

    太极拳道不离阴阳,阴阳不是具体,乃是一理,阴阳理论乃是自然规律,阴阳非死物,阴阳运动互为其根、互动互生,阴阳运动在于转换和变化,阴阳于人于拳于事皆同。阴阳理论指导实践需要具化和泛化结合,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就理论而理论,但具化亦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与具体划等号,拳中的进退、屈伸、虚实、刚柔、化打、吞吐、鼓荡、开合、轻重、沉浮、松紧、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等,皆可阴阳释之,但在各项阴阳矛盾之中,惟有松紧才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松紧可以使人产生任何形态的运动变化而进行能量转换,所以说“松紧”才是拳中阴阳的具化。松紧乃是人体运动的动力之源,一松一紧一屈伸,一松一紧一虚实,进退、化打寓刚柔,一松一紧一太极,一松一紧自运化,松则俱松,紧则俱紧,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相系,松紧瞬变,松紧不离,松紧则无欺。拳之松紧与常人理解之松紧截然不同,拳之松紧务须符合拳势要求,松紧皆要自然撑合不失弹性,有撑无合则散,有合无撑则软,紧要不失之中,松要不失之撑,撑要沉,沉不失之拔,松沉圆沉不离“弓”(即身备“五弓”的弓,也即所谓的“掤劲”);紧则是周身的胀缩,胀也紧缩也紧,胀缩形不拘,争撑合一而融,不胀不缩自然松。拳之紧乃是要求我们要在间架撑合不动形的情况下能自然内在地胀缩,亦不能失之“掤劲”,一气贯穿,紧而不僵,松紧交融,动之入微,松长紧短只一瞬,松紧交替渐瞬而变,慢松慢紧能量增,瞬紧瞬松瞬释能,心到意到不看经,体认透晰自然明,“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仍是训练过程抑或基本功以形成定势定型的习惯,“发劲似放箭”才是终极运用所求,待“不蓄而发,不发而发”方入圣明。太极拳松紧训练,要由形而意,由意而形,形复归意,形意合一,变之入疾,用之则速,所谓劲由内变,换劲不动形,变形劲不变,学者详辩,自能入道。所谓“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乃真意”,无形乃纯,无意乃真,灵机一动犹如火烧身,化即打,打即化,出手便是。“松紧”于拳,摸得着,看得见,通俗易懂易学易会,人人可明,人人能做,只要我们依规而行,不丢要领,因势而运,随机而变,定能运之自如。拳者若能明得此中理,能在运动中瞬变松紧而不见其形,遇敌自不惧,一松一紧自运化,自能体悟太极拳真功应用之道的奥妙。

 

                   

 楼主| 发表于 2006-5-2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运柔成刚,从理论上讲应该没错.上面李老师介绍的方法,其实是直接练刚发的,"瞬变松紧"就是极短时间内完成蓄发过程,也是刚练法.

问题是,既然柔练可以成刚,为何还要加入刚练法呢?最可能的答案是,如果运柔的方法不对,可能就难以成刚.何谓运柔的方法?其实是将刚发柔化的方法,但若不知刚发为何物,柔化就成了无源之水,这在我上面的文中也提到过,特别对于无任何武术基础,对武术又无任何认识和了解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更难做对,若没有师傅天天跟着,怕是不大可能练对的.所以有"太极不能自学"之说,看来有他的道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看来必须让初学者一开始就能看到太极刚柔的最终状态,即张源侠先生所称的"功态",如此才能让初学者有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该让其模仿这种刚发柔化的过程,在自己身上找感觉,如此才更容易找到"劲",才会知道太极要练的是什么东西.因此,练太极不应该仅是慢悠悠,同时还应该练练刚发,如此互相验证,才有可能快速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06-5-3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妨你也扯点正点的?
发表于 2006-5-6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 单练发劲有可能让人流于对力量的追求, 而忽视了"整","一气之整", 以及"惊","颤",即由外来刺激所激发的本能反应(太极的本能!), 只有这种反应所激发的内劲才是"纯"的太极劲. 那些形显于外的发力, 都未入"纯"太极.
发表于 2006-5-17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晕之论与实际相吻合,习练太极者可从中认真体悟。

柔可逐渐培养自身对劲路的知觉,意可导引劲路的运行,气可加强攻击的能量。此乃柔、意、气三者服务于技击的关系。

发表于 2006-5-19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非晕和守中的说法
发表于 2006-6-2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