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路的
发表于 2008-9-16 02:50: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总理</i>在2008-9-15 23:43:00的发言:</b><br/><br /><p>找路的先生,根据形役先生的提醒,我查了一下《辞源》门徒:(一)门弟子......(二)守门之吏。(3233页)那就是说,门弟子就是门徒,门徒就是门弟子。所以,门弟王宗岳,就是是门徒王宗岳的意思。</p><br /><p>看你发的帖子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你确实看了我的文章;第二,你提得问题值得我去思考。有些很有见地。如,你提出岁次后面应当还有干支这是很对的,按照的常识,落款应当有年月日的干支。从1966年到现在已经40多年,他们能记个大致也算很不错了。如果让他们弄全,反而是不正常的。你说呢?</p></div><br /><p>门弟子是门徒的意思,没有争议。我以前的贴中已经告诉你了。有争议的是“门弟”是什么。你查过《辞源》了,很好。有“门弟就是门徒”的解释吗?“所以,门弟王宗岳,就是是门徒王宗岳的意思”?你怎么“所以”的?莫非你接受了我的提示,开始主张在“门弟”之后漏写一个“子”字了?那好,且不问王宗岳为什么送个缺字的匾,你先按我给提示时提的要求,找一个古人在老师面前自称“门弟子某某”的例证吧。找到了例子,说“门弟子王宗岳”才有根据。否则还是杜撰。</p>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8-9-16 08:34:00
<p><font face="Verdana"><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52.gif" /></font></p><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6 8:34:33编辑过]</font></div>
taijisanren
发表于 2008-9-16 19:43:00
这个总理已是贵州的小毛驴了。
总理
发表于 2008-9-16 22:42: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taijisanren</i>在2008-9-16 19:43:00的发言:</b><br/>这个总理已是贵州的小毛驴了。 </div><br /><p>凭你的水平?人家找路的、走四方等都是有点水平的,向你连武澄清就不知道是何人,还敢谈太极拳史?太自不量力了!狗屁的水平没有,和你交流简直对牛弹琴!</p>
找路的
发表于 2008-9-17 15:44: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总理</i>在2008-9-16 22:42:00的发言:</b><br/><br /><p>凭你的水平?人家找路的、走四方等都是有点水平的,向你连武澄清就不知道是何人,还敢谈太极拳史?太自不量力了!狗屁的水平没有,和你交流简直对牛弹琴!</p></div><br /><p>有理说理,别玩一打一拉的把戏。<i>taijisanren</i>网友早就指出你文中的破绽了。你不承认而已。</p>
taijisanren
发表于 2008-9-17 21:41:00
<p>原福全比你叫唤的厉害。最终也把脑袋放到咯吱窝底下了。你当心陈家沟人砸你的黑石头。</p>
总理
发表于 2008-9-17 22:14: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taijisanren</i>在2008-9-17 21:41:00的发言:</b><br/><br /><p>原福全比你叫唤的厉害。最终也把脑袋放到咯吱窝底下了。你当心陈家沟人砸你的黑石头。</p></div><br /><p>你太小看陈家沟的人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你们这些人的嘴脸。</p>
找路的
发表于 2008-9-18 18:39: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总理</i>在2008-9-15 23:43:00的发言:</b><br/><br /><p>你提出岁次后面应当还有干支这是很对的,按照的常识,落款应当有年月日的干支。</p></div><br /><p>总理网友既然承认“岁次”的后面应该跟年干支,就有了继续讨论落款问题的共同出发点。</p><br /><p> “岁次(其实更常用的词是“岁在”)”表示年份的基本用法,是前接年号年数,后跟年干支。例如《兰亭集序》的首句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主贴所引《李氏家谱》的落款为:康熙五十五年岁次丙申秋七月既望之吉。</p><br /><p><br/></p><br /><p>我们来看一下楼主文中抄录的李氏拳谱的落款中的日期表达。拳谱中含有日期的落款有三例:</p><br /><p>1.标有“李鹤林“的几篇拳论的落款均为: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p><br /><p>2.《无极养生拳论》的落款为: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于太室祠传拳训论 李叶蓁</p><br /><p>3.《十三势草论》的落款为: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 李春茂</p><br /><p><br/></p><br /><p>例1.年号、年数、年干支齐全,却都位于“岁次”之前。显然书写循序错了。</p><br /><p>例2.无年数,而将年干支置于年号之后。这种用法很常见。但后面跟的“岁次”却成了蛇足。</p><br /><p>例3.与“岁次(岁在)”的用法无关。</p><br /><p><br/></p><br /><p>1.、2.两例,犯的都是常识性错误。令人怀疑是后人假托的文字。</p><br /><p> </p><br /><p>这三个落款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年号之前冠以国号“大明”、“大清”。</p><br /><p>秦以前用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国号与王公的称号联在一起,表明是哪国的王公。自汉武帝开始直到清末各朝都用年号纪年。人们除在叙述前人之事时要说明朝代国名外,一般不在记述当前之事或自己的文章署名中加注国号。以下取自明、清时期文献的例子可资佐证:</p><br /><p>a. 《拍案惊奇》“凡例”的落款为:崇祯戊辰初冬即空观主人识</p><br /><p>b. 《二刻拍案惊奇》“小引”的落款为:崇祯壬申冬日即空观主人提于玉光斋中</p><br /><p>c. 康熙皇帝关于编写字典的一个“上諭”的首句为: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初九日上諭南书户侍值大学士陈廷敬等</p><br /><p>d.《康熙字典》“御制康熙字典序” 的落款为: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十九日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五级臣陈邦彦奉勅敬书</p><br /><p>e. 《说唐全传》“序”的落款为:乾隆元岁蒲月望日 如莲居士题于北山居中</p><br /><p>f. 《三国演义》“序”的落款为:咸丰三年孟夏勾吴清溪居士书</p><br /><p>g. 1888年上海点石斋版《绘图镜花缘》载有多篇 “序”。其中带有日期的落款有两个,分别为:</p><br /><p>1. 道光十年岁在上章摄提格清和月朔霛山谢叶梅摹像并序</p><br /><p>2. 光绪十有四年春王正月王韬序</p><br /><p><br/></p><br /><p>可见当时上自皇帝朝臣,下至平常文士,没有把国号冠于日期之上的。以此推断,李春茂、李鹤林将落款冠以国号的可能性极小。</p><br /><p>在落款日期上加国号,大概是民国以后出现的。辛亥革命后以“民国”为年号纪年。至今在台湾仍然如此。因年号与国号相类,使两者发生混淆。人们很容易把年号当作国号,或直接把国号用作年号。例如,蔡东藩的系列小说《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各部的“自序”落款就是用“中华民国”作年号(《前汉通俗演义》:中华民国十四年立冬之日,古越蔡东帆叙。《后汉通俗演义》:中华民国十五年秋节,古越蔡东帆叙。等等)。</p><br /><p>人们一旦习惯了用国号作年号,难免推测古人在落款上也用国号。但实际上古人并无此种习惯。所以,可以认为:但凡落款中使用国号的文字,都极可能是现代人伪托的。</p><br /><p> </p><br /><p>因此,上述落款的几篇拳论,是否果真出自李春茂、李鹤林的手笔,很值得怀疑。在没有其它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认为结论是肯定的。<br/></p>
taijisanren
发表于 2008-9-18 20:21: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总理</i>在2008-9-17 22:14:00的发言:</b><br/><br /><p>你太小看陈家沟的人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你们这些人的嘴脸。</p></div><br /><p>至于是不是不是我小看陈家沟人。时间会证明的。砸你的黑石头,这是必然的。因为你的论点是在刨陈家沟人的祖坟。你的论点是让世人知道;太极拳不是陈家沟人创的,而是唐村李家人创的。</p>
taijisanren
发表于 2008-9-18 20:27:00
唐村李家既然是所谓的;武元杰第,那么他李鹤林就该有传人。奇怪的是,世人连李鹤林这么个人都不知。传人就更不用说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