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相应。
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亦自能抽动外面呼吸之气往来不辍,且细匀深长,如胶似漆。
但我们并不去注意它,须让它自然出入,出则势开而放,入则势合而收;
且身势开放收合到极点,或转换时,更往往与呼吸首尾相应。
由心知做到身知是关键!
太极拳的四法、四功内容的掌握就是老师口传心授的重点。教学者要因人施教,好的老师懂得怎样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来解决具体问题。
每个人外形动作不一样容易看出来,脑子里想的不一样就不太容易看出来了,这恰恰是要纠正的关键。这就是练拳“百人百样”。
总之,四法是指外练四肢百骸的,四功是指内养精、气、神的。练太拳就是要做到内外并修,神形兼重。
练习太极拳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旋胯才能带动身体而发出整劲!
也就是胯左右横向旋转的力量,实际上在出拳出腿中,胯发挥出的更多的是左右旋转的力量。
拳架背折靠就是典型的范例。
上下传导练习除了在练习拳架中有意识地去体会外;
还可以融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练习,把它变成你的一种动作习惯。
比如你要拿什么东西,不要直接伸手去拿,有意识地摆胯带动上身,顺着上身转动的力量伸手。
走路时每一步都由胯带动腿往前甩的,腿完全不用力。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11-29 17:05
练习太极拳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旋胯才能带动身体而发出整劲!
也就是胯左右横向旋转的力量,实际上在 ...
通过师父的拳架照更清楚的感受了背折靠,通过横向旋胯和胳膊的螺旋外缠挤肩靠出,是个整体的劲,只是自已感悟,可能是错的!师父别生气。
太极拳的背折靠是通过横向旋胯和胳膊的螺旋外缠挤肩靠出,是个整体的劲。
太极拳练的就是一阴一阳;
讲究阴阳变化、举动轻灵、动分虚实、沉肩垂肘、松胯圆裆;
还须合乎动静开合、根实松趾、立身中正、用意不用力等规范。
但太极拳的规范不仅仅是理论;
拳架中不规范,意念仍难以上身。
按规范的操作如下:
松动左右脚:
左脚意达顶,从顶下到右脚;
完成了左腿重心移向右腿重心的全过程。
左脚自然左移,出左腿。
随之松右腿,左脚松落地;
右脚松到顶,下到左脚;
完成右脚向左脚重心的转移。
这就是:偏沉则随!
如此操作,日久则太极意念自然弹出。
脚与地似融为一体,推之不动。
练太极拳分三圈:内圈、中圈、外圈。
设定圈的目的就是限定人的动作范围;
因为实践经验证明,
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
否则就要自身不稳,失去中心,处于被动地位。
所谓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圈心的同心圆。
内圈:自己的肩宽为直径的圈就是内圈;
中圈:膝到哪儿,哪儿就是中圈;
外圈:脚到哪儿,哪儿就是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