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太极拳的连棉不断是;在内外三合的基础上,不论是【迈步转身先不要快,】还是【手、足、肩、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都应该要有区分度,太极拳不论在肢体上,还是在气息,劲力上,每个身体中的【。四梢者,骨、肉、筋、血也。】【三尖对(眼尖脚尖手尖),六合力】【七星中】都分度。身体上下三七或四六,脚在运动中也分度,前后三七,左右四六,你的手、腿、跨、肘、筋、骨、肌肉等等。在轻沉、虚实转换中都有度,都是上是三,下是七,沉是七,虚是三,这样掌握。每式都不用足劲,要留守2分在转换时用,,这就需要内三合要做的好。才能达到。做好啦。你的拳运行中就会,行如流水,棚劲饱满,柔中带刚,钢中含柔,灵活自如,身轻如飘。有机器运动起来后的惯性,你打的拳不用力也会达到弹性,达到连绵不断。
太极拳十三式的理论:是八卦加五行;这个十三式就是八卦加五行和太极拳相结合的理论。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结合太极拳内掤,捋,挤,按是四正方,正北方是坎, 就是掤,正东方是震,就是捋,正南方为离,就是挤,正西方是兑,就是按。採,挒,肘,靠为四斜角,西北角为乾,就是採,东北角为艮,就是挒,东南角为巽,就是肘,西南角为坤,就是靠。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结合太极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金是西方,庚为金,就是搂膝拗步前进等式;
木是东方,甲己木,就是倒撵耾等式;
水是东方,壬睽水,就是云手,用左手往外发,左顾等式;
火是南方,丙丁火,就是右手往外发(云手)右盼等式;
中间戊己土,就是单鞭(丹变),斜形中定等式。
练太极拳就是先知道理论再结合实际,如果不知道理论,等于动作不知道方向;
如果说不结合实际,等于纸上谈兵,无实际用处,不但打太极拳,任何的事情皆如此。
太极拳运动如同一个旋转的球体,四面八方都会产生离心之力。也就是前面说的八种不同的劲力。但这种内涵之力不碰不转,是借力而转,如同火药不遇明火不燃爆,如同水液不倾不流,不满不溢。非自身有出头或退缩之意。
太极拳的掤劲与顶劲不同,掤劲是以内使外之力,以阴助阳,以阳导阴,阴阳互助之力;是旋转滚切之力,不是直力;是柔和松静之力,不是努力努气之力;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节节贯穿之整力,不是局部之力;最重要的是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而顶劲是外形之力,是局部之力,是努力努气之力,是以硬碰硬,以力取胜之力。
掤劲的获得,主要是在练拳和推手中要时时着意丹田,式势注意腰胯,处处保持中正。劲力要始于足下,动静都要松柔。形要向下,如榕树之气根,全身披挂。神要向上,如沐春风,气宇昂然。太极拳是一种实用意念拳,是头脑功夫,是哲理性拳术。八法的练与用都要在阴阳哲理指导下的、以意念为主导的、整体协调的、内外如一的、圆转自如之神、意、气劲来完成套路练习和应对在推手、技击运动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进攻方法。
太极拳只有在动中求微,微中求变,变中求妙,才能妙中入奥;所以说,太极拳要在微妙变化中多体悟、找感悟、细思悟,要在微中求均整、微中求协调、微中求平衡。太极拳只有精微细致、细腻熨贴,才能在运动中感悟到气血、劲力内运精奥;
太极拳只有入微才能入奥,才能微中见精,转换折叠不留痕迹;
太极拳只有在体会入微,才能有感之入深,动作才能细腻熨贴,精微巧妙,幽密深邃;
太极拳只有在动之入微,才能变化于内,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太极拳只有在动之入微,才能微妙之处见神奇,微触即应,微感即动,微动即化,微动即打,化打合一,化打无形。
技之有别,不在花样不在奇,唯在精微细致而已,细微之处方见真功。
在太极十三势体用中;
无极桩生定势
定势生进势
进势生退势
退势生顾势
顾势生盼势
从而成为太极十三势中的五势之体。
很多人都知道"势不可挡”,所以古人才有“宁传十招,不教一势”的说法。
五势是在完全掌握控制自己的神形、情志、欲望等基础上,以阴阳五行的生克之道加以修练,而整合出来的五种不同形式的人体功能、功力,而用于棚法、捋法、挤法、按法、采法、列法、肘法、靠法等太极八法。
最后形成太极十三势中五势为体、为功;八法为术、为用的体用关系。
把上述在实际运用中的招式连贯起来,就生成了功用不同、风格各异,记载武功招式的各式太极拳套路。
太极拳的腿落拳到 , 动侧身变 , 三尖如一;
敌若乱打;击脐即解;敌若转身;击臀即破。
太极拳不用力,是不用这种以筋骨为主的明力。然而是要用以气、以神为主的内力,来去变化极快,可以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练这种以神为主的力量须将筋骨肌肉上的力放松,如不松就练不出这种以神为主的力量来。所以说练太极拳不用力就是这个道理。练太极拳不用力,但要用意,用意就是神的意思,就是说练太极拳要用意用神的力,有了这种力,凡事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与老论是不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