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太极拳,需要做到以下。“三练三不练”
1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原理、道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的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即:(1)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2)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练功要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做到“三沉”,即心沉、意沉、身体沉,进入松沉状态练太极。心要静,心静神自宁,神宁心自安,心安气自行,神气相通,万象归根。静练出真功,功夫长进快。练力指的是练气力,这种练习虽然能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不能以柔克刚,柔化刚发,更谈不上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2练本不练标。“本”指的是本源、根本,即练元气和下盘功夫。元气为先天之根本,内气之源。元气充足,则五脏得养。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虚领顶劲,气归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落地生根;不离丹田练太极,就是以心为主宰,开合出入皆在丹田;想发时由内向外开,想合时,由外向丹田合;想发时发于丹田,想收时皆收入丹田。“标”是指以练身体某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及招法为主要目的的练习方法。冯志强先生强调:练意不练气,练气则滞,练力则断,练意则通。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即以培气、养气、聚气为首要;以行气、运气、通气为法则;以壮气、混元一气为宗旨。培养内气——先求无极;运行内气——阴阳开合;运化内气——胸腹折叠;混元内气——螺旋缠绕;太极内劲——全凭内气;养生保健——全靠内气。3练身不练招。
练身指的是练整体功力,招则是每个动作的攻防含意。初练太极拳的人,往往最爱了解一招一式的用法。如果单从招式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的用法及内涵,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练太极拳必须经过内功修炼、套路熟练、动作正确——身外形正(无形中自增力感)心内中和(无形中自增灵感)。练功过程是去僵求柔的过程,达到周身一家,内外相合,内气充实,混元一体,把功夫练到身上。在临敌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不要被一招一式、几个套路所束缚。内气充实了,全身如充满气的球,有感皆应,挨着何处何处击。
二树立“五心”一曰敬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敬师,敬业。只有师生心相通,才能理解老师的意思,才能坚定不移地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勤奋练习,技艺才能进步。二曰信心。信心,一是自信心,要坚信自己能练好太极拳,这是练好太极拳的动力和源泉。二是接人待物要真诚信义,信任太极拳,信任授业之师。如此才能安定信心,一心一意,不致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三曰决心。习练太极拳必须立大志,下决心,才能不受外界影响,坚定不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目标才可能实现。四曰恒心。恒乃持久之意。习练太极拳,持之以恒,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浅尝辄止,必然劳而无功。五曰耐心。太极拳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不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要不急不躁,不厌其烦,心平气和,循规蹈矩,行拳走架,修炼内功,养浩然正气,修混元一体,自然水到渠成。
三必备“三要素”
所谓“三要素”,即明师、天资、勤奋。明师是学好太极拳的首要因素。“师傅不明徒弟拙”。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有一位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理论精通、教学有方的明师,才能引导学生步入正确途径,少走弯路。天资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因素。凡有所建树者,大都天资聪慧,接受能力强,思路清晰,反应敏捷,悟性好,能举一反三。勤奋是决定因素。天资聪慧,又得明师指导,还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成功。练好太极拳无捷径可走,只有在苦练基础上,才能功成。一般而言,只要持之以恒,用心练拳,应该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自认聪明,不下苦功,到老也将是一事无成。太极拳体系庞大,永无止境。学练太极拳,永远没有速成班,永远没有毕业证。太极浩渺无限,功夫天外有天。正如一位名家所言:“混元太极一层一层深一层,层层深无底;一层一层密一层,层层密无缝。”学练太极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做到无欲无求,胸怀开阔,身心双修,以内为主,内外俱练,才能进入太极拳的神圣殿堂。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练拳方式。
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行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
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
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
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
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
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
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
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
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
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
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
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
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
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太极拳行拳时讲究一动就分阴阳、虚实、开合。
练拳时快为阳、慢为阴,就其中一式来讲向上为阳、向下为阴。
所谓阴阳也就是开合,开是阳、合是阴,向上为开、向下为合,推为开、收为合。
套路中每个招式开合的道理都是一样;
只不过外形和走向不一样,只要用心去想、去悟;
明白了一个动作的阴阳开合,
就等于明白了整个套路的阴阳开合,因为它们的拳理都是相通的。
所谓呼吸:也就是吐故纳新,吸进新鲜空气,吐出浊气。
太极拳的呼吸与我们正常的呼吸正好相反。
正常的呼吸是吸气时腹部鼓荡、呼气时腹部微收;
太极拳的呼吸是吸气时腹部会微收进来、呼气时腹部才会鼓荡起来;
在拳理中这种呼吸也叫逆腹式呼吸。
招式与呼吸该怎样配合呢?我们把招式与呼吸串联起来就明白了。
招式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开合,开合即是呼吸。
招为阳时,阳即是开,开即是呼;
招为阴时,阴即是合,合即是吸。
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内力"!
掤劲---自己活动的房子,是用来承受对方施于我的劲力。
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改变对方劲力的作用点!
这就是 "活动的房子"(掤劲)的作用。
掤劲这个活动的房子,是一个球体。
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调整好我们的房架(骨架),使我们自己这座房子(棚--自己这个整体劲);
能经受得起风雨.刻苦锻炼,认真揣摩,装饰好自己这座房子;
练习到纯熟时,以手为门,以天为盖,以地为基;腰为总管,八面玲珑!
门可以随意开合,不存在丢、顶的意念!
太极十三势中"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中定";
掤劲是根,没有掤劲,其他劲法就无法产生;
中定劲是所有劲法的载体,中定劲表现在平衡、稳定;
我们走拳架的时候是追求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
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调整好我们的房架(骨架);
使我们自己这座房子(棚--自己这个整体劲);
真正所需要的"内力"!掤劲---自己活动的房子;
是用来承受对方施于我的劲力。
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改变对方劲力的作用点!
这就是 "活动的房子"(掤劲)的作用。
掤劲这个活动的房子,是一个球体。
太极十三势中"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中定";
掤劲是根,没有掤劲,其他劲法就无法产生;
骨升肉降;就是骨头綳起,肌肉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