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沉”是对“松”的验证: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
“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
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
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
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打拳的动力。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打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逢定必松沉:
是指在所有的定势快到位的时候,要向下松沉,最明显的就是肩胯。肩一松,尾闾一收,就感觉有东西把丹田充实满了。身体重量松沉下去要到两脚脚跟,不要到脚掌,任何动作都是如此。
练拳时用意不用力,动势时要以手领肘,以肘领肩;
定势前要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轻轻运动手臂,微微有膨胀延展的意思始终贯串在两臂之中,“膀随腕转”,“腕随掌转”,触处成圆;
所谓:“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都要贯劲。
“源动腰脊,劲贯四梢”。上肢的以意贯劲须敷满于全部手臂;而劲点则随动作的技法作用而随时变换,沉肩垂肘,内劲贯足,沉着、松静,兼而有之。
两肩切不可贯劲,两肩宜松沉,手臂动作才能灵活无滞,也有助于沉气。
内劲由两肩收于脊背,注于腰间,由上而下,谓之合;
内劲由腰间通于脊背,布于两膊,达于手指,是由下而上,谓之开。
练太极拳从全身来讲要求“上下一条线”;从两手来讲要求“全凭两手转”而不离中线。
人身的“上下一条线”为头顶至尾闾;中线以鼻与脐为界限。
两手运转时,左手管左半个身体,右手管右半个身体,中间以鼻与脐为中线;
在左手往右运转,右手往左运转的过程中,都须经有上对鼻尖,下对足尖的一瞬间;
使动作在圆转中不离中线,对身法的保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极有关系。
太极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样地须走弧形,划圆圈,决无直来直往,直上直下的动作;
腿部的动作又须和手臂的动作同时协调进行,只有“手随足运,足随手运”,才符合 “上下相随”的原则。
迈步时先须将一侧的胯根微内收,这一侧的腹部充实,坐稳在一腿,稳定重心;
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但膝关节须微屈,保持膝关节的蓄势和灵活性。
落脚的方向、角度和转变时足尖的外撇、内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转;
其主次先后,都须辨别清楚,虚实主次,条理分明。
太极拳步法的虚实变换,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
这是为了动作做得细致,为了“运劲须无微不到”。
这种渐变地分清虚实的练法,轮流以一条腿支持全身的重量,似乎得到轮替休息的好处,但因动作的缓而匀,近于静力性运动,所以实际上一条腿的支撑力很大,因此运动量也是很大的。
对初学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开头不应该要求步法分清虚实,开头只能要求迈步小些;
架子高些,降低它的运动量,以后视熟练程度和体力条件再要求迈步大些;
架子低些,分清虚实和均匀地渐变,逐步提高运动量,逐步增强腿力和膝关节的支撑力量。
两足虽然分清虚实,还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
只有虚实相互渗透,才能变化灵活。
凡前进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虚劲于膝,带起提脚跟,足尖斜向下垂,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实。做云手动作时横行前进的腿则须先落脚尖,然后足掌、足跟落地,全面落实。
凡后退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缓缓后伸;
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全面落实。
两足开立,凡后腿稍向前移,不向前迈出的,都是先提大腿,蓄劲于膝;
带起提脚跟,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足跟落地,全面落实。
如“单鞭”接“高探马”等足部动作,都是后腿向前移动而不迈过前腿;
这种步法,称作“跟步”或“垫步”。后足虽向前进而不迈过前足的,都是先落足尖或足掌;
由于前后足尖距离不大,前后足跟可在一条直线上对齐。
凡前进或后退时步伐较大,如“搂膝拗步”前进的弓箭步;
如“倒捲弘”后退的丁八步(弓箭步的反式):后者足不应站在一条直线上;
要站的偏开些,在30度与45度角之间;较易在动势和停势时站得稳当。
太极拳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处处不使身体各部位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
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直线(“上下一条线”)。
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线平衡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
两肩与两胯,两乳与两肚角的上下对齐,齐进齐退,不先不后,是做到身法上“上下相随”,“上下一条线”的关键。
太极拳身法的“中正”,和静坐时的身法端正是一致的。
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屈背,失去虚灵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
太极拳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部的运转,使在任何角度上能保持全身的平衡,最忌头、身前倾,弯腰屈背。
身法的中正,“尾闾中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重视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
练拳时如果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松沉直竖,骶骨有力、带脉(腰部周围一圈)自然充实;
下部自然有稳重的感觉;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节用意识控制尽量松舒下沉,自然就会有“含胸拔背”的姿势;
“松肩沉肘”可以帮助“含胸拔背”姿势的形成。“含胸拔背”不同于弓背凹胸的病态姿势。
“含胸拔背”时内部横隔向下舒张,自然地形成横隔式的深呼吸,可以帮助气沉腹部,使上体轻灵,下体稳重,它不同于挺胸的上重下轻。
胸隔的一张一缩,一升一降,使隔肌有力,腹腔和肝脏也受到有规律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有利于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的活动。
相对的使胸腔和肺部也获得舒张的锻炼,加强了肺活量。这样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韧带得到锻炼。
“劲贯脊中 ”,“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背”,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身法的中正安舒、轻灵圆活与沉着稳重三者相结合,是太极拳身法的特点。
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
为何不能在土豆网去看,下不了{:soso_e167:}
太极拳的每一式都应该有八门五步的体现。
否则非太极拳也!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12-5 11:14
太极拳是由盘骨带动脊骨,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的。
盘骨太重要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12-25 05:57
虚实相间;
快慢相间;
根据对仗工整原则以及对应原则。虚对应于快;实对应于慢。我的理解为:虚对应于快 ...
金刚捣捶的出手出膝实现上打咽喉下打阴时就必须快,落地震脚时就必须慢,终于有所体会师父打金刚捣捶手轻轻落在手上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