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12 16:13:53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9-30 15:55
放松是发劲的前提,极柔软后能极坚刚,只有做到充分的放松,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完整一气的弹抖劲。 ...

太极拳的劲力分配问题;静态的与动态的是不一样的;
静态的分配不好容易让人感觉双重;这里就有虚实的问题;
在动态中就有转化的力点问题;
松活弹抖,用意不用力!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13 09:11:59


再看看太极拳的胯、膝、脚。
练动功者(尤其往复转身频繁者),易使阴阳升降失衡;
浮阳上腾于面,多呈满面红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风半身不遂。

欲解上述诸弊端,均需着意于松腰的练习。  

胯部要求

松胯。松胯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髋关节放松;
其二是骶髂关节放松(旧称泛臀)。 
松胯的专门练法有松前、后胯之分。
松前胯:松静站立,两脚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外撇成一字;
手可叉腰,胸前合十或左右平举;
曲膝、曲髋下蹲,大腿、手、两膝尽量向外开张。
松后胯:第一个动作是松静站立,两脚分开,脚尖内扣成一字;
上身微前倾,两腿向后绷直,泛臀塌腰,含胸向两侧外展,颏内含,头上顶;
第二个动作是两膝微曲下蹲,臀部外翻,收小腹;
两手同时向上前方划弧分开,掌心向上如托物,头后仰观天。
尾闾
要求 

第一步:下垂,第二步:前扣;第三步:尾闾转动。这里只介绍第一步。
二、具体作法
继松胯、臀部下蹲后,意念中尾闾部似连着一根棍子,柱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则可下垂。
初练垂尾闾要注意提肛相合,否则一味下垂易招致脱肛、疝气等气下陷的疾病。
专门松尾闾之方法,则有“垂、泛、扣、转”四步功法,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垂尾闾。见站庄松腰法。注意初练功者,由于下蹲的程度小;
尾闾与指地点的连线为一向后的斜线,随下蹲程度的加大;
其线渐趋垂直,待成垂直线后即可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泛臀。接上式,上身不动,髋关节部之两股骨头向外后撑;
膝微内扣内收,大腿根内侧放松向后收,臀向后面凸出(勿上翘);
以此抻开腰骶关节,松开臀后面的骶髂关节;
从而使臀向后、外泛(翻)张,使骶髂关节松动。
第三步,扣尾闾。随着泛臀与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闾逐渐移到指地点的后面;
尾闾从下垂状变成前扣状,指地点则可从等边三角形中点逐渐前移至两足连线中点;
同时躯体继续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状。
第四步,转尾闾(尾闾划圈)。接上式,两足尖稍向外撇;
尾闾做前后划弧摆动,做左右划弧摆动,最后尾闾做转圈动作。
此法与前述转胯松腰法之转腰涮胯动作似同实异。
转胯松腰虽也要求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骨盆转动,但主要是力催形动。
此是丹田气动,转动仅在尾闾。
古人把尾闾转动喻为钟锤、钟摆。
一是表明其重视程度;二是为了保密。
须知这是腰胯全松以后之事:
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无滞,已达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
与开始即以意念为用而调动一些膜络混元气不可混语也。
上述松尾闾的四步练法,由于各家功法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侧重。
一般练太极、形意等内家拳,要求垂尾闾;
练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后胯;
练八卦掌则要求缩臀靠胯。为什么要求不同?
因尾闾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
尾闾下垂,使气机容易收归丹田,向外发力时,从丹田叫力较易,对初学者也容易做到。
太极拳讲太极推手,尾闾下垂就不易被推动,因此要求尾闾下垂。
在尾闾下垂后丹田气充足了,就要冲开后胯,使骶髂关节能够活动,做法就是泛臀。
骨盆后的骶髂关节是假关节,一般不会动。
练气功就要把此处练活,使骨盆、骶髂关节能活动;
如果把耻骨连合处练松开,把臀泛开,活动范围就更大;
丹田气就会更加充足,如果发力打人,力气会更大。
因此,少林拳练功强调泛臀。
八卦掌讲究轻灵,只泛臀不行,尾闾要向前扣。
尾闾向前扣,不仅封住海底以炼精化气,而且能把气调起来,使动作轻灵。
因此八卦掌练功要求尾闾前扣,即缩臀靠胯。  
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来对尾闾的要求不同;
实际上也是练习松尾闾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垂尾闾、泛臀、扣尾闾到转尾闾;
直到尾闾能划圈了,灵动自如,气机就达到圆活无滞;
能随自己指挥,也就达到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了。
但在练功时,须从垂尾闾练起,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如果把某一阶段的要求局限化,当做整体或当做唯一正确的姿势,则属以偏概全。
所谓“尾闾如钟摆”的说法。
实际就是第四步的尾闾会动、会摆、会转。
会转以后就能调动周身的气机,尾闾往那儿动,气就往那儿冲;
象一口大钟,它不会自动响,怎样才能响呢?一拉钟锤,撞到钟上钟就响了。
尾闾就象钟锤,尾闾往那边一靠,气马上就往那儿去。
使丹田发气,用尾闾扣激,把气发到周身各个地方。
但这仍是初级的调气发功,功夫高时则“周身处处是丹田”,不需要再从丹田去调。  
尾骨上与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与后翘之尾骨相接处有微隙可活动;

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气血转输之处),尾
闾处非常重要。

动功与内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见有谈及松尾闾者;

然而尾闾之活动,关系到周身阳气的发生和发动。

尾闾能运动周身之阳气,尾闾不松则气难以灵动。

龟、鹿长寿,其尾闾均能灵活转动。

尾闾松动后则气机易于流通,故古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之说。

需知这只是尾闾松动后的初级效用罢了。  

膝部
要求
松膝、内扣。

具体作法
膝部的放松,关系到全身经脉气血能否与足部相通。
一般要求站时膝髌自然弯曲,微微下蹲并轻轻内扣,结合膝向前微屈,放松下沉。
髌骨要有微微上提之意念,否则会有垂滞之嫌。
扣膝与泛臀结合,可使下肢内劲从外向内呈螺旋状下降至足,增加下盘的稳定度。
但真正使膝部放松,须有专门练法:两脚并拢,两手叉腰,松静站立。
裹臀靠胯(两臀内缩,两胯向前并向中间靠紧),含胸收腹;
膝部放松慢慢跪向足面,躯干后倾与大腿成一直线;
百会上领,下颏回收,持续时间由短到长,久久自然能松。  
扣膝、股骨头外翻乃至与泛臀结合,下肢的内劲则从外向内呈螺旋型下降至足。

另外,扣膝又是圆裆的辅助动作,提髌则是保持下肢轻灵的要素。

如果膝不松,气难以贯通于足,足在武功中的作用则难以发挥。

本式膝向前跪移重心于膝部,加大了气血流通的阻力,可使气壅集于膝部。

好比河中筑水坝,将水位升高,从而加强其冲力。

提膝时,膝部阻力变小,壅集之气好似河水决口,直冲而下。

踝部乃至足趾感觉有一股暖流自上而下冲来。反复练习,下肢三节自可连成一体。  


要求 

两足平铺地面,全身重量均匀地放在两脚,勿偏于一处。
具体作法

一般练功人都以为两足平铺地面无甚难处,殊不知要真正达到“平铺”绝非易事,非一日可臻。
做法首先调整周身使之中正,而后大趾轻轻用意收缩,引气下行,
周身重量从百会沿两耳、两肩、体侧、大腿外侧而降至足心。
配合提膝,重力平均布于踵至足掌乃至五趾,长此练习;
再配合以脚腕关节囊的放松,慢慢可使足弓松开,脚心可以着地,这才是真正的“平铺”。
这种平铺不会变成“扁平足”,只是足弓部弹性加强。
这与武功的“五趾抓地”不同,练武者重在威风杀气;
必须练“四梢”(爪为筋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发为血梢),养生则可不必于此用功。
气功要求两足平铺达到“力合五趾与涌泉”(不是形动的五趾抓地),是周身放松的重要标志之一;
只有这时,气才能真正下通于足与地气相接,周身之气才能贯通。
古人谓“力发于足”,“真人呼吸在踵”正指此而言。

栀子花 发表于 2016-3-17 22:23:31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12-13 19:36
太极拳由阴阳变化之理推演而成。从形式上虽有百十式之多,但其精髓,则在于舍己从人之道。
由己则滞,从人 ...

相合才能周身一家,能形成整劲,有时会有所体会。

栀子花 发表于 2016-3-17 22:29:46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2-17 15:53
所有的拳术说的放松都是要在紧中求松!
站桩就是紧中求松!紧中松是真松!
求得真松之后,真紧自然就会了 ...

“站桩就是紧中求松!紧中松是真松!”
想要练好太极拳,没桩功是不是就不能入门呢,所以还是坚持桩功求得紧中松,再盘拳架在活桩功中增加功力。

栀子花 发表于 2016-3-17 22:31:58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2-17 15:56
明白了真松真紧之后,身体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就会感觉到身体的节节贯通,原来不通的地方都通了!
比如一 ...

师父的说的状态简值太好了,要有多久才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向往呀!

栀子花 发表于 2016-3-17 22:35:08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2-17 15:58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阴在阳中取,阳在阴中求。
这是太极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太 ...

阴阳协调,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师父阴阳就是太极拳理论吗?

栀子花 发表于 2016-3-20 16:38:29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10-3 20:22
凡习太极拳者,必论形,论气。公论其法曰:“以形顺气,以气正形。”此据医家经络学说也,习者每一举动,皆 ...

太对了,形顺则气顺,初练者都是形不顺所以气也不顺,找着原因就好调理,不学拳理还真不行。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0 17:05:16

栀子花 发表于 2016-3-20 16:38
太对了,形顺则气顺,初练者都是形不顺所以气也不顺,找着原因就好调理,不学拳理还真不行。

太极拳的出手不出肘,肘对胸门口;就是“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自己向前运动的手是不超过前脚尖垂直线的,向后运动的肘是不超过两肩连线的。


栀子花 发表于 2016-3-20 17:28:34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0 17:05
太极拳的出手不出肘,肘对胸门口;就是“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自己向前运动的手是不超过前脚尖垂直线 ...

谢谢师父!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0 18:31:15

在行拳走架中,只有实脚(腿)这个“根”踏实了;
才有虚实、阴阳的转换;
才有“入地深根”的基础;
才有利用地面反作用力的反弹;
才有进入下一式的源动力。
页: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