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4 20:16:31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4 20:07
行拳时应该特别强调:从中心出手,向中心收手。
“棚、按、挤、肘、靠”的内劲,要由中心出手发出;
“ ...

练拳架时,身体下蹲前进、后退时迈步要大。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时,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两胯根要始终保持窝形;迈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旋而下沉;腰胯同时旋转。要做到外三合,有时错对相合,有时同步相合,上下保持一条直线。这就是我的金钢捣捶的原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4 20:21:06

太极拳行拳时不会用力的人,把手伸得老远;
会用力的人把手、臂贴近肩、腰,
就能用上肩劲、腰劲,变得力量大增;
身摇肩靠,就有排山倒海之势。
肩是固定在脊柱上端的一个横杆,双肩与腰形成的三角形,
有很强的支撑力和扭转力。
腰与下面的胯形成另一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通过腰连接起来;
相互作用,就能把力传导到身体各部。
身上的顶抗力、撞靠力、拧旋力、压榨力都靠肩发放出来;
或者由肩传导给臂、手。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5 20:26:25

太极拳的虚实相间;快慢相间;根据对仗工整原则以及对应原则。虚对应于快;实对应于慢。我的理解为:虚对应于快是因为虚是主观主动行为;是本能反应,自然就必须快;这也是脚不存空的原理。实对应于慢是因为客观被动行为,是条件反射;是通过听劲根据劲路原则如何去化劲;把劲卸入大地,再借大地之力反弹上来;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自然就必须慢了。例如:金刚捣捶的出手出膝实现上打咽喉下打阴时就必须快;落地震脚时就必须慢,是因为把对方的反弹力卸入大地;就听轰的一声,一个整劲出现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6 17:09:58

1336036662 发表于 2014-1-7 21:44
“劲松”是在“体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内劲在体内不断地牵拉、充盈,丹田之气越来越足,真气遍布 ...

太极拳行拳时不会用力的人,把手伸得老远;会用力的人把手、臂贴近肩、腰;就能用上肩劲、腰劲,变得力量大增;身旋肩靠;就有排山倒海之势。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7 17:20:15

看看太极拳的几种圆裆
   “圆裆”是两胯根撑开;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两腿,确切说是两脚脚尖、两膝的定位和两胯的放松下沉。
左右马步的圆裆;实腿脚尖要自然朝前,膝盖项膝(膝尖在脚尖内侧,而不是垂直);
实胯要放松下沉,胯合则两肩与实胯上下和交叉自然相合,又称之为“实腿坐胯”。
虚脚脚尖也要自然朝前,膝盖要“顶膝如弓”和微微内扣,虚胯也要放松下沉;
又称之为“虚腿落胯”,两肩与两胯既会上下相合,又会交叉相合。
   弓箭步的“圆裆”则稍有不同;前脚尖要微微内扣,后脚脚尖外摆不能超过45度;
两脚之间的横向距离与肩同宽,其它要领与左右马步相同。
检验“圆档”姿势正确与否;
一是两脚能否“平实踏地”;
二是受力试验:左右步时,一侧的受力能否到另一侧脚下,前后步时,前手的受力能否到后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练拳实践中,既可自我检查,又可与拳友相互检验。
“圆裆”的目的;
一是为了身体重心转换圆滑而灵活。
太极拳的任何力与劲,均来源于虚实的转换;
是在虚实转换过程中腰胯的旋转,重心转换不灵,也就失去了力量的来源。
练太极拳讲究“圆活”,其实质就是重心转换既要“圆”,又要“活”;
没有“圆裆”的基础,就不可能做到“圆活”。
二是为了身体能够承受更重更大的外力。
太极拳练的是三个力:
一是自身的重力能下沉到脚底;
二是发力最大化,即所谓的劲整;
三是承受外力最大化,身体承受的所有外力都能落到脚上。
以“懒扎衣”定式为例,从右手一侧给你一个力,如果裆不圆,这个力就到不了你的左脚;
右侧胯不松裆不合,这个力就会到你的右胯,左侧胯不松裆不合,这个力就会到你的后腰。
这一点并不神秘,是我们自身人体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8 13:55:34

太极拳的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

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

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

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

而太极拳的每一式都应该有沉肩坠肘,是在旋胯中完成。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6:32:44

看看太极拳中松与活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个部位关节的松活;
二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韧性的松活。
通过松腰沉胯、圆裆、架势的锻炼,不断增强关节的松活,韧带的柔韧和肌肉的弹性。
从而做到一举一动,周身俱轻灵。
使周身各个环节都能随心所欲地得到圆活、灵敏、滑润、变化轻快自如。
在动作形态上做到松圆、非圆即弧。开合螺旋、升沉螺旋、处处体现公转的运动规律。
轻是保证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
在练拳中,用意不用力的练法,才能越练越灵活;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灵敏性。
松活能随时灵活地集中到某一点,从而能发挥力量和速度。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达到灵活变化,周身一家,发劲完整的高度敏感性。
总之从松活入手,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的变化规律法则。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6:40:46

太极拳的松击。
松击是太极拳的短劲、寸劲、透劲、惊弹劲、崩炸劲等松击劲力。
以松透全身的整劲求得快准、冷狠、入里透内、惊心动魄的打击效果。
极柔轻而后极坚刚的内劲就是松击的体现。
太极拳技击时的发放质量标准是冷弹脆快,可说是松击突变。
架势越松沉,内劲就越整,打击就越小,穿透力就越大。久练、苦练才能获得松击真功。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6:44:20

太极拳松空,完全松空成自然。
松的程度越高,功夫越深。
功夫练到虚无至极的程度,如受到外界袭击时,会有一种自然反应(本能),而袭击者被跌出倒下。
久练身静、心空,体内生理机能就会自然发动。
还有手空、脚心空,脚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扬通畅。
这里的松空是练到高级阶段,直至无形无象;“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深奥玄妙。
只有刻苦研练才能悟其道义。明白松空运化要领,不受牵制,内在肌体均能松空活动。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6:49:27

练拳时松肩是以意气将两肩松开。
气向下沉,心要静,气要领,两肩关节有脱开之感。
肩部斜方肌和横韧带拉长,气向下沉与胯连接,前与两胸相连,后与两肩相接。
肩关节松开,意贯两膊。肩膊不松,上胸气不能下沉,会影响含胸拔背;
所以肩松上肢就没有用力的感觉,时间练久了,就没有肩头和耸肩之病。
我们知道人身九节珠的生理结构,九节珠是脚踝、膝、胯、腰、脊、颈椎、肩、肘、手腕节节松腰间。
再就是松八段,八段为脚、小腿、大腿、脊背、脖颈、大臂、小臂、手掌。
明白生理结构,懂得松空要领,在运化中显示出活字,就不会受制于人。

页: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