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太极拳脚发劲的几种情况
脚上的一动,含着调节的功能;既能使你的发力结构更为合理,也能避免膝关节和腰部的损伤。
让我们来看看属于发劲和脚关系的各种情况。
这些情况都属于典型的、最简单的;
而那些复杂的发力也只是这些简单情况的组合。
1进步落前脚掌,蹬后脚发劲;
进步和开步或衬或套的时候,因为是前脚的脚跟擦地而出;
到了地方前脚掌落地;就是后脚发劲的时候。
当然,前脚掌落地的时候自家得万事俱备立刻使招,一耽误人家可就使了。
2跟步落后脚发劲;
前脚位置合适,后脚前跟半步,因为后脚的跟步是前脚掌擦地而动;
脚跟前移半步左右合适了,脚跟猝然着地之时,就是发劲之机。
白蛇吐信就是典型的拳架;
http://www.taiji.net.cn/data/attachment/forum/201601/29/152143lnqqk3notutn7z3q.jpg
如果距离对方稍远,还可以前脚进步,仍旧是后脚跟步落地的时候后脚发劲。
3后脚原地落脚跟发劲
二人相持,步子本来开着,前脚位置合适,如果是发劲向前;
可将后脚跟原地微微提起再猝然落地;这落地之时,就是向前发劲之时;
劲力就传到前手,作用到对方身上。
4进步落前脚扣前脚发劲
劲往自家侧后的,使捋使挒,无论是衬是套还是前脚不动;
前脚一扣(或者前脚掌为轴而脚跟蹬出成扣)拧腰转胯的时候,是前脚发劲之机;
发力方向是向前下方而且有钻子的意思,此时是后手控制对方腕臂或肩背完成拧身捋引。
如果原来步子不够大,还可以撤步,仍旧是扣前脚发劲。
后脚的脚尖得外摆。
5退步落后脚发劲
步子本来不够大,但是前脚位置合适,在向前发力或者受到对方大力推挤的时候;
迅速撤后脚,脚前掌擦地后撤到合适位置,脚跟落地蹬地发劲。
6调脚发劲
两脚位置合适,脚无须挪动,只须扣摆调一下发劲,关键是后脚那一扣。
这种情况多半是拧转发力。
可以看看闪通背的预备势!
太极拳的内,外三合记10字
肩胯,肘膝,手脚。 心,意,气,劲。
十字记住,内外三合就记住了。
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真正理解和领会还需慢慢学。
例如:金鸡独立肘找膝。
太极拳从起式开始到收式结束,须慢慢领起,缓缓运行,默默停止。形似孱孱流水,又似和风日丽,柔顺和缓,沉着兼备。每一势均要慢,没一式亦要慢。开展时要慢,沉合时亦要慢。一起一落要慢,一屈一伸要慢。慢能思上下是否相随,慢能知内外是否合一,慢能求神气不断,慢而能周身一家。转关之处最奥妙。慢者皆在心意,四肢百骸皆棁从。心意慢行,四肢缓随。意在神,而不在气,在气则滞,气滞而形散;此是关键。宜静,不宜急。能静就能慢,不能静就不慢。平心静气,静心慢练。随着外形动做的和缓转移,引动内气,于体内无微不至地细细运行。使意气相合,使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得其自然之机;只有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方现一片太极原象。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慢练就是活桩。功夫来自活桩。任何拳术都注意桩功的练习。桩功既是筑基本功,又是通向成功之途。任何拳都有一套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桩功练法。站桩是立桩功,慢练是活桩功。太极拳有无极桩,也有太极桩。太极桩就是活桩功。除了有一套活桩功的练法外,慢练也是活桩功。太极十三式既八门五步,根据太极易变之理,八卦由五行而生;八门手法即八门劲须以五行五步为基础。所以慢练活桩即桩步稳固,沉重如山,而又虚实灵换,五行自如,则八门手法更具有威力。慢练时意念由内而外地慢慢向周身各部集散。使外形动作渐渐与心意相合。则内劲缓缓地向意之所向目标流注,使气血周流全身,疏通经络;久久练习即可达到一触即动的化引进击的内劲。快触则快转,慢触则慢随,急缓我皆应。慢练能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气以静养而有益。以平和之心,养浩然正气,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气和而物壮,养身有所赖,气盈而劲足,拳术有威力。所以,练拳宜慢不宜快,顺其自然是法则。
世间真正的高手,是能胜,而不一定要胜,有谦让别人的胸襟;能贏,而不一定要贏,有善解人意的意愿。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真正的耳聰是能聽到心聲,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視心靈 。 看到,不等於看見; 看見,不等於看清; 看清,不等於看懂; 看懂,不等於看透; 看透,不等於看開。
太极拳的六种练法
第一、练心静
心情不要太激动,脑子里不要想太多,像准备休息一会儿一样,放松。
把姿势基本摆正,各大要领粗粗的走一、两遍——不驼背、不挺胸、不前俯后仰。
内家拳这东西,跟种树一样,得按月、年算,踏踏实实的练;
想一步登天,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第二、练松肩
想象两臂脱臼了,挂在身上,可以轻轻左右摇晃一下身体,看看胳膊是不是那种柳枝随风摆的感觉;
这是入门第一关,把这个找好了,后面特别顺。
第三、练找感觉感
首先找手沉的感觉,慢慢体会,手是不是发沉、发胀。
如果没有,继续从松肩上找。
有了手沉的感觉,就等于摸到门了;
这时候应当勇猛精进,千万别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第四、练贴肩胛
手沉了以后,肩部会进一步放松,这时候要体会肩胛贴圆了没有。
这个同时会出现空胸圆背的状态。刚开始贴,胸背肩会紧张,在这种状态下,再次放松。
有胸背一些平时不吃劲的肌肉开始被唤醒;抖一抖,是自然调节的好办法。
第五、练腰腹
等空胸圆背要领固定住,而肩松手沉的感觉仍然存在的时候,开始调整命门后贴;
这个时候同时会出现翻裆拧胯,丹田前卷。
前几步,腰就放松就行,现在可以动腰了。臀是内敛的,别上翘。
第六、练翻转胯
胯翻到一定程度,会感觉翻不过去,这时候,适时地往下蹲一点;
膝盖有上提之意,这时候胯也翻过来了,同时会出现五趾抓地的现象。
关键还在一个“练”上。这个过程很长,可以每次都找一遍,但不要想一次做到位,要一步步来。
呼吸不要着意,通畅就好。
一旦发现,呼吸不畅,就证明你现在求的要领超过你身体的负荷;
应该减小强度,或者加强上一阶段内容的训练。
其实说到底就四个字“大道至简”,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练就是了。
内家拳的技术体系比书法、绘画、杂技都简单,过去很多高手,就是农民、车夫、匠人,没什么学历,也练成了功夫,练出了智慧;
所以大家应该有自信,每天坚持一个小时,一定可以成功。
看看内家拳的发劲!
发劲其实就是一颤或说是一抖,而前提是松,如果松了,劲仍难发出,要在腰上找毛病,劲要练到背上;
一、试劲的方法:
浴后不要擦,用抖劲尽力一抖,看背后的水珠能抖去多少,看那些水珠弹出的力量有多大。
整劲试法,身子直立,平伸双臂与身体成十字型,反臂手心向下,然后坐腕,极力向外撑。
然后,可请人猛击你手掌,你身子飞出,而拳架都不会散。
惊抖力又叫抖翎劲,发出来是抖胯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背劲;蓄发在于背,要抖背。
近身之后,蓄发变动全部由背上完成,手头自不必有什么抽撤蓄力;
而只管一直压制着他,而他再怎么控制挤压你的双手也没关系,你自管背上一抖,连续打击。
翻浪劲表现在后背和肩上,惊抖劲表现在腰上,想一下猫、狗下水洗澡上来后抖掉身上水的动作;
两手臂平伸如抱圆柱状,两手掌朝前,用腰部急速抖动,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
练拳一惊一乍的不行,动手得一惊一乍。
动手时讲究惊乍打人,一是靠对手惊起自身,打出本能反应;
二是出手冷脆惊起对手;一打就是一个空白,就是说打了他,他也不知道怎么打的。
练习吐内劲打沙包使沙包不动只震动悬挂之绳。
二、胜人
一靠身步灵活,使彼不能沾已,故能得势得机。
二靠内劲精粹,出手无式无拘,故能因敌制敌。
内家胜人只在一沾之中。倘若不能在一沾之中胜人,便是功夫不济。
每遇劲敌,一沾即发,其劲直透彼之内脏,无论彼是化是打,皆受内伤,称为内家绝手。
内劲者,不用意而神自明,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
所谓应物自然,感而遂通。用力浅缓,其应之亦柔,发力深重,其应之亦猛,此为内劲之性也。
实战打法,一接手,劲就要入到他体内,使他回不得手。
把人向远处发,不过是玩劲儿而已,能有多少劲儿渗进去。-
形意抖震劲、烈劲、炸劲,初功者身首皆颤,此劲直接施于人身即可杀人。
八卦称干冷劲;
太极称冽劲;鹤拳称骏身震身纵身宗劲;心意称战劲颤劲。
无非沾控间一滑颤即拉回,彷佛无动,以极高速之能为;
故初者颤脚,二者颤脑,三者颤脊椎,四者颤人神气气血。-
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
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基。刚柔互济可生奇劲。
如震抖之劲,即顺、截二劲合一所生。
震头即头昏眼黑。震胸即心颤血乱。震周身即四肢欲散。
欲得此劲,第一自身整劲出得要快。第二对彼之劲听得要灵。第三认彼骨缝认得要切。
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
欲震其头,先要顺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椎骨缝处走。
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
劲打不到彼脊椎骨缝处,震劲不生。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
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般。然震劲伤人深矣,可使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中枢神经,彼即废矣。
三
高手用劲,不见其形,疾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出手必如雷动电发,使敌不得尽其守御之。
蓄而后发,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击即中,中之之顷,疾如掣电。
劲之应敌如矢之离弦,其着于身如蜻蜓点水,一着即止。
若猝不及防而劲至,则应以警劲,敛气竦神,紧以当之,震以杀之,行所无事矣。
发劲时外示柔软,内涵坚刚,足腿用劲,由脊发出;当机立断,应发即发,不可迟疑。
用劲最难,虽劲大于敌,用而不当为敌用,用之过早,则劲已出而敌未着;
过迟则敌已入而肘不得伸,劲因不得达,皆授人以隙。
敌无论以何手来,吾均宜及身而紧,一紧即发,必使敌手不得抽,而吾手已压敌境。
手足吞吐之劲必同等,如以五十磅之劲打出,亦以五十磅之劲收回;
吞吐劲不相等,病在迟缓,故敌人得接其手而还击之。
快由于有劲,无劲必不能快,吞吐之劲相等。-
放松是发劲的前提,极柔软后能极坚刚,只有做到充分的放松,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完整一气的弹抖劲。
全身骨节松开肌肉松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用力;
使力不至于在中途被对抗肌的紧张用力而消耗减弱,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达到着力点;
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个力点上。
肌肉紧张用力的时间要短,要在发力到落点的一瞬间高度紧张,而后再迅速放松;
发劲时肌肉紧张的时间越短,力到落点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
要想打好弹抖力,关键是腰裆劲的配合;
发劲时要转腰扣裆,腰部旋转,裆劲扣住,可使动作快猛迅疾,力达梢节。
练习螺旋劲,要以身体中心为轴;在发劲时身体迅速向一侧转动,产生离心力。
对称发力;不至于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劲要从足下发出,劲不生于根就好象是无源之水;
没有效的蹬地反弹,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也不会发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
有腰裆的弹抖旋转力,在放松的基础上,快速的转腰扣裆就会产生周身一体的弹抖力。
有落点劲将周身之力集中发出于一个着力点,如只是周身弹抖而劲无落点;
没有穿透力,就等于华而不实,看似很厉害却没有杀伤力。-
四-用劲总以中线重心不失,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
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
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
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内须舒放。
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人若无人之境。
颈要竖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
拳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
发劲时必须放松,注意力要集中,精神要振作,要把发劲意念集中在目标后方。
劲发自于躯体,不要有预兆,要提高躯体的鼓荡频率、振幅。
必须学会利用自身重力、物体惯性提高动作速度。
学会拧腰转胯打出全身之力;击中目标前一瞬迅速翻拧,打出脆劲;
击中目标时全身肌肉突然紧张打出撞劲。
既要练习发短劲打出震撞之力,劲自始至终保持平衡。
不要在疲劳的时候练习发劲,要切记有劲、练劲、长劲;
在保证动作速度的情况下进行力量练习,并确保动作的末速度最快。
连续发劲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使发劲具有一定的节奏。
要重视反应速度、发招速度的练习。重视身体的柔韧性练习。
只管放力去打。轻轻松松的把最大的力量释放出来,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
整体赖在别人身上,注意此时身上的筋骨必须已经完全舒展开了;
把这股赖劲练成自然,练出速度,到这步支顶力和撑抱力可说已有小成;
随随便便放在人身上就是一个整体,一个趟步就可以把人趟起来;因为对方要用局部受你的整体力。
拳的根本是“舌顶下鄂,提肛,气沉丹田”;
较上丹田有立竿见影之效,动手能增两百斤力气,不较丹田;
比武要寻思怎么动劲,而较上丹田,不知不觉就动上了劲。
五-力气大的打力气小的是自然规律。
但武术修炼的是力的质量。如果一拳可以打出周身的力量,那么这是整体力。
力气越大的人整体力肯定大。但是练到了周身一体,身体一颤即可伤人;
这种力方可称为内劲,练到了这个层次,力气大和小已经无所谓了,因为这么高频的力打在谁身上都受不了;
内劲表现并不光就体现在杀伤力上。
内家拳练的是全面的功夫,要练快,也要练准,进步和落步都要又快又准,才能夺对方的机势;
高手相争,胜负立判,靠的就是身步法的极其灵巧和一触即发的劲力。
形意拳发劲称之谓抖绝劲,务要全身放松,身体高度的协调统一,全身的劲力集中一处的整撼力,也称暴发力;
形意发力时,肌肉是由松到紧的,好似全身的散劲顷刻间聚于一点,这一点可以是拳,也可以是全身的任何部位。
开始时劲是聚不起来的,随着练习的过程,劲会逐渐好起来,松为了速度,紧为了整劲。
先松后紧,运动过程中松,发力瞬间是紧,随之而松。一张一弛。-
自身骨架劲路渗入对方体内。动作幅度很小,外形上只是机灵一颤。
将这种零距离发劲做到随心所欲,才能谈到在实战中自由运用粘、连、绵、随、牵、捺、逼、吸等内家劲诀。
形意发力劲长,平时练拳就要将劲往远放。形意之打人以崩拳最有名,不管单崩或双崩都如坦克车撞人;
故形意之拳极实非抽击,快如冬天打冷战(抖颤),能整能沉打人非抽弹击而是捅、崩、撞、打,打人成飞。
发劲是利用呼吸,然后用神、用意、用气将劲打出去,可使对方如触电样跳出。
这种劲打出去,会使人吓一跳,而有惊心动魄之感。
六、力源于脊骨之内,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劲发时不能由内及外。
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
戴氏拳以“蹲候桩”作为入门,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
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
如在水中抓住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
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鱼被钓上来的时候那惊恐与疼痛时所翻滚的动作就是进身时的身法。
当达到八十公里时速一个紧急刹车,那就是进身发劲的感觉了。
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
脊骨、腰椎提放卷纵扭转开合;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
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真功夫在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整体重心。
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
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不能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
任何动物发力时,都是在腰。如猫捕鼠、虎发威,都是将腰后坐而弓,借弹劲猛力而出。
脊骨与后腿成一直线,发之才能有力。膝不能超脚尖,鼻尖不能超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拳起的时候,身体要落,你拳落的时候,身体要起;
这个是起落,这样的起落是无穷尽的,而拳起身起,表面上看,是把脚上的劲蹬到手上了;
但是你这个力发的过火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发力,然后蓄力,再发力的过程;
而拳起身落,拳落身起的起落,实际上你发力的同时,就蓄了力,可以发力发力再发力,是真正的炸力无断续。
内家最讲究的就是吐纳,寸劲,出处轻灵,出击精准;
要打准点用长劲不太容易做到,长劲猛但卤钝,要打一个面可以,要打一个定点比较难控制。
寸劲讲究一个松字;在到达目标点前一瞬间才紧绷筋骨,打完又立刻将筋肉松弛,以待机再度张弓疾射。
一般习内家拳者,以肚皮的缩鼓为鼓荡,为丹田力,其实正犯了努力努气之病;
以腹部肌肉的局部用力推动全身撞人抡人而已,看似威猛,但必须距离才能发挥;
一旦被对方顶死,必须调整才能二次发劲。-
真正的松沉是一搭手就有一种直入骨髓的感觉,在松沉状态下发出的力,是相当厉害,把人打飞轻而易举。
打拳要松柔和,心态也要柔和,慢慢的就可以把拳打得劲连。
还有一种感觉就是自然,内家拳是相当自然的,这样练的拳才对,而且用时不思而然。
力往身回缩, 手脚上感觉轻灵,并不是求松, 自然的放松。行拳由身体蠕动, 这种蠕动需用意去领。
行拳感觉自己像练瑜珈,手脚虽然轻灵,但所用的是根节力,别人感吃不消;
只是轻轻的动,发劲只是一爆,消解别人的力,不需用招式,只用身体的开合(阴阳互换)。-
七-内家工夫不到家即是形打,重外劲重体能重技法;
全身伸缩束展以助劲力,借身体全势之缩伸,摧进内脏神经结实摧打伤人,此是形之劲打;
河南心意之外形是典型内家形打,气力身形并摧,外形极猛烈惊人。
功夫上身后一点浊力都不须使,也无须再考虑攻防招式,自然会恰到好处,自然控之胜之。
拳劲之发放,在贴身靠打,节节贯穿,如长江之浪,一波而三叠。
即以手粘住沾实发力,意念深透,劲力不绝。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方有气象万千之象;
用之时则短马贴身,在实战中捶练;而劲力的运用和完整的劲道,则在单操空试中求得。
下功夫练好拳架桩功;使内劲和动作融合起来,气力合一;
这样练下去,定能不期然而然。
练太极拳需要的几种心态
(1)虚心:虚心使人进步,自满使人倒退。几乎所有高手名家都是拜师会友求学百家之长融汇而成,所以无论男女老少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值得低头谦恭请教。
武林名谚云:谦受益、满招损!
苦练十年不如名师一点。
( 2)诚心:尊师重道勤学苦练,只有体现一颗真诚的尚武之心,才能打动师傅们授以真传,唯苦恒出高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少林禅宗曰:心诚则灵.
(3)决心:依据古今中外武术发展情况,穿越时空地域找到自己定位,习武动机端正目标明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文武双修烙守武德武规,发自内心的决心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4)恒心:习武关键两个字就是坚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练不成的,停停断断功夫就散,因此要克制其它诱惑及内外干扰,持之以恒把习武专业化到生活化。练功家们说:一日不练十日空!
(5)耐心:功到自然成!不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切记: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方为功。为人处事也要有耐心容忍,忌粗暴急燥。坚持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失败。
(6)专心:唯精唯一,不论男女只有专心做事的时候才最帅最美最出成绩,武术不仅练身也练心,只有用心领悟才能净化心灵,启迪开拓思维智慧,从而达到神形兼备完善身心。
(7) 爱心:侠者,为国为民、克己利人、宽大为怀。现实中要多爱护环境公共设施;
注意关爱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等,修礼仪持正气武风纯正。
(8)事业心:古往今来就是穷文富武,穷人是难以习武的,要学文去博取功名利禄;
因此没有经济作基础一切免谈,难道要做个苏乞儿那样的流浪高手?
依武维生计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要干好其它事业才能生活,要分清主次勿做一丐武夫。
(9)平常心:世间有个真福,即难得平常心。
人与事细心洞明看透,就能从容谈定处之,心静如平湖水不再起波澜。
即使是绝世高手,也要过平常人的生活,世外高人毕竟是少数。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2-26 17:05
练太极拳需要的几种心态
(1)虚心:虚心使人进步,自满使人倒退。几乎所有高手名家都是拜师会友求学百 ...
苦练十年不如明师一点。
认识内家拳端正练功心态
什么是内家拳?什么是外家拳?它们应该怎么区分?
是武林人士争论不休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动作快、刚猛有力、干净利索者为外家拳。动作慢、轻灵柔和、用意不用力者为内家拳……
为什么有以上争论?症结在于大家都是在谈论外形、形体动作或套路;而被俗套局限了认识……
如果你练的是太极、八卦、形意拳等形体套路,练拳时没有注重拳意;要求与精、气、神的内在调和;
你练的就是内家拳套路,也是外家拳!
因为你追求的是外形,外三合功夫!你已经丢失了内三合功夫的内涵。
如果你练的是散打搏击或武术套路,在掌握了外三合的同时,也涵概了内三合功夫!
你练的就是外家拳也是“内家拳”,也能和内家拳平分秋色……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功夫不负有心人等中华武术文化成语不是在时时刻刻告诫着我们功夫的真谛吗?
内家拳:起源于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道教”太极图之内。以“武当派”为代表。
道家讲究;养生、超凡脱俗、得道成仙。以内修、外养、静修(闭关修炼、炼丹)、
修行(外修、外形形体;肢、体、形 ;内修、内五行;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等五脏与五行)为修炼手段……
外家拳:起源于历代劳动人民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所积累招法和经验;
后受印度曾人达麽禅师武学思想的影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融和、尊称“佛教”以“少林派” 为代表。
佛家讲究;锻炼、看破红尘、得道成佛。其修炼…… 修内内壮,修外外强。内外双修,形神通畅。
不管内家外家,只要练拳,都是拳家!拳无善拳,法无定法。
理法通透,那还有家?……入“道”了……也就“万法归宗”了。
所以形、神兼备是练拳、养生之本。
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阴阳动静功夫、丹田知己功夫、形体知人功夫等为“太极图”所示之功夫。
其指导思想是:崇尚自然、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阴阳互补、此乃道家玄门修行、修真之术……
精练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练虚还道是道家内家拳的阶梯,也叫功夫层次。
基础训练是以内外兼修为手段;外修肢体形(外三合)、内修精气神(内三合)。其过程为:
1、精练化气;称“易骨”正肢体筋骨,骨质坚硬,出“明劲”故能固灵根以下代上动转自如。
2、练气化神;称“易筋”使五脏六腑内劲充盈而透肢里。出“暗劲”故能劲力充沛。
气血运行、新陈代谢、生理机能等得到提高。
3、练神化虚;称“易神”感觉身识应对加强,遇物自化,出“化劲”故反应敏捷。
丹田正气充足故能攻防自如、百病不入、去病养生、延年益寿。
4、练虚还道;“得道成仙”超凡脱俗,于世无争,清静自正、反璞归真。称“胎系” 也是“万法归一”。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2-28 16:21
认识内家拳端正练功心态
什么是内家拳?什么是外家拳?它们应该怎么区分?
内家拳基本功至关重要。初练时很容易,也很难。容易的是拳术形式简单而不复杂,招式、动作一看就知道;都是平常所运用的形体式子,招式、动作入于规矩之中,如持之以恒,功能自成。各形式子的应用无不合道。以别人观看一动一静的运用,有奥妙不测之神气。而自己还不知自己善于拳术,因动作运用都是平常之理,无强人所难的式子,所以练时极容易。难者是练者嫌拳式简单又不好看,肢体形感觉与拳意要求难以协调;进入功态后万念俱起,导致自身的心性无法控制,以致于半途而废者常有。或嫌道理平常,无奇妙之处。因此,终身练习而不能得内家拳综合之道理,以至于认识决定行为。 人生的自然规则就是委曲求全、以曲求伸、以退求进、欲取先予、欲擒故纵、知雄守雌、知白守黑、欲多取少、守道执一。如果刚入门就嫌拳式动作简单或心浮气燥、怕苦怕累、自以为是,只汲汲于自己的认识;不去深入了解内家拳之真缔,不持之以恒的用心练习,何时能出功夫,何谈挑战自我,追求精神的超越。“贪多嚼不烂,少为一招精”;一招若精就等于得到“道”的“一”了。因其指导思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顺其自然、自然而然。通过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过程。明理至关重要,凡是寻求真理的人则真理便永远与他同在;凡是坚持错误的人则错误便与他形影不离。得失成败关键在于人本身的认识与选择;天道无亲,必与善人”正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