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放松:头分三节;天目以上为梢节,天目至人中为中节,人中以下为根节。
各节要象转动丹田一样反复转动,意念里面有一串佛珠在螺旋转动,又好象佛珠在大脑里扫描一样。
转动时觉得大脑向外膨胀和向上下拉长。
转到一定时候觉得天灵盖也在跟着转动。
身体躯干亦分三节;胸部以上为梢节,胸至丹田为中节,丹田以下为下节。
四肢亦同;靠身体部分为根节,依次中节、梢节。
转动放松方法同头部。
丹田亦分三处:上丹田在头额,中丹田在心窝,下丹田在肚脐下寸许。
站无极桩时根据功力可分别守三处丹田。随着理解的提高,逐步达到丹田随意走,无处不丹田。
在练习拳架时,用同样的意念关照自己身上每一个点。
在身体外形上保持:头正、肩平、腰直、溜臀、圆裆、叠胯、屈膝、折踝、展指、舒掌;
在身体内象中保持:百会虚领、两眼平视、表情自然、舌舐上腭、唇贴齿合、下腭微收、哑门后开、松肩垂肘、宽胸送背、命门后开、骶骨前翘、会阴下沉、小腹充实、呼吸自然、脚分虚实、意守涌泉。
用同样的意念关照自己身上每一个点。这里隐藏着一个“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在身体外形上保持:头正、肩平、腰直----是要求我们公正无畏!
溜臀、圆裆、叠胯、屈膝、折踝、展指、舒掌---是要我们控制好自己!
命门后开、骶骨前翘、会阴下沉、小腹充实、呼吸自然、是要求自己夹着尾巴做人!
我们从踏踏实实的练习当中去体会,将会感觉出更多的道理!
其实所有这些都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
纯阴无阳是软手;
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
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
四阴六阳类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
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运一太极。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4-10-18 04:44 编辑
衡量一个拳手的发劲质量,看看劲是否从足下发出; 劲不生于根就好象是无源之水,没有脚的蹬地反弹,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也不会发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有腰裆的弹抖旋转力,在放松的基础上,快速的转腰扣裆就会产生周身一家的弹抖力。有落点劲将周身之力集中发出于一个着力点; 如只是周身弹抖而劲无落点,没有穿透力,就等于华而不实,看似很厉害却没有杀伤力。用劲总以中线重心不失,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当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如前招、后招的运用,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 筋须伸展,内须舒放。
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人若无人之境。
颈要竖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三心归一,自然就会从有意到无意。
拳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
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
太极拳凡发劲须发在敌之垂心中,而后敌可整个为之跌出。故向敌发之点,必须在敌为进攻力的中心焦点内。如能针对此中心以逗之蓄转而发之, 然后敌有整个跌出之所能,是谓之接骨逗榫。
真正的太极拳发力,是一个周身协调运作的过程,并不是由身体的局部而发的,脚与大地的蹬斥力只是发力的第一作用点,并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回馈自身,使自身能量放大,加能而出。
太极拳的发力.乃有其源,这个发力源就是“腰”.即所谓“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太极拳其腰柔而其劲刚。
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去拙力,增活力,所以劲也,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力量、速度、反应基础之上的运化.太极拳亦莫能外。没有力(劲)、不用力(劲)、不会用力(发力或发劲).终生不入太极拳真功之道。
太极拳真谛也就是:
一松一紧一运化;
一松一紧一太极;
一松一紧力自出;
一松一紧自无敌;
不松不紧不刚柔;
慢松慢紧力浑厚;
瞬松瞬紧炸力崩;
渐瞬松紧鬼神惊;
拳者若明此中理;
无师自通功必成...
太极拳的任何流派.若离开了腰的运化,也就无所谓太极拳了。至于“其根在脚”的论述.只不过要求拳者下盘沉实而重心稳固.充分利用人与大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自身的力量产生最大功效而已,乃是常识无可多论:“发于腿”也就是腿的屈伸而已.凡扛过东西或搬过东西的人都会感悟到。
真正的太极拳发力,是一个周身协调运作的过程,并不是由身体的局部而发的,脚与大地的蹬斥力只是发力的第一作用点,并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回馈自身,使自身能量放大,加能而出。太极拳的发力.乃有其源,这个发力源就是“腰”.即所谓“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太极拳其腰柔而其劲刚。
练太极拳,一定要有阴有阳;走拳架的时候要分清阴阳。要把虚实体现出来。 虚实转换的关键在于腰胯。松沉到位之后,才能转腰。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