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要知道力量的种类:自身的力量,功夫的力量,用的力量。用的力量是真正的力量。最好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功夫的、天资的力量的完全运用。力量的运用是拳术的一种境界。从腰这分开,腰一松,沉了反弹起来。
太极拳的对拉拔长:拉和拔是二个概念。拔是自发的,不能堆积。身体的次序要对。
"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这当然是一种比喻,他的真正含义是:不动手不是指绝对不动手,是尽量少动手,因为动手是局部之动,容易门户大开,手是两首门,不多动,不妄动,符合太极用意不用力,松静轻灵精神。那么不动手动什么?动意、动腰、动身、动步。到功夫练成后就成为千手千眼,全身都是手,处处可打人。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1-11 18:04 编辑
立身中正是骨骼角度最合理的姿态,这就是内家拳该有的拳姿。 拳从口出!!!
看看太极四逢:第一,逢转必沉,向左转沉左胯,向右转沉右胯,要贯穿始终,比如左掤接右掤,向左转,沉左胯,边沉边边转,边外撑,这个螺旋劲就出来了。
第二,逢沉必领。 只要是沉,必有上下的对拉拔长,上下有了,前后开,前后有了左右找,自己的身体始终是个圆球,走的也是由内而外的撑劲。所以有沉,就有领,领起来再找前后和左右。没有领,找到左右也没用。
第三,逢起必落。两腿在虚实转换中,一条腿起,另一条腿必落,不是脚的起落,而是胯的感觉,怎么找,就是要端平两胯。比如云手,一条腿起的时候,另一条腿的胯根要下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身高不要有起伏,身高不起伏,胯才能守住,不然起落之间容易漂浮。逢起必落就是在起落之间找平衡和稳定。
第四,逢定必松沉。是指在所有的定势快到位的时候,要向下松沉,最明显的就是肩胯。肩一松,尾闾一收,就感觉有东西把丹田充实满了。身体重量松沉下去要到两脚脚跟,不要到脚掌,任何动作都是如此。
以上四个规律,贯穿在每个动作里面。这就是起、承、转、合的练法,每个动作都有起承转合。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1-13 15:13 编辑
太极拳的两胯偏沉依次走,虚实变化如水流,一抑一扬生神韵,勿忘勿助任自由。
实际上,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实胯虚胯,都不能向上挺,都应向下松,叫下胯;
只不过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来说,实胯偏沉的重点部位是坐骨,因此,实胯的要领为“坐”。
虚胯也应向下放松,放松的重点部位是上面的髂骨,即腰两侧卡住裤带的骨头。
其中,虚脚向前的(虚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后嵴(上后角),虚脚向后的(弓步)是
松落同侧的髂前嵴(上前角),因此,虚胯的要领为“落”。
由此总结出下胯的基本规律是:
一、实胯坐,虚胯落;
二、实胯坐又分虚势的实胯坐和实势的实胯坐;
三、虚胯落又分虚步的虚胯落和弓步的虚胯落。
太极拳追求“意到气到劲到”,由于劲是动作的直接原因,因此“劲到”也就是“动作到”。然而,一个拳架动作是身体许多部位协同的结果;日常的思维意识是不可能全面精细照顾到而实现全部支配的,所以,任何武术无论是日常的锻炼还是实战应用,都是要求达到不假思索这种程度的,也就是要通过日常不断锻炼追求形成不需要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的,或者说就是要由无意识的潜意识支配动作,这样才能既精神放松又动作正确协调。不然的话,如果总是以日常的意识指挥动作,动作的正确协调反而会受到妨碍。这一道理几乎绝大多数武术锻炼者都是有亲身体会的,比如某些高难动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总是做不好;然而成功地完成总是在某一日的无意之间。这就是顿悟!!!当然,这高难动作的完成有以前这种有意识地做作为基础的,但能够协调地正确完成是不能处处有意识指挥的。正因为这样,以日常的意识指挥动作对于初学者是必需的,是“入手功夫”,也就是仅仅适用于初学者的锻炼方法;而当动作熟练后,需要协调正确地完成;行拳,心中一物无所着则最明这样的精神状态。这样的精神状态就是对于气力、劲力与动作如何都是毫不思考的。
背折靠就是典型的拳架范例.使靠须直身,肩只可随手臂的螺旋缠绕原地向前旋而不要向前探,保持含胸,身子微沉,重心始终保持在两脚的中间。
“引进落空合即出”;
“谁先合,谁先赢”。
太极拳的“合”,是指在判断出对手攻击,并待对手攻击的定势已经形成;出拳,出脚的轨迹、方向已不可改变,充分利用对手这种攻击的可判断性和不可更改性,“舍己从人”,放大对手的攻击趋势,顺势改变对手的攻击方向。必然是加大对手对自己身体的失控状态。强弩之末,而待对手“末”的到来,恰恰是我“后发”的最佳时机。这个过程,含有贴近粘住和控制住对手的意思。陈照奎师傅曾说“来者不拒,来多少收多少”、就指的是这个过程。太极拳的后发先至主要是通过对敌方动作的预判,在接敌时已判断出对方攻击动作,“化”的同时就包含攻击,“化打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