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9 09:25:47

太极拳的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而太极拳的每一式都应该有沉肩坠肘,是在旋胯中完成。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9 23:54:48

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12 09:30:25

虚实相间;
快慢相间;
根据对仗工整原则以及对应原则。虚对应于快;实对应于慢。我的理解为:虚对应于快是因为虚是主观主动行为,是本能反应,自然就必须快;这也是脚不存空的原理。实对应于慢是因为客观被动行为,是条件反射,是通过听劲根据劲路原则如何去化劲,把劲卸入大地,再借大地之力反弹上来,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自然就必须慢了。例如:金刚捣捶的出手出膝实现上打咽喉下打阴时就必须快,落地震脚时就必须慢,是因为把对方的反弹力卸入大地,就听轰的一声,一个整劲出现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14 11:17:47

太极拳在行拳时人之身体,无论用何种步法,其足跟至少必有一个着地。
足掌在足之中间,为全身重量之所寄。且能转移重心,在足部占一重要地位。

足趾因不常用之故,遂逐渐退化。然人每至行将滑倒之际,足趾亦显其功用,并能维持重心之平衡。
足之为用,以双足落地为宜。倘未有机可乘时,万不能抬腿动足也。学者,须且记之。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16 01:59:24

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打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动外,还要有轻灵虚无的感觉,感觉身体无分量,“我身在动,不知是我身”。即使人蹿起来,而落地也很轻稳,如高空鸟着陆。   
怎样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这要求平时多站桩,增加腰腿的力量,气沉丹田。打拳时大脑要空灵,精神集中,感觉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放松,动作用意不用力,使气下沉到腹部以下,全身虚灵,感觉身体没有重量,而脚却要下踩,粘住地,特别是发力动作。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要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入静沉气,手的梢节领进,让身体转动,做下一个动作。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16 09:01:43

进退必有转换,往复必有折叠!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18 09:46:30

掤劲不丢即是太极功。神形合一自能一气贯穿,周身一家;双臂撑合自能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缩胯起胸自感丹田力足;内气鼓荡;头领足蹬神意行,身拔劲沉脚有根。关要处全在开肩,双檗松要撑,圆要沉,松撑圆沉自为“弓”即“掤劲”备而“五弓”成。“弓”成劲整,弹、抖、颤、灵机一动劲如箭。习太极者只要有了拳中要求的“掤劲”;什么“惊炸力、爆炸力、寸劲、混元劲、浑圆劲”等等,一点即悟,刚柔瞬变,虚实不定,因敌而变,遇隙而发,不发而发。
所以说“掤劲”得功夫成。“掤劲”练习并没有特殊的方法,太极拳中每一招一式都训练出拳中要求的“掤劲”来,有些只是掌握起来慢点而已。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26 04:37:58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4-12-26 04:39 编辑

从现在看过去,会看见无知;从宽容看是非,会看见解脱;从平凡看生活,会看见快乐;从接受看命运,会看见踏实;从检讨看内心,会看见成长;
从乐观看未来,会看见希望;从随缘看事物,会看见自在;
从善念看他人,会看见慈悲;
从反省看自己,会看见转机;
从知足看人生,会看见珍惜。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1-4 09:04:20

【什么状态练太极】
站立无极背五弓,脚心腋窝胸中空。
眼神内敛藏鼻后,竖起耳朵百会空。
起式思维脱离体,眼观六路八方起。
转接式子察对方,不露声色假装相。
真的在对方身上,你要演得非常像。
这个状态练太极,至始至终演到底。
身上保持两股气,阴阳二气对拉起。
往前出手想身后,往左定式关顾右。
往上抬臂想脚底,往下按掌百会提。
这些就是一个想,可别主动去帮忙。
思维想的要放远,离开身体转圈观。
离开肢体练太极,无意产生是真意。
下式要想提百会,金鸡独立想脚底。
想一还要关顾二,二气对拉才叫范。
右转想着左胯尖,左转想着右胯尖。
二气对拉常相伴,逆向思维对着干。
想的位置离开体,想在身上白搭的。
瞄着对方想自己,这样就能离开体。
离开对方想自己,刻意打的是自己。
多数都在练自己,还说这就是太极。
舍己从人没理解,怎教后人跟你学。
拳理要靠你想象,不是让你去模仿。
举一反三宽处想,以点带面真明堂。
这就是太极状态,一切都靠想象来。
有了想象空间大,内功自然身上扎。
一个想象体内有,原来意气是朋友。
你想外面里面有,不知不觉成高手。
其实啥也没有做,就是选择没有错。
明白太极心脑拳,没动肢体内功练。
较真的人不悟道,咋说也是不开窍。
一门心思练肢体,最终远离真太极。
太极状态靠思维,内外双意有去回。
一想外面里面动,不用肢体练内功。
带着状态去体会,瞬间出现一大堆。
所有拳理都出现,无意产生真理念。
眼观远处身外意,浑身撒开没肢体。
内外一起配合动,只见意动体不动。
体随空间来舞动,舍己从人见真功。
心脑拳要有状态,状态要靠意在先。
意动心随对拉劲,式式连接不费力。
心意好比孪生弟,内外相会练太极。
外是技击与养生,内是中定随外动。
太极内功在体外,意动要靠心来穿。
外意内意是一体,中定不变随着意。
千变万化都是法,道在心中贯穿它。
有一不愁有一万,道法自然理通天。
太极状态靠自己,太极内功体外取。
内外兼修离开体,练出智慧真太极。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1-5 14:24:18

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立身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