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6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张国卿改正一路绵掌着势语录
(一)徐良骥老师前言
骥,甫知事,即蒙吾父授以连环绵掌,历经三十年,朝夕教诲,日月观摹,方勉获形似,是从事道艺之非易而绵掌之叫叫子勤艺乐道尊师重友之风足可称道惟对本拳绵掌,虽几经改正,仍有形体未备之憾。信艺境所臻,不可以强。然倘能开朗心门,虚中受益,当可若春笋之不见其长而成竹。慎卿新居,距舍近可步数,约定单日,就我改正绵掌,逐条笔记成册,以备回忆。虽病各不同,将来亦可以当从事斯道者之一助焉。
民国二十六年春月徐良骥识
(二)徐良骥老师眉批
(1)拳艺一道至难。要以姿势为形,动作为用,气运为使。姿势可以学而至,动作可以传而
至,若神气运使,则非由领悟于默默中,万不可得其一二焉。
(2)连、环、绵、掌四字,惟环、绵二字为名辞。但环字与连字不分,掌字与绵字不分,故
曰连环,曰绵掌。如是,不息、不止之义,自寓于连环绵掌四字之中,而神气运使自在不息不止
之内矣。故手到势到不足以为绵掌,即动作周到,亦未为绵掌,何也?曰z手到、势到、动作到
即可为绵掌,则凡拳皆得为绵掌矣。然而手势可学,动作可教,而绵掌只可口传心受。然而,难
矣哉。
(3〉不断曰连,周而复始曰环。骨外有肉曰绵,出手曰掌。掌变元穷,如铲,如枪,如刀,如
剑,如斧,如铿,如钩,如叉;可弹,可炮,可桩,可跺;曰分心,日撩阴,曰挂心,曰迎面,回
云摩,曰铁扇;再加连、环、绵三字以佐之,其妙用莫可测也。
(三)徐良骥老师为张慎卿改正一路绵掌着势语录
师弟张慎卿辑录
起势:第一势出步,两膝宜平合。注意右膝不要外开。若实步之膝稍外开,则实步大趾着地
无力,因而全身势不得稳。右腿实,下坐,脚趾抓地;左腿虚,前伸,右脚大指要吃力。同时,两
肋掌靠身时要与左脚动作同步,如迟于左脚着地,则谓之不合。作齐肩步时两脚与地面不即不离。注意两腕不要硬,这与"绵掌"二字大有关系,也是全套绵掌的一大关键,要特别注意。在练绵
掌过程中,务必全身放松,"将心放开",不可稍有拘紧。脐掌、胁掌、龙门掌三个斗力,要有机
灵劲儿。若脐掌平胸,其病在脊骨未能挺拔。抄手掌收势,前掌要立。反身劈掌变托掌时,身后
肘不要顿挫,致失连绵之旨。反身横掌注意后肘不要旷,旷则失力。正身扎掌,左步进要与左掌
压合,右掌扎与右脚戳合。扎掌如扎枪,忌抄。侧身横掌,右脚开与右掌按合,左脚戳与右掌撑
合。此左肘如前之后肘,也不要旷,旷则失力。
凤凰旋窝:全要从这个旋字表现出来。旋窝以剪掌作启,以换掌作转,以右上身作头,以右肘领之。故一启、一领飞为凤凰旋窝极为重要之点,也是最难致力之点。作此势如欲得其微妙,须细审"凤凰旋窝"四宇内涵之俊美,并随时体会其中的真谛。
逍遥身:这又是一个主势。其力发自腰,而运诸周身。如鲤鱼之卷身,首尾照应,活跃自然。
两眼面面顾到,不可稍露迟滞含糊的神态。直到搬拦锤起势为止,是又一绝妙之动作,务必特别
心领神会,超越于形似之外,方可为可。逍遥身是一个动作,要真正表现出一种自在舒服的意味
来。尤其要注意逍与遥之间全赖以不断的绝妙的一连。
搬拦锤:绵掌乃本外圆内方的宗旨,处处含蓄不露。束力于内,当发而发,手随心到,势随
意收,急劲自然,击人之所略,趋人之所虚,后人发,先人至,其妙用全在于细心领会和平日的
功夫。绵掌中有二三点化之处,搬拦锤即其一。搬拦锤的最大难点,在于一发取胜。主要在进退
从容不迫之中,而能表现劲发急收之势,但又不失连绵的宗旨。然而这是很难的。
回龙势(跨虎势):回龙一势,在全路绵掌中,共重复左右八次之多。即以第一路而言,竟重
复两次,与最主要之扫趟、逍身重复之次数相等。由此,回龙势之价值可知。惟习绵掌之人,对
之多不加注意,不觉其难。我以为,此势能做到恰好是很难的,其用意也最深。昔日目睹我父亲
做此势之活妙,只可忆想而不可笔述。习此初步,一定要"一其势",万不可拆散,拆散则不但失
掉了连绵劲儿,而且也永远没有妙肖之日了。这个"一其势",必须特别会心。回身到腿的到腿与
回身在同时,到腿在回身之后即为迟慢。
左右轧肩:此两势有如"担夫让道",其精神完全应从这个"让"字中领会,意思是要在本身.
原来面积内将对方从身内让过。这正好表现了闪转二字的妙用。右手轧肩之右掌前伸当留三分,为倒步转身留有余地。转身轧掌,宜随身下,右手穿掌,运随身起F同时两眼上注,右掌变拳,待
落势戳腿,目自上拳下方,平前视。戳腿,应注意膝与脚尖永远保持垂直位置。
列势顶肘:肘尖应向正前方,不可少有左右之差;后背宜直、宜顺。应密切注意动作与呼吸
之间的配合。
双推掌:推山塞海与云摩掌皆属双推掌之列。这又是绵掌掌法之妙:二掌并行,而能面面顾
到全体为两掌所蔽,而不与人以一线之机。两势借震步以为连。欲臻其妙,须仔细研究转肘之
法。腰身再用一个"让"字来概括,则连绵之意就显出来了。
凤凰展翅:这是一个象形的势子,就像飞鸟欲飞而止的样子。在拳,是一起一伏跳跃之势;其}
难度在于起伏跳跃之中而身手相合。学习的人在练这一势子时,除仿效老师的姿势外,还要直接
观察飞鸟起飞跳跃的姿态,·才不仅能学到形似,而且能学到神似。
擒砸跚打:擒砸与指拳相似而又不相似。擒砸两字都是指手势,只是擒的意思不易明显。蹲
打,是圈而后打;圈为取下,打为攻上。上手既圈搂而后又继之以打,其中别有深意,所谓"拳
外之拳"就是这个意思。
晃打:此为一定势。晃打,还有进步晃打等等,这一类还有很多。这里谈的晃打,是倒行锤,
一晃之中,计含掏、撩、到、撮四个字。力量发自双足,以腰晃之膀底,送到拳外。力既发出,而
以目注之;虽然看不见,而实际上看得见,这叫"眼打"。
委肘:肘的用处比拳还大,但一般人不容易领会。绵掌中有顶肘、顺肘、垫肘、压肘、盘肘、
托肘、拨肘、挤肘、膀肘、转肘、委肘等。能知道用肘的人,可以死里逃生、败中取胜。委肘之力在腰,如能以腰带肘,则肘似动而静。
倒步劈掌:倒步劈掌,上连委肘之委力,下启扫腿前之人身。内藏退中进法、闪法、挪法。连
环掌倒行法,难在上连下启之中身形转变,而标的与晃打并没有改变。这叫动中取定,以的为轴。
点掌:点掌为掌弹法。此势下步要急进,上掌必须连环。步为左右两进,而掌只一手之循环。
即这一手之中,连环绵掌四字也不可缺一,然而气势却非一般。点掌,在手是弹力,在身是催劲。
换掌:换掌为扫趟之启势,是连环掌法。其作用妙在换掌而掌不换。内中有抽扯法,退中进
法。换掌坐势不撒的身势,式美势难,意思很深。如勒马悬崖,如垂珠屋瓦,在万不可停留之势
之际,只赖左脚五指之力,使全体如注之势,得暂定之局,以为来势的准备。
l转身扫退:绵掌之扫腿与其他之扫腿不同,所以名为扫腿而实际上并非扫腿。扫为横扫,此
i为直人。有如连环枪法中"巧女认针"。但此腿在直人之后复继之以擒锁钩挂,使既经入扣、绝元
逃脱,变着之险双管。只此一腿,非十载功夫不能得此一挂。余十年学于师,十年自习,计二十
[年。今日非十载功夫不能得者,未敢自比聪明也。
卧身搂打:卧身搂打上接回头望月,要作到好处,必须腰活。卧身能卧下去,必须膀开。卧
身与搂为一字,打与屈(右)膝为一字,而藉一掖肘以连之。搂与打,皆属急劲、发劲,而非绵
劲、含劲。
换身锤:换身锤既连环锤,与盖面锤不同。要手换、身换、地位换、方向换。两锤连下,与打之打不断。急劲中要先后分明,身步相
合。
甩锤搬拦势:甩锤系余力、续力、连力、绵力,接两锤之定力而下,贴身后到,环行以成搬
拦。
虎扑食:虎扑食系双推掌。两手阴人阳出成环,肩沉,肘坠,掌挑,力出掌根,发自丹田。在
扑的时候,前腿趋,后腿跟,以力贯全身,形现饥渴,方为得势。
进步顶肘:顶肘是发挥肘的作用。顶肘有列势、顺步、挺身、进步等。此势是接上势虎扑的
跟步;前腿趋,后腿跟;后步到,前步起;前步进,后步随。步法联系不断,"扑"与"顶"也就
因而得到连绵。
引手单边:指后上步,反身亮掌,环行随步,上势成单边。此势看来简而易明,但由指到单
册一…掌上下两时…用与剑之上下…相…发而势有
所不尽。它与蹲打搬拦换身不同,前者的发劲是尽而不断,这里的发劲是发而不尽不断,是指
与下势不断;不尽,是说本势不尽。这就是所说的绵。绵掌重在连环的变化,而连与绵的运用,在
浑然之中须见分明。这当中的困难,并非一般学习绵掌的人所容易感到的。所以,知道什么是连
绵,是一层;领会到何处应当连、何处应当绵,是一层;能连能绵,又是一层。至于能做到连和
绵,而更加想进一步在浑然一体的连环之中使其明晰,实在是难中之难。现藉单边一势,引述一
!二,余可类推。
翻身叠掌:叠掌(亦名云手〉之妙用,也具有连环性。这一叠手之难不在叠手,而在翻身。所
以,只叠手为一面手法p同样是叠手,而加以翻身,则为三面手法。论动作,单叠手为手动,翻
身叠手则为身动。叠字在腕肘,翻字在腰身。叠手为四手,内分左右阴阳。要在极自然中翻出阴
阳左右各自不同的四掌,就非有极自然之腰肘随之不可。翻身叠掌虽然难,还可以教人学会,唯
有腰肘之转运不是可以教会的。我作教师十年,绵掌也不下十传,即此翻身叠掌一势终不可得一
见其似者,这是有原因的。
连环掌:绵掌三路,无一势不是连环。为什么单以这势名为连环?其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手
之动作和意旨,连环二字更为明显。此势共分五手:前三手为掌之连环,后两手为拳之连环,前
后藉托肘以连之。不但手为连环手,步亦为连环步。连环用五手,分左右上下进退连环,乃是变
化应敌的妙用。这样,我随时可以长而连,而彼是短而不连,这是绵掌富有拳理精华之处,而用
之就极不讲理了。曾昕先父说:太老师罗四爷遇到和他比拳的人,必先指明要攻取的地方,三手
之内,必如其言。他所用的手法即连环手。所谓连环手,并非专指此连环手,实际上在连环门中,
自绵掌以下元论拳法、刀剑、枪棒,元一不是连环之法。既习连环,则出手即是连环手。
倒步穿拳(青龙献爪)z倒步穿拳、反身劈拳、回身到腿之前,连环手收为右虚步跨虎势,此
回身到腿仍为原跨虎势。穿拳,拳随撒步穿出,如吐信,撤步须蹬。反身劈拳,身须反顺。到腿,
须自腿跟到出脚尖之外。到出宜急,定势宜缓。穿、倒、劈、刻、反、回六字,上下相合,必须
连而不断。穿将尽即劈,劈既平便刻,倒步落地即反(身〉,既反(身)则回(身),不可少有迟
疑顿挫,然后才可期望达到尽善尽美。
拗(ao)步轧肩:拗步是一势,轧肩是一势。拗步之步,含掩、蹬、人三个字;轧肩之手含扇、
闪、横三个字。难在上下各含三个字,各为一个单动作。
拗步轧肩,系一流水势,力内沉而不形于外?形简意贼。拳法的要诀在于把繁者化筒,把简
者化繁。繁者固然难,而简者更难。繁者之难,在于将其化简,简者之难,在于将其化繁。所以,
拳法难者之难并不难,易者之难才真的难。为什么呢?难者之难,是对这种难有所了解,掌握了
它的规律,就不难了;而易者之难,是对这种难不了解,没有掌握它的规律,所以才是真正的困|
难。如逍身、遥身的势子,是属于繁者的范畴,委肘、拗步的势子,是属于简者的范畴。然而逍
身遥身是一个动作,所谓一个动作是把几个动作乃至几十个动作运化于一身成为一个动作。委肘是一臂的动作,拗步是一腿的动作;在一臂一腿的动作中既包含着攻,又包含着守,既有连,又
有绵,这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认为是不难者的难,才是真正的难。1
换掌z换掌有换掌之换掌与不换掌之换掌。前之换掌为不换掌之换掌,此一换掌则为换掌之
换掌,所以又叫单换掌、双换掌。
进身扫趟:第一路绵掌有两个扫趟,一为转身扫趟、一为进身扫趟。进身扫趟为过势扫趟。两
扫趟,在我是一进一转,在被扫者则有前扑后仰、腹背朝天、倒前倒后之别。常言连环绵掌的手
法功夫最大,殊不知连环腿上的功夫尤不容易捉摸。先父曾说,连环是"三只手"。听到的人,多
不解其意。回忆吾父七十岁左右,两腿运动灵活自如,其左右手法尤其妙。两手不动,即可击退
来者。对方虽倒地犹不自知为什么。不了解他人的多称为神拳。其实,所谓神鬼,不过是精微的
道理不为一般人所了解罢了。在一般人看来,善的谓之神,恶的谓之鬼。所以,所谓神鬼,何尝
有,又何尝元呢。
磨身穿掌(双抄掌):转身扫趟是左腿法,以脚钩起,随左膝提而转身。进身扫趟是右腿法,生
以右腿踢出,随右膝提而进身。元论转与进,实腿都要弹起,使脚掌与地面在起而不离之际。转
身,随弹起而转;进身,亦借弹起以进。及扫腿着地,随以前手回身自后膝下抄起,上穿过眉,开
肘转身复以后手自前膝下抄起,上穿及屑,翻肘回头望月。在这里,磨身穿掌要前后左右上下顾
到。虽以两掌为之,但其所以能八面玲珑,则全赖磨身。
卧身搂打z自进身而后,与前转身法同,但势不可同。拳法中,着着含两势,所以有换势不
:民号:;年3311!J出也打出者,拳也,捞起者,月也。捞
换身锤即连环锤:此势前已述及,须以搂打之打做起,而以甩锤之甩做收。而甩又为搬拦之
起。只此一换之中,含有闪转腾挪四个字。在一面之闪中发出一拳两锤,而又要求原地不动,所
以很难。静已经很难,动中寓静则更难。
搬拦势、饿虎扑食、上步顶肘、指、回身劈掌、召引手单边:以上数势皆为前之反式。前者为嗷拦,此则为扑虎;前者左步前,此则右步前。所以,前之右者,此即左;前之左者,此即右。这
就是势变而法不变的道理。
回身掸,撒步戳腿空心六朗势z此式是绵掌中的开势,开裆,亮胸,露头。在拳法中,开势
是作为一种毛病,而绵掌尤其忌讳。然而此势之妙,正在于它的开势。这也在变法之内。
倒步穿掌z倒步,是连环倒步,是退法。穿掌是一扎一横,是进法。故此势,在步为连退,在
手为连进。所谓以退为进,并非似进而退。妙在最后一步与最后一手,以非常手法取非常部位。虽说武道忌毒,然而对于那些太不达时务的人,也不得不与以毒论。
云摩掌:云摩掌虽然多次演于全路绵掌之中,而妙在各个有所不同。这也正是困难所在。所
谓不同,在于手法、步法、腰身运转、精神表达,皆各有其不同之妙。
卧身搂打、换步扎掌:扎掌接搂打。换步与换手不同。步换就全部换了。手法虽好,只是不
易做。
双撑收势:古语云:慎始善终,首尾最难。所以,一个起势,一个收势,与全局有大关系。绵
掌分为三路,第一路的收势亦即第二路的起势。
(四)跋:
文人之笔不宜于述拳,拳人之笔不能以述拳。文人之笔多虚而不实,拳人之笔则不能尽其妙。
故数千年之武技,终不可充其量而发扬之。至于今世,尚可一息不断者,唯赖口传心受。然而其.
至者、真者,真如砂中黄金,千百不得一二焉。连环绵掌,拳之至者矣。吾父研之精且准矣,吾
之得其传亦可谓真矣。虽然,吾不敢述之。何也?绵掌,拳之至者也,余,人之凡者也;以常人
之笔,而述非常之拳,其不可尽其妙也必矣。述之所以发扬,不能尽其善,何以发扬?是增点于
自硅也。前述绵掌一路,半为就人论拳,半为因拳论拳。初不过为人改正之记述,后当续成,以
成全路。大概而已矣,何可云善,更元以言尽。
民国三十一年冬月徐良骥跋
(弟子刘佩弦、杨鲁整理标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