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1202|回复: 33

[转帖]古传拳术器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6 1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济南府传四路查拳总谱
变化无穷四路拳,扶按撩阴腿当先。
抽手撩襟鞍占跨,套步冲捶右足弹。
上步夜叉探海式,掀掌撩步跨雕鞍。
挤步箭起黄莺架,套步冲捶势朝天。
陆海迎门三不顾,提步箭踢栽捶势。
抽捶撤步跨双拳,转身接打骑马势。
把捶立掌左腿悬,引手劈掌挨身靠。
白鹤亮翅贯雨肩,鲸鱼合口败势奇。
败人诱敌回头观,转身接打回马腿。
撩掌及胯稳如山,活步二虎登山势。
劈掌挑打不容宽,套步鹞子抓肩势。
雾云接打在里边,提步跨虎登山势。
上步单臂擒方腊,撤步五子对双拳。
开步托掌项心肘,迎面接掌不容宽。
套步颠筋多勇猛,提步护膝双手展。
泻步顺掌拦正面,穿掌护膝把腿卷。
上步接打顺步腿,侧身左剁右足弹。
穿袖盖步护肩掌,败势跌打势冲天。
抽梁换柱急震步,穿袖定心十字拳。
手按七星忙撤步,顺风摆柳势法全。
(南京中华传统武术培训学校武当门首席教官袁中亮供稿)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派少林第一路闯少林拳谱

善恶分明把手扬,穿花左右换弓档。
黄莺落架寒鸡步,向左偏身抱月忙。
左起冲击拳左■,连珠踩腿势坚强。
马档蹲坐冲拳法,贯耳双拳撩太阳。
平沙落雁翻身转,弓步■■肘莫■
白鹤亮翅双花手,挂面抛拳打面庞。
右足进步肘擎肋,左推右捺左胸膛。
身腰左转朝阳势,拗步拉弓肘角张。
弓步冲拳难闪避,抽拳切掌应提防。
双拳上绞成双挑,切掌探身双躺档。
凤立高岗身右转,双拳盖落势潜藏。
腾身发出情心腿,花手担衫忆二郎。
夹马鸦弦单切掌,猿儿摘果请先尝。
翻身照耳忙披掌,左转回身右躺档。
顺势偏花七星下,两次担衫熊更狂。
弓步双捎双撞击,流量赶月右边旁。
铀拳独立金鸡势,站马开弓引兴长。
左转寒鸡双圈手,斜偏闪让凤飞翔。
交叉两手双抄起,落步寒鸡归旧乡。
此是少林第一路,三十七势不须忘。
江南江北皆传遍,留得金家姓氏香。

(南京中华传统武术培训学校少林门教官邓 罕供稿)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洪   拳

洪拳一向是在南拳之中流传得十分广泛的门派,由上文可見多个地方的主要拳术之中都有洪拳之名的,如广东、兩湖、四川、浙江等。其实在广东更是赫赫有名的,如『廣東十虎』之中的铁桥三、黃麟英就是习洪拳的。

 关于洪拳的来源一般有二个说法的,一是出自南少林寺,在明末清初時由福建传入广东;二是洪熙官所創的一門武术。這两种说法大致上都和南少林寺的关系密切,可見洪拳本为南少林的拳术之一。洪拳作为五大名拳之首,至清末已日渐式微。黄飞鸿、林世荣师徒对洪拳的振兴以至流传功不可没。黄飞鸿自幼在佛山继承家传,又拜林福成为师,成为洪拳大家。后来,黄飞鸿在广州新豆栏开设宝芝林药局,授徒凌云阶、梁宽、卖鱼烂、陈锦泉、帅老郁、帅老彦、陆正刚、林世荣、镜洲及继室莫桂兰等,后来林世荣广为授徒,洪拳才不致湮没。

 洪拳以『刚』为主,它的武術风格有二,一是长桥大馬、长手长攻的大开大合武术;另一种是短窄马、短手近攻、貼身攻防的武術。

 現今所流传的洪拳体系有十分多的,一般流传在广东一脈的,亦即黃飞鴻一脈的現在名為『虎鹤洪拳』的。而套路方面主要的有『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五形拳』、『铁线拳』,而其他的則是根据各支派而有所不同的,如:拳术方面的有『千字掌』、『現龙拳』、『十形手』(十独手)、『蝴蝶掌』、『金刚伏魔掌』、『千佛手』、『单鶴朝枝』、『蛇形拳』、『罗汉掌法』、『鼠步梅花』、『洪門三展手』、『十字拳』、『流星捶』、『五禽拳』、『龙虎双形』、『虎豹拳』等等,兵器方面則有双匕首、單刀、形意簫、单剑、指挥刀、双劍、双刀、雨伞、缨枪、行者棍(双头棍)、五郎八卦枪棍(单头棍)、五点梅花棍、少林六點半棍、洪门棍、春秋大刀、斩马刀、傜家大扒、铁尺、扇子、三节棍、枴、板凳、叉‥‥‥

  而洪拳的手法正是南拳之中的典范,正如上文形容的一般,也是走刚猛一路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咏 春 拳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咏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可以说,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问的十大弟子分别是张学健、何金铬、招允、卢文锦、黄淳梁、王乔、伦佳、梁挺、李小龙、徐尚田。现分布于世界各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形 意 拳

形意拳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武术,也是武术遗产中的瑰宝之一,是内家拳主要拳系之一,据初步考证,她诞生于明末清初,系姬际可所创。

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也称心意拳,简称意拳,传至李能然之后,易名派生为形意拳。

形意拳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形意拳不但有较强的技击性,而且对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改善素质、防病治病都有一定的作用。不论男女老少、体强体弱均可习练,也不受场地的限制,即使是斗室席地也足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所以形意拳的流传较为广泛,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个拳种。

形意拳经过长期的沿革和不断的总结完善,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理论上更加充实、健全。

从形意拳的风格来讲,有舒展大方,伸缩自如,刚柔相济,动静相兼,静若书生,动如雷鸣,迅如猛虎的特点;从其意义上来讲,有“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以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象形取意、内外兼修的特点;从劲力上讲,强调重意不重力,求其气催血动,贯通全体,以意运气,意到气到,气至劲达,阳出阴收,阴伸阳缩,阴阳相伴,动静相兼,内外合一,全体合一;从技击方面讲,它有阴阳互易之妙,柔克刚进之法,横裹其力,纵放其势,顾中有打,打中有顾,七拳七进,相连并用,上攻下随,下攻上领,上下若和,中节乃攻,勾挂撩劈,踩踏蹬踢,斩截裹挎、挑顶云领,引进落空,展放似电,急发暴力,整齐合一,滚出滚入,起钻落翻,右转左旋,动静相兼,有莫测之变化,有无穷之妙用。其中十二形拳是龙、虎、猴、马、龟、鸡、燕、蛇、鸢、鹰、熊、鹤等十二种鸟兽的形态。

形意拳就其练法要领及拳理,经历代传人不断研究充实,与八卦、太极一理贯通,故归于内家拳系。

由于历代传人不断研究实践,形意拳发展很快,历代名人辈出,功夫精绝,且经过研究实践的心得体会,多年的体用验证,著文立说,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到清末,形意拳发展至鼎盛时期,成为一大名拳,流传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卦 掌

八卦掌是董海川当肃王府武术指导后才闻名于世。董海川为河北文安县人,相传他在江南雪花山拜一老道士为师,用十年时间学得一种奇特武术,后来老道士又交给他一本《河图洛书》要他研究。董海川得此书后,通过易理将零碎的技法编成一套完整的八卦掌法。

  八卦掌不用拳,是将手掌展开来做动作。八卦掌还使用擒拿秘穴法,包含古流擒那抓捕法。八卦掌的动作是柔软地使用身体,轻快地扭捻着,如蛇一般跃动,潜击对方下部。动作迅速旋转,能一次面对多位敌人。

  八卦是由阴爻阳爻组成的图形。 八卦掌又名“转掌”,以其运动特征为绕圈走转而名。这个拳种经过“集成拳术,复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的萌发整理,鉴于该拳的圆圈正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于是,谓之八卦掌。

  八卦掌以向左沿圈绕走称为“阳仪”,以向右沿圈绕走称为“阴仪”,是自身技术的基础,其它种种变化和作用,都是将攻防招术或一定锻炼方法融于沿圈走转,其运动特点皆须符合绕走规律。对敌时要用不停的走转与对手周旋,避实就虚,避正寻斜,讲究以动制不动,以快动制满动,强调制胜之法在变动,形成了“以动为本,以变为法”的八卦掌技法规则。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 极 拳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初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即依此图解释拳理,规范拳技。

  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了万物,万物中都包含了此理。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的状态。

  太极拳讲究通过“静中求动”,达到静中有动。即身体处于相对静止,要求意气周流,呈外静内动之象。具体体现于练拳的预备势和收势。还讲究通过“动中求静”,达到动中有静。即肢体运转时,内意要专著守一,内气要平缓如一,出现相对的内静。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初时,陈家沟的陈王庭创立了太极拳,遂世代相传。杨露禅为学到陈家太极拳,屈身为陈家奴仆,从墙壁的裂口偷看陈长兴练拳,并偷偷修炼起来。后来陈长兴被他所感动,正式收他为徒。

  杨露禅习得陈家太极拳后,进行了改良,并回故乡河北进行推广,于是形成了杨家太极拳法。

  太极拳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太极拳又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也就体现了其内家功夫的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桩

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属于昆仑派系。过去梅花拳法是以家传形式在民间流行的,轻易不向外露,直到明末清初时,才在我国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传播开来,并在清末、民国时期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各种武术擂台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梅花拳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内外兼练、形神合一、形气合一,他的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动静有致,无论形神皆有独特风格。

梅花桩在先前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随着习武人的功夫的不断增长,桩也慢慢增高。

梅花桩基本套路之中分桩步与行步。桩步的基本姿势有五个,即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合称之为桩步五势,为静止的拳势,是练全身之气的主要方法。由于桩步五势左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而行步则以三法为主,即扎法、摆法、撤法,这三法是练习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形左实右、灵活多变,使敌人如坠入云雾中不能辩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花的枝干,行步三法桩步五势巧妙地联系起来,交替出现,动静相兼,故得名干枝五势梅花桩。由于时代的变迁,栽桩花费太大,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上练习,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有套路的风格和招法,故又名“落地干枝梅花桩”。后来又由张从富由梅花大架练法改为梅花小架练法,所以目前流传梅花桩拳中有大架梅花拳和小架梅花拳之分。

梅花拳的众多兵器,以棋盘大枪为帅,春秋大刀为先锋,除刀、枪、剑、戟、斧、钺、钩、杈之外还有许多人所罕见的器械,如:镗耙、燕翅镗、拦马橛、提戟、文棒、九环锡仗等等,可谓长短杂陈,奇正并有。梅花桩器械的练法与拳术一样,演练时也多为左右对称,左右活把,朴实大方,招五空去,意无空回,挑刺腾挪,潇洒自如。

北京的梅花桩是由著名的武术家曾誉满中外的“铁臂沱南侠”韩其昌老师所传,在北京已繁衍了四代。学练梅花桩的人已数千人。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绵   拳

中国拳术之一,流行于河北中部各县,起于何时,无文字可考。

绵拳以柔为主,绵绵延长,故名绵拳,又因其在实打中手掌岁对方的活动延伸,随对方的劲力柔化绵进,故又名延手。该拳在精神上要求纯静专一,姿势要舒展自然,动作要轻松柔和,绵绵延长,劲力要“柔化绵随”,“得势则刚”。绵拳的基础训练有抖臂、捋麻辫、抓空,揉木球等。抖臂是两臂随胸腰柔和摆动,发力时要沉气猛呼,以胸腰带动两臂,要先肩后臂,完整有序。捋麻辫是用麻编成约3尺长的圆锥形柔软的麻辫,练习时将麻辫挂起,上端约与头平,两手托住麻辫,前手平肩,后手平腰,两手交替又前上方向后下方捋动。抓空是站马步桩,一手前伸,五指分开,手心向下,用力屈指抓握,左右互换,主要训练手臂的力量,揉木球用的是木制直径约1尺的圆球,练习时将木球置于桌上,用手柔动木球,使之在桌上绕圈滚动;可用一手揉,也可用两手揉。

绵拳技术上的特点是在对方进攻时柔而化之,防后发招,由于这个基本特点,无论在动作上和劲力上都要求先吞后放。吞有收的意思,是防,又称蓄力,放即是发,爱吞之后接着进行放而发招。其拳法主要有崩、冲、搂、挂;掌法主要有砍、穿、拔、捋。肘法主要有顶、撞、拔、挤、靠,推法较少。传统套路有两路:一路是“六架式”,二路“大八折”,绵拳强调柔韧性,而方法上又是先收又放,要求稳定,因此绵拳套路中有较多的平衡动作和对柔韧要求较高的动作,也有以抖臂、抓空为代表的柔中寓刚的动作,这是极其显著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绵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醉   拳

醉拳是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手,寓藏武术进攻与防守技术为一体的象形拳术。其特点是快速多变,出奇制敌。并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健身价值和实用价值,倍受习武者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

醉拳内涵极为丰富,仅醉拳套路即分为“醉八仙”、“太白醉酒”、“武松醉跌”及“鲁智深醉打山门”等等。现在流传较广的醉拳大体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古老醉拳套路,偏重武术实用性;一类是现代醉拳套路,实出跌扑滚翻,醉形醉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