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柳随风

[转帖]古传拳术器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张国卿改正一路绵掌着势语录

(一)徐良骥老师前言

  骥,甫知事,即蒙吾父授以连环绵掌,历经三十年,朝夕教诲,日月观摹,方勉获形似,是从事道艺之非易而绵掌之叫叫子勤艺乐道尊师重友之风足可称道惟对本拳绵掌,虽几经改正,仍有形体未备之憾。信艺境所臻,不可以强。然倘能开朗心门,虚中受益,当可若春笋之不见其长而成竹。慎卿新居,距舍近可步数,约定单日,就我改正绵掌,逐条笔记成册,以备回忆。虽病各不同,将来亦可以当从事斯道者之一助焉。

民国二十六年春月徐良骥识

(二)徐良骥老师眉批

(1)拳艺一道至难。要以姿势为形,动作为用,气运为使。姿势可以学而至,动作可以传而

至,若神气运使,则非由领悟于默默中,万不可得其一二焉。

(2)连、环、绵、掌四字,惟环、绵二字为名辞。但环字与连字不分,掌字与绵字不分,故

曰连环,曰绵掌。如是,不息、不止之义,自寓于连环绵掌四字之中,而神气运使自在不息不止

之内矣。故手到势到不足以为绵掌,即动作周到,亦未为绵掌,何也?曰z手到、势到、动作到

即可为绵掌,则凡拳皆得为绵掌矣。然而手势可学,动作可教,而绵掌只可口传心受。然而,难

矣哉。

(3〉不断曰连,周而复始曰环。骨外有肉曰绵,出手曰掌。掌变元穷,如铲,如枪,如刀,如

剑,如斧,如铿,如钩,如叉;可弹,可炮,可桩,可跺;曰分心,日撩阴,曰挂心,曰迎面,回

云摩,曰铁扇;再加连、环、绵三字以佐之,其妙用莫可测也。

(三)徐良骥老师为张慎卿改正一路绵掌着势语录

师弟张慎卿辑录

起势:第一势出步,两膝宜平合。注意右膝不要外开。若实步之膝稍外开,则实步大趾着地

无力,因而全身势不得稳。右腿实,下坐,脚趾抓地;左腿虚,前伸,右脚大指要吃力。同时,两

肋掌靠身时要与左脚动作同步,如迟于左脚着地,则谓之不合。作齐肩步时两脚与地面不即不离。注意两腕不要硬,这与"绵掌"二字大有关系,也是全套绵掌的一大关键,要特别注意。在练绵

掌过程中,务必全身放松,"将心放开",不可稍有拘紧。脐掌、胁掌、龙门掌三个斗力,要有机

灵劲儿。若脐掌平胸,其病在脊骨未能挺拔。抄手掌收势,前掌要立。反身劈掌变托掌时,身后

肘不要顿挫,致失连绵之旨。反身横掌注意后肘不要旷,旷则失力。正身扎掌,左步进要与左掌

压合,右掌扎与右脚戳合。扎掌如扎枪,忌抄。侧身横掌,右脚开与右掌按合,左脚戳与右掌撑

合。此左肘如前之后肘,也不要旷,旷则失力。

凤凰旋窝:全要从这个旋字表现出来。旋窝以剪掌作启,以换掌作转,以右上身作头,以右肘领之。故一启、一领飞为凤凰旋窝极为重要之点,也是最难致力之点。作此势如欲得其微妙,须细审"凤凰旋窝"四宇内涵之俊美,并随时体会其中的真谛。

逍遥身:这又是一个主势。其力发自腰,而运诸周身。如鲤鱼之卷身,首尾照应,活跃自然。

两眼面面顾到,不可稍露迟滞含糊的神态。直到搬拦锤起势为止,是又一绝妙之动作,务必特别

心领神会,超越于形似之外,方可为可。逍遥身是一个动作,要真正表现出一种自在舒服的意味

来。尤其要注意逍与遥之间全赖以不断的绝妙的一连。

搬拦锤:绵掌乃本外圆内方的宗旨,处处含蓄不露。束力于内,当发而发,手随心到,势随

意收,急劲自然,击人之所略,趋人之所虚,后人发,先人至,其妙用全在于细心领会和平日的

功夫。绵掌中有二三点化之处,搬拦锤即其一。搬拦锤的最大难点,在于一发取胜。主要在进退

从容不迫之中,而能表现劲发急收之势,但又不失连绵的宗旨。然而这是很难的。

回龙势(跨虎势):回龙一势,在全路绵掌中,共重复左右八次之多。即以第一路而言,竟重

复两次,与最主要之扫趟、逍身重复之次数相等。由此,回龙势之价值可知。惟习绵掌之人,对

之多不加注意,不觉其难。我以为,此势能做到恰好是很难的,其用意也最深。昔日目睹我父亲

做此势之活妙,只可忆想而不可笔述。习此初步,一定要"一其势",万不可拆散,拆散则不但失

掉了连绵劲儿,而且也永远没有妙肖之日了。这个"一其势",必须特别会心。回身到腿的到腿与

回身在同时,到腿在回身之后即为迟慢。

左右轧肩:此两势有如"担夫让道",其精神完全应从这个"让"字中领会,意思是要在本身.

原来面积内将对方从身内让过。这正好表现了闪转二字的妙用。右手轧肩之右掌前伸当留三分,为倒步转身留有余地。转身轧掌,宜随身下,右手穿掌,运随身起F同时两眼上注,右掌变拳,待

落势戳腿,目自上拳下方,平前视。戳腿,应注意膝与脚尖永远保持垂直位置。

列势顶肘:肘尖应向正前方,不可少有左右之差;后背宜直、宜顺。应密切注意动作与呼吸

之间的配合。

双推掌:推山塞海与云摩掌皆属双推掌之列。这又是绵掌掌法之妙:二掌并行,而能面面顾

到全体为两掌所蔽,而不与人以一线之机。两势借震步以为连。欲臻其妙,须仔细研究转肘之

法。腰身再用一个"让"字来概括,则连绵之意就显出来了。

凤凰展翅:这是一个象形的势子,就像飞鸟欲飞而止的样子。在拳,是一起一伏跳跃之势;其}

难度在于起伏跳跃之中而身手相合。学习的人在练这一势子时,除仿效老师的姿势外,还要直接

观察飞鸟起飞跳跃的姿态,·才不仅能学到形似,而且能学到神似。

擒砸跚打:擒砸与指拳相似而又不相似。擒砸两字都是指手势,只是擒的意思不易明显。蹲

打,是圈而后打;圈为取下,打为攻上。上手既圈搂而后又继之以打,其中别有深意,所谓"拳

外之拳"就是这个意思。

晃打:此为一定势。晃打,还有进步晃打等等,这一类还有很多。这里谈的晃打,是倒行锤,

一晃之中,计含掏、撩、到、撮四个字。力量发自双足,以腰晃之膀底,送到拳外。力既发出,而

以目注之;虽然看不见,而实际上看得见,这叫"眼打"。

委肘:肘的用处比拳还大,但一般人不容易领会。绵掌中有顶肘、顺肘、垫肘、压肘、盘肘、

托肘、拨肘、挤肘、膀肘、转肘、委肘等。能知道用肘的人,可以死里逃生、败中取胜。委肘之力在腰,如能以腰带肘,则肘似动而静。

倒步劈掌:倒步劈掌,上连委肘之委力,下启扫腿前之人身。内藏退中进法、闪法、挪法。连

环掌倒行法,难在上连下启之中身形转变,而标的与晃打并没有改变。这叫动中取定,以的为轴。

点掌:点掌为掌弹法。此势下步要急进,上掌必须连环。步为左右两进,而掌只一手之循环。

即这一手之中,连环绵掌四字也不可缺一,然而气势却非一般。点掌,在手是弹力,在身是催劲。

换掌:换掌为扫趟之启势,是连环掌法。其作用妙在换掌而掌不换。内中有抽扯法,退中进

法。换掌坐势不撒的身势,式美势难,意思很深。如勒马悬崖,如垂珠屋瓦,在万不可停留之势

之际,只赖左脚五指之力,使全体如注之势,得暂定之局,以为来势的准备。

l转身扫退:绵掌之扫腿与其他之扫腿不同,所以名为扫腿而实际上并非扫腿。扫为横扫,此

i为直人。有如连环枪法中"巧女认针"。但此腿在直人之后复继之以擒锁钩挂,使既经入扣、绝元

逃脱,变着之险双管。只此一腿,非十载功夫不能得此一挂。余十年学于师,十年自习,计二十

[年。今日非十载功夫不能得者,未敢自比聪明也。

卧身搂打:卧身搂打上接回头望月,要作到好处,必须腰活。卧身能卧下去,必须膀开。卧

身与搂为一字,打与屈(右)膝为一字,而藉一掖肘以连之。搂与打,皆属急劲、发劲,而非绵

劲、含劲。

换身锤:换身锤既连环锤,与盖面锤不同。要手换、身换、地位换、方向换。两锤连下,与打之打不断。急劲中要先后分明,身步相

合。

甩锤搬拦势:甩锤系余力、续力、连力、绵力,接两锤之定力而下,贴身后到,环行以成搬

拦。

虎扑食:虎扑食系双推掌。两手阴人阳出成环,肩沉,肘坠,掌挑,力出掌根,发自丹田。在

扑的时候,前腿趋,后腿跟,以力贯全身,形现饥渴,方为得势。

进步顶肘:顶肘是发挥肘的作用。顶肘有列势、顺步、挺身、进步等。此势是接上势虎扑的

跟步;前腿趋,后腿跟;后步到,前步起;前步进,后步随。步法联系不断,"扑"与"顶"也就

因而得到连绵。

引手单边:指后上步,反身亮掌,环行随步,上势成单边。此势看来简而易明,但由指到单

册一…掌上下两时…用与剑之上下…相…发而势有

所不尽。它与蹲打搬拦换身不同,前者的发劲是尽而不断,这里的发劲是发而不尽不断,是指

与下势不断;不尽,是说本势不尽。这就是所说的绵。绵掌重在连环的变化,而连与绵的运用,在

浑然之中须见分明。这当中的困难,并非一般学习绵掌的人所容易感到的。所以,知道什么是连

绵,是一层;领会到何处应当连、何处应当绵,是一层;能连能绵,又是一层。至于能做到连和

绵,而更加想进一步在浑然一体的连环之中使其明晰,实在是难中之难。现藉单边一势,引述一

!二,余可类推。

翻身叠掌:叠掌(亦名云手〉之妙用,也具有连环性。这一叠手之难不在叠手,而在翻身。所

以,只叠手为一面手法p同样是叠手,而加以翻身,则为三面手法。论动作,单叠手为手动,翻

身叠手则为身动。叠字在腕肘,翻字在腰身。叠手为四手,内分左右阴阳。要在极自然中翻出阴

阳左右各自不同的四掌,就非有极自然之腰肘随之不可。翻身叠掌虽然难,还可以教人学会,唯

有腰肘之转运不是可以教会的。我作教师十年,绵掌也不下十传,即此翻身叠掌一势终不可得一

见其似者,这是有原因的。

连环掌:绵掌三路,无一势不是连环。为什么单以这势名为连环?其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手

之动作和意旨,连环二字更为明显。此势共分五手:前三手为掌之连环,后两手为拳之连环,前

后藉托肘以连之。不但手为连环手,步亦为连环步。连环用五手,分左右上下进退连环,乃是变

化应敌的妙用。这样,我随时可以长而连,而彼是短而不连,这是绵掌富有拳理精华之处,而用

之就极不讲理了。曾昕先父说:太老师罗四爷遇到和他比拳的人,必先指明要攻取的地方,三手

之内,必如其言。他所用的手法即连环手。所谓连环手,并非专指此连环手,实际上在连环门中,

自绵掌以下元论拳法、刀剑、枪棒,元一不是连环之法。既习连环,则出手即是连环手。

倒步穿拳(青龙献爪)z倒步穿拳、反身劈拳、回身到腿之前,连环手收为右虚步跨虎势,此

回身到腿仍为原跨虎势。穿拳,拳随撒步穿出,如吐信,撤步须蹬。反身劈拳,身须反顺。到腿,

须自腿跟到出脚尖之外。到出宜急,定势宜缓。穿、倒、劈、刻、反、回六字,上下相合,必须

连而不断。穿将尽即劈,劈既平便刻,倒步落地即反(身〉,既反(身)则回(身),不可少有迟

疑顿挫,然后才可期望达到尽善尽美。

拗(ao)步轧肩:拗步是一势,轧肩是一势。拗步之步,含掩、蹬、人三个字;轧肩之手含扇、

闪、横三个字。难在上下各含三个字,各为一个单动作。

拗步轧肩,系一流水势,力内沉而不形于外?形简意贼。拳法的要诀在于把繁者化筒,把简

者化繁。繁者固然难,而简者更难。繁者之难,在于将其化简,简者之难,在于将其化繁。所以,

拳法难者之难并不难,易者之难才真的难。为什么呢?难者之难,是对这种难有所了解,掌握了

它的规律,就不难了;而易者之难,是对这种难不了解,没有掌握它的规律,所以才是真正的困|

难。如逍身、遥身的势子,是属于繁者的范畴,委肘、拗步的势子,是属于简者的范畴。然而逍

身遥身是一个动作,所谓一个动作是把几个动作乃至几十个动作运化于一身成为一个动作。委肘是一臂的动作,拗步是一腿的动作;在一臂一腿的动作中既包含着攻,又包含着守,既有连,又

有绵,这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认为是不难者的难,才是真正的难。1

换掌z换掌有换掌之换掌与不换掌之换掌。前之换掌为不换掌之换掌,此一换掌则为换掌之

换掌,所以又叫单换掌、双换掌。

进身扫趟:第一路绵掌有两个扫趟,一为转身扫趟、一为进身扫趟。进身扫趟为过势扫趟。两

扫趟,在我是一进一转,在被扫者则有前扑后仰、腹背朝天、倒前倒后之别。常言连环绵掌的手

法功夫最大,殊不知连环腿上的功夫尤不容易捉摸。先父曾说,连环是"三只手"。听到的人,多

不解其意。回忆吾父七十岁左右,两腿运动灵活自如,其左右手法尤其妙。两手不动,即可击退

来者。对方虽倒地犹不自知为什么。不了解他人的多称为神拳。其实,所谓神鬼,不过是精微的

道理不为一般人所了解罢了。在一般人看来,善的谓之神,恶的谓之鬼。所以,所谓神鬼,何尝

有,又何尝元呢。

磨身穿掌(双抄掌):转身扫趟是左腿法,以脚钩起,随左膝提而转身。进身扫趟是右腿法,生

以右腿踢出,随右膝提而进身。元论转与进,实腿都要弹起,使脚掌与地面在起而不离之际。转

身,随弹起而转;进身,亦借弹起以进。及扫腿着地,随以前手回身自后膝下抄起,上穿过眉,开

肘转身复以后手自前膝下抄起,上穿及屑,翻肘回头望月。在这里,磨身穿掌要前后左右上下顾

到。虽以两掌为之,但其所以能八面玲珑,则全赖磨身。

卧身搂打z自进身而后,与前转身法同,但势不可同。拳法中,着着含两势,所以有换势不

:民号:;年3311!J出也打出者,拳也,捞起者,月也。捞

换身锤即连环锤:此势前已述及,须以搂打之打做起,而以甩锤之甩做收。而甩又为搬拦之

起。只此一换之中,含有闪转腾挪四个字。在一面之闪中发出一拳两锤,而又要求原地不动,所

以很难。静已经很难,动中寓静则更难。

搬拦势、饿虎扑食、上步顶肘、指、回身劈掌、召引手单边:以上数势皆为前之反式。前者为嗷拦,此则为扑虎;前者左步前,此则右步前。所以,前之右者,此即左;前之左者,此即右。这

就是势变而法不变的道理。

回身掸,撒步戳腿空心六朗势z此式是绵掌中的开势,开裆,亮胸,露头。在拳法中,开势

是作为一种毛病,而绵掌尤其忌讳。然而此势之妙,正在于它的开势。这也在变法之内。

倒步穿掌z倒步,是连环倒步,是退法。穿掌是一扎一横,是进法。故此势,在步为连退,在

手为连进。所谓以退为进,并非似进而退。妙在最后一步与最后一手,以非常手法取非常部位。虽说武道忌毒,然而对于那些太不达时务的人,也不得不与以毒论。

云摩掌:云摩掌虽然多次演于全路绵掌之中,而妙在各个有所不同。这也正是困难所在。所

谓不同,在于手法、步法、腰身运转、精神表达,皆各有其不同之妙。

卧身搂打、换步扎掌:扎掌接搂打。换步与换手不同。步换就全部换了。手法虽好,只是不

易做。

双撑收势:古语云:慎始善终,首尾最难。所以,一个起势,一个收势,与全局有大关系。绵

掌分为三路,第一路的收势亦即第二路的起势。

(四)跋:

文人之笔不宜于述拳,拳人之笔不能以述拳。文人之笔多虚而不实,拳人之笔则不能尽其妙。

故数千年之武技,终不可充其量而发扬之。至于今世,尚可一息不断者,唯赖口传心受。然而其.

至者、真者,真如砂中黄金,千百不得一二焉。连环绵掌,拳之至者矣。吾父研之精且准矣,吾

之得其传亦可谓真矣。虽然,吾不敢述之。何也?绵掌,拳之至者也,余,人之凡者也;以常人

之笔,而述非常之拳,其不可尽其妙也必矣。述之所以发扬,不能尽其善,何以发扬?是增点于

自硅也。前述绵掌一路,半为就人论拳,半为因拳论拳。初不过为人改正之记述,后当续成,以

成全路。大概而已矣,何可云善,更元以言尽。

民国三十一年冬月徐良骥跋

(弟子刘佩弦、杨鲁整理标点)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绵   掌

徐良骥

绵掌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门类。全称为"连环绵掌"。是连环门的基础拳路。"连"、"环"、

"绵"、"掌"四个字,概括了"绵掌"的运动形式特点;其动作运行以掌为主表现运转舒展如绵;

内蕴藕断丝连,具有含蓄待发之势;掌的运行线路走环形,环环相连。整个要求是连而不断,内

蓄刚劲,外现绵柔,其爆发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谓之"机灵气"。"连环绵掌"的系统拳路及长

短器械,单练和对打,都贯串着"绵掌"的独特风格。绵掌分一、二、三路:而以一路"绵掌"为

基础,二路和三路是在一路基础上的发展与变格。另有"连环拳"三路,一、二路"连环拳"以

其中动作有"二郎担山"的模仿动作,又称"二郎拳",其特点是表现内柔外刚,以爆发为主,是

连绵中结合爆发的训练套路。三路"连环拳"以其中动作有模仿猿猴的"偷桃"的动作,又称

"自猿拳",是介于"绵掌"与一二路"连环拳"之间,刚柔兼备,拳、脚并重的拳路。长短器械

刀、枪、棍、剑,单练对战,也都表现与"绵掌"一致的风格,并具有单练和对战相结合特点,而

以枪法为主。在枪法训练中,保持了一整套传统基本训练方法,如抖大杆子,划大杆子,扎大枪

〈一百单八枪〉,对战大枪、花枪,对花枪,尤其它继承下来的六路"连环大枪"和一套精炼的

"小六合"枪法,都是既能作为基础训练的单练套路,又可按原套路的"着势"("招式"〉对战下

来。这在中国武术套路的组织上,堪称可贵的典范。

"十二三太保"功是连环绵掌的基本功,分蹲式、站式、卧式三段,共十三个动作,是连环绵掌

锻炼的一套完整的全面基本功,要求外形动作与内气运用统一一致,始终连贯不断,具有强筋骨,

贯气运,获软硬气功锻炼的功效。徐明德老师并藉以发展为气功"推拿"法,结合适当体育运动

对一些慢性疾病进行医疗,效果良好。十三个动作的名称:蹲式六个动作有z"鹰爪力"、"铁簸

寞"、"海底捞月"、"单展翅"、"双展翅"、"童子拜观音"(即‘吃气'的呼吸运动〉;站式四个动

作有:"霸王作揭(即‘三折')"、"金鸡独立(‘三起三落')"、"古树盘根"、"铁门槛"(在‘霸

王作揭'两掌按地原式不动的基础上,藉提臀的力量把绷直的两腿提起从两掌上蹦前、蹦退),卧

式三个动作有z"犁牛耕地"(又名‘琐撑')、"鲤鱼卧莲"(又名单臂侧撑〉、"金猫扑鼠"(从伏卧

的姿势用腰力把全身从地面提起,在起落中两掌翻起翻落)。

"连环绵掌"原系罗氏世代家传武艺。徐明德(字俊卿,河北遵化县人,一八五八年至一九三

八年〉从河间罗从善老师学习连环绵掌,在东陵马兰峪一带传授绵掌三十余年,一九一九年应邀

到北京燕京大学、汇文中学等校担任武术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武术运动的活动,毕生精研武术,传

播"连环绵掌"。近百年来从事"绵掌"锻炼和传播的,皆经徐明德老师的传授,使宝贵遗产得以

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

一九八0年七月二十六日

注:

此《绵掌》稿于1980年8月1日发给"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分册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的《绵掌》词条即据此稿编人。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绵掌一百势名称

徐良骥

第一趟:

预备势

1.起势一一出(左〉步坐势分胁掌

2.游步脐掌

3.肋掌

4.龙门掌

5.掖(左)步抄(右)掌

6.(左)弓步推(左)掌

7.掖(右〉步(右)钩手

8.回身上(右)步劈(右)掌

9.三换掌一一撩掌、抄掌、撑掌

10.进(左)步扎(右)掌

11.横〈开右)步(横)撑(右)掌

凤凰旋窝(12、13、14)

12.斜身引(左)手

13.抄(右)掌推〈右)掌

14.凤凰旋窝狮子大张咀—〈右)旋身(左)扫腿(左〉护顶(右)剪掌

15.逍身

16.(左)搬拦势

17.进(左〉步搂打搬拦锤

18.撤(右)步(左〉跨虎势

19.(左)青龙献爪(倒左步穿左拳)

20.倒(右)步骑龙(转身倒右步劈左拳

21.(右)回身到(左)腿(右)跨虎势

22.〈左〉拗步(右掌)轧肩

23.上(右)步(左掌)轧肩

24.倒(右〉步穿袖、金鸡独立

25.三元势(朝阳势)

第二趟:

自猿偷桃(26一28)

26.斜〈上左〉步剪〈右)掌

27斜〈上右〉步扇〈右)掌

28.肘下叼(右〉手

29.撑(左)掌顶〈左〉肘

30.(左〉指拳(左〉弹腿—单边势

31.到(左)腿顶〈左〉肘列势

32.震(右)步〈右〉贯耳

33.双拳抱桩

34.(右)指拳〈左〉弹腿

35.斜(上左〉步剪〈左)掌

36.扎(穿〉(右〉掌(锁喉掌〉

37.遥身

38.逍身

39.(左〉搬拦势

推山塞海—双推掌〈40、41〉

40.右推掌

41.左推掌

云摩掌—双捋掌、右撑掌(42、43〉

42.云手横(右)掌

43.戳(左)腿撑〈右〉掌

44.凤凰展翅

45.凤凰晾翅

第三趟:

46.擒(抄)砸(左〉弹腿(抄手董腿)

47.圈(右)腿蹄打〈右拳)

48.晃打

49.委肘

50.双换掌

51.双弹掌一一双点掌

旋身扫趟腿(52-54〉

52.双换掌

53.回身劈(左)革

54旋身(左)扫趟腿
55磨身双抄掌(左)回头望月

56(右〉卧身搂打

57.〈左〉甩(两)锤

58.〈右)换身连环锤—〈右)盖面〈右、面   左〉两锤                        

59.〈左〉搬拦势

60.(左〉虎扑子(双推掌、虎扑食 )

61.跟步(左)顶肘

62.(左〉指拳(右)弹腿

63.(左〉回身劈(左)掌

64.上(左)步推(左)掌(左)单边势

第四趟:

65.翻身叠手一横发连环掌

66.怀中捧月连环掌(67、68、69〉

67.连环掌

68.撒步托肘

69.天地拳

70.横跳左步(左)跨虎势

71.(右)青龙献爪(倒右步穿右拳)

72.倒(左)步骑龙(转身倒左步劈右拳)

73.(左〉回身到(右)腿(左)跨虎势

74.〈右〉拗步(左掌)轧肩

75.上(左)步(右掌)轧肩直扫趟腿(76一78〉

76.单换掌

77.回身劈(左)掌

78.(右)直扫趟腿

79磨身双抄掌(右)回头望月

80.(左)卧身搂打

81.(右)甩(两)锤

82.(左)换身连环锤—〈左董面右〉两锤

83.(右〉搬拦势

84.(右〉虎扑子(双推掌)

85.跟步(右)顶肘

86.(右)指拳(左)弹腿

87.〈右)回身劈(右)掌

88.上(右〉步推(右〉掌(右〉单边势

89撒(右)步摔(右)掌噩噩

第五趟:

90.六朗势圄

91.〈左)青龙献爪

92.倒(右)步骑龙圄

93.倒(左)步撑(右)掌:理.

94.(右)贩子腿(右)回头望月

倒步云摩掌(95、96)

95.倒(右〉步后推掌

96.倒(左)步前推掌

97.(左)卧身搂打

98.换身掌—换步扎掌

99.双弹

100.凤凰晾翅一一收势

复原

                                          弟子杨鲁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戳脚的八大腿法及其相应的手法

  河北蠡县的原传戳脚有八大腿法,为提、圈、掀、摆、点、踢、插、蹬,与北京、东北的戳脚不同。其中踢、摆、圈、插、点又被称为五行腿法,配之以崩、带、转、拿、钻五行手法。其它三腿在老谱中没有归纳,我认为可以用托、撞、肘三法与之融合。火腿不配手法就可以演变成八十一种腿法,再各自配以手法,简直变幻无穷。


  踢法,又称寸腿,其他派系戳脚称为丁腿。这是戳脚拳最根本、最主要的腿法,也是与其它拳术大相径庭的腿法。其法以脚尖上勾,脚底前掌伸出击敌,是戳脚之名称由来。如此击敌,比之脚尖、脚背,更为坚实有力。此之脚跟的蹬踹之法,更灵活、准确,击敌更远。这种腿法配之以崩拳,皆为弹射之力,打的是寸劲。崩拳外形似冲拳,而内含手腕弹抖,出击可长可短,但一般不像拳击之直拳那样远击,攻击点多在头部正面、胸助等处,而且往往把手伸到距敌一尺之处时,才抖臂发射。这两种打法,五行属木,为少阳,其劲刚而短促,速度快,手脚击出,要象树枝弯曲之后骤然回弹。


  摆腿,包含里合、外摆、前扫、后扫、挂扫等腿法。凡是直摆性的腿法,即轨迹拳法称之为挥击的腿法,都可以归纳其中。此类腿法劲猛势大,一目了然,大开大会光明正大,因此五行属火,至大至刚,毫无疑义。其相配之带手,我却觉尚不尽义。带手是抓住对方之后猛然合力拉拽使其栽倒之法,全靠一个快、一个猛,以小打大也可以打出以力欺人的效果,似为拙法、硬极,其实内含极巧、极妙之法。带手之外,我以为,像贯拳、栽拳、扇掌等大而刚猛的手法,亦可与摆腿相配,称之为火形手。


  圈腿亦为罕见之腿法,不是练得腿活似臂之人,决难应用。转手是以手划圈,圈腿是以腿划圈,皆为防守之法,有沾粘之劲,用手极易而用腿极难。转手各家拳法都有,如勾、搂、云手,缠腕、摆臂等,而圈腿为戳脚独有,主要用于以腿防腿或长短器械之杆部,可以在较远之处防住敌之攻势,为我轻松还腿创造条件,这两种方法归之为主。在转手中还暗含缠斗。


  在形意拳中,金理解为斧,为劈拳,而戳脚中的金则为锁,因此其相应的手法为拿。拿是为配合腿法反击而设的,擒拿不是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的身体,以保持足够用腿的空间距离。这是腿击术中手法的特点之一。相应的腿法插腿,脚不离地,其实就是步法,里插外插,插于对方脚后,配合手法绊倒对方,是戳脚拳近战的主要腿法。插腿貌似简单,但有多种用法,并有缠丝腿的变化,并且有大小缠丝,较为细腻。


  五行中至柔者水也。点腿、钻手,如水之喷溅,与形意之钻拳近似。点腿用脚尖,最能放长击远,并且脚尖柔韧,弹性充足。点腿之击人,就如同人自身之弹跳,自己能跳多远,就能把人点出多远。这是点腿的柔用。点腿亦能刚用,但这要有一定的硬功,当然一般击中人体,脚尖之力也够用。与之相应,钻手亦用指尖,即穿掌。

  
  五行之外尚有三腿,更不可忽视。

  掀腿,亦是一种他门少见的腿法。掀腿外形就像侧踹,但它不是向外踹人,而是用脚背外缘向上掀人。这种腿法适用于反击直拳、侧踹等中上盘的直线进攻,掀击其臂、腿的下方。这恐怕是戳脚门独有的发明。它也可以掀击人的下颌、腋窝、软肋和裆部。与它相应的手法是托掌,托掌的用力方向是和掀腿一样的,有时候为了用好掀腿,也需要托掌的帮助。


  蹬脚是一种广义的称呼,凡是使用脚跟的都叫蹬脚,包括踩、踹。这类腿法为各门共有,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简洁,有力,而攻击距离不远,属中距打法。与之相应的手法是撞掌。


  最后一种腿法是提皇腿,是指膝法。与膝相应的,自然是肘。

  戳脚的特点是手领脚出,腿法出击必然有相应的手法掩护,腿法是依据手法的形势来的,是脚学手,而不是手学脚。所以我对每一种腿法都找出一个相应的手法,只是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而在实用中绝没有什么生硬的配套关系。你出寸腿也可以出钻手,不一定要用崩拳。它的五行分类也没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只是为了区分各自的特点。我以八种手法与八种腿法相配,只是为了学习与理解的方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