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6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徐良骥老师
徐良骥老师于1991年因病不幸逝世。如果从1940年我们在汇文中学读书时开始跟徐老师学习武术之日算起,到徐老师逝世为止,前后整整经历了五十个年头。在这极不平凡的半个世纪的均中,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作为他的学生,虽然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忙着,但同徐老师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徐老师不但身怀精湛的武术技艺,尤其具有光明磊落,仗义疏财的高尚品格。他原籍是河北省遵化县,家境贫寒,自幼从他的父亲徐明德(字俊卿)学习武术。徐明德师从河间府罗家庄罗从善学习连环绵掌。绵掌是罗氏家传6他的父亲,即我们的师爷,我们没有见过(只见过他的遗像),据说是清朝末年名震一方的拳师,民国初期到北京,应燕京大学、汇文中学聘请,任武术课教学工作。徐老师随父到京,人汇文中学读书,毕业后,留任汇文中学武术课教员。徐老师对师爷无限崇敬,对我们经常谈起师爷当年在武功方面的一些传奇性故事。
在同徐老师的交往中,使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武术事业的无比热爱。正如俗语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徐老师最喜爱的是拳术,最喜欢谈论的也是拳术,可以说拳术是他的生命,也是他同别人维系密切友谊的根本。他曾表示,如果没有了这种维系,也就没有了彼此间的密切友谊。
徐老师勤于思考,警于把武术的一着(招)一势(式),深入浅出地、形象地加以评析。他要求学生对武术着势,不仅要知其当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注重外表,而且要抓住根本,不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每当我们聆听徐老师的一些精辟的解说时,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把你紧紧地吸引住!
徐老师最喜爱的武术是"绵掌"拳术,最喜爱谈论的武术也是"绵掌"拳术。这里所说的"绵掌"拳术,不仅指"绵掌"套路本身,而且包括具有绵掌风格的其他拳路和器械等。本材料中所论述的大都是绵掌套路本身。其实,具有与绵掌一致风格的"十三太保"、小六合枪、日光剑、金花刀等等,也是徐老师经常谈论和的评析的内容。例如,对于"十三太保气他就十分重视,认为它是练拳的基础,贵在坚持;特别对其中每一动作,必须彻底做到家。在他谈到其中"犁牛耕地"这一动作时,要求做到象尺蟆一样,身子一屈一伸,屈时如以手从臀部高高提起,伸时尽量将头部前翘如犁牛耕地。在器械方面,他经常谈到要练好"大杆子"。他认为,要练好花枪,必须把"大仔子"练好。他说,师爷在世的时候,经常同徐老师对大杆子。每人手握一丈多长的自腊杆子,双方各自压住对方的杆子向左右划动,务求把对方的杆子划出,把自己的杆子扎向对方。这时,大杆子的划动摩擦之声,嘎嘎作响,远近可闻。在抖动大杆子时,要求杆子前方抖动的幅度不超过一人之身。这样,久而久之,即可压倒对方,扎中目标。这种"扎大枪"的训练方法,也是从"罗家"传授下来的。
徐老师一生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很注意教育学生的艺德,常引古人说的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徐老师有一早年照片挂在墙上,画面是老师夏日练功完毕,歇息于凉棚之下,半躺在躺椅上, 口中含一烟管,旁边放着一杯茶,神态怡然自得,仿佛忘却一切尘垢。照片的上方老师题为"江湖一名士"。这张照片,反映了老师的追求,也反映了老师的人格。
徐老师平时教育学生要有骨气。作为练拳的人,骨气十分重要。他家的墙上贴有老师自书的对联一副,上联写的是"青松迎骨气",下联写的是"瓦舍盲传人"。下款署的是"老骥"。因其名为徐良骥,故称老骥;但这里有:"老骥伏橱,志在千里"之意。
徐老师一生培养了很多学生,除了汇文中学数百名学生上武术课以外,还在课余教了几十名徒弟。徐老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教拳,第一批向他学拳的是在七七事变前后,年龄和他差不多,当时就让他们向师爷拜师,称徐老师为师兄,这些人有滕灿淮、任诚一、赵怀书、马富山、陈宗荣、张慎之(慎卿〉、赵润华、龚瑜、张莲溪等九人。第二批徒弟有张万凯、孙圣详、唐汝娓、马平等八人,时在三四十年代之交。第三批徒弟有刘佩弦、朱涛、杨鲁、翁如升、张凯、尹锋二赵世勋、赵国谦等八人,时在四十年代初期。第四批徒弟有田广伦、孙阔泉、常文海、刘积尚、王邦锋、刘泰极、刘泰棍、李连浦、戴天恩、唐济生等十二人,时在解放前后新旧交替时期。第五批徒弟有刘东才、孙力、毛鹏翼、王顺利、沈俊禄、王顺奎、范军、闵宏等八人,是在解放后七、八十年代,先后从老师学习武术,在八十年代一起拜师的。
老师家庭成员很多。我们在汇文中学读书时,老师的母亲还健在,听说早年也练习过武术。老师的夫人张淑嫂,在中学时代曾眼师爷学过武术,擅长闪刀,与徐老师结婚,两人感情甚笃,我们曾见过他们对刀的精彩表演。老师有子女七人,女儿徐若兰、徐若莲、徐若英、徐若华等四人,儿子徐宝光、徐宝亮、徐宝中等三人。还有孙子、外孙、孙女、外孙女等多人。其中以孙子徐强练拳最有成绩,因他从小受老师的精心培养,所以对徐老师的拳艺基本上能全面继承下来,可以说徐家拳艺后继有人,这是我们特别感到值得庆幸的。
弟子刘佩弦、杨鲁
1995年5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