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weizhen

热烈庆祝董氏六合枪宗师李正府先生76岁生日! 颜紫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7 22: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国术论坛》心意六合拳论坛版主江淮四的回帖
怀庆府是明清时候的行政区域!
颜先生硬伤太多了.

我不确定你说的董永是哪个!如果是汉代,那两汉之间有一个,高昌侯!至于七仙女,我可以告诉你唐代以前还没有"七仙女"这个角色,晋<搜神记>里那个孝感神仙的故事里的董永最接近东汉这个侯爷,但这只是传说,并且搜神记里说的是天之织女,离后来三个织女之一,七个仙女之一的民间故事发展还很远!!!!这个侯爷是今天的山东人,也到过今天的河南,当年其随父避山东军乱到是流落过汝南后迁徙到今天的湖北,侯爷他爸爸"武",不是"狐"!要是春秋时代就流落的所谓"怀庆"的了,那着个"董"肯定和后来黄梅戏里的七仙女没直接干系!孝感董侯家还真有个董梦麟,这个人物不是什么清代武术家,而是一出董氏家族夸耀祖先的戏文里董永的孙子!自家祠堂里的戏里董永的孙子叫董梦麟,颜先生你这个传到清代还叫董梦麟哪来得啊!

朱元璋起义在哪???怀庆在哪???朱元璋青少年直到起义,他的活动区域都几乎在淮河流域,后来他所在的红巾义军的主要力量也多数是南宋两淮防区的遗民!
明军进入怀庆,是明朝正式建元,并已经将元都攻克以后的,向西边扫清残余元军的举动,兵到你所说的"怀庆"地面,元军根本无力抗衡明军主力,早逃了!所谓"怀庆"地区,在元朝末年几乎没发生什么大规模的农民军进入和元朝部队的激烈战斗,的确也发生过的一两次小战斗,可朱元璋的年岁阅历,他那时最大也就是江南义军系统一个统领几百人的年轻的营级干部,根本不是朱义军的地盘不说,朱也还不是能统千军跨越几个战区的义军首领!地理和时间都不允许其三次追杀七仙女这个外星人留下的子子孙孙们!寻常百姓是把历史和地理还有时间年表分开看的,所以才有了民间大量民间传说虽然,构成丰富多采的"演义""评书",却经常因为地理和时空信息的不对称使这些民间老者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存在大量东拼西凑,南辕北辙的内容!

朱元璋屠怀庆一说本就存疑,并且疑点极大,实不足以信!!!证明不了这点,那何来董氏祖坟挖地九尺,董氏纷纷外逃、并出家为道、为僧,或改名换姓!!???我开个玩笑,朱元璋要没杀董家人,那董家之武艺是不是就无法进少林,上武当,并改成各个不同的姓氏,以成为今日各个著名拳种的开山鼻祖了!!!朱皇帝要真迫害了董永的子孙,那他们家真跟你说的似的,满世界乱窜动不动就改姓的延续中华武术!!!我们是不是就要拜七仙女这个外星人当武圣人了!???

乾隆在位60年,嘉庆在位25年,道光在位30年,一百多年间的事情难道就区区用个"年间"来代过??起码董成是乾隆早期中期晚期你要研究并有足够的可以公开的史料证实吧(我本人第一次在你这里听说能证明历史大发现的史料证据还有不便公开的一说.)先证明么董成其人,才有下面所谓三代而到道光年间"董梦麟"!!!道光年间哪年?有确切的时间地点没?有足以证明并可以公开为人所研究的文献或文物没?
发表于 2010-1-17 22: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国术论坛》心意六合拳论坛版主江淮四的回帖之二

呵呵一来是昨天忙,未及回复,二来也感到奇怪,一则美丽的传说能让你这么紧张,怕我删了,那你还是别发了!传说看不看两可,以某某家族因为一个传说一个秘密而触及帝王遭到所谓灭门惨祸的故事,在中国的姓氏文化中很平常,不说也罢.这类故事多数是因为战乱,移民等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氏族大迁徙而产生的,多数是某一姓氏泄愤式的历史教育,其实他们所诅咒的那个帝王,根本就从来和这个家族没发生任何直接的纠葛!

所谓在小董不在小董我本来就不甚关心,那只是一个不重要的节点,姓名上有无数个董永,今日活跃在中国内陆文化界,还有个演员就叫董永!!呵呵!!!

因为你既然知道七女是传说,董家有无数分支!那自东汉的董永遇仙说,以及后来的曹植诗神女,搜神记遇织女,二十四孝谓仙女,民间传说之七仙女,是个漫长而发展的故事,那就很简单啊,你所说的朱元璋夫妇的暴行,不仅在时间(朱当时很年轻),空间(那不是朱元璋的地盘)不对称,动机(天帝之仆人杀主人?)上也是近乎胡扯!看过几本书的人就知道,今天戏曲民间故事里玉帝的七女儿,其形象原形,笑话点说不过是牛郎星的二婚头!难道还真以为自己是玉帝的女婿血脉??没关系,只要不以这个名义聚众造反,就算某一家族自己说自己是西天如来的私生子的后裔,皇家也懒得因为你这个"秘密"而出于嫉妒而灭某门!

你说董永确有其人,我从一开始就认可,并也问你是哪个?就好比我也知道历史上有个陈世美一样,但清代的陈世美和戏曲上那个宋代的驸马,毕竟还是要确认清楚的!我只是问你,你所说的董永是不是东汉高昌侯!如果是,那咱们再讨论他和春秋董狐的世系关系.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分析,确认一个节点在向下一个节点发展,先以正史为准,再以野史为据,相互比对,而不要做我曾到那里考察,如何如何!那没用!因为谁也不知道你去过那里,即使你证明你到过那里,也不能证明你是去考察了!无过程无数据的实地考察,不能算是考察,更何况你说你考察,不过是为了说你想说的话罢了!
发表于 2010-1-17 22: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国术论坛》心意六合拳论坛版主江淮四的回帖之三

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是唯真理唯真心唯真实的唯一标准,他自己文章的每一个节点都应该是自己反复推敲!

正式告诉颜先生,我对拳史不仅没起步,我连火儿都没点呢中国的社会形态不同于西方\日本,所以用于格斗的暴力手段很早就脱离了某一特定"军事阶层"而在民间大量的存在,由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相互拉锯战,人口迁徙和流民文化的影响,使得武术的发展很难在某一或某几个特定的人物和氏族或宗教机构间找到根源!至少在晚明中国武术的技术还没有以流派出现在文字记述中!如"佑神通背最为高"被一些研究拳史的学者奉之为拳史,不过在我只是技术语言,如今天意在力先,贯通肩背一般!

我对于把中国武术说的越古老越唯一,就越真实越实用的论调抱怀疑态度!!对于把自己所学研究成唯一真理的人抱鄙视态度!
发表于 2010-1-17 22: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国术论坛》心意六合拳论坛版主江淮四的回帖之四

呵呵,别这么夸我,我本不是君子,也不把别人看作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可以理解!颜先生,我和广大网友都是一样的普通人.唯真是从这句话,在我眼里,和"唯我是从"差不多!比唯"我"更甚,因为你把你自己放到真的角度,那别人就都是假了!今日所谓求"真"唯"真"其自私之目的,跃然而入目,不消我在多说.所以国术论坛,对那些是从"真道","真理","真相"的道学家不大支持!

我的回复,不是给先生台阶,就势而上,而是仍然强调你要自珍笔墨,看清楚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如果一个人视别人为"小人",那所谓"唯真是从"的真,不过是用来抵制反对意见和对立面的一种文字武器罢了,这种貌似蔑视其他人的做法.不过是一种假设性"自尊"!不贬低别人导致到相互漫骂怎么可能!

历史研究如盲人摸象,你摸到尾巴,我摸到屁股!!!谁也没有本事窥"历史"之全貌以为真!!!!!

研究历史,无外是为了不忘之失!!!!"以史为鉴"没错,但镜子是照自己的,不是照别人的,那些把所谓历史研究当作"照妖镜"的真理爱好者,自己何尝不是"真理"的神棍!试想,不考虑别人,平白无故的把一面镜子挂在门口对着你的街坊说辟邪,还号称我是有理的,那对门过来砸你,真的是你自己活该!你把这些邻居当"小人"这不是你怕不怕的问题!今天的"鲁迅"都有一扇安全的房门隔着大众!


咱们再说个趣儿,您不必当"真":既然“唯真是从”才是美丽的,那颜先生是不是觉得您或您的亲眷真实的身体也是美丽的?如果也是,那先生是愿意天天以自己真实的身体裸来裸去呢?还是愿意以亲眷的真实身体裸来裸去的为大众所赞叹你美丽的生活呢??何必以衣服遮盖那些真实的凹凸呢???!就像一些高度赞叹人体真美的学者,很少自己光着屁股给别人画一样.唯"真"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为了对付别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07: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先生, 你能把"唯真是从"理解为“"唯我是从"也是一种发明,不过环境对人的思维的确会有很大影响的。在新西兰,每个人对事物的真假、真相提出观点与看法,可以上报纸、网络、期刊、电台乃至电视台来发表,所以求真的人是受鼓励的、法律保护的、受人们尊重的,人们追求合理、公正、公平、正直社会行为,所以很少人会有"唯我是从"的想法。然而在半奴隶、半封建的专制社会,不管黑白两道,凡有权的,都会“"唯我是从",没人能或敢发表异议,滋生了众多趋炎附势者,他们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只有一起叫好,或同声谩骂、人身攻击。。。。所以先生的释义,本人可以理解。
本人从不爱结党羽,不爱拉帮结派,向来独来独往,只知求真,不谙人情世故,也无所谓人心险恶,我行我素贯矣。凡来劝本人入党入教或入任何组织者,本人皆告之:入不入,本人的言行都一样,都发自内心,不会因入何党、何教、何组织而有言行上的任何改变,故入则亦多余,所以向来是自由的,向来是以“士”的责任为责任,崇尚普世价值,独立的精神。

先生的裸体与衣着的比喻,十分不恰当,裸体与衣着、房车、家饰、收藏等都是真实美丽的,也是保暖、避风雨、崇尚美、与人尊重的一种表现。与穿着农民服以示简朴却干着伤天害理之事、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及口喊革命,灵魂龌龊、人格扭曲、自私自利、贪污腐败、残暴邪恶是两回事,望江先生加以鉴别,勿混为一谈。


看来江先生并不属于不学无术之辈,与那些小人们不同,俗语说:宁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本人过去无意间得罪太多的小人,这次就得罪一下你这个君子。
首先“唯真”是“唯真是从”之义,也就是本人只对真理、真艺折腰,那怕玉碎,也不愿屈服任何黑白势力、不真之事物而求瓦全。力求真实地活一生,认为那才是美丽的。本人曾多次解释过。
好,我很快会把董成的籍贯、出生年代一文上传,董狐与怀庆府小董之董成、董秉乾等的关系望你能提出异议。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05: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文五:怀庆府通背——天下武艺之总源  颜紫元    2007年9月19日  

古人云:天道酬勤,果然不虚。
今年来,除练功感觉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外,对拳史上存在的一些谜团,也有豁然开解之感,而且一波推一波,不见停止。这大概是老天对我以往三十余年来醉心于武学,倾大部分精力、心血于其中的酬劳,是对我于武学一片真爱的回报,令我惊喜与宽慰不已。
今年上半年,写《太极拳史—真相大白》时,引发了一篇《姬龙峰创拳之思考》,最近又发现支持此“思考”的证据,欲待成文。因此,本人接触到了怀庆府的通背拳谱。
首先发现原怀庆府河内(现博爱县),唐村李氏十二世李鹤林留下的拳谱上之“春秋刀诀”,及李氏十世李元春在家谱对其祖辈、父辈,于河内千载寺太极宫,向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学十三势软手、通背功等记述。
又发现河内王堡村“王堡枪谱”,及其序中所述的王堡枪第一代王仲锦向千载寺太极宫董乾秉老道学六合枪棍、并拜师博公道长学十三势软手的记载。而李氏收藏的“春秋刀诀”,又来自千载寺太极宫。
此“春秋刀诀”,非但与乾隆年间民间枪术爱好者、“阴符枪谱”作者山右王谱中记载的“春秋刀诀”相同(山右王的“春秋刀诀”谱不全),而且与陈家沟从陈氏第九氏陈王廷留抄下的“春秋刀诀”相同。进而发现,所谓的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炮捶等均与洪洞通背一百零八势长拳、炮捶相同。

又发现陈氏十五世陈仲生、十六氏陈鑫,于道光年间及民国十九年抄写的其祖上的留谱,对照洪洞通背谱,才知道陈氏抄谱的内容,在洪洞通背拳谱中都有,只是没有洪洞通背拳谱全。而洪洞通背拳是乾隆年间,河南怀庆府人郭永福传至山西的。郭氏即怀庆府河内离千载寺七、八里地的七方村的郭永福处(该村大都姓郭,该村原来还有王重阳等道教五主堂的道观)。
由此可知,怀庆府河内唐村李氏,温县陈家沟,及河内七方村郭永福的通背拳谱皆源自千载寺太极宫董乾秉老道。

近日,河北石家庄“武学书斋”鲍玉龙君,赠本人古抄本“通背拳谱”。细看,大喜不已。此古谱始著于明崇祯年间,康熙二年最后完成,著者姓周名淮颖,康熙二年时自述其已古稀之年。如去除其序中荒诞附会的白猿仙传拳之说,其第一代始祖姓董名成,字子生,怀庆府籍人,传到周氏已传了五代。其谱内容,与怀庆府河内千载寺太极宫董秉乾老道传陈王廷、传郭氏村(乾隆年间,七方村的郭永福传艺于山西洪洞)的通背拳谱极为相似,只是无“六合枪、三十六势春秋刀”等内容。

更令人惊喜的是,如果说河北鲍君所保存“通背古谱”是“化石”的话,那清代属怀庆府的焦作,发现了“活化石”。焦作有一支通背传人,称为猿仙通背拳,其谱记载始祖也是董成。其源流说,明代年迈的董成隐居在河南怀庆府与山西的泽州府之间的太行山里,因被毒蛇咬伤,而得山民许氏救治,董成感其恩,遂将通背拳传给了许家(注:此许家与洪洞通背第七代许方庆毫无关系),并嘱不可轻传,只传男不传女。

据传,许家还为董成养老送终,董成卒时九十余岁。泽州府的许氏秘传六代后,清乾隆初许氏二兄弟许秀文及许秀武,迁徙到太行山另一侧的河南怀庆府焦作的太行山里,一直秘传至今,已九代(以清乾隆初迁至焦作的许氏二兄弟为第一代)。该支原本称为“白猿仙通背”,但为了与北京及上海的“白猿通背”区别,而称 “猿仙通背”。
焦作的许氏曾有通背拳谱抄本,相叠约二、三十厘米厚。民国32年,因兵荒马乱,当地闹饥荒,全家人逃荒,将抄本拳谱藏在梁上,三年逃荒回来(许氏十四、五个叔伯兄弟只剩两、三个活着回来)后,拳谱竟全部风化,硬凭着第七代传人许乐敏(上世纪90年代去世,享年90 余岁)的记忆(老人没有文化,但对拳谱却背得很熟)背出来,由其堂孙第八代许伟战,及弟子李培军记录下来。

从其记述的源流上看,焦作这支所述的始祖董成,与河北鲍君所收藏的通臂古谱所述的董成完全是一人,都是怀庆府人,都有“董成得猿仙传授”的附会。
那么同为怀庆府,传授通背拳内容又极相同的千载寺太极宫老道董秉乾,与董成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否是同一人?
据王堡枪第五代传人王安民写于“大清乾隆五拾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的《王堡枪源流序》载:“王堡枪始传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末受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坟茔,今墓尚存。老人练就武功绝技,乃拳、枪、棍法。拳,即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且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何传于王堡者,有其渊源焉。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系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客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傅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王堡枪法之源流明矣。”

由此可知董老人于万历庚辰,生于与河内(今博爱县)相邻的武陟县(清属怀庆府),沁河边的小董,卒后葬于河内的“王堡村东南上千载寺道士坟冢”。

从焦作记载其第一代明万历年间得董成传授的许守禄,又经历了希、登、月、可、金五代到清乾隆初,许氏通背第七代许秀文及许秀武兄弟(焦作第一代),从山西泽州迁往河南焦作时,许家在泽州已家传了七代。

又从河北鲍君的古谱序中,述其源流时说:“祖……,董讳成,字子生〈怀庆府籍〉,传周藩荆山王〈仝汴梁〉及张大斌〈字明甫,别号廋张,汴梁籍〉,张大斌又传徐行八〈字三那,陈州卫挥使〉及王氏飬津〈徽州籍〉,王飬津又传李继〈字,后泉,河南太康籍〉及谱作者周全〈字淮颖,河南大梁籍〉,周全又传子周久明〈字惟谦〉及余加爵〈字建亭,江南寿春籍〉”。作者周全从明崇祯二年(1629年),开始作谱,前后“二十余载,换数次创为此谱”,于大清康熙岁次,乙巳(即康熙二年〈1663〉)孟秋之吉重书,重抄。

在康熙年时,作者周全称自己“今吾年已耋,恐后迷失”,说明他那时已六、七十岁了,想必作者应生于1600年左右(与心意六合拳祖师姬龙峰,温县陈氏第九代陈王廷年龄相仿),假设董成传张氏时是壮年,而焦作支的记载是董成晚年所传,那么二者年代上是极符合的。
据唐村李氏家谱记载及王堡枪谱源流记载,李仲、李信、陈奏廷及王仲景都向千载寺太极宫老年的董秉乾老道学过武艺,因此董成与董秉乾应相差一、二辈,可能董成是董秉乾的祖辈,或父辈,是董成年耋所传。
据说,泽州许家已无人练拳,但可能有家谱,倘若找出家谱,或在小董镇找到董氏家谱,上述推测即可确认。

从山西洪洞通背所留的谱,与鲍君所藏的谱对照看,洪洞的谱较完整,而且多出不少内容,如六合枪棍、三十六势春秋刀决(另有十路春秋刀),但无十三势软手,这说明董秉乾的那支传郭氏的前几辈时(极可能是董秉乾在千载寺的道人弟子后传到郭氏那一代),董秉乾还未学十三势软手,或者董秉乾未传那支十三势软手,故郭氏后人郭永福传到洪洞时,也无十三势软手。

同时也说明董秉乾年青时,得父、祖辈董成传授通背(通臂)拳后,另得名师传三十六势春秋刀(鲍君谱无此春秋刀诀。焦作支许氏 有通背春秋刀谱二十四势如下:

1  指空望月  2   乌龙入洞   3   顺势蹲推   4   苏秦背剑  5  关公撩刀 6   转换拖刀   7    撩裆脚      8   怀中抱月9  顺水推舟               10 正五花    11  猛虎掏心   12 朝天一柱香13反五花      14 关公捋胡  15  白猿盖顶   16 十字披红17虚实二刀  18 劈山救母   19 关公挑袍    20 横扫千军21拦腰一刀 22 顺风扯旗   23 令公提刀   24  收势

其刀长六尺六寸。看来,三十六势春秋刀,或为董秉乾于二十四势春秋刀基础上的增创)。

董秉乾也得其他名师传原传六合枪、棍,及得名师传授张三丰十三势软手(从李氏家谱及王堡枪谱源流序可知,博公道长及董老道同时得传十三势软手)。

从上述内容的秩序上来看,董老道是最后得传十三势软手的(而李仲、李信、陈奏廷向董秉乾老道学通背功时,还学了十三势软手)。
鲍君的藏谱及焦作支的留谱,无董秉乾的三十六势春秋刀决、六合枪棍、十三势软手,也说明了董成比董秉乾早一、二辈。
目前看来,源自怀庆府的通背拳谱有:鲍君所藏的古谱(周全谱),焦作的许氏谱,洪洞的通背谱,温县陈家沟陈仲生、陈鑫的抄谱。另外,还有吉书升道光甲午(1834年)的通背缠拳谱,及咸丰癸日(1853年)年间菊轩氏的通背缠拳谱,上述这些谱,都源自怀庆府的董氏。

在少林古谱上,除有“河南府李”的心意“十大要论”外(每要论下,尚有一组诗歌),还有二十四字秘诀,此二十四字,即源自怀庆府的通背谱,但非常有意义的是,此二十四字诀,每字的解释极精辟,是完全对心意六合拳技击的解释,谱上称“心意通背合解”,与通背谱上对此二十四字的解释很大不同。这说明“河南府李”,留给少林方丈的谱,不仅仅是“十大要论”,而且还有每要论的诗歌及二十四字诀解。

那提纲要领的诗歌,及用来技击的二十四字诀解,可能因马学礼心意门先辈们太过保守,而未能流传下来,如今完璧归赵,确是心意门极大的幸事。由此也强烈佐证了,姬祖确实向董秉乾老道学过,不仅得传六合枪棍、张三丰十三势身法、得传武经玄机秘宗,还熟知董氏的通背拳及理论,而这些拳法、理论到姬祖手上一变,由博返约,创造出了内家拳极品“心意六合拳”。

但这创拳,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心意拳谱记载中可知,姬氏可能在中晚年时,才觉得“吾處亂世,執槍衛身則可,若太平之日,刀槍入鞘,倘遇不測,何以御之?” 于是“變槍法為拳法,會其理于一本,能其形于万殊,拳名六合”,而创拳的。因此也就理解了,姬祖在从董秉乾老道学艺,并练成六合枪棍、通背拳后,因通背拳是借鉴白氏五拳及太祖长拳而发展创编的,故引发姬祖赴少林以考察一下白氏五拳的原貌,并非为了反清复明。赴少林寺时,姬祖完全可能在青、壮年,可少林寺武术让姬祖失望,正同传艺给少林寺的明代白玉峰、俞大猷一样。当时少林方丈是有识之士,恳请姬祖将优于太祖长拳、白氏五拳的董氏通背拳及绝技六合枪留下,故少林古谱中有姬老师枪法。注:此时姬祖的枪法应该已自成一体,与原先从董老道学来的六合枪有所不同了,这从董老道留下的枪谱,与姬祖留下的枪谱的对照上,可一目了然。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05: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少林俗家弟子贾召宣的七世祖贾淑望,于清乾隆年间,在少林寺学的“心意拳”,从动作名称及动作来看,其实是传到少林寺的董成所创的通背拳,可见当时“心意拳”与“通背拳”的密切关系。是姬祖师传少林寺枪法时早期传的拳法,与姬祖创心意六合拳后,尤其是姬祖再传弟子“河南府李”及李氏弟子马学礼,所传少林方丈的“心意把”不同。惜“心意把”在少林寺只存“一把”了,其余十二种变化是少林僧重组而成,十二种变化中,大部分,是一把“厥头把” 的来回演练,少部分,是大洪拳的动作。这一把“厥头把”即是洛阳心意中的“望眉斩”。也与唐万一心意一支传人纪晋山、何国俊的“岳家四把”中的“翻身砸捶”相同。与焦作支许氏通背的金钢锥相同。还有一把变化“亮翅把”,与洛阳心意中的“白鹤亮翅”相似,但也有所变质。而仅存的一把“厥头把”,似也亮肘,且无中节之束长,可能传承过程中,过于保守而失真、失传。详见本人“心意六合拳与少林心意把”一文)。

本人曾访还俗结婚生子的原少林僧释永文于开封,见其所藏少林古谱中有“姬老师枪谱”数页(与笔者收藏的姬氏枪谱同),而古谱的前几项及后几项,均是董氏通背缠拳的内容(不全),姬老师枪谱在古谱中间,这说明姬祖去少林寺时的确传了通背拳及枪,而当时的少林僧也十分诚实地记载了这一事实,即通背拳谱不是姬祖创,姬祖必告少林僧是得之怀庆府的,故少林僧记谱此部分未用姬祖名,而枪谱(实为枪论)内容已是姬祖所著,故少林僧记谱时用了“姬老师枪谱”,以此区别与尊重。

明、清少林方丈这种谦虚的态度,还从清雍正、乾隆年间少林方丈要求姬祖的徒孙“河南府李” 及李氏弟子马学礼传授心意把,及李氏的著述中可知,详见本人“马学礼师承之谜”一文。

可惜,由于少林寺多次遭受劫难,元代进入少林寺的南北朝达摩传的易筋经、洗髓经失传了,明代白玉峰的五拳,现成了南拳了,白玉峰的罗汉十八手、俞大猷的棍术也变质了,姬祖传的六合枪也不见了,而姬祖传的董氏通背拳也变质成与少林长拳毫无区别的所谓“少林通背”了,“河南府李”传的心意把,也只剩下一把,其余十二种变化大部分动作还是这一把,少部分不同的动作,是加入的大洪拳、炮拳动作,因此说“只剩下一把”。

本人看德建法师视频时,也觉得心意拳的至关重要的核心已失,只剩外形,所谓内劲,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心意内劲了,这从他的视频上也可看出。当然应用时,也就打不出心意拳的风格与气势,这从他与西人的应用散招视频中,可一目了然。

为了印证本人的想法,二零零六年尾,本人特赴少林寺以期与德建法师一会,以便切磋交流,惜其时其恰巧回东北老家度假,未能一遇,颇遗憾。本人对德建大法师在佛学上的了悟,颇为赞赏,德建的言行似与开封的原出家名为释永文其人,有极大区别,本人将有专文谈“心意拳与少林心意把”。

待续。。。。
发表于 2010-1-19 22: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国术论坛——心意拳论坛》斑竹江淮四回帖之五
看来是我多事了区区一个董永都无肯定之说,后面这些传说,神话,民间演义串联起来的所谓"信史"不过是通篇想当然的联系罢了!说老鼠史或者不雅,我另举例,一锅白米粥里有一块白薯,那熬粥的就不能扯着脖子自命这是一锅纯正的白米粥,何况这个锅里还有不少不是白薯的乱七八糟的东西。

既然颜先生喜欢这类摸棱两可的东西做联系以为"武术史"自比唯真!那我只好自认木炭先生所言了,算是闲的蛋疼了!
看来颜先生也不是活的那么飘逸独行,还是接受某组织邀请,毅然而去国离乡!我不做推断,我只看现象,看来又被我前边不幸言中!呵呵,您不用解释了!我知道流程,说出大天来,也还是那么回事!不为外人所利,人家邀你作甚,不利用外人之邀请,你应邀作甚!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06: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鲍君所藏的古谱《通臂拳谱》中所载的通臂拳武功体系为:六路母法(解明附)、六路递法(解明附)、六路破法、六路破中递法、六路破中破范总拳(明堂)、六路擮法总拳、六路?法、六路进法;变拳十款(一?二进三走四彀五开六*七要八揽九蹗十问);随拳器械目录器械名堂(七寸金、明机、通臂子、藏机、鏎锅挝、檐枪、宣府双刀、枣穣槊六路母法、魏华棒前六路谱、汉室五门单刀谱、金家小枪九路等等内容。);演重手法说(行功十段锦、练手洗药方、英雄大力丹、壮药奇方、贾力方、贾力法、授射心法)。并附有通臂正拳跌打揽*手法释详总目(共计一百单八着)、开递手法目录共记三十六法等。其中,通臂拳扣法第四解明包含有六把总扣分为三十六拿总歌及诸多拿法;*法序此法亦同内河占衣十八跌也、六*附一十八跌总目等等。《通臂拳谱》中的“六路破中破范总拳”附注为明堂,而当今的通背拳中则有明堂功,另该谱中多次出现劈山这一术语。



从鲍兄,及许氏通背的藏谱上可知,当时董成创通臂(背)拳时,主要参考了宋太祖长拳(应始于明初、中叶,托名为宋太祖创。太祖长拳,民间又称大红拳),及白氏五拳(托名为紧那罗王创,正宗白氏五拳,主要是地趟拳),翻而复之,创优于上述二拳的通背拳。





由于白氏五拳,主要是地趟拳,故通背拳谱乃至姬祖的心意拳谱都提到了,三十六拿擒拿、九滚一十八跌法等。



在阅读鲍君所藏的古谱时,本人还欣然发现,谱中所载的通臂(背)武功体系,有两项熟悉的字眼:“六路”及“行功十段锦”。这使本人联想到了清初黄百家所著的“内家拳法”,而其书中主要是“六路”及“十段锦”。其六路的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主”,并且黄百家注释说:“通臂,长拳也”,而董成的通臂拳,正是借鉴了宋太祖长拳等所创,其通臂108势,也称“长拳”。因此,黄百家所学的“六路”、“十段锦”,应与通臂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黄百家(1634-?),浙江余姚人,其父是清初著名学者黄宗义。黄百家自幼从王征南(1617-1669)学“内家拳法”,后中断,师死后七年(康熙15年)写成此书,书名即称《内家拳法》。



此书一开头即写道:“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王征南先生从学于单思南,而独得其全……”。此段文字中只提到了张三丰,及其师王征南,师祖单思南。



而其父黄宗义于康熙八年(1669年),写了《王征南墓志铭》,其中写道:“少林以拳勇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招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人。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 。



此段文字关于:“张三丰,徽宗召之,……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赋百余人”是荒诞附会。看来,当时的学者也会犯附会之病,并且张三丰是元代人,与宋徽宗百多年,黄宗义竟将早于赵宋徽宗七百余年的南朝刘宋时丹士张三峰,与元时张三丰混为一谈,令人感到可惜。详见本人〈太极拳史—真相大白〉一文。



黄宗义并没说陈州同与张松溪之间的关系,但说张松溪是明嘉靖间人(与王宗岳、董成,应为一辈人),其徒只三、四人,而四明的叶继美是最出色,叶又传四明的吴昆山、……单思南等,叶继美应与鲍兄古谱上的张大斌一辈,单与王飬津一辈,而王征南则与周全一辈,黄百家应与周久明、余加爵一辈。这二支似在年代上十分吻合(而千载寺董秉乾为明万历人,比张松溪、王宗岳、董诚都小一辈,由此也可一证)。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06: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国术论坛——心意拳论坛》斑竹江淮四回帖之五
看来是我多事了区区一个董永都无肯定之说,后面这些传说,神话,民间演义串联起来的所谓"信史"不过是通篇想当然的联系罢了!说老鼠史或者不雅,我另举例,一锅白米粥里有一块白薯,那熬粥的就不能扯着脖子自命这是一锅纯正的白米粥,何况这个锅里还有不少不是白薯的乱七八糟的东西。

既然颜先生喜欢这类摸棱两可的东西做联系以为"武术史"自比唯真!那我只好自认木炭先生所言了,算是闲的蛋疼了!
看来颜先生也不是活的那么飘逸独行,还是接受某组织邀请,毅然而去国离乡!我不做推断,我只看现象,看来又被我前边不幸言中!呵呵,您不用解释了!我知道流程,说出大天来,也还是那么回事!不为外人所利,人家邀你作甚,不利用外人之邀请,你应邀作甚!
--by会员耄耋(2010-1-1922:35:16)



江先生阶级斗争觉悟高得出奇,惜生错了时代。
本人毕业于上海医大,工作于上海大医院,因新西兰“新西兰OPEN FORUM FOR HEALTH INFORMATION 需要一个以西医为主又懂中医的医生,经推荐,本人聘于该卫生组织,且得新西兰为卫生部预防医学部部长DR.BOB BOYD的全力支持。该卫生组织的名誉主席是新西兰前总理,顾问由多名著名教授组成。后因该组织创办人去世,本人独立出来自办医疗中心兼进出口公司,同时受聘讲学于新西兰中医药学院,并发起组建新西兰武术协会。难道这些医学武术组织也有江先生脑袋里的政治嫌疑?本人说过,本人对任何带有政治、宗教色彩的组织不感兴趣,本人是自由人,请勿狭隘到连医学、武术组织都要搞阶级斗争,在这里也搞不起来。
江先生如此绷紧神经,必定有番难言之经历?如此沉重地活着,别劳累坏身子,中华武术的复兴还需要你这样提供平台的人,多保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