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weizhen

“郭永福是陈奏庭徒孙陈正如的弟子”之说,又是一造假? 颜紫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3 12: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美智为了达到反对本人的目的,居然否认自己的文章,那篇文章还在千载寺网页上。
-- by 会员 weizhen (2010-3-23 12:01:27)


既然在千载寺网页上,为什么不拿出来晒晒?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06: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自己不会去看?
发表于 2010-3-24 08: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中生有,我去那里看?
发表于 2010-3-24 11: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中生有与子虚乌有是两个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05: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中生有,我去那里看?
-- by 会员 耄耋 (2010-3-24 8:07:58)

 

像你这种道德无底线之徒,是中国特色,如最近发生的山西省级官员关于毒疫苗也敢将有说成无,何况汝屁颠大的小衙役:
博爱县武术发展概况   魏美智

一、博爱县武术发展的历史


博爱县建县于1927年,在历史上曾归多方管辖。秦汉时期东部和南部归武德县、安昌县、平皋县(俱在温县武德镇附近)管辖;西北部归野王、河内县管辖。1927年吉鸿昌移军驻博,在解决回汉民族矛盾时,发现沁河以北,丹河以东地域辽阔,物产丰富,遂呈报河南省政府,将博爱划为单独的县治。

博爱县虽然建县时间短,但是,一是由于博爱这块地方自古养生文化积淀深厚,由养生文化派生出来的养生功、无极拳、太极拳比较早就在博爱这块地方产生;二是由于远离县城,地方治安比较薄弱,人们为了自我防范,多练习拳脚、枪械,以自卫防身。三是随着社会的繁荣进步和社会交往的频繁,外来的武术也不断传入博爱,为博爱的武术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

博爱县的武术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虞舜时期。虞舜时期就有我国最早的道教鼻祖尹寿子说道经于河阳。这个河阳,就是沁河之阳,即今天的唐村千载寺。到了汉武帝时期,有柏山村的导引养生大师刘自然的导引养生术。过去,下期城村有一所玉皇庙,其碑记中就有汉武帝学道柏山村的记载;汉武帝

元溯三年乙卯岁八月一日安昌县知县刘德辛所立的汉大夫东方朔写的《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碑刻,详细记载了刘自然所练的导引养生功的情景。

到了唐朝,唐村千载寺住持李道子把三教合一的理论和《易经》相结合,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首先提出了“舍己从人,以柔克刚”的理念,者应当说是我国目前所存时的最早的太极拳理论。李道子对中国武术的最大贡献主要有:1.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2.创立了无极养生拳的理论基础。明确提出以“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决。”这是迄今为止对无极拳、太极拳创拳理论最早、最全面的阐述。

金大定年间,月山寺的苍公大师创造了月山八极拳。以后代代相传。明清时期,传到我国很多省市,民国以后传到国外。

宋金之后,全国许多武林名宿都来千载寺学艺、交流。如王重阳、丘处机等都到过千载寺,并留有碑刻。

到了明末清初,一代武术宗师李春茂对流传在千载寺的武术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总结,创作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对各种武功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把各种武功动作归纳为“棚、履、挤、按、踩、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势。”

在李春茂的指导下,李岩李仲陈王庭在古传无极养生武功、十三势养生武功的基础上,创艺了太极拳养生武功,即太极拳。

清乾隆年间,李氏第十二世李鹤林创作了著名的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拳论》,把博爱(河内)的武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千载寺的通背拳、无极拳、太极拳、心意拳、炮拳,以及各种以枪术、刀术等为主的武术器械,在武术界广泛流传,传播到了全国各地,为全国的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放以后,由于冷兵器的发展,很多武术器械失去了实用价值,主要用于表演,因此,武术活动相对减弱。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锻炼身体的热情也不不断提高。注重养生,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因此练拳的人越来越多,太极拳也越来越普及。全县大部分村庄都有练拳的人员和场地。这对促进我县的武术事业发展起到较大作用。

二、博爱县武术发展的规模

1发展规模。博爱县共有行政村233个,自然村100多个,在解放以前,基本村村都有武术队,村村都有习武的人。1928年全国举行国术国考,博爱县共参加36人,号称“三十六天罡闹京城”(当时的国都为南京),我县吕店村的王秉瑞获得中等第十二名。黄岭村的王子耀、冯竹园村的冯自海,都取得了好的成绩。这三个人所练得拳术分别为:王秉瑞为十三势软手;王子耀为炮拳;冯志海为通背拳。全县武术活动比较好的村庄有唐村、王堡、义沟、小中里、柏山、司窑、贵屯、九府坟、黄岭、东樊厂、西樊厂、北里、赵郭、邬庄、内都、冯竹园、监军庄、狄林、西庄、吕店、小王庄、大新庄、西关、寨卜昌、北石涧、苏家作、张茹集、清化镇三街、六街、七街等数十个村庄。

2.武术组织。主要有:

武学。一是专门的武术学校(详情另述);二是短期的武术培训学校;凡构成学校成为的,一般规模较大。

武场。人数、规模比学校少的称为武场。一般有固定的武术老师,有固定的教学场地,有相对固定的学生队伍。一般以村、街为单位,几户或几十户集资请一位武术老师(教头);解放后一般以大队或者村街集体出资请一位教头。学期不定,有长有短。

枪会。名称不一,有的叫红枪会,花枪会,老虎会,灯山会,祖先会等等。

3.武术学校。最著名的有唐村的讲武堂,月山寺的武下院,规模较大,学员众多,有固定的教头,固定的学员,固定的场地,有完整的教学机构,有完整的教学设施。改革开放后,武术学校的办学体制有了更大的改革,把武术教学与文化学习相结合,把武术学校办成了中等专业学校,如博爱的八极武术学校、育英武术学校等等。

4.流动的武术教学。过去,很多拳师没有固定的职业,据唐村李氏家谱记载,唐村的拳师以武术教学为业,他们的足迹走遍了全国各地。还有参加过1928年全国国术国考的博爱的武术家,很多都被当时的国民党部队聘请为武术教官。

三、博爱县的武术种类

1.原创性武术。分为两类。

一是拳术类,主要有:太极拳、无极拳、无极缠拳、十三势软手、通背拳、心意六合拳、乌龙缠柱、长拳、五虎运气锤、八极拳、六合架等等。

无极拳、无极缠拳、十三势软手,初创于唐朝时的千载寺住持十力和尚。经过数百年的实践与提高,逐渐流传下来。通背拳也是发源于千载寺,为何人所创尚待考证。清乾隆时由博爱月山镇七方村的郭永福传至山西洪洞县。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习练者。

心意六合拳为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领袖李牟的父亲李自奇在李春茂的指导下所创。

太极拳为李岩李仲陈王庭所创,创拳时间约在1636年前。唐村流传下来的拳术套路很多,惜乎经过文化大革命很多拳谱都毁于破四旧的烟火之中。目前所留传下来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乌龙缠柱是和王堡枪相伴而传的一个拳种,主要用于王堡枪的习练。

五虎运气锤为清末民初博爱县孝敬镇赵郭村的赵宗原所传。这套拳术是把太极拳与心意拳相结合而创的,他把心意拳与太极拳揉合在一起,既有心意拳的刚猛,又有太极拳的柔和,技击性较强。

八极拳又称月山八极拳,为月山寺第二代住持苍公所创。创拳时间约在金大定年间。后传至全国各地,在国外也流传很广。拳风刚猛。目前在民间流传的还有大八劲、小八劲、粘劲等武术套路和对练。武林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相传就是乾隆朝月山时赞誉博爱的武术的。

二是器械类。主要有王堡枪、大锛、春秋刀、大花枪、小花枪、扎枪、五虎绝命刀、钩镰枪、虎头双钩等等。王堡枪为太极宫道士、武陟县小董人董秉乾所传,王仲锦之后在王堡村王氏家族代代相传。到了清代,出了位著名的枪法大师王霖苍将枪术等武艺传入清宫。春秋刀不知何人所创,在千载寺代代相传。千载寺的春秋亭前有一通石碑,上面刻有春秋刀谱。大锛、大花枪、小花枪、梨花枪、虎头双钩等的原创者尚有待考证。

2.外来武术。

一是拳术类。主要有忽雷架、陈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查拳、十路谭腿等。

二是器械类。镗镰等多种武术器械。

四、
博爱县的武术理论
1. 李道子的创拳理论。主要记录在《唐僧十力和尚传碑》中。其主要理论是释道儒三教理论、导引养生与易经等典籍相结合创无极拳。

2. 李春茂的《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无极养生拳论》

3. 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释名》

4. 李鹤林《太极拳论》《打手歌》

以上拳术理论均见附件。

五、
近代以来武术名家
王秉瑞
武日新冯竹园冯志海黄岭王子耀
监军庄王明淮
王立恒王光甫西庄吕恩英
九府坟刘世聪
刘世明刘起瑞孙家誉狄林黄天佑
王天命
西中道常广新李豪清侯卜昌侯长周
路毛驴
毕发信孝敬赵雷山唐村李振兴
王三岐
北里侯振田魏德乾图王王作温
赵宗元
董承斋
以上仅仅是民国以来的一些武术名家,因我们掌握的信息有限,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失。我们相信,随着我们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经过进一步挖掘整理,一定会不断地完善,提供更多武术名家的信息。
发表于 2010-3-25 08: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博爱县哪有“七坎方村”?
研究拳史不走正路,专事炒作,诬人清白,颠倒黑白,尽弄些小道新闻,哗众取宠;而或牵强附会,胡拉八扯,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串连在一起,冒充拳史,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说是研究拳史,实则鼓吹自己。
太极拳为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这是不争的事实。纵观陈家沟的拳术套路共有两种。一是五套十三势,二是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之中记载的陈式太极拳小架,以及后来杜育万《太极拳正宗》所录的太极拳小架。陈家沟是陈王廷所传,赵堡镇的拳是唐村李氏号称太行老道李如松所传。这在赵堡的太极名家的书中就有记载。陈家沟、赵堡的拳术同为一脉。
我记载博爱县七方村郭永福传拳于山西,和我对李自奇墓碑的研究,都是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的,丝毫没有哗众取宠的意思,没有经济利益,都是严肃的,且被很多专家肯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05: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月山镇七方村。本人匆忙回帖,多打了一个字。你的“赵堡镇的拳是唐村李氏号称太行老道李如松所传”纯属一派胡言。
发表于 2010-3-26 13: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到郑瑞的《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中查看吧,内中说和照元习练的是太行老道李如松所传授的拳法。唐村《李氏家谱》李世鳌生二子,长如松,次如树。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7: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瑞说法得不到郑钧及和家的认可,和兆元有许多师兄弟,还有他师爷张彦的儿子(师叔)。再者,你的“唐村《李氏家谱》李世鳌生二子,长如松,次如树。 ”又是新编的吧?就像你编李嘉诚的祖先的名字,可家谱上根本没有。哈哈哈
发表于 2010-3-27 16: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瑞说法得不到郑钧及和家的认可,和兆元有许多师兄弟,还有他师爷张彦的儿子(师叔)。再者,你的“唐村《李氏家谱》李世鳌生二子,长如松,次如树。 ”又是新编的吧?就像你编李嘉诚的祖先的名字,可家谱上根本没有。哈哈哈
-- by 会员 weizhen (2010-3-27 7:38:39)




颜紫元,你睁大眼睛看看吧,“李世鳌配王氏,行二,生二子,长如松,次如树”就是李氏家谱的原文。李嘉诚的先祖李自奇、李牟、李怀功哪个没有?别自欺欺人了,鸵鸟将头钻到沙堆里,就以为世界不存在了,岂不可笑吗?我劝你不要与鸵鸟为伍。哈哈!
郑瑞的说法其他人承认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堡现在尚存有李鹤林的《太极拳轮》《打手歌》等唐村《太极拳谱》中的理论典籍。这些都是从唐村传过去的。这也证明陈家沟、赵堡的太极拳为同脉同宗,一脉相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