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85054|回复: 59

太极奇遇记(亲身经历,隐去真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 14: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奇遇记(亲身经历,隐去真名)
《太极奇遇记》

幽燕雨落/撰文

第一回邯郸学步

八十年代,我来到古城邯郸。原只为求学而来,不料竟与太极结缘。
我对武术认识很粗浅:家里边有个舅舅,自小好武,我上高中时他让我见识见识他的功夫。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平伸,两手自然下垂,让我摔他。我一只胳膊搬住他平伸的腿,另一只胳膊使劲推他的小肚子,左摇右晃,他竟然纹丝不动。他说他光练“蹲起”,一次不停的就能练上一千个。武术,在我的初始印象中,仅此而已。
来到邯郸,见到了一位太极大家。
魁阁老人是武氏太极拳的第五代传人,在邯郸颇有名气。听说他来学校教拳,学拳的人竟一下占满了主教楼前的广场,他的六七个弟子都来帮忙,还是忙不过来。
当时我学拳很快,仅一周的时间,就学完了武式传统套路全套动作,还担任了教学辅导员的角色,魁阁老人的一位热心的弟子对我喜爱有加,不惜牺牲业余时间,连着几个晚上,额外为我“加餐”。
魁阁老人只教了基本套路,对我们学得有点样的,教了活步推手的基本走法。和我们一搭手,他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劲”在哪,有的是在肩那,有的是在后背的某个部位。当时我们对听劲的概念毫不理解,也不知道自己的劲是不是真的在哪,糊里糊涂,只觉得老人定有过人之处。
魁阁老人究竟有多大功夫,我们看不出来,只知道一位追随他有二十年的学生,当时已四十多岁,过去练过大红拳,苦苦争求,始终未被纳为入室弟子。
在邯郸,对太极拳只是有了个初步认识。后来在市体育场看了一次武术表演,当时石家庄和邢台两地的两位选手各表演了一套陈氏太极拳,暗暗的觉着陈式比武式来劲,好看。
1987年,我22岁,人生的脚步意外地踩进了太极的圈子。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4: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回 古岛拜师
古岛依山傍海,民风质朴,虽有国史中几位最著名的伟人遗迹,当地却没出过什么名人。
分配到这个城市,我还保持着晨练的习惯,每天把武氏拳打上一趟,觉着在这个城市会这么一手的,恐怕仅我一人而已。
不想同事中冒出一位陈氏后生,演练起来,恰恰是我心仪已久的陈式传统套路。从他口中我才得知:古岛有一位全国闻名的太极大家,我国著名的太极拳家王培生、冯志强、李德印、门惠丰、李秉慈,对他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著名的鹰爪拳王周树声也拜在他的门下。他的推手已臻化境,沾手就能把人打个跟头。当时太极大家正在办八十大寿,太极后生给我看了表演录像,录像中的老人身材魁梧,身子坐在藤椅上,一位彪形大汉扑来,他的小臂里外一旋,对方就跌出几步开外,这等拳技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我问陈氏后生能不能和太极大家学拳,他说太极大家在古岛有许多弟子,都已经开门收徒。据他讲,古岛A区有名的弟子有博通学士、一清真人和西风古道;B区是太极大家的大本营,高手甚多,其中有名的是傲视群雄、白面书生、虎吼猿鸣、西山悬罄和翻江蹈海。B区的人专业选手多,以太极大家为首的,都是国家养起来的专职教练,其中许多都拿过全国推手冠军。
我生活在A区,老师只能从A区选。据他讲,A区博通学士拳打得最漂亮,曾经和太极大家一起工作几十年,得到的东西多;一清真人自幼习练八卦形意,散手厉害。
当时我在博通学士教拳的公园附近上班。找到公园,和博通学士寒暄几句,言语之中多表敬意,传达了自己求学的心情,博通学士竟爽快的应允,告知我不久就要开一个陈氏一路培训班。
在学习班上,我的表现和学武氏太极拳一样,表现略不一般,博通学士暗露首肯之色。一个多月下来,陈式一路的架子总算学了下来。
也算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后来我调到另一家单位,离一清真人教拳的公园很近。
闲暇之余拜谒了一清真人,果然是另一派师风。一清真人开口就讲手,还展示了松沉绝技和拍皮球的手法。只见他气定神闲地站在那,让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双手推他的腹部,他的两手只是轻轻的贴在对方的两臂外侧,小伙子使出吃奶的力气,一清真人谈笑自若,两脚落地生根,岿然不动。一清真人一时兴起,让站在边上的小伙子再上一位,如此直到有三个小伙子在对面排成一字长阵,叠力前推,一清真人仍未露出撑不住的迹象。接下来展示拍派皮球绝迹,一个小伙子被控制住双手,身体便不由自主,一跳一落全凭一清真人摆布,一清真人走出十多步,小伙子像皮球一般上下跳了十几次,令人大惑不解。
此后一个合适的机会,一清真人遍邀古岛武术界的全国散打冠军、全国摔跤冠军、武协官员和几位师兄师弟在豪华酒店举办了一次收徒仪式。在那批弟子中,我有幸位列其中。
拜师仪式后,一清真人带着我们这批新入室的弟子,到古岛B区拜谒了德高望重的太极大家老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4: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回  积败为胜
太极功夫,是从第一次被打倒后开始起步的。
刚刚举行过拜师仪式,大师兄便带着一帮师弟到公园交流技艺。大家知道大师兄发力刚猛,且多饮了几杯,把持不住,都不敢上前。
“和师兄学学推手”。我走上前,态度很虔诚。
“学推手,好,让你摸摸肚子”。言如其人,说话刚劲有力,充满自信。
我两掌抵住大师兄小腹,大师兄两手轻敷在我的小臂上,我用力前推,大师兄劲力下沉,果然和师傅展示的一样,稳如泰山。
“使劲”——“再使劲”。我铆足了力气,不知道自己已调入陷阱。
大师兄两手发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已是人仰马翻,后背着地摔在地上。
第二次失败是在古岛B区。
本来是向师叔白面书生讨教,师叔指点一番后,让我和他的一位弟子笔舞银蛇摸摸劲。我们双手互搭,不管我如何变点,身体竟总朝一个方向被迫围着他转圈,撑不住,站不稳。当时没有悟透如何用师傅教的手法去化解他这一招“平行驱动”。
第三次是和古岛第三代顶尖高手(国内能胜他者恐寥寥无几),傲视群雄的弟子松岳迎风交流。松岳迎风和我的大师兄是好友,身材同样魁梧,其英武之气,令人望而生畏。两人搭手后,我已感觉对方棚劲十足,胸部如灌了水银的皮囊,既可化劲,又力道沉重。我自知功力不足。松岳迎风问了问劲,也称出了我的“份量”,告诉我:“光筋骨皮移动不行,要带功练拳,要撑着(鼓荡起来)练”。
接着他向我展示它的绝技,他坐在沙发上,让我控制住他的两肩,说它能站起来。我以为自己能胜此一局,因为《聪明的一休》中小小的一休就能用一个手指让大力士不能起身,我双手施力难道还不及小童一指?
沙发很矮,松岳迎风坐在沙发上,并没有摆出对自己有利的姿势,上身直立,不前倾,我暗自得意,以两手按住对方两肩向后用力,以化解对方站起时必须借助的前向力,结果还是出乎意料,对方毫不费力的站了起来。
败局虽多,好在事后师傅总能亲授破解之法,技艺也随之提高,在失败后反思,在反思后得道。如今,各位师兄的好多高招,我也能施之于人了。积败才能胜,十年方出门。练太极,是要靠耐性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4: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回  际遇八卦
在公园内偏安一隅,一位瘦骨嶙峋的长者在辅导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练习八卦掌。两位弟子来得早,但嶙峋长者每天来得很晚,差不多恰恰是我晨练快要结束的时候。嶙峋长者会的套路不少,刀、枪、剑、钺、鞭、笔全都能舞弄一番,有时还教小孩子长拳套路。
我们晨练的地点相隔很近,每天见面我都和和嶙峋长者的两位弟子打声招呼。两位弟子很客气,似乎对我师傅的情况也有所了解,有时很谦虚地说要和我学学推手。
恰逢一个星期天,两位弟子按我指定的规则(定步散推)轮番向我发力,他们的体力远强于我,但我双脚扎得很稳,任他们如何变化,我总能保持自身平衡,且迫使对手移动。
嶙峋长者走了过来,两位弟子说了说他们的疑惑,为什么推不动这么瘦弱的对手。嶙峋长者用它的技法加以解释,说是要变换手法。他右手抓住一位弟子的胳膊,左手抵住弟子的前胸,一领一托,这位弟子果然站立不住。我想弄清怎么回事,上前请教老者,老者和蔼的为我示范,原来他的手法与师傅提过的“五指纳气法”有些相似,只是师傅更强调劲法,嶙峋长者更强调手法。
在以后的日子里,和嶙峋长者接触渐多,得知老者是程派八卦正宗传人,1984年以前,一直是古岛参加国内大赛的武术领队,在古岛武术圈内颇有名气。后与嶙峋长者交流,也了解了八卦的技击特点。
嶙峋长者所习八卦分先天、后天两部分,先天走圈,注重培养根基、练习灵活的身法和步法;后天走直趟,共64手,讲究“怎么练怎么用”,注重技击。64掌中每一招都是化打结合,化后即打,变化快,角度准,招式狠,甚是实用。
在此我想把点滴体会告诉大家,太极讲“粘”,八卦讲“变”。不知其变难于粘,不知其粘何以变,形意、太极、八卦之所以并列三大内家拳术,皆赖其各有独到之处,不了解、不交流,万不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4: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回  师恩如海
对于师傅,我一直怀着敬仰之情。
师傅自小从师于北京归乡的护院武师练武,托砖、杵黍子、跑墙、舞刀、弄剑、抖鞭、耍流星、走形意趟子、转八卦九宫,练得都是实用的把式。八十年代,师傅拜在古岛太极大家的门下,习练太极拳。
师傅虽年逾花甲,却童心不泯、争强好胜,不管是嫡派传授的、出过多篇巨著的、京师成名的,只要被师傅碰着,都要主动比试比试;外地来古岛访拳的也常常被别人介绍来找师傅。师傅好热闹,公园里各门各派的、练健身操的、舞木兰扇的、溜狗的,师傅都热情的打招呼,哪有师傅哪就会洋溢着热情和笑声;只要有两个弟子在场,师傅就会鼓动他们较量,推得越来劲,师傅就越兴奋,时不时亲自上手,演练一番;师傅待弟子如儿女,谁赶上饭口,都可以在师傅家搓上一顿,还少不了拿出珍藏的好酒。
师傅的悟性很高,几天不见,师傅就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招数。太极是越老越见功夫,刚刚觉着有点接近了师傅,再一摸手,却感到又是那样高不可攀。
与其他的武师相比,师傅更注重内功和劲法。师傅常说的一句话话是“腰催肩、催肘、催腕、催手、气贯于指;腰提胯、提膝、提腕、提脚;手动腰先动,腰催四肢行”;师傅常嘱咐弟子的一句话是:“拳可以不练,内功不能断”。师傅常教弟子的破解之法是:“接触点鼓荡、沉气、转腰”。师傅常说的内功是“吸贴抓闭、丹田论、筋骨动、养气说、抖暗劲”。武功有本末之分,师傅教拳,是授本而轻末。
   不怕弟子不如师傅,就怕弟子不好好学,这是师傅授徒的信条。每每自己悟透一点道理,都会应验师傅的教诲;师傅每一次点拨,都会开启一个新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4: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回  拳意述真
内家拳讲究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但由于个人体会不同,对气的感知不同,所以发力的方法也不同。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以及同一流派的不同练法,譬如形意分山西、河北、两大支系,太极分陈、杨、吴、武、孙五脉支流。所谓法由心而生,心不同则法不同。
果然是理生二心、心生三意、意生万法吗?其实不然,百家争鸣,实际是百盲摸象所致,非象有万身,皆因人有万念使然。拳师们常说:教拳不教理,教理害自己。何由?原因是这个理很简单,但得之不易,要么是拳师练一辈子仍不知其理,要么是教了其理就丢了自己的饭碗。那么,何谓太极之理呢?(急着赶车,未完待续)
体有六面、卦有六爻,体观六面知其全貌,卦组六爻出六十四果。体可动,果可增,体走八方,果乘八倍,演化出五百一十二个招法。一招鲜,吃遍天;一理明,敢问鼎;三维明,能宗圣。
何谓一招鲜,吃遍天。形意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典故,八卦有走熟九宫人难进的传闻,太极也有懒汉推遍天下君的推法。但凡真正了解这三招的含义,下百倍于常人的功夫,确能出百倍于常人的效果。何谓一理明,敢问鼎。实际上,陈、杨、吴、武、孙各明一理,以此理为经,以沾连粘随为纬,遂各成一派,此可以各派经典拳论为证。何谓三维明,明内外阴阳,明身体在X、Y、Z三维立体空间的力量、运动、变化,明以进退顾盼定五行之术游走八方转换之法,此拳法真意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4: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回  武林秘籍  
和武侠小说中的记述不一样,秘籍的传承没有那么多血雨腥风。
1986年我到邢台某煤矿实习,见到了第一本所谓的秘籍。实习时杨姓的同学结识了矿上的一位太极拳习练者,并告诉他我和另一位李姓同学正在练武式太极拳,太极拳习练者当晚就找到了我们,要看看我们的拳技,我们练了练刚学下来的套路,太极拳习练者未置可否,要求和我们推手,那时我们只会比划,甚至不知抨捋挤按为何物,推手时觉着他胳膊沉得厉害,我们的瘦弱之臂难以支撑。当时他夸夸其谈,向我们讲授了一番太极拳的拳理和他的经历。他是孙氏太极拳的传人,他师傅是孙剑云的师兄,据他说孙剑云整理孙氏太极拳著作时,从他师傅那里拿了不少资料。他曾参加过全国比赛,还拿了较好的名次。当时那个矿的矿长(后来到了矿务局任领导)正在向他学太极拳。闲聊一会后,他把我和姓李的同学带到了他的宿舍,向我们展示了钢笔手抄的孙禄堂的著述,他送给我一张他的拳照,我至今保存,但对那一份手抄本,当时没太多留意。
1987年,邯郸武氏太极拳魁格老人的学生(未入室)眉慈目善请我到他家里做客,教了教我活步推手,点了我推手时的几个注意事项,我勉强记住几点,不过后来感到和古岛一派的教法有很大区别。当时他也给我看了一个武氏的手抄本,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当时他问我一个“纛”字,好像有“心为令、腰为纛、气为旗、身为驱使” 的字句。据说他只抄了武氏家乘的一小部分,他大师兄手里的东西较全。
1996年,师爷太极大家交给师傅一清真人一本秘籍,师傅找我复印,嘱咐只能复印两本,我和师傅各留一本,如果其他师兄弟再要,把复印本给他们。此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提出了“知觉运动”的概念,提出了“阴阳颠倒”的心法,提出了“西山悬罄,水静河清,全体透空,虎吼猿鸣,翻江倒海,尽性立命 ”的所谓最高境界。
2004年,习练八卦的嶙峋长者将程廷华弟子高义盛的六册手抄本交给我,嘱我复印。我如获至宝,将用数码相机全部翻拍了一遍。
谨此我也向让我得遇秘籍的邢台的太极习练者、邯郸眉慈目善、尊敬的师傅、嶙峋长者老人表示发自内心的感激。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4: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回  兄弟对话

五尺灵童是我的一个小师弟,近期我因和嶙峋长者一起研习程派高式八卦掌,一直未与其见面,星期天偶然碰到了他,我们俩一番谈话相互都深有启发。
师弟:“师傅去承德了”。
师兄:“知道,听说9月份去上海教拳”。
师弟:“还是去昆山,是部分台商邀请的。你有没有练二步功、三步功,守夹脊、喉头、印堂。”
师兄:“我一直在守命门,喉头不是守,是用喉头呼吸。我觉着守命门效果一样,最近已经能催动两臂了,腰能化劲,两臂也能化”。
师弟:“你后腰怕带吗?”。
师兄:“应该不怕。”
我身体略下蹲,按师傅讲的鼓荡起来。师弟的两手一只控制住我的正面另一只抵住我的命门,他两手合力前捋,我腰劲塌住,右手一棚,师弟已是两脚启动。
师弟:“身体像一个球一样,不是定步行不行”。
师兄:“行,就像师傅说的懒汉推,两脚移动要一直包围住他”。
师弟:“我试试”。
师兄:“你后腰软”。
我前手一松,后手一推,师弟前移了一步。
师弟:“我最近没练内功,抓紧练上他半个月。”
师兄:“凭你的功力,练几天劲就出来”。(未完待续)
师兄:“你的胳膊挺有劲,是不是练托砖练的,现在托几块?”
师弟:“一只手托四块。不过手劲太大容易顶,得适可而止。我觉着主要是可以增加棚劲和压低桩法。”
师兄:“对。”
师弟:“其实练太极练得不是肌肉的劲,是筋骨的劲;肌肉的劲是向里抱,筋骨的劲是向外撑。就像师傅说的,筋骨动,抖暗劲。”
师兄:“你的手撑劲挺大,我如果不抢把,你下塌外碾,我就出去了。你最近有没有和博通学士的弟子推手。”
师弟:“只和机关闲人推过,胜负不说,他的道理讲的对”
师兄:“你和博通学士一起参加锦标赛,没趁机和他请教请教”
师弟:“我和他在火车上坐对面,和我讲手,我一伸手,他撅我四个手指,我四指一拢,他就不再撅了。博通学士的弟子们好撅手,一下拿不住就再撅”。
师兄:“我也听说过,师叔横冲直撞的弟子旱地拔葱和我说过,他也是四指捏拢破此拿法。旱地拔葱的功夫不错,据说博通学士的弟子都推不了他。有一次我和他推手,我听出他力向下沉,我掌根上挑,他的前胸竟好像有弹性,能抻起来,没挑动他。”
师弟:“是吗!”
师兄:“他推手可以。另外至今我没明白师叔傲视群雄是怎么给我发出去的。我两手已经把对方的两肘逼到了身后,没感觉他怎么动,我就被震到他身体一侧”。
师弟:“前腿还是后腿。”
师兄:“前腿”。
师弟:“不知道怎么回事”。
师兄:“听说大师兄最近也能发出这种劲”。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4: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回  小胜散记

之一

回到古城邯郸,安顿下来已是晚上10点多钟,斩不断的太极情结还是驱使我拨通了母校的电话。
“您好,我是圆通老师的学生,十五年没见了,打电话问候一下老师”。是老师夫人接的电话。
“你好,圆通老师练拳去了,你过半个小时再打过来。噢,稍等,我去给他开门”。
我心中暗喜,圆通老师竟对太极痴迷到如此程度,现在是炎热的夏天,邯郸酷暑难当,竟……
“喂,你好”。圆通老师声音没变。
“圆通老师您好,我是83级的幽燕雨落,当时经你介绍和魁阁老人一起学拳,不知您是否记得我”。
“记得,你现在还练吗。”“还练,毕业分配到古岛后,我又和太极大家的弟子学了陈式太极拳。魁阁老人怎么样?”。
“太极大家我听说过,魁阁老人身体早就不行了,我近些年一直和达官贤士学拳,你能过来吗”。
“能”。难得圆通老师有雅兴。
对面的老师模样没怎么变,只是发了福。
谈了几句自然就开始摸手。双方是定步散退。圆通老师的体重要超过我20公斤以上,我刚一搭手尚有所忌惮,但一问劲便感觉对方练了这么多年腰部竟然发软,上下劲路不贯通。这种情况我在古岛也经历过,一些人拳架打得非常到位,但一推手浑身发散,对人没有威胁。圆通老师力量加到我身上,我暗蕴内功,以意识反吸其力,同时劲力下沉,另一只手形成力偶,向前催动。圆通老师又重又圆的身躯难以自持。如此反复几次,每次我两脚都一动未动。
“可以啊,推得了我的没几个。明天我联系一下小王。”“我是明天一大早的火车,恐怕只能等下次了。”

之二

2002年我在一家下属企业调研,和同行的老张住在厂区内设置的客房里。
晚饭后我和老张正在闲聊,忽然听到了一阵敲门声,起初我以为是向我们反映情况的,可对方一进来就向我行抱拳礼,“幽燕主任,你好!我们厂的张主任说你练太极,还会发劲,我想和你学几招”。“可不敢当,你练的什么拳?”。“我练散打,在部队练过擒敌拳,我八岁开始练散打,经常到市里参加比赛,认识市里的太极大家和博通学士” 。
说实在的,我心里已经没了底,因为我并没有什么散打的经验。
“这么办吧,咱俩摸摸劲。说不定我还要多向你请教。”边说,我边走到对方身边。
双方各前进一步,各有一手在上,一手在下,站位上互不吃亏。
没想到对方一上手就使擒拿之法,左手擒住我的左手腕,右手借势拿住我的左肘,想用反关节控制住我并向其身体的右前方用力捋带。刹那间,容不得细想,我下意识的松左肩,沉左肘,化解对方攻势,右手在情急之下发力。
我自己都不知道会有如此大的攻击力,对方身体被重重摔在身后两米远的墙上。他缓过神来,一脸窘迫的样子,再次抱拳行礼,“幽燕主任的功力出乎我的想象,我一定好好向你学习”。
一会,同一层楼值班的崔总走了过来,他问:“什么东西摔了,和砸夯一样,这么大动静。”
我笑着说“没事”,没做什么解释。

之三

师兄泰然自若比我早学拳几年,他多次对我耐心辅导,传授他学拳的体会。推手时从不下重手,还经常帮我分析失败的原因,因此也就在我与他之间也建立了非常投缘的兄弟情谊。起初我们后入室的弟子和他比试,他从未失过手,还和师弟们笑着说,“最多也就是和你们一起(跌)出去”。
大致是两年前,我和师傅正在一起练拳,泰然师兄走过来,师傅一见,非让我和师兄推手。我本来未抱得胜的希望,师兄也不曾想要落败,可推起来我觉着很顺手,再不是从前的样子,师兄并没能站稳脚跟。
师傅趁机教训师兄,“怎么样,叫你们练就是不练,内功丢了肯定不行”。
师傅教训着,我们就乖乖地听着,没人说个不字。我和泰然师兄都没把一招得失太当回事,师兄最近家务事缠身,练拳、练功少,一时脚跟不稳也在所难免。
师傅走后泰然师兄和我谈起内功,他说他真的不怎么练,因为他觉得没什么感觉。我说我确实有感觉,腰越来越硬,不怕推,“有一次我去哈尔滨,松花江边一个练形意和太极的推我,没推动,反而说我练的不是太极,说我把胸、腹都练硬了”。师兄试了试,他也感到我和以前有了变化。随后我和师兄多聊了一会练内功的方法。
谈到《太极》杂志一篇文章,师兄说有点不可信,怎么一个病得快要死的老头,从病床上好不容易爬起来,让他的徒弟使足力气用双手推他,他竟双手一合,将徒弟打出长外。
我说:“我也看了,其实能做到,咱俩可以演示一下,你可以突然发力推我前胸。”
师兄站在我前面,突然向我前胸推出两掌。
我两手握拳,类似二路的一个动作,两臂向内一合随即外棚,师兄果真被震退一步。
其实当时我天天练内功,觉着体内有一种能量,遂然此前没有试过,但一看那个杂志,我就觉着此招用法只在此一吞一吐之间,今天与师兄一试,果然应验。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4: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回 故地重游
时令已近六月,出国九个月后,终于又回到了追随师傅学拳的这个小公园。
国内的变化也许只有离开一段时间才能有更深切的感受。我终于觉得一句话很有道理,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谓的民主阻碍了许多国家的进步;共产党的领导,却一直在使中国迅速的发生变化。我在为党祈祷,祝她永保先进性,永远领导着中国人民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那是黎民百姓万福。
国家经济建设在变,拳却没有变,依然是在沿袭着封建时代的传统,大家都在立门立派,门越来越小,派越来越多,是是非非也越来越多。窝里传,窝里斗,窝里反,昔日学友,愈见高低上下,终于反目成仇,成了中华武林千年不变的铁律。现实环境中再斗,虚拟世界里也再斗。陈、杨、吴、武、孙同门相讥,散打、推手、摔跤、擒拿各技相嘲,关起门来都说能将对方打死,可谁都怕死怕要命,于是就只能在自家吹、自家擂。网络又给国人开辟了一个绝妙的表现渠道,我就是天下第一,你奈我若何!阿Q成了武林霸主,哪个大师还赖在武坛上想留个清名!
企业要做大做强,要有核心竞争力;产业要做大做强,要有通行天下的标准。武术亦然,光比能将别人致残致死的功夫,难道比到最后武林只留一个冠军不成?日本缺乏传统文化,但它具备将传统文化转变为现代产业的机制。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可偏偏武术走不出家门,更别说国门。从俄罗斯的一家电视台看到一个人在演摔拿的功夫,无门无派,但颇多太极、擒拿的技巧,很难说他不会再在世界范围内推而广之。
不知此次归来,为何竟发此一番感慨(可别说我是被某某扁了,才发一顿牢骚)。
本来想写一段推手的经历,思路至此,觉得一次胜负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索性不提也罢,谨此为文,同拳友共同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