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幽燕雨落

太极奇遇记(亲身经历,隐去真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5: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回  肘击咫尺
诗云:
       应敌护卫三周圈,手足膝肘身闪旋;
       外层防线无遮拦,膝肘并用咫尺间。
       用肘非独有击打,八法妙用肘亦然;
       咫尺并非天涯路,懂此妙用任周旋。
解曰:
接上式,我以上步挒劲破了对方的双采,此时双方中门大开,双手都纠缠在一起,两胸距离不足一肘,对方趁机横肘击向我胸部。
这只是按照“弸、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顺序演练,实际上,肘法是外层手足防线被打开、或与对方贴身时采取的随机应变招法。有人机械的讲肘法怎么用,其时逢敌时无固定招法,后天六十四路八卦提出了八种肘法也只是从一个侧面给习武者启发。值得一提的是太极八法是周身之法,在肘尖上同样可以灵活运用,所谓周身太极,太极无招,讲的是劲。
要点:
顶肘用的是弸劲,撑肘用的是挤劲,旋肘用的是捋劲,压肘用的是按劲,坠肘用的是采劲,厝肘用的是挒劲,击肘用的是肘劲,贴臂肘用的是靠劲。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5: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回  靠贴诸身
诗云:
   出肘如闪驹过隙,旋身一靠莫迟疑;
   顺其来力抹其肘,还以颜色来复去。
   太极最神贴身打,弸捋挤按诸身宜;  
   周身太极得门径,武当问鼎终有时。
解曰:
对方出肘袭来,我视自身之便或左旋身或右旋身靠打即可化解对方来式,随即出肘还以颜色,恰似陈世二路结束前的靠、肘、炮三个动作。对方突破第二道防线时,诸身各处照样要打出弸捋挤按四种劲路,这是达到周身太极境界的基本练习。
花絮:
4月14日上午,勒克学完了“八法”的最后一个动作,我便教他如何分别用手、用肘、用躯干灵活施展弸捋挤按四种打法。说到躯干时,我模仿师兄“松岳迎风”向我展示的绝技,我坐在沙发上,让勒克按住我两肩,告诉他设法不让我站起来,然后问他“准备好了吗”?勒克说“OK”。话音刚落,我已经轻松自如的站了起来。
教完拆解后的八法,我告诉勒克每一式要十步一趟来回打二十趟(与形意和直趟八卦练法相似),这个数字暗合陈发科师太祖每天练拳的遍数。如此下去,岂能练不好太极!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5: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回  正本清源

当世之人学陈式拳,多望得正宗真传。然流派纷呈、名师泛滥,难免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近二十年来,得发科公(1887—1957,1928年始在北京授拳)真传者尚几人舆?
河南温县尚有发科公血脉陈照旭之子陈小旺、陈照奎之子陈瑜,虽辈分稍低,毕竟是发科公骨肉亲孙、秉承累世家学。上海顾留馨,乃发科公早期弟子,曾从陈微明学杨式、从吴鉴拳学吴式、从孙禄堂学孙式,可谓尽得宗师亲传。山东洪均生,鸿篇巨著、逐式精解,为陈式拳立下不朽之作;早在1930年发科公与弟子的合影中,洪均生位列其中。在中央和高级领导暑期办公、疗养之地北戴河,李经梧是气功疗养院的专业太极拳教练兼针灸师,他40年代初开始追随发科公学艺,直至1957年发科公逝世,曾于1956年在北京市和全国大赛中夺得金牌,并受国家体委之托,拍摄过全国第一部《太极拳》科教片。京都得地利之便,发科公身边先后有雷慕尼1932年拜师;田秀臣1941年从发科公学艺,1946年正式递帖;冯志强1950年拜师,是当今在世的唯一的发科公亲传弟子。
不可否认,在发科公亲传弟子中,陈照丕、陈照旭、陈照奎、顾留馨、洪均生、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各个是为普及陈式太极拳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级人物。但一师授九徒,各有千秋。弟子们并非把拳架打得和老师一模一样。陈照丕、陈照旭、陈照奎的影像资料已难得一见,陈小旺、陈瑜的VCD俯拾皆是。顾留馨、洪均生、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的视频虽极为稀罕,毕竟有拳友在网上公开。现将部分视频网址罗列如下:
1、  顾留馨陈式一路与推手: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766/
2、  洪均生陈式一路与推手: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439628/
3、  雷慕尼陈式二路: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324/
4、  李经梧视频资料: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410/
5、  田秀臣陈式一路: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730972&mode=0#3692449
6、  冯志强陈式二路: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510/
看过以上视频之后,何为发科公拳架的精髓,拳友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评判。我只想讲一下个人狭隘的评判标准:一是贴近性标准,越是发科公口传身授,在发科公身边的时间越长,甚至能代师传艺者,其拳架应与发科公更为相似。二是普遍性标准,弟子们拳架中相似的内容,定源自于陈发科;特殊的内容,定为本人自创;找不到共同内容,则取部分弟子中演练风格相近的部分。三是实用性标准,所谓实用性既包含技击的有效性和拳理的有效性,陈式拳自陈长兴(为避免争议,笔者从无争议的传授人说起)历代传承皆以实用性为精髓,直到发科公始才社会性公开办学,相信发科公还是原汁原味,但陈式拳一经登上营生的舞台,难免会染上演艺的色彩,后辈或美化或丑化或僵化或弱化或异化不难从亲眼辨别中得而知之。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5: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回  母校落败

再次回到母校,圆通老师终于把古玩居士请了过来。
   毕业二十二年,留校的同学已当了学院的副院长,知到我嗜好太极,酒席桌上特意邀圆通老师参加,圆通老师对几年前交手的经历记忆犹新,专门请来邯郸推手名家古玩居士助阵。
饭后同学知趣的告辞,剩下我、圆通老师和古玩居士三个人留在宾馆的房间交流太极。圆通老师自然是坐而观之。
我和古玩居士先是定步推手,两人划了几个圈随即互相发力问化,竟然是不相上下,无大的闪失也无明显失利。古玩居士在我初识太极时已入道数年,且小有成就,为提高拳艺,曾赴河南、西安投师进修,推出这样的结果自然没有反映出其真实水准。
“习惯活步推手吗?”,古玩居士问。
“不习惯,我们平时约定动步为输。不过我上学时和太极大家学了几天步法,今天复习复习。”我有些疏忽。
“好”。刚一搭上手,对方两手擦着我的左臂“唰”的一划,我陡然一惊,还没缓过神来,对方后腿急上步,身体像一堵墙横拥而上,两手先按后扬,我一下被掀翻在地,腰椎磕到了席梦思角上,屁股磕到下面床箱的尖角上,这一甩可真是惊魂动魄!
“没事吧”,圆通老师赶紧过来询问。“没事”,我一边站起身一边回答。起身时已腰胯部隐隐作痛。走了两步,感觉好在没有伤筋动骨。
古玩居士说他用的是“惊劲”和“拥劲”,他也曾用此法重挫其他挑战者。
“定步太死,一紧张必为双重;要时刻保持一条腿支撑,一条腿运动。武式太极动作不好看,但最实用。我练了其他式,最后又回到武式,感觉还是武式好。”。这是胜利者最后的总结。
事后我向同学宣布:“此行比武落败邯郸,如果床箱尖角磕到腰上,今天恐怕已躺进医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5: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回  结识陈瑜

因总是在忙外面忙两个地产项目,移居北京后已一年多没怎么练拳了。
一得空先在网上搜了搜,得知陈瑜在天坛教拳,马上挂通了电话。电话里还弄出了笑话,错把师叔辈的陈瑜当成了师兄,好在接电话的是师婶张老师,问清我的来历后纠正了我的错误,避免了见面时的尴尬。原来师曾祖陈发科自一九二八年来京授拳就定居于此,其子陈昭奎、其独孙陈瑜、重孙陈世武都没有再离开北京。
周六一大早我就赶到了天坛,在西门入口周围寻了个遍没有找到教陈式的场子,过了一会发现两个练陈式的,便问边上压腿的一位先生:“这两位练的是陈式吧?”(扮成外行)。“是我教的”,对方的回答令我愕然。
过一会这位先生上场,不知从哪又冒上三四位,五六个人跟着他打拳。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位先生的拳架上,果然是运式工整,发力干脆。“不会是陈瑜吧?”,我暗自捉摸。等了一会才从下场的一位学员口中得知,这是陈式的另一支,来头不大。说着话他指着东面场子刚上来的一帮人,“你看,他们也是练陈式的,那个穿红衣服的,陈式拳就是从他们家传出来的”。
我定睛一看,来者中上等身高,体胖且健壮,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太极肚,颇显内功深厚。疏背头,手里拿着烟卷,一口接一口的猛抽。上身深红色羊绒外套,下身蓝色运动裤,衣着特殊而有档次,再加上特号的块头,在人群中间真好像是虎立羊群。
过一会见他一声令下,学员们整齐列成两排,抱拳上步,齐声问好。随即由师婶张老师带队,先是练热身操,接下来是复习套路。师叔陈瑜在一边观看,并不言语,过一会竟转到我的身边。
我主动打招呼,“是陈老师吧”,他点了点头。聊过几句之后,我问:我经常出差,按上课时间没保证,能否平时找您请教。没想到初次见面,师叔陈瑜竟爽快地答应:“可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5: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六回 梅花机缘

     一年多了,所负责的项目一个接一个走上正轨,新的投资项目也觉得得心应手,事业顺了,心也就顺了,于是每天恢复了打拳的习惯。
卢老先生每天带着几位退了休的老太太在我前边舞刀弄棍,教学的态度颇为严厉。一位上海过来的女士说这个老头很傲,不爱理人,我有同感。他偶尔来我身边看两眼,问我陈氏从哪学的,我有心多攀几个习武的朋友,热情作答,他却不肯多说半个字,问过后就回到他的场子,教他那几个纯粹为了健身拿武术当体操练得老大妈。
终于有一天老先生和我多聊了几句。
卢老先生:“看你打拳有点功夫”,
我回答:“我们练内功”,
卢老先生:“有效果吗?”
又答:“可以检验,可以让别人推不动,您可以推推”。
卢老先生试了试,眼睛一亮,对我来了兴趣,终于和我晾出了家底。1961年他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后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擒拿散打教练,是人称“铁臂沱南侠”韩其昌的弟子,武林大会总评判长韩建中(韩其昌之子)的师兄,1993年曾出版专著《梅花桩功》。北京的水深真是深不见测,原以为只是普通社区带健身操的老头,竟然也是个国宝级大师!我当机立断提出学梅花桩,卢老先生当场为我演示了“巴掌套”又称“迷魂巴掌”,颇似我师傅的“猴洗脸”。他问我太极如何防,我说太极无固定之法,就是沾连粘随。我们对演了一下,我贴住老先生双手让他的招数无从以发,果然得到老先生的首肯。
第二天老先生为我带来他的专著《梅花桩功》,我回赠一本《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
老先生看上了我的内功,我仰慕梅花桩技。一个口传身授,百日筑基;一个甘做靶子,“三角矛”、“四挂炮”、“六把拿”“小八方步”“中八方步”“拗势捶”招招攻防实战。一老一中忘年成友,太极梅花武林结缘!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5: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七回 撒放秘诀

     昨日早起,见年轻后生打陈氏套路,便前往一询,知其拳架来自石家庄,属马洪弘拳受益的普通学员。用后脚蹬操场边沿台力推,仍见我纹丝未动,又观摩我演练古岛一脉陈氏拳架,遂和我学拳。教的过程中为他演示推手要领,分别以“擎引松放”、“敷盖对吞”、“虎吼猿鸣”作解,年轻后生甚以为奇,作不解状,颇觉值得一释,立下文为识:
     非功力深厚者,很难把以上寥寥数语厘清楚。望文生义,胡言乱语者大有人在。我的师辈,如师叔玉面书生,虽已贵为古岛国家气功疗养院太极拳教务处长,颇得太极大家多年口传身授,耳提面命,并常年赴欧洲传艺,习练近二十年后仍谦称刚刚领悟何谓太极,可见太极层级有跳跃性,不跨越层级,往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的恩师一清真人一直强调“接触点鼓荡”,可弟子们都不解何谓鼓荡,我拜师十七年,这次春节师傅从上海回家过年,向师傅汇报心得,边说边推手,方豁然开朗。
“擎引松放”无功力者可仿其形而奏功,“敷盖对吞”非驭气不能行,“虎吼猿鸣”非内气鼓荡无以施展,阶段如何划分略见一斑。
李亦畲先生(1832—1892)的《撒放密诀》 :
擎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对“擎引松放”描述得很精准,武氏一脉出自豪绅,文笔字字珠玑,功夫真真切切。我不解释着法,因为对方如何发力,手型身形如何摆布千姿百态,我只讲达到的效果:擎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务必使对方双脚启动,脚跟翘起,把他拿起来;引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是对方失重后自发力惯性在你“引”的轨道上的延伸,此时对方已开始拿你的接触点当扶手,要敢于放马让对方进来;松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是我内劲松沉转换,不使对方失重的状态做弯曲调整,不给对方“不得机不得势腰腿求之” 的机会,同时要静得不让对方察觉;放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是沿对方失重的方向或加剧对方体病的形态,以整劲猝然将对方发出。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在《四字密诀》中对“敷盖对吞”这样描述:敷 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 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 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吞 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此解释不可作任何旁释,接触点能内气鼓荡或者说内气能运到四肢的人自能一字不差的领会全意,并叹为观止。只是其顺序应调整为:“敷——盖——吞——对”,其实与“擎——引——松——放”正好一一对应,所谓内外相合,气力相合。
“虎吼猿鸣”源自唐人李道子传下来的《授密歌》,原文是:“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罄;虎吼猿鸣,水静河清。翻江蹈海,尽性立命。”据说当年发科公练拳时尽发此劲。恩师常教我们如何运用这种劲,但领悟者百里挑一。其实懂内气者,一试便知:内气鼓荡须虎吼,丹田内转出猿鸣。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5: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经梧大师



北戴河天开云淡,渤海湾海岳依然。

沙滩上却少了魁伟的身躯,绿茵上载满了学子的思念。

是您传承了陈发科、杨禹廷、赵鉄庵大师的衣钵,

是您名震京都、摘取太极桂冠,

是您发太极之威助国人身强体健,

是您扬太极之魂圈点了武林的夙愿。



是你晨起扎衣引金鸡高唱,

是您夜半捣椎令鬼神愁肠。

是您弹指之间赢得了众人的敬仰,

是您尊师重道不辱一代国师的厚望。

是您言传身教再续中华国粹的烟火,

是您循循善诱播下海内海外无限春光。



五千年武林屈指算多少高手,

五百年太极静心评几位风流。

没有让铜臭辱没尊严,

没有让门派锁住信念。

没有让狂妄束缚自我,

没有让蔑视伤人尊严。

没有让懈怠荒废时光,

没有让太极断失绝唱。

这就是您

面带微笑的长者

中华太极的北斗之光!
发表于 2010-7-3 17: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不去“武林风”的擂台上去试试——也好为太极拳争点光啊
发表于 2010-7-19 09: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写得很好,也很真实。
认真练功的人能够感受到。
希望和楼主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