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3-29 14: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二回 王一上人
王一上人是正臣艺秀大师的另一个弟子,其拳架细腻精微,颇得正臣艺秀真传。王一上人中等身材,顺随而不肥胖,圆满而不彪莽,长脸膛,鼻直口方,三角眼,含蓄中蕴藏刚毅。他是太极养生馆的另一位拳师,玄衣清士是每周二、四晚七点半到九点上课,王一上人是每周六、日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半授拳。
仅就金刚捣椎一式,王一上人就祥解了诸多要领:
起式当然是两脚并拢,两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微拢,中指对裤缝,含胸拔背,百会上领。与师父传授不同的是,师父要求先把浊气吐净,周身自上而下放松,意想从百会至涌泉,浊气全部吐空。很显然,师父加了内功功法。(提及此事我想多加一句,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张志俊师叔的大作《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其中一个章节专门批判内功是玄学。我可以对志俊师叔说:您书中提的顺逆缠、稍节领劲、沉肩坠肘、六个方向、八种劲别、惊弹变速、身法步法、指引开合我钦佩之至,此书是继洪均生陈式拳论述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但内功之论有失偏颇, 您不信内功,但您一旦学到真正的内功,您一定会嘘叹其应用于太极的神奇,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矣!先学了用了,您再批判也不迟!)。
紧接着的变化与太极大家传授不同:屈膝下蹲,重心逐步过渡到右腿,百会、尾椎、与脚后跟相对,印堂、膝盖、右脚尖相对,开胯、左脚抬起、向左横跨一步,似迈过一个矮矮的板凳,脚跟先落地,随后脚掌落地,两脚与肩同宽,随后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以腰椎为轴,腰先左转45度,然后回转至向右前方45度,再回转至正前方。与此同时,两手好像摸着与手同高的一个脸盆边沿转一个圈后又回归身体两侧。
重心右移,腰微左转,松左胯,左手上领下合,右手下托上合,似抱一球;腰右转,两手似抱球逆转,右手逆缠左手顺缠,同时右脚尖抬起,脚跟为轴,脚尖外摆70度,胸腰转至向右前方45度时,左腿蹬、右腿踏实;再转45度同时,两手左高右低继续外缠,眼看左手前方,提左腿,随即擦地外铲。
腰回转45度,重心逐步向左腿过渡,左掌逆缠沿锅底向下弧线下按至腹前,右掌弸住劲随之下落至右膝外侧,两膝外开、圆裆成马步过渡。腰继续回转45度,左手为逆缠走锅底上行弧线上领外按,左脚尖外开45度,蹬右腿重心左移,右掌在原位置微微顺缠,身体向正前方。
松左胯,送右胯,拖、送右腿移至右前方,右脚尖着地,对着右前方45度,同时左掌顺缠下切,右掌顺缠上撩,左掌切于右肘弯处,掌心向内,斜向上;右掌撩于裆前,与裆同高,掌心向外斜向上。
继续松左胯,送右胯,右掌上领变拳,高与口平,拳心向内;左掌滑落腹前, 掌心向上,高与腹平;右腿似与右手相随相系,屈膝抬起。
开右胯送右腿,右拳右脚似自由落体,右脚砸落地面,右拳砸落左掌心内。
笔者此后多次观看国家体委于1979年拍摄正臣艺秀的拳架录像,发现王一上人多加了起式的两手化平圈和身体左转架挡,此后动作与原录像相同。古岛太极大家与正臣艺秀拳架几近一致,唯独向右后捋带时,太极大家要求眼看右手且右手高与左手,劲往远放。笔者问王一上人为什么多加动作,王一上人回答这是正臣艺秀晚年的拳架,同时有利于初练者掌握公转、自转,松活圆转。对于眼看何方,笔者认为正臣艺秀和太极大家各有其道理,正臣艺秀眼神盯住敌方,太极大家则认认为此时已把对象发于身后,并用意远放。
太极拳届公认正臣艺秀拳架与发科公酷似,沿此追寻下去,定能还原陈式太极本来面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