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太极自学者

孙禄堂的八步追魂杀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25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自学者拳友,回贴已悉, 谬奖过誉,不敢担当。孙氏太极合内家三拳于一炉,求百家精义成一学,精深博大。五云桩只是慕渊海之大,有驾舟而观海之心,但于孙拳精义还蒙然无知。“行家”一辞是万万不敢领受的。
拳友如有深探细察之意可以上“孙氏内家拳网”探讨疑难。
孙公的文章言语简明而内涵深遂,非我可以妄解。拳友的回贴中有些观点我愿提供一点意见供参:
这一式完全没有传统太极拳味道.——如先生所言孙氏拳学起于形意,孙老身证心悟后得出三拳实一的结论,则形意、太极本就浑然如一,不分彼此。
“八步追魂杀气”中“八步”是指内劲深长久远,“追魂”是指大步急进,,“杀气”见逢插针,一击必中,不留余地.——“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因此内劲者,虚涵之道,一点灵光而已,不提自提,自然长久,八步恐怕难以涵盖;孙氏太极的步子讲究高桩活步,大步较为少用,以免失势;内家拳讲究制敌而胜,并不逞一击之能,如敌在我掌握之中,则组合打击连环而发,如水银下地,何愁不能克敌致胜。
发表于 2003-7-25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内劲者中和之道,杀气似应敛为和气,最后化成虚无。
说来较玄,其实大道至简,就一点平和的心境去体会也就是了。
供参。
 楼主| 发表于 2003-7-26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云桩先生:不愧为行家,句句真切,十分信服.
我见解可能和我现阶段练功状况和水平有关.
发表于 2003-7-29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那么厉害不如教我哦!!!!!!!!!!!!!!!交个朋友吧我的QQ:66828236
 楼主| 发表于 2003-7-31 16: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惊弹炸起,瞬间暴发------

我偏好感悟一招练一招,只练了两招:第一招,千手观音,第二招,八步追魂;其实是组合攻击.讲是招式,其实是博击思想,第一招打神打气,第二招当对手失神失气瞬间,全力追击,务必全胜.

现练第三招:惊弹炸起,瞬间暴发---

当突发事件,敌已近身,我必一惊,我现在就利用人本能反应练习,"一惊神气灌顶,一定气布四肢,一看整劲猛击."

没有出处,自已总结,正在练习中.......

发表于 2003-8-6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禄堂确实有功夫。但他是形意大师。他学太极的时间较短,但是因为有形意的底子。他说他的是太极拳,你打不过,只有认栽。
 楼主| 发表于 2003-8-10 0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十个手指,每节接都撑圆,很奇特,至少内功已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03-8-12 0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云深先生论形意:“明劲为小学,暗劲为大学”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具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加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道理,得矣。  

 楼主| 发表于 2003-8-12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云深,孙禄堂真拳神,武圣,即使能体会万分之一,亦心旷神怡,无限向往!

大道既明,旁门小道,何足挂齿!

从太极起势至练习暗劲体会:

自然站立,双手虚盖于丹田上,意守丹田,数数,用内息(即意念呼吸,极少空气进出)一次吸入,数九九八十一,一次呼出六六三十六.循环数次.此时内气开始鼓荡,所谓鼓荡即内气到处漫开,特别皮肤,微有针刺发麻感.

此后,身体往下松,气从大腿外侧通过尾脚指至阴穴回到涌泉穴,再从大腿内侧回归丹田,此时,稍稍意神内敛丹田后,意气从命门穴左右分出经带脉重回丹田,下腹内气开始鼓荡,带动下腹,跨松开,导气沿冲脉布于背部,气布后成劲,背部自然拔起,.......
这是起势大小周天练法,威力极为强大.....

改太极起势中抱球为合手势,此时经太极起势大小周天后,气,劲调整得均匀,达到一以贯之的要求,神宜内敛,虚静以待,如水上行舟,气劲起伏不停,似有似无,将发未发,等待外面一点触动来引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8-17 0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起势中荡腰,拔背,抬臂其实是极厉害练功和技击手法,其劲道从丹田鼓荡而出,通过背部至臂成蓄劲待发弓稍,把对手如同撑杆运动员般轮飞.劲到腰背臂,其中劲布背部非常重要,可以讲臂力的根在背!而非肩,请各位拳友认真体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