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我也列举一个教授,这个教授是最受人尊重的中国第一学府------北京大学的教授,是秦汉史研究专家,你看看他对汉武帝平息匈奴之乱的分析吧:
蒋非非(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秦汉史研究专家):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史记·匈奴列传》中也原封不动地收进了对匈奴的赞扬,匈奴人其实是很有情感的,苏武出使虽然被流放到今天的贝加尔湖,但匈奴还让他和当地人成亲,张骞也娶了匈奴人做妻子,李广投降之后匈奴也给予高官厚爵。
历史上,汉匈之间的这场战争最早是汉族人先挑起的,在战国时期秦国就派兵去占领了匈奴人的草地,匈奴人才反过来想夺回。匈奴是个部落,不是一个国家,因此单于虽然大都很景仰汉朝,但也很难管理下面的部族来抢夺汉人的财产和人口。其实,要防止这样的问题发生也不必进行战争,秦始皇派蒙恬守长城10年,“胡人不敢弯弓而牧马”;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就和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死后汉朝继续和亲政策,只有汉武帝时期才发动战争。
但这些战争在今天看来没有多大的意义,首先,夺回的地点远在今天的蒙古国,而当时汉朝人口只有三四千万,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往外移民而拓展疆土;其次,汉武帝穷兵黩武耗光了国家的财力,还要花老百姓的钱。
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呢?本质是为了让他的三个小舅子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能够封侯。战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奖励军功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当时升官只能靠军功和积劳,因此尽管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分别是汉武帝宠爱的卫子夫、李夫人的亲戚,但要想封侯、想赢得大家的尊敬,必须依靠军功,因此只有发动战争。于是清代才会有“汉武帝三大将皆来自女宠”的说法。
--------从这篇文章里,难道还不能很清楚地了解现在的某些所谓“教授”对于自身责任的看法吗?
至于某些官员嘛,在湖北佘祥林、河北聂树斌的案件里头,还有西安宝马彩票案里头那个“用脑袋担保”的副主任那里等等里,也应该知道一个大概吧,在此就不在细讲啊!
无论教授也好,官员也好,他们代表的仅仅是他们自己,即使是曾经的“权威”,他们的话,也仅仅是代表自己当时的身份和认识水平而已,在事过境迁后,谁还会奉为圭臬呢?封建社会里常常出现的“一言九鼎”现象,恐怕不会出现在新社会里头,就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社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0 11:12:4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