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绿茶傻猫

太極源流百年爭論塵埃落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6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绿茶傻猫在2005-4-2 0:22:01的发言:

根据拳友“hbsgh”提供网站的资料,在其帖子不知为何无法贴出图片,故另开新贴,特此声明。


太極源流百年爭論塵埃落定---原福全






自陳家溝的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照丕1927年在北京宣武門外立下擂臺,與各路武術高手交手,一連十七天不敗,轟動京城,由此引發了太極拳源流問題的一場爭論以後,雖經民國和當今政府有關部門及專家的反復論證,認定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但目前仍有異論。有人提出張三豐創拳之說,其中典型的說法有幾個,一是吳圖南在其《國術概論》中講的太極拳傳遞:張三豐(元末)——王宗嶽(明孝景間)——蔣發(清康熙間)——陳長興(1771年——1853,作者注);張三豐——王宗岳——蔣發——邢喜懷——張楚臣——,此爲二;另一種說法是:張三豐——王宗岳——蔣發——陳王廷——。幾種說法,雖矛盾很多,但都講張三豐傳拳王宗岳。此說真假,弄清王宗嶽的生活年代是個關鍵問題。但是否真有王宗嶽其人?如果有,是何時代人?主要活動在哪里?一直是太極拳研究中需要解開的謎團。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我考證陳王廷創太極拳的時候,又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有關王宗嶽的重要線索。






使我爲之一振的一篇文章



39日,太極網站張金鵬先生打電話給我講:38日大河報第26版登載的一篇考證李自成部將李岩的文章,提到了陳奏廷,我聽後爲之一振。過去,有的文學作品寫陳王廷(字奏廷)和李自成結拜弟兄,我不以爲然,因爲那和金庸先生所寫張三豐創太極拳一樣,只不過是允許虛構的文學作品。誰知這篇考證李岩的文章也提到了陳王廷,難道陳王廷真的和李自成有什麽關係?我馬上找到了這篇文章。



《李氏家譜》記載李岩和陳奏廷事迹的一頁



文章爲大河報首席記者張體義所寫,題目是《<李氏家譜>爲李岩身世提出新證明末李岩是河南博愛人?》。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根據家譜(博愛唐村李家的家譜——作者注)的記載,李岩......生於明萬曆34年(即1606年,比陳王廷小6歲——作者注),卒於明崇禎17年。李岩早年隨父在濟源讀書學習。後來和他的二哥李仲、陳溝姑表陳奏廷在該縣(博愛縣——作者注)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結義,樹志文武,創太極養生功十三式拳和箭藝,名傳數省。陳奏廷考舉人時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李岩爲之打抱不平,遭官府追殺......李岩在堂弟李牟的介紹下加入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崇禎17年李岩慘遭冤殺。李岩娶妻陳氏、孔氏......”。並講“這份家譜爲李元善所修,故譜中所記李岩兄弟諸人事略最爲詳盡。由於李岩從李闖王爲‘賊’,李氏第十世李元善在修譜時特意提出:‘謂明末吾族門九世李公諱仲、諱信、諱牟、諱棟、諱友,皆誘入闖賊,謀主數將,族裔誠祀之,所事避談,籍譜勿傳揚焉。’因此,唐村李氏世代傳承,密藏其譜從無外泄,但其族人對李岩等人並不避諱。”



文中講到的“李岩和陳奏廷在博愛縣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創太極養生功和箭藝”、“考舉人時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事,和陳家溝記載的陳王廷創編太極拳、箭法很好、在開封考武舉時箭射鳳奪巢後怒殺驚誤報靶的鼓吏,情況完全吻合。此家譜中所寫的陳溝,是不是溫縣的陳家溝?陳家溝和唐村的這些關係,不僅在50年代就開始在陳家溝任党支書的張蔚珍不知道,就連現在的陳家溝陳氏家人,也皆是一無所知。



我決定邀陳家溝的村長張蔚珍和其他幾位有關人員,馬上到博愛縣唐村考察。






尋蹤唐村、千載寺



陳家溝和博愛縣唐村分別位於沁河南北,直線距離25公里左右。雖不算遠,但我和張蔚珍都不知唐村在哪個方向。過河後問了幾次,才得以找到。該村1300多口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姓李。村北就是千載寺的遺址。







作者在千載寺遺址前,身後就是占地540畝的千載寺







當年香火鼎盛的千載寺如今已變爲良田。左爲千載寺,中爲三聖門,右爲太極宮



圖中人物:李立炳(左)、作者











從有關資料上看,千載寺建于東漢,原名無極寺,北魏太平真君年改名太極廟,文成帝年複稱無極寺,北魏武定三年改爲千載寺。它的東邊有個三聖門,也叫三聖祠,內供奉著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



再往東的一大群建築叫太極宮,內有老君殿、太極殿、藥王殿、八卦門和練武堂(也稱太室祠)。



寺南300米,有個叫博鼇潭的小湖,嵌在千載寺的前邊,也有人稱伏羲觀魚潭,潭邊有個周易祠,裏邊存有許多易經一類的書籍。每天在千載寺彙集的四方香客及遊人,大都要在祠內駐足,在這裏談經論易。這裏是千載寺輻射太極文化的核心部位。祠邊曾立有伏羲、女媧雕像。這幾個建築群相依相連,共占地540畝,人稱五頃四。這裏是典型的三教共融的地方,據說,過去三教僧徒的友好交往,使這裏香火興盛,千載寺當時和洛陽的白馬寺齊名並交往很深。它座落在過去的南北交通要道旁邊,北邊有條河,名叫運糧河,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曾在這裏指揮過運糧。寺前有個北魏時期的碑,村裏的大人們津津樂道地稱叫“魏碑”。他們講,那是三國徐庶的母親到此上香時題寫的碑文。碑高兩米左右,厚八寸,寬八十公分左右,是寺前引人駐目的一尊建築



這一大群巍峨的建築,人們統稱千載寺。



李氏家譜序中記載:“始主妣王氏聚廣濟寺大槐樹蔭,徙河邑千載寺,應官府設司駐員,迎遷分辦,衆徙下山四方不一,同足潮入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碩四鄰茅舍茶待”。由此可見,千載寺當時是政府安置移民的中轉站。






清朝前期,寺廟被官兵以寺裏藏賊爲由放火燒了一把,1958年,由於修建公社的需要,又被扒拆一次,文革時被徹底扒完。寺裏幾百通碑,被運到村西北的水利工地奠基用了。現在的遺址上,一壟壟麥田在那裏靜靜地傾聽著黃土覆蓋下的瓦礫在講述著過去的故事。千載寺前一棵十三年便長成胸圍1.2米的榆樹在春風的吹拂下呼呼作響,是在呼喚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還是在歡迎我們這些久違了的朋友們的到來,不得而知。



入村後,首先接待我們的是唐村李氏第18世李立炳先生。今年57歲,原任博愛縣農場紀檢副書記,大專學歷。就是他,和村裏的一些人,過去陸續地將寺裏的部分碑刻抄、拓保存了下來,才給以後研究千載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在李氏家族中被塵封多年的李氏家譜的面世,也是他的功勞。






陳、李兩家的世代之交與太極拳的創編



  由於家譜被研究李岩問題的專家借走,我們看到的只是李立炳用相機拍下的李氏家譜有關內容的照片和他抄印的家譜上的有關文字。他講,家譜是清康熙55年唐村李氏第十代李元善所編修《李氏家譜》的抄本,上邊有康熙55年的序言。究竟抄於何時,年代久遠,有待考證。雖然爲後人抄寫的,但譜系完整。






家譜的序言裏有這樣一段話:“始主與河邑常陽村陳公諱卜、郝莊陳公諱厚、李窪李公諱清河、劉村蔣公諱培禮故徙途相舍衣食義厚,入寺廟拜聖結義”。從遷居河南的開始,陳、李兩家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以至發展到兩姓以後通婚多年。李家家譜記載,李岩的第一個夫人是陳家溝陳家之女,李岩兩個夫人,有一子少亡。哥哥李仲將四子李元善過繼給李岩。第五子李元明所娶的三房妻子,都是陳家溝陳姓人。有幸的是,我們在一戶人家的門口,見到了後人清道光二十一年十月爲李元明立的石碑。它已裂了兩半,但字迹尚清。碑上的記載與所講一致。更有意義的是,家譜上記載:李家第七世李正德“長女常陽村陳門、次女北金村李門”(這兩位女子,是李岩的姑姑)。家譜的序言中稱李岩和陳奏廷是“姑表”。由此證明,陳奏廷的母親就是李正德的長女。此類通婚的例子,不止二、三(遺憾的是,陳家溝陳家的家譜未寫女性)。唐村好多人都知道陳溝和唐村是親戚,所以見了我們,都顯得分外親熱。



而爲什麽對這些歷史,陳家溝現在的人卻一無所知?有人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在陳家溝的陳氏家譜上未將女性寫入;二是李岩做爲李自成的主要部將,卻被冤殺。陳李兩家均爲維護家族的聲譽,對外皆不願聲張此事;三是清朝前期,李自成所部的有關人員受到清政府的跟蹤追殺,爲避兇險,陳家從此閉口不談與李家的關係,李家也在盡力掩蓋這段歷史。因此陳家逐漸淡忘和疏遠了與李家的關係。以上分析,不無道理



據李家家譜載:“九世公諱仲、諱信(李岩是李信的字——作者注),結陳溝姑表陳公諱奏廷三表兄弟太極門拜師結義,樹志文武,競功成名,創太極養生功,練傳無極功十通臂三勢”。需要注意的是,家譜在寫到“太極養生功”時用的是“創”字,寫“無極功十三勢通臂”時,用的是“練傳”二字。



李立炳給我們講了唐村這樣的一個傳說:陳奏廷經常到唐村,和李仲、李岩在一起交流拳術,他們在商量對套路的改編和定名時意見不一,就去寺裏徵求教過他們拳的博公武道的意見。這位武道講,你們回去各自好好練一年,明年二月二再來比武,誰打得好就用誰的定名。第二年二月二,他們在千載寺當著老道的面,各自將自己的拳打了一遍,博公武道講:你們打的都很好,但奏廷的拳更有特色,功底更深,就依奏廷的建議,根據在太極宮結義和陰陽五行八卦之理,定名太極養生功。從此,這套拳術在陳、李兩家廣爲流傳,並得到了不斷發展。






乾隆年後期,王宗岳曾在唐村教書學拳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我們在爲千載寺大量的文物被毀而惋惜時,忽然聽李立炳講到了唐村50歲以上的人無不知曉的王宗岳爲老師李鶴林生日挂的匾被毀一事,我爲之一驚。



這無疑是一個意外的重大發現。我認爲,這個發現的價值,遠遠大於李岩和陳王廷交往的資訊。因爲在太極拳的研究中,王宗嶽是爭論的焦點人物,弄清此人的活動年代,對消除太極拳起源問題上的爭論,意義極大,所以,對此資訊,我異常地感興趣。過去很多關於王宗嶽的考證,很難自圓其說,曾使我懷疑王宗嶽此人的存在。許多事真可謂是“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想不到偶然間在這裏得到了關於王宗嶽的資訊,真是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工夫。



他講:“王宗嶽在清朝乾隆年間曾在唐村教過六、七年書,山西人,但何時來的,不清楚,傳說後來往洛陽方面去了。在教書期間,跟李仲的後代李鶴林(李氏第十二世,康熙六十年生)學過拳。李鶴林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不僅拳打得好,而且還善於經商,他的兒子李永達在舞陽縣開有鹽店,孫子李嘉際後來也曾在舞陽開武劇院。乾隆五十八年(西元1793年),李鶴林生日時,爲報師恩,王宗岳爲老師挂匾祝壽,匾中間的四個鎦金大字是‘武元傑第’,落款是‘門弟王宗岳’和年號。此匾斜挂在李鶴林門口,文革前破四舊時,匾被取下燒了,連釘匾的釘子也被拔掉啦。”





李氏十二世李鶴林故居,當年王宗嶽的匾就斜挂在門口上方





李岩故居(左)、李鶴林故居(右)





作者一行與被採訪人在李岩故居街房門前合影





李岩家另一所院子的躲兵樓



他講王宗嶽教書,和顧留馨、唐豪先生考證的“據王宗嶽所著的《陰符槍譜》佚名氏序王宗嶽1791年在洛陽、1795年在開封教書爲業”的說法吻合,時間上也非常接近。當聽到李鶴林的兒子曾在舞陽開鹽店時,我忽然想到在太極拳界盛傳的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曾在舞陽縣鹽店得到一本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一事,遂問李立炳:知道不知道王宗嶽《太極拳論》一書的事。他回答:“不知道”,並說:“村裏人只知道王宗嶽在這裏教書,其他的不知道”。這也難怪,李立炳是個不懂武術的人,據村支書李俊啓和村會計李躍進講:光知道唐村過去練武的人很多,  現在已幾十年沒人打拳了。



李立炳將我們帶到了李鶴林的故居前。它位於唐村中街,是李岩故居(門牌44號)的東鄰,坐北朝南,街房還是當時的房子,門口所釘的門牌上寫著“附2”兩個字。



聽說陳家溝來人啦,一下子聚來了十幾位男女村民,年齡多在50歲以上。我記下了其中6位老人的名字,他們是:李立維,63歲,唐村7組人;李振溫,66歲,4組人;李成普(過去曾任村支書),77歲,2組人;李成奎,77歲,6組人;李立朝,80歲,7組人;李廣獻(是李家輩分比較長的人,他們稱他是族長),72歲,2組人。



在場的幾位老人,指著李鶴林故居門口上方被鋸斷的橫方木,爭先恐後地說:這就是乾隆五十八年王宗岳爲老師挂匾的地方,破舊時,連橫方木也被鋸斷燒了。對上面的字,他們都記得。之所以他們能記住這塊匾,因爲這個院子過去是大隊部,村裏人經常在此來來往往,此匾擡頭便見。



王宗嶽果真是乾隆年間人?如果按王宗岳爲李鶴林挂匾時年齡40歲的假設推算,他生於1753年,比陳王廷小153歲,那麽,他根本不可能向年齡比陳王廷還大的蔣發傳拳。那些整日“鑽”在“家”裏東拉西扯地搞什麽太極拳源流考證與研究的所謂“專家”的一些論斷的荒謬性,在此被狠狠地“曝”了一“光”。真是羞也!休亦!懇請那些道似有知卻無知的人,到陳家溝、到唐村、到有著幾千年豐厚的太極文化底蘊的這一帶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一定會大有所悟、大有所獲!






編者按:此文的發表,引發海內外衆多太極愛好者以及太極拳史研究者的高度關注,前來實地考察的絡繹不絕。我們歡迎各位學者、太極拳愛好者進一步的考察求證,使太極拳源流的百年爭論水落石出。聯繫電話:0391-3823456 13603893816




什么时候,陳照丕在北京立擂台啊?

当时他是一个卖中草药原料的啊,又什么时候立擂台了?


要知道,即使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北平,也不是毫无政府的时期更何况,当时的北平已经是南京政府的管辖之下,任何练拳的也不是生活在武侠小说世界的真空里!

仅仅由此文章开篇的一点,就可以断定,该文章的立论完全不可信,是完全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的。

发表于 2005-4-26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huairen在2005-4-26 15:39:34的发言:


什么时候,陳照丕在北京立擂台啊?

当时他是一个卖中草药原料的啊,又什么时候立擂台了?



要知道,即使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北平,也不是毫无政府的时期更何况,当时的北平已经是南京政府的管辖之下,任何练拳的也不是生活在武侠小说世界的真空里!

仅仅由此文章开篇的一点,就可以断定,该文章的立论完全不可信,是完全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的。


哈,您真是让我佩服非常,单凭一句话就可以判定人家所有话,所有证据都是废话,真是佩服啊,连自己举证证明自己正确的步骤都省了,还真是大气非常啊.

还是那句老话,证据拿来,否则不要废话

发表于 2005-4-26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xiayiye在2005-4-26 13:50:53的发言:


人家的拳谱里头都说是某人创造的了了,你还觉得你的观点很新颖吗?



难怪金风根本就对你不予理睬。


又是"某书说","某大师说"

能不能拿点新鲜的啊?比如来点实物证据?

难怪除了我这种没素质的大家都不愿理你

发表于 2005-4-26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jinfeng6089在2005-4-25 15:37:01的发言:


确实是不在一个档次上的东东。



就连少林红拳、山西通备拳都是某人创造的,别人能比吗?

所以,用你的话评价一下,就是从“那刻起就其臭无比了!败类”!


人家洪拳,通背可是原创的,没有做什么宣传就名扬中华了

你们看了小说就创什么"降龙十八掌",瞎子都能看出是欺世盗名,在电视上怎么宣传现下还是垃圾一套.

武当武术就这样被败坏了

发表于 2005-4-26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原式太极源于王二傻,王二傻学于李大憨,李大憨梦中得小鬼传授,后传于张三疯.。张三疯一路乞讨至武当,为向小道士求一玉米棒而拿出原式太极交换,流传一段时间后失传。如今经香港、台湾武侠小说家深入挖潜,武当又根据一些太极套路重编了出来表演。

    武当原式太极源流:李大憨——王二傻——张三疯——小道士(不知名)——金庸——如今武当掌门人

发表于 2005-4-26 1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改名叫“金庸群侠门”算了
发表于 2005-4-27 1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huairen在2005-4-26 15:39:34的发言:


什么时候,陳照丕在北京立擂台啊?

当时他是一个卖中草药原料的啊,又什么时候立擂台了?



要知道,即使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北平,也不是毫无政府的时期更何况,当时的北平已经是南京政府的管辖之下,任何练拳的也不是生活在武侠小说世界的真空里!

仅仅由此文章开篇的一点,就可以断定,该文章的立论完全不可信,是完全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的。



如果有人认为真的立擂台的话,那么,你拿出证据来啊!



其实,很简单,这个“结论”的树立者,是真正的武侠小说迷,完全脱离历史真相所可能产生的基础的的。

发表于 2005-4-27 15: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zhendugu在2005-4-26 17:46:35的发言:


又是"某书说","某大师说"

能不能拿点新鲜的啊?比如来点实物证据?

难怪除了我这种没素质的大家都不愿理你



你拿点什么人在北京(或者是北平)立擂台的 证据来啊!所以,

请你“能不能拿点新鲜的啊?比如来点实物证据?”

发表于 2005-4-27 1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huairen在2005-4-27 15:47:44的发言:




你拿点什么人在北京(或者是北平)立擂台的 证据来啊!所以,

请你“能不能拿点新鲜的啊?比如来点实物证据?”


没看一楼那么多证据啊?还不够吗?人家不是邀请你上门指教吗?去啊

发表于 2005-4-27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huairen在2005-4-27 15:45:05的发言:



如果有人认为真的立擂台的话,那么,你拿出证据来啊!


其实,很简单,这个“结论”的树立者,是真正的武侠小说迷,完全脱离历史真相所可能产生的基础的的。


后面的证据、图片、古迹也是编的?人家不是欢迎你去查证指教吗?你有什么哪怕是证明张三丰曾存在过的证据可让人上门查证的吗?心虚的是你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