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2-8-17 17:17:55

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和规范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4-3-21 11:05 编辑

   南京凌派陈照奎架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练的就是一阴一阳,讲究阴阳变化、举动轻灵、动分虚实、沉肩垂肘、空腰松胯、展指松腕,还须合乎动静开合、脚虚松趾、立柱身形、以意行功、不用劲力、安舒中正等规范。但太极拳的规范不仅仅是理论,操作中不规范,意念仍难以上身。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规范行功的操作如下:松动左右脚,左脚意达顶,从顶下到右脚,完成了左腿重心移向右腿重心的全过程。左脚自然左移,出左腿。随之松右腿,左脚松落地,右脚松到顶,下到左脚,完成右脚向左脚重心的转移。如此操作,日久则太极意念自然弹出。轻推他的左胯,对方稳如泰山,脚与地似融为一体,推之不动。
    太极拳的练习要达到“连绵不断,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似行云流水”的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从“体悟”进化到“感悟”阶段。“运劲如抽丝”是在下肢稳固的基础上,上肢通过缓慢的动作。在开合之间,张弛之间,恰如其分的劲力运用,达到“心态的平和”。如“单鞭式”等等。“连绵不断,似行云流水”是一种表现,是太极拳的表现手法,可以讲是一种心态的体悟。“柔和缓慢,舒展大方”是整套太极拳动作的核心。明白了太极拳的理论,知道了太极拳的要领,就进入到“意在揣摩”的阶段,也就是修炼“太极内功”的阶段。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内三合外三合、缠丝劲、抽丝劲等等。讲究抬腿不过膝,不像现代太极拳抬腿那么高,给人以美感。传统太极拳也讲究意念,上下随,内外合,六合归一,讲究整劲。要求以脚催腰、腰催手;脚到手到;手打三分,脚打七分等等。

杨锦富 发表于 2012-9-1 11:27:41

太极拳乃思想之拳、哲学之拳,向来有“三分练七分悟”之说。练,主要是指拳技;悟,主要是指拳理。修炼太极拳,理不通为暗病,技不精为明病。明病易除,暗病难改。太极拳理在三字经中明确提到,步如猫,行如鹄,上下随,内外合.的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从“体悟”进化到“感悟”阶段。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2 16:34:07

牧夕 发表于 2013-5-5 22:11
啊,多么艰巨的领悟,把它变成我的全部。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此下步之真窍也。
人皆炼步,而不知炼步之窍,在于按肩也。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劲沉至足底涌泉穴也。
人皆知坚膝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
人皆知坚胯而不知坚胯之窍,在乎圆裆也,将裆极力向外挣横也。
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窍在乎提胸也,将胸用力提起也。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9-26 16:47:12

city008 发表于 2012-8-18 15:23
不同阶段不同感受

不要被拳的外表所迷惑,水,避高乞低,因地而流,细着成为溪,洪者成为江,但究其根源也不过归之为水。技击之道,不以一套一路为拳,而以心意为拳 周身各处为器械为拳,甚至神意所致世间万物俱可为拳。 归根结底,拳是一种思想,所谓的天人合一境界。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11-29 14:03:08

南柯一梦 发表于 2012-8-17 22:04
好好领悟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拳修炼,一方面要学会借人之力,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自身能量的积蓄储备,特别要强化腰胯争合反弹力的训练,这些训练,犹如加粗加密自身的“弹簧”,即拳论中所谓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只有做到“极坚刚”才能“无坚不摧”,太极拳只有周身如簧,才能遇力则应,发力时才能撒手便出,即“发劲似放箭”。
其实,太极拳之发力,亦不过周身整合的松紧运动而已,因为人之运动是靠肌肉筋腱的松紧带动骨骼的运转而生的,松紧是人体运动的核心和枢纽,离开松紧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所以说,拳学无玄虚,真功本无秘,拳不过攻防,变不过虚实,用不过刚柔,练不过松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太极真功松紧系,易变松紧求真谛,自然松紧自然力,发与不发在心意,一切有为都是假,无为而为乃成真!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4 10:27:14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3-24 19:45 编辑

练拳体会这一缩一伸的趣味是,常想起荡秋千的感觉。
荡秋千时,两手分别握住左右两侧的粗绳,两脚踏住粗绳吊着的踏板上。每当从高处向下荡时,上身向下放松,两腿微微屈蹲,就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先半弧时全身一缩,让腰裆带着身体意气雄鹰俯冲般向下滑行,就是凭着自身重量向下坠落,主动接受地心对自身的吸引力。每当从低点向高处荡时,脚向下蹬,身向上伸,两臂撑开,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后半弧时的全身一伸,让腰裆送身体意气雄鹰仰起般顺势向上升腾,就是凭借自身轻量,主动接受地面(秋千踏板)反作用对自身的托举力。荡秋千时只有两根软绳吊着,其他再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着力点和推动力,却能越荡越高,就是靠身体一缩一伸地变换虚实,以便更有效地借助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而运动。练拳移重心时裆走下弧;虽然荡动的幅度更小,下弧更浅,又没有明显的重心起伏,但内气一升一降、腰脊一缩一伸、裆骶一悠一荡的感觉与荡秋千相似;运行动力也一样,都是用重量不用力量;用地力不用体力;用意气不用力气地运动。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12-16 09:43:44

牧夕 发表于 2013-5-5 22:11
啊,多么艰巨的领悟,把它变成我的全部。

太极拳应用不在接手,不在发放,在于中间进化过程的变化,是如何到对方身上的路线,这个中间过程叫人不知功夫,为拳道。拳道的把握是至胜的关键,其微在于精,其势在于小,其速在于短,其念在于心。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12-6 14:25:09

city008 发表于 2012-8-18 15:23
不同阶段不同感受

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去拙力,增活力,所以劲也,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力量、速度、反应基础之上的运化,太极拳亦莫能外。没有力(劲)、不用力(劲)、不会用力(发力或发劲)、终生不入太极拳真功之道。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11-9 21:13:24

拳起的时候,身体要落,你拳落的时候,身体要起,这个是起落,这样的起落是无穷尽的,而拳起身起,表面上看,是把脚上的劲蹬到手上了,但是你这个力发的过火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发力,然后蓄力,再发力的过程,而拳起身落,拳落身起的起落,实际上你发力的同时,就蓄了力,可以发力发力再发力,是真正的炸力无断续。内家最讲究的就是吐纳,寸劲,出处轻灵,出击精准,要打准点用长劲不太容易做到,长劲猛但卤钝,要打一个面可以,要打一个定点比较难控制。而寸劲讲究一个松字,在到达目标点前一瞬间才紧绷筋骨,打完又立刻将筋肉松弛,以待机再度张弓疾射。一般习内家拳者,以肚皮的缩鼓为鼓荡,为丹田力,其实正犯了努力努气之病,以腹部肌肉的局部用力推动全身撞人抡人而已,看似威猛,但必须距离才能发挥,一旦被对方顶死,必须调整才能二次发劲。 -

杨锦富 发表于 2013-9-30 16:04:59

city008 发表于 2013-9-27 20:19
眀师出高徒。没找到好老师,靠悟性,太难了。

真正的松沉是一搭手就有一种直入骨髓的感觉,在松沉状态下发出的力,是相当厉害,把人打飞轻而易举。打拳要松柔和,心态也要柔和,慢慢的就可以把拳打得劲连。还有一种感觉就是自然,内家拳是相当自然的,这样练的拳才对,而且用时不思而然。力往身回缩, 手脚上感觉轻灵, 并不是求松, 自然的放松。行拳由身体蠕动, 这种蠕动需用意去领。行拳感觉自己像练瑜珈,手脚虽然轻灵, 但所用的是根节力,别人感吃不消,只是轻轻的动,发劲只是一爆,消解别人的力,不需用招式,只用身体的开合(阴阳互换)。 -                                 七 -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11 10:18:11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把弓,两手为两把弓,两足又为两把弓。五弓合力即为全身的整体劲。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气贯注,中定不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 “身弓”对身法非常重要,腰脊一转周身皆动,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起中定作用。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4 09:01:19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4-4-4 09:03 编辑

      轻灵是太极拳的灵魂,如荷叶承露,有倾即泻,不受丝毫之力。 盘架子时要中正圆满,稳静安舒,缓慢均匀,不急不躁,尤要放松中定,节节贯串,动如抽丝挂线,身如
行云流水。



306344395 发表于 2012-8-17 20:58:07

享受慢运动,巧调节身心。经常打打太极拳可使内心紧张忧虑的情绪渐渐远去,随着刚柔相济的一招一式,让心灵进入宁静平衡的状态。

南柯一梦 发表于 2012-8-17 22:04:33

好好领悟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凤凰 发表于 2012-8-18 00:46:07

{:soso_e179:}

city008 发表于 2012-8-18 15:23:13

不同阶段不同感受

杨锦富 发表于 2012-8-19 12:59:31

咿!怪事?怎么出现了两篇题目相同连内容也相同的日志呢?难道可以把别人的日志包含题目都一样拿来当做自己的日志发布???不懂。:P

杨锦富 发表于 2012-9-1 11:36:41

杨锦富 发表于 2012-9-1 11: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太极拳乃思想之拳、哲学之拳,向来有“三分练七分悟”之说。练,主要是指拳技;悟,主要是指拳理。修炼太极 ...

太极拳乃思想之拳、哲学之拳,向来有“三分练七分悟”之说。练,主要是指拳技;悟,主要是指拳理。修炼太极拳,理不通为暗病,技不精为明病。明病易除,暗病难改。太极拳理在三字经中明确提到,步如猫,行如鹄,上下随, 内外合.的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从“体悟”进化到“感悟”阶段。

306344395 发表于 2012-9-2 09:37:40

没有悟性的人是入不了太极拳这个门的。化后天拙力非下苦练习不行,苦练还要加悟性的提高。

牧夕 发表于 2013-5-5 22:11:33

啊,多么艰巨的领悟,把它变成我的全部。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