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练了两年太极拳,身体还没有什么变化,就该换师父了,这不是你的错!练拳好比喝中药,叽叽咕咕有个找病治病的过程,身体会出现各种反应,没感觉那还练什么呢?
拳练起来一定要轻沉兼备,尤其是手要向上发劲时,腰胯必须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鸡独立,右手向上举,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树要往高长,根一定要深扎。再有倒换重心,一定要裆走下弧,脚的五趾要紧紧抓住地。顺缠变逆缠、逆缠变顺缠,凡是转关时,一定要塌掌根。掌根塌时,肘要坠,肩要沉、胯要松。定式时一定要螺旋下沉,同时边呼气边沉。
“打拳先培根”,这是太极拳名言。方位不对,五趾不抓地,下边没站稳,上边对也不对;现代体育原理讲究人体稳定角,即两脚平行微微外撇,打拳纵向时双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前后应该骑在一条线上,开脚时脚尽量不离开地。弓马步一定要分清,陈氏太极拳弓蹬步最多。什么是弓蹬步,即弓着的腿小腿要垂直,膝不能跪,前腿为支撑点,后腿为施力点。例如右弓步,力从左脚跟里侧,通过腰脊背节节贯穿到右手。最要紧的是后腿,既不能跪膝,膝还要向里卷,大小腿向上撑,胯要松,脚向里扣,不扣就蹬不上劲。只强调松柔不讲刚柔相济不是太极拳。进要柔,退要促,如倒卷肱,退时脚不能离地,离地就不好发力了。而且退步要短促,进步要柔,即所谓“迈步如猫行”。陈照奎老师讲:打拳不是走路,脚一动即有用。如掌形,小指与拇指一定要说上话,虎口要圆;穿掌时力在指尖,撩掌时力在手背,不同掌形不同用法。
常言打拳三个圈:一是大小动作自身处处都要旋转。二是大小动作所走的路线,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
三是定式全身处处棚圆。
太极拳的“力源”在腰际(脊),因而,主张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这就是说,四肢不是自行动作,不是直接动作,而是被动地像丝连线挂在躯干上一样由腰脊带动起来运作,自然就相对地显得松软多了;且这种运作,又用的是“意”,即完全用意识鼓动着身势来做,不使一点力,从而增进了松软的程度。这里腰际以下有紧的意思,上肢的松建立在下肢紧的基础上。
“紧”到极致便是“松”;“松”到极致便是“紧”;“松”“紧”交替,对立转化,使“松”益臻完善。如此走出来的劲势,“松”,不显松塌;“轻”,不失其重;“柔”,不丢其纲;“绵”,不弃其硬,“缠”,不抛其直。极有味道。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4-4-4 09:03 编辑
轻灵是太极拳的灵魂,如荷叶承露,有倾即泻,不受丝毫之力。 盘架子时要中正圆满,稳静安舒,缓慢均匀,不急不躁,尤要放松中定,节节贯串,动如抽丝挂线,身如
行云流水。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3-24 19:45 编辑
练拳体会这一缩一伸的趣味是,常想起荡秋千的感觉。
荡秋千时,两手分别握住左右两侧的粗绳,两脚踏住粗绳吊着的踏板上。每当从高处向下荡时,上身向下放松,两腿微微屈蹲,就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先半弧时全身一缩,让腰裆带着身体意气雄鹰俯冲般向下滑行,就是凭着自身重量向下坠落,主动接受地心对自身的吸引力。每当从低点向高处荡时,脚向下蹬,身向上伸,两臂撑开,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后半弧时的全身一伸,让腰裆送身体意气雄鹰仰起般顺势向上升腾,就是凭借自身轻量,主动接受地面(秋千踏板)反作用对自身的托举力。荡秋千时只有两根软绳吊着,其他再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着力点和推动力,却能越荡越高,就是靠身体一缩一伸地变换虚实,以便更有效地借助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而运动。练拳移重心时裆走下弧;虽然荡动的幅度更小,下弧更浅,又没有明显的重心起伏,但内气一升一降、腰脊一缩一伸、裆骶一悠一荡的感觉与荡秋千相似;运行动力也一样,都是用重量不用力量;用地力不用体力;用意气不用力气地运动。
太极拳可以接借上楼梯来练开胯与全身节节贯串与协调感,方法如下:
上楼前将呼吸调匀,含胸拔背,松肩坐胯(重要)。
抬腿时裆开胯松肩坠,尽力跨上3级或更多级台阶(取决于台阶的高度和本人的高度,一般三到四级),往上走时劲从后脚催膝,胯,腰,肩上行,尽量不用前腿膝关节的拙力,重心随劲传导而往前往上移动。
其间充分体会肩,腰,胯的松柔感觉。
以最省力的方式上楼!经常练习,有助于找到节节贯串的感觉,也有利于胯的打开。
蓄神养气,体用中和。
行拳16字诀:开合垂缩,裹翻起落,顶塌滚拔,圜研相合。
交手16字诀:神圆意藏,身柔气刚,借人摧根,横顺八方。
心法16字诀:有无并立,有无不立,虚中应物,抱圆守一。
另有孙存周传下练功进阶各层功象:绳捆索绑,偏柔偏刚。二五阴阳,圆球弹簧。同尘和光,剑气内藏。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把弓,两手为两把弓,两足又为两把弓。五弓合力即为全身的整体劲。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气贯注,中定不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 “身弓”对身法非常重要,腰脊一转周身皆动,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起中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