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11 14:49:56

      太极拳所谓梢节领劲,即:上盘的手是梢节,手上要有领劲的部位,体现技击用法中的劲道。中盘头为梢节,头要虚领顶劲,领起全身,竖起脊骨,中气贯足,充分发挥眼睛耳朵的视听功能和大脑的分析、判断、指挥、协调功能。下盘的脚为梢节,脚上要有领劲的部位,迈步如猫行,落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脚上要有步形步法和技击方面的动作。如:“初收”、“白猿献果”等势,提膝时脚上要给劲,加大膝关节的上冲力量、“左右蹬脚”要脚掌领劲、“左右擦脚”和 “二起脚”要脚面领劲、“扫堂腿”要脚拇趾领劲、“闪通背”转身后扫要脚后跟领劲等。再如:“金刚捣碓”最后的震脚动作,震脚前要抬起脚尖,里勾脚尖,放平脚掌再震,这样震脚脚正劲整,还保护了后脑不受震荡。
  所谓中节随,即:上盘的肘为中节,肘的动作要随着肩和手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否则肘不会成为“重武器”,两肘既要时刻保持有下沉之意,使肩关节松开下沉,又要时刻保持掤劲,以起到护肋和定位的作用。中盘的胸部为中节,胸部的动作要随着上领顶劲,下走丹田劲或者叫做腰劲的条件下才能正确发挥作用,即便是走胸靠、背靠、背折靠,也要靠丹田这部“发动机”,胸部要始终保持虚松自如,不较劲。下盘的膝为中节,膝的动作要随着胯和脚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否则膝也不会成为“重武器”。
  所谓根节摧,即:上盘的肩为根节,不论是入劲还是出劲,肩部不能虚空失控,即便是走肩的化劲和出劲,都不能失去守中的中定劲。如果手肘里合引化到肩部时,肩不能再引化,这是转换劲路的关键点,而是要通过腰的旋转变进,把腰部传上来的劲送到肩上,转为出劲,摧动肘与手。中盘的腹部为根节,腹部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腰劲和丹田劲这个人体的总枢纽站,通过丹田的鼓荡转动,把气劲输送到四肢和其它发力的部位,它所起到的摧动作用是任何一个部位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作“发动机”和“变压器”,它不仅是气劲的枢纽,而且还有变压增压的作用。下盘的根节是胯,胯和肩的作用相似,腿脚的提收动作到了胯部就到了终点,必然转为出劲,胯部与丹田紧密相连,丹田的鼓荡转动摧动胯部,胯催动膝脚去发挥作用。
  总之,梢领中随根节摧,周身九节劲,节节贯穿也好,顺逆缠丝也好,开合相寓也好,松活弹抖也好,都离不开丹田这个气劲的总枢纽。所以,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方式,这是太极拳的真髓,也是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要诀。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14 19:35:26

太极走手:
    分五手指找手腕内侧的阴面递个,与五手指找手腕外侧的阳面递个。
   一般只知道阴面递个,而阳面递个知道的人不多。走手是阳面递个与阴面递个配合的功夫。梢节领劲一般是阳面递个先延伸、膨胀产生小圈与滚动摩擦力,然后是阴面递个带出滑动的弧线与螺旋升降力,阳面递个的小圈与阴面递个的弧线构成各种“6”与“9”的轨迹。外在看好像是转动一次,实际上,是梢节递个转动了两次。只懂转动一次就领劲的,大多是没有效果的假走手。
   第一次阳面递个的转动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引动对方,借起对方力。第二次阴面递个的转动才能领劲对方走动。
      两头卷曲,一般只知道两个关节以上的弯曲,不知道两头空间延长线的弧线的相接。比如两手对话配合的运动,双手运动方向要在双手空间弧线延长线相接在一园面上,如此双手的轻重配合才有效果。不如此就是没有效果的假卷曲。
      两头卷曲是实体的卷曲与虚线的卷曲,协调配合的运动。
      阴阳递个,虚实卷曲才是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完整内容。另外,一般进攻主要是梢节领劲为主,防守主要是两头卷曲为主。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14 19:36:42

太极走手:
    分五手指找手腕内侧的阴面递个,与五手指找手腕外侧的阳面递个。
   一般只知道阴面递个,而阳面递个知道的人不多。走手是阳面递个与阴面递个配合的功夫。梢节领劲一般是阳面递个先延伸、膨胀产生小圈与滚动摩擦力,然后是阴面递个带出滑动的弧线与螺旋升降力,阳面递个的小圈与阴面递个的弧线构成各种“6”与“9”的轨迹。外在看好像是转动一次,实际上,是梢节递个转动了两次。只懂转动一次就领劲的,大多是没有效果的假走手。
   第一次阳面递个的转动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引动对方,借起对方力。第二次阴面递个的转动才能领劲对方走动。
      两头卷曲,一般只知道两个关节以上的弯曲,不知道两头空间延长线的弧线的相接。比如两手对话配合的运动,双手运动方向要在双手空间弧线延长线相接在一园面上,如此双手的轻重配合才有效果。不如此就是没有效果的假卷曲。
      两头卷曲是实体的卷曲与虚线的卷曲,协调配合的运动。
      阴阳递个,虚实卷曲才是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完整内容。另外,一般进攻主要是梢节领劲为主,防守主要是两头卷曲为主。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18 12:18:06

太极拳是以练腰、练圆为主的拳技,行架、推手时腰的转动、带(引)动水平和质量,是审视、评判拳技水平、质量的重要依据。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1 20:06:17

太极拳的技击法1.震封引击法:和人推手时,将其两手封闭于两肘处或右手抽左手按,或左手抽右手按,彼必站立不稳,顺其偏斜方向而击发之,彼必跌出。

2.迎门靠:与人手相接触时,即以沉劲压量之,人手必上挑,趁其挑势引之,使其上体靠近我身,我以前迎面一靠,彼即跌出。

3.扭手制肱法:和人推手时,我的左右手捂接其左右手,我右臂从其左膀下用搓劲,使其左膀伸直,左下下压,右臂上挑,使其脚跟抬起,重心偏斜,顺其右向而发之。

4.左右顺转引击法:若人以两手按我右肱,即以右肱用粘劲引之,使近我身,待其力微,肱腰一外转便击,彼必跌出。

5.前闪后撅法:如人在身后,搂住后腰,我即以肩向前往下截,臂部向卜猛撅,则抱腰者自然放开,从我身后倒跌于我面前。

6.压掌掀臂法:和人推手用捋法时,趁势用右手背击人面部或胸部,人必含胸,即用右手击其面或胸,左手掀其右臂,人必重心不稳而跌出。

7.引上击法:如人以双手按我右臂,即以粘走劲下,抄其阴部或腿部,人必惊惶下蹲,趁势以右肩靠其胸部,彼必跌出。

8.右引左击法:和人推手时,彼用右腰击来,找右手用粘走劲并翻掌引苒前进,使其不得势,同时以右掌击其下颏,再以左肘击其胸部,彼必后跌。

9.上遮下打法:如肘底捶式左手屈肘上挑,一则拨人之手,一则遮人之目,右手从左肘下向前推击人胸。还有由抱虎归山变斜飞式,人必制我左手,即趁势发之,右手用扑捶制其手臂,使其不得势或背势时,即趁势发之,使其跌出。

10.膝撞命门法:推手时我捋人手并制其肘,彼无法倾开,只有用背抵靠来救,我趁势用左右手反制其左右手,并用右膝撞其命门穴,彼无法逃避。
推手:(一)彼此接触点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是因敌变化而变化,那么首先要了解敌人的意图,一句话要了解敌情,正如孙子兵法讲的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拳则特别强调这一点。和对方一接触,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学习太极拳推手,首要任务是练习“听劲”。我一只手上有9个力点(五指、大小鱼际、掌心、掌背),双手18个力点:对方双手一旦接触到我身上,也有18个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加上我的眼睛观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触,这所有的接触点上(当然同一个时间不一定点点都接触),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侦察兵”。锻炼推手时,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时时刻刻想到这些接触点,以高度的敏感性,充分发挥这些“侦察兵”的作用,仔细听真看清对方力量的动向和变化,以便迅速运用相应的战术以应敌。陈照奎老师常讲:“十个手指头都得干活,象弹钢琴一样,非常灵敏地干活。”所以说,“听劲”是太极交手的第一项基本功。

(二)搭手即棚,八法相主

棚劲,是太极拳各种劲的共性特征。太极拳用于交手时,它不主张硬冲、硬拼、硬抗、硬顶,也不许丢,不许逃跑,而是先用一种弹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即棚劲,来接应对方的来力。所以,人们把棚劲作为太极功夫的接手法。这种棚劲,不只是表现在手上,而周身处处都有这种棚劲。即陈鑫公说的“无处不弹簧”。周身如同充足了气的球体和轮胎,处处皆有弹性外棚劲。因此,捋、挤、按、采、例、时、靠七种劲,都是棚劲的延伸,或是使用的角度不同,或使用的部位不同而已。这八种劲,相生相克,都是因敌变化而变化无穷。例如双人推手时,对方进攻来力偏高,我即上棚之。如果从接触点上感到对方力弱,我即将来力向外棚之或随势拿之(如金刚捣碓动作一);如果来力较猛,而偏右,我即顺势向右捋之;偏左即向左捋之。如来力偏下,我即用下采法;如当我捋或采时,敌人变肘、变挤,我则按之;敌近身,我则走大捋;我捋敌,敌靠我,我则转腰走按劲。同样,敌人若采或捋我时,我也可以走肘、走靠诸法,八种方法相生相克,反复锻炼,以丹田内转的离心力带动全身,练得自己感到脚下有根,丹田气壮,内气鼓荡,周身皮毛向外膨胀,感到处处可以引化、处处可以爆发出松活弹抖之太极劲,才算初步“劲上身”了。所以棚劲是太极劲的基本特征。

(三)从锻炼能容、能吞、能引、能化人手

一般人练推手时,往往是想把对方拒之门外,尤其力气比较大的人,更是恃力而不愿让对方来力近己圈内,或急于将对方发出。这样就很难练出太极拳之引化本领。首先,我们要在精神上树立敢于让对方进来的大无畏精神,敢于近身,气魄要大,胸襟要宽,容量要阔。陈老师经常说:“来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给多少;来之欢迎,去之欢送。”“能吞、能吐,肚量大,胸怀要宽”。意思就是能把对方的来力放进来,当对方前倾了,失重了,要往回“撤兵”了,我则顺势发化(其中之要,在于机势)。即陈老师讲的:“来,则顺势捋;去,则顺势发。”都是一个“顺”字。做起来,确很难。要做到身前容量大,平时就必须下功夫练引化。这就要求你能含胸塌腰,能松胯、屈膝后坐(而不是前跪),势子能高能低,把胸前的容量尽力加大,不论对方是按、是挤、是棚、是肘、是靠,我都敢放进来。对方两臂无非是那么长,不要怕,即使吃几次亏,输几次,也无所谓。练习能吞能容之后,再练能吐、能放、能发就容易了。他来多少,我要多少,一点也不多要;他要多少,即给他多少,一点也不多给。尽量多练习大捋、大开大合,把身肢放长、放展,练习顺势而引,顺势而发的功能。

(四)谁先合,谁能赢

陈照奎老师讲合,实际上是讲拿。“拿”者“合手”也。不一定是靠一只手去拿住对方,而是从总体上控制对方、包住对方、笼住对方。或用一手、或用双手、或用双臂、或用双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弯里侧夹住对方、或上下配合别住对方……总之,凡是使对方处于背势者,都属于拿,都属于合。他还强调一个“先”字,谁能先合,谁能赢。即要主动,首先要从精神上控制他、包围他、藐视他,使他处于我的包围圈之内。合住他的目的,是使我双手、或手肘、或手加腿,把力量合到对方的重心线上(即抢夺“大本营”),或是合在他力量的走向上(力点动向)。然后,随他的动向而合力发之,以破坏他的平衡。他一旦失去平衡再如何收拾就好办了。所以,既要顺着他,又要控制他。正如《孙子兵法》中所云:“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他应敌时,千方百计让他落入我的包围圈之内,用引诱之法也好,用声东击西之法也好,或在同他旋磨打转过程中也好,趁他尚未知所措之时,尽快控制住他,使他不得劲,然后再顺势借他之力将他消化之。陈老师推手时,主张尽量控制对方肩部和大臂(肘关节以上),这样便于将合力加到对方的重心线(又称轴心线)上,便于破坏其平衡。郝月如先生也讲过,推手一搭手即要“以手指敌人中心,手不能用,肩时指之,肩时不能用,意指之。”总之,意气力,都要想法合到对方重心线上,当然,如果无预定的死规则,允许用腿,上下合力则更易奏效。如所谓“小鬼推磨”之法。当然,敌人往往也是千方百计合住你,你就要靠自己的“听劲”本事,当他欲合未合住之时,迅速用螺旋式的棚劲破之。决不能让他合住我。为此,平时练拳必须注意聚精会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开又能合。

(五)化打合一,引进合一,点线合一

太极拳往往讲求引化为先,先引化而后发放,其实这是初级功夫。高级功夫应该是化打合一,引进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与进击同步化,统一行动,方为妙术:第一种功法(或第一种手法)是先引后发。即待对方来劲被我引化落空之后,我再将内劲外力合而为一(意气力三结合),合力发之,即所谓“引劲落空合即出”者也。例如运行一个圈中,有时半个圈引化,半个圈发劲(如六封四闭动一到动三);第二种手法,是边引边进、或上引下进、左引右进等等。如懒扎衣动作三,既是右(手)引左(手)进(击),又是上(右手)引下(右腿)进(击、蹬、套、插);第三种是化打合一、引进合一。即一个引化动作之中也有进,也有打。打中有化,化中有打,故曰“化打合一”。例如金刚捣碓之捋法,其中单势进步捋、退步捋,都是捋化之中有发放之劲。体现了在我主现控制下敌我力量合二为一,致他于败势(背势)。又如抱头推山动作一,左时引化对方右手的按劲,同时,借对方之按劲,发我左拳击敌胸部(头部)之劲。肘引手发,手引手发,点线变化,化打皆在一只臂上,这不正是极妙的上层功夫吗。有时在一只手臂的一个螺旋劲(顺逆变化)之中可以发出几个劲。如披身捶(庇身捶)中之背折靠前的右臂上棚、里合肘、里勾拳三个劲的迅速变化,又如白猿献果一势的反拿、上棚、下引、击裆、切肘、冲拳等六个劲的变化都是螺旋式的非常巧妙的点线结合用法。抽出这些单势进行锻炼则是提高推手技巧和技击功力的上乘方法。

(六)依靠丹田内转的离心力,发挥人体立体螺旋之威力

人们常常把太极劲比做漩涡、旋风、钻头、龙卷风,所谓发劲,即依靠这种人体立体螺旋力量,把敌人棚出去,这是对的。练太极拳就是要练成周身处处都是球,使来力感到触处有圆;处处球切球;处处被滑掉,被棚出。同时,我的四肢,乃至我的躯体又象蛇一样,将来力缠住,处处可以发劲。平时练拳时,即应注意以丹田(包括腰椎)为枢纽,依靠它的离心旋转力,带动周身,带动四肢,所有运行非圆即弧,所有部位都似球、似蛇、似钻头、似导弹。大至周身,小至掌、拳、掌根、手指、手腕,以及大腿、小腿,都走螺旋劲,处处都是顺逆滚动的、点线变换的螺旋体,从而在滚动中化掉来力,在缠绕中吃掉来力。使对方感到加到我身上的劲不是被吃掉,就是被甩出去。仿佛发出的弧旋球一样,使对方莫知所措。为此,平时练拳时,即注意大大小小的缠绕劲,一点也不要马虎,丝丝入扣,缠到筋骨之内。平时练习推手,不论进退、化发,都要锻炼走螺旋劲,腰如门轴,双手如“转子门”,充分发挥腰部的离心力,使对方感到处处背势,非输不可。但“兵贵神速”,只靠平时打拳时的慢动作是不行的。所以,要练单式发劲、练快速螺旋劲,快到“迅雷不及掩耳”。当然,为了腰活,还必须锻炼松胯。

(七)下塌外碾,力催其根

“下塌外碾”是陈老师常说的一句要领,也是他常用的一种手法,在陈老师之前的拳论中还未见到这句话。这句要领,既形象,又实用。他常用的三个字是“合、塌、碾”。即搭手之后,先合好劲,然后塌掌根,力求塌至对方脚跟(依靠意念力)。同时,要沉肩、坠肘、塌腰、松胯、五趾抓地,借地之力,用于我掌根的下塌外碾劲,把对方之力碾出去。其实人们一想到那碾米的碌轳,压马路的压路机,就可以形象地了解到掌根的既沉又向前滚动的一种力量。太极拳,就是靠这种下塌的力量,破坏对方的根基。所谓“贴身近战,力摧其根”者,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太极拳的战略战术,不在乎一手一足的重创,而着眼于破坏其整体的平衡。因此,在推手中,一方面努力锻炼自己下盘的稳固,力求接地之力,借地之力,巩固自己的根节;另一方面,与敌人一搭手,即着眼于他的脚,不论是从上盘、中盘、下盘人手,都要走下塌外碾之劲,力达其根,力摧其根。这是应敌时破坏其平衡的着眼点、着手点,也是落脚点。

(八)从反面入手,造努借力

太极拳以顺势借力为其主要技法。但在敌人来力不明时,可以采取“造势借力”之术。即给对方以假象,而从反面取之。“道者,反之动”(老子)《孙子兵法》谓之“声东击西”。我们叫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如第二金刚捣碓动作一、二);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如双震脚、金鸡独立);欲前先后,欲后先前(如左冲、右冲、退步跨虎);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如初收、披身捶);欲纵先横,欲横先纵(如闪通背动作三、四);欲顺先逆,欲逆先顺等等。从反面入手,造势借力之中,还有一种惊诈之术。“兵不厌诈”,即在交手之中,以神慑人。如惊上取下,惊下取上,惊左取右诸法。有时则采取一断一送之法。交手中,突然我劲一断,使对方一怔,或突然失控,当他神怔劲空之时,我迅速接劲击其虚点。各种武术中都有这种技法,太极拳也不例外,所不同者太极拳强调走螺旋劲。如陈鑫公所云“虚笼诈诱,只为一转。”虽然平时练讲究“连绵不断”,“无断续”等,但在实战中必须适机应变,沾粘连随是基本手段,但还要能粘、能断,劲断意不断,劲断神不断,断是为新的粘,一断一接,断和接都是为了制敌取胜。太极拳的上乘功失,就在于运用自如。

总之,给敌人以假象而从反面取之。也是一种重要手法。所谓打空、打直、打回、打怔,都是我先造一个势,迷惑他,使他不知所惜而失势、或他劲落空、或回撤、或发直、发愣时,我即以神速之螺旋进击,使对方失势。正是体现“因敌变化”而示我之“神奇”也。

(九)三节相应,节节打人

太极拳所以能以柔取胜,以柔克刚,其关键在于全身筋骨节节放松,劲力节节贯串。因敌变化节节交替运用,节节可化,节节可打,全身所有关节都非常松柔、灵活而有力。小至手指各个关节,大至上中下三盘,以及手、腕、肘、肩、胸、背、胯、腿、膝、脚,各个部位都可以打人,所谓“挨到何处何处击”者也。主要之处在于应敌时能不能随机应变,三节互用,三节、及至九节,能灵活交替运用。即《孙子兵法》中所云:“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这就必须在平时练拳时,注意锻炼各个部位的劲力变化,节节灵活可以随机而用,全身如龙似蛇,变化自如。打拳时,推手时,要时时意识到双手、双臂、双腿、双足,以及手足之间的合劲,相吸相系,上三节,下三节交替变化、顺逆变化地节节贯串劲。例如:中盘式动作一,我左手被按,收回来(引过来)同时右手击出;又如单鞭动作二,右手被拿,屈时以采肘解脱,并可以肘反击;抱头推山动作一,左肘被按,肘收回,而以左手(拳)出击,左手被棚,右拳再出击。如掩手肽捶动作五,双手被封住,走肩臂。再如二路拳中的退步护心拳(兽头势),双拳、双时交替边引化边出击,下边脚可以勾绊、可以进击,左右配合、上下配合、节节配合,交替引化与进击。充分体现太极拳之整体劲及其在阴阳变化中之妙用。

(十)充云强调和发挥意念力

太极拳,是强调用意的武术。用意,是太极拳内功的上乘功夫。讲“用意不用力”不对,“用力不用意”也不对。还是意气力(精气神)三结合为宜。

总之,上述种种战术技巧,必须基于平时刻苦操练和用心体悟。除了坚持练拳架之外,还要练单式,两人对练,以及功力训练,内功训练,不断增强体能、智能、气能,以及胆量和勇气,还是中国传统武术中讲的四个字:即一胆、二力、三智(谋)、四法(技巧)。太极拳也不例外。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8 09:09:20

“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传统太极拳十分注重脚下根基的训练,从初始习练就要打下牢固的筑基功。练拳光练两只拳、掌,忽略脚下的修炼,努了劲,也只练个半截拳。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8 09:14:26

一套83式传统太极拳,脚下便有二十几个步型,名为太极拳,而拳(捶)的动作不多,有上、卸步搬拦捶、撇身捶、肘底捶、指裆捶等11个捶式,掌型多于捶。83式拳以阴阳分为163个阴动,163个阳动共326动,从起式到收式脚下326次阴阳变化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少一个变化脚下便出现双重,双重为病。练拳双重,周身能畅受阻,技击只有失败。双重为阴阳变化之过渡,仅仅瞬间即逝,停留为病,为致命之病,明理的拳家绝不能带“病”修炼。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9 11:41:28

太极拳每一姿势要求中正安舒,每一个动作要求轻灵圆活,绝无刚猛激烈致敌死地之意,此为 “ 仁术 ” 。因此,我们在练习时必须严格遵守 “ 轻灵圆活 ” 的原则。尤其是初学者,必须时刻注意,才能中规中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太极拳要注意三个要点 :
  一、一不用气,用气则滞。这里的 “ 用气 ” 是指练太极拳时,运气必须平和,不能浮躁、急骤。如果浮躁、急骤必然导致动作失调。产生和 “ 以心行气,顺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使利从心。 ”( 见《十三势行功心解》背道而驰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弊病。
  二、二不用力,有力则断。太极拳并非不用力,而是不能用浊力,即暴发力。因为用暴发力,不易连贯,容易产生 “ 断 ” 的弊病。刚力在力学上称之为 “ 矢量 ” ,与速度存在相关的关系。不同的人,力量是不同的。力量大的总是能胜过力量小的人。故在武术中有 “ 一力降十会 ” 的说法。与之相反,太极拳则不以力取胜。而是以 “ 四两拨千斤 ” ,以柔克刚的形武胜之。这是两种力完全不同的概念。学者不能不查。
  三、三不用法,用法则尽。这里的 “ 法 ” 是指人为,刻意追求某些不正确的练法。与正确的练法是本质上不同的。太极拳崇尚自然,以养气蓄劲为重要的练习形式,要求柔中蓄刚,刚柔相济,精神内敛,形神合一。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太极拳为什么要以 “ 轻灵 ” 为纲 ? 《太极拳》说 :“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 。轻灵就是要求从 “ 静、轻、慢、连 ” 中产生。静能神安,轻能力沉,慢能蓄劲,连能变换虚实。
  轻灵就是从灵敏度着手 ( 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 ) ,动作要求精密、准确,所谓 “ 手、眼、身、法、步 ” 都要中规中矩。这样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5-4 10:58:44

太极拳爱好者警惕白练与瞎练
太极拳训练中存在白练与瞎练的状况。白练枉费时日,收效甚微,瞎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故初学者及已学练数年而进益甚微者须警惕白练与瞎练。事物总是相比较地存在着,懂得什么是白练与瞎练.便会予以警惕.从而促进正练并练之有效。
    先说白练的表现:
    先学套路,后学理法。此现象很普遍。即先依样画葫芦,葫芦已画熟,再去学理法,理法明于心.葫芦不可改。结果葫芦是葫芦,理法是理法。意不在先手在先.不静不松盲目练,清静拳境不探求.招式套路急求成。有练二三年还体验不到清静拳境的味道.还不知道意对神意气与动作的调遣,还不知道太极的大乐趣、大愉悦在哪里。这种类型的习拳者尽管也经年累月地划弧走圈,但毕竞只是停留在丰富生活内容的初浅层面上.实属遗憾之举。故须十分明确。套路与理法同时学习.互相彰显。如若不然,再练三五年还是白练。因为一万次的白练加起来还是等于白练.
    再说瞎练的表现:
    一、姿势错误:如立身欠中正。下颏过于回收.头部俯仰成弊,腋贴身或腋离虚太过,两肘翘张,两肩僵紧.不明确身中垂线.运腿时膝过脚尖.手动不能从胸口出入,盘拳没有十字中心意念。开合不能经十字中心往返贯串。身紧体僵或身疲体软等。
    二、拳掌错误:表现在拳掌变化没有半握拳的过渡,以腕言有折、坐、塌表现。以手变勾言,勾尖僵硬.手指肚紧捏。出拳正斜反侧。铿锵用力或横拔或直杵.没有内劲的培养等。
    三、运行错误:表现在“入门五步”上.动作含混.不能体现以腰脊为主宰.以丹田为核心的拳法。以掤为例,身型手势下沉,拙力僵硬,不能表现心意引领.“掤在手臂”的要则,没有弹簧外向,水负舟行的感觉。没有棚内劲的运行或者运行错误。盘架错误的综合表现是不懂用意之窍在不执意、不经意.身子要松静与松沉。
    有的只求外形、外招,不求内气、内劲、内术等。有的瞎练者不顾身体情形、年龄层次,单一追求形似,发刚猛之力.求踢腿之高。追压腿之低等,更有甚者,瞎练的人盲目引进硬气功、铁砂掌、铁布衫、少林散打的训练方法.呼吸努气、憋气、损气等,忘却了“一身舒适万法宗”的太极原则。
    瞎练是导致假太极与坏太极的根因。长期瞎练者练坏膝盖练坏腰.练坏了脊柱练坏了颈。有的原有慢性病没有得到控制与治疗.反而加剧。
    克服白练与瞎练的办法很多。主要是提高认识、落实流程、练悟结合三条:
    一、坐下来学习与钻研拳理拳法。关键在于掌握理法、心法。一项项落实,不要贪多求快.急于求成。注意“拳打半步巧”。先从半个动作落实,即吾所言之先练就“种子”招式。然后逐一拓展。
    二、观碟、读书、拜师、访友,相互交流,拓宽视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三、练悟结合。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练太极,要练与悟结合。太极拳是学会、悟会的.更是学精、悟精的。如此,方可克服白练与瞎练。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5-8 11:15:01

   预备起式要立身中正,松胯、屈膝、圆裆,左脚在右脚的左前方开步,重心放于右腿,成右弓步,右拳放于右腰间,拳心朝上,左掌放于身体左前方,掌心朝前,指尖斜朝上,二目平视前方。身体自然放松,好似弓弦拉满,有一触即发之势。形如“身如弓弦,手如箭”,“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发劲时重心迅速向左移,右足蹬地利用地面反作用力,迅速向左转腰、拧裆,转右胯、转右膝、转右踝;其劲顺着脊背上行至右肩、右肘、右腕到右拳面上。利用重心快速左移的惯性,加大右拳的爆发力,同时左臂弯曲,左肘尖向后发力,和右拳形成对拉力,这样既可以保持身体平衡,又可以加大右拳强大的爆发力。正是这种腰裆的默契配合及各部位的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劲,才产生了刚、猛、脆的整体爆发力。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