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6036662 发表于 2014-1-7 20:46
太极拳在武术门派中,是极为严格规范的拳种,学练传统太极拳定要守规矩行功,没有明师指导,练十年二十年 ...
相互学习,分享交流,提高传承。
虚步是腿法
实脚犹生根!!!
练太极拳不是从套路开始,而是从劲道与势法开始。所以明白的人明白,不明白的人不明白。
太极拳的劲在一只脚下面。时时不能忘记;人身上有三大弹簧点:第一,在脚下涌泉穴,第二在肚脐后面的命门上,第三,在两肩凹陷处的肩井穴上。只要一动就启动这三点了,但是一定不要在肢体上硬找,要用意念往那里指挥。中国的文化常讲“以点带面”很恰当了。只脚不要死踩地,要轻抚地面,当你准备起身的瞬间,轻轻把你的全身分量往外散开,用命门和肩井穴同时散成一个球状,好像你就是个气球一样,一气合成把你吹起来了,一定这样想,时间长了就成自然了。这时你的身上充满了球状,这就是咱们要的八卦形体。瞬间整个身体空了,轻轻转跨,你就太空体了,咱们的两手只要一撒开就是抱球状,或者是看报纸状也行,这是太极桩体,没有这个体态,就不是太极状态,这个球体就是内三合产生的效果。
动作在转换当中一定保持带着桩体一起动,绝不能手先动,每一动都要先从脚下开始动,这是规律,也是规矩。脚一动胯就随动然后肩膀动最后才到腕子和指尖,这是行拳路线啊!所以又叫:脚、腿、腰、肩、肘、腕一起动了。
与人交手,抖手人飞、犯者立扑,这种功夫是不是只是传闻而已?
空手把锄头,行路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传统武术练的是心,是人体的先天功能。而大多人所练的却是后天的躯体。嘴上说自己练的是内家拳,形式上也没有错。可练的过程中却一直是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无论是好的感觉还是坏的感觉,只要是你在跟着它转悠,你所练的就都是后天而非先天。拳法本身并没有错,无论是桩功还是架子,错的是我们每一个执着自我意识的人。比如说抖大杆子,必须要在自身练到内外相合的基础上才能练习,否则极易出偏。尤其是那些体质差的人,在既没人指点又急于求成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量练习,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当年丘处机丘真人练功用的试力石重达四百斤。如果没有相应的内功作基础,即使你练到能把它举起来,也只不过练的是一身蛮力。大家应该知道,形意,八卦,太极包括所有内家拳在内,不论是拳架还是桩功,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目的都是在开发人体的先天功能。并使之与后天形体合二为一。以备其用。在练法上,无论是行拳架还是练站桩,虽然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姿势去锻炼。但是在上中下三盘之中,我们还是应该以高式作为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课程勤加练习。因为只有在最自然的姿势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作到身心两个方面的放松。而只有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放松了之后,我们才有望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作为中盘和下盘只不过是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充分发挥使后天形质得到明显改善的一种外形体现。
练太极拳的本末倒置。把原有的内功训练变成了力量性训练。以至于把肌肉练锝僵硬,关节造成异常的比比皆是。身体素质好的也只不过是增长了些力量而已。对于内功则毫无意义可言。而真把这种形式作为增长力量的手段来实施的话,远远不如现代体育项目训练得科学。说到传统武术的内劲,有很多朋友多次提到气沉丹田的问题。其实这与咱们上述的问题相似。现在的习练者大都把事情前后混淆了。所谓气沉丹田是人体的生理机能得到充分改良之后的一种特征。当先天功能在习练者的身体内部被启动之后,其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全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身体从后天状态逐步向先天状态过度。其身体特征表现为形体柔软,呼吸由原先的胸式呼吸漫漫下降成腹式呼吸。由粗重逐渐变得匀细深长。头脑中的杂念也越来越细微。所以说先天功法在人体生理的改造上一步有一步的征候。而我们却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变化特征,用后天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有为的运动方法。就拿形意拳的明暗劲来说吧。所谓明劲,是习练者在先天功能的作用下,使身体达到节节贯通,节节贯川的状态之后,在平日练习或技击当中在形体上浑然而生的一种整脆之力。常会给人一种其锋莫可当之的感觉。而后人却误认为此劲一定要使劲才能练成。假如真那样做的话即使你苦练一辈子也是白费功夫。所谓暗劲,是指先天功能使后天形质进一步发生变化,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使先天功能由习练者的形体本身扩充到形体之外。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相互融合。所以习练者在平日的练习或是在技击当中,其形体上表现得好似轻描淡写,给人一种毫不经意之感。其实一直让人难以置信的轻功,也是待身体整齐化一之后,先天之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与地表形成一种相斥之力。而后再行穿沙衣跑板子的一种特殊功法。一太极老谱中有这样几句有关于棚劲的描述: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从这几句话中大家可以得知,太极拳也要求习练者在推手与断手中具备无点不成弹簧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混元力。而并非象现今的太极拳,只能运用一些近乎于摔跤的手法在力量和技巧上去赢人。
人体在筋肉骨骼上的构造基本上是这样的。在医学上,筋是指一条肌肉的两端附着在骨骼上的那一部分,骨骼与骨骼之间是靠白韧带与黄韧带相连接的。关节的中间是软组织,软组织中有组织液。它能在人体受到重力时起到缓冲作用。而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束的外围有一层筋膜,学名叫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把若干肌肉束组成的肌肉群也包裹着并同时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连接在一起。传统武术中讲的筋膜腾起说的就是针对这种结缔组织通过良好锻炼之后所达到状态。它本身是有弹性的。而人体在后天当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会导致这些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在过去的武行中有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说法。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手持肩扛对人体脊柱的影响最大。
人在三岁之前脊柱与盆腔还没有完全长合在一起,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总是爱摔跟头。在这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这一段为人体的中节。在人体的上中下三节当中,中节的锻炼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修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习拳者中节必须要打开,这一段被贯通之后当人体在做原地旋转时,整条脊柱与盆腔还有两跨是分别转动的。而现在练武术的朋友从腰到尾闾这一部分的脊椎骨与盆腔都是闭合在一起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只有在这一段被完全打开之后,习拳者在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才能做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所发之力才能均整,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否则,我们只能是去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还有技巧,从而落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模式,与中国传统武术完全背道而驰。
喜欢看武狭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大侠徐良的背是驼的,这种说法可真是外行看热闹。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就跟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尤其象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世人还误以为是驼背,其实这正是传统武术中要求习练者所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而溜肩圆背则是一种最佳状态,它是先天功能在人体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在拳谱中有熊蹲虎坐,鹰眼猿神,鸡腿蛇身的说法。对于这些老话大家千万不可忽视,不能只当作是一种形象上的比喻。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只是一味的从外形上去模仿。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武术在体用这两个方面的实质与作用。这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真正的传统功夫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人的本体即先天功能的发挥,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改善,直至在实际当中发挥出这些动物的特性,而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习武者所应追求的。
在人体的所有关节当中尾闾这一节是最难打开的,当尾闾被打开之后其他关节均已被打开。在这种状态下尾闾与两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万向轴。各项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转换。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把两跨与尾闾称为一身之根节。当习练者达到了这一层次,就可以在推手或技击当中,在身形不动或微动的状态下使对方的力量通过与我的肢体接触而使其化为乌有。比如当对方用力推住我的双臂或前胸时,对方的力量会自然而然的沿着我的脊椎产生快速移动,由脊椎骨的自行传导下降至尾闾而使其落空。在此同时,我的力却由脚根起经腿和腰传送到接触点作用在对方身上。这在传统武术中叫分阴阳。在这种生理条件作用下,不管对方有多用力,我的身体却始终保持在松弛的状态。对方推不动并不是因为我在用力抵抗,而是由于我的身体在做自然性的传导。这正是传统武术中无力之力的道理所在。在一般情况下,对方越是推不动就越会用力,而越是用力身体就会越僵。直至想撤回来都不容易。就好象是我把对方给粘在了身上。这时候对方的感觉就好象是推到了墙上,从脚底下有一种被棚起来的感觉。因为对方的力根本没有作用在我身上,而是随着自然性传导全部回到了他自己身上。在这种状态下对方越是用力脚底下就越是站不稳。因为对方的重心已被他自己所发的力给破坏了。所以脚下失去了平衡,这就是棚劲。而棚劲的产生正是由于自身阴阳的自动运动。功夫到了这个层次的习练者无所谓推人和被人推,因为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这种自身阴阳的转换或称之为攻防上的变化已完全脱离了外形的招数和技巧。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这正是环中之力的初级阶段也可以说是遍体弹簧似的刚刚开始。因为这时候的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已不必左躲右闪的去逃避对方的拳脚,或是在你来我往当中被动的去忙于招架。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靠近对方,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攻击对方的中线。几乎不给对方留第二次出拳的机会。所以拳经有云: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形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到了这个程度,习拳者才能在技击当中体现出传统武术的味道。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2 16:34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此下步之真窍也。
人皆炼步,而不知炼步之窍,在于按 ...
真正太极拳入门,就一个标尺——“气敛入骨,气由脊发”;做到这个,就意味着其他的基本功都到位了,方可初窥堂奥,登堂入室。往后习练就是涨功夫了。
尾闾正中"对于太极拳来说做不到就没入门!尾闾是脊柱尾端,关键是"正中"两字,这个"正中"不单只左右而言,前后也是如此!!自然状态下,人体弯腰撅臀腆腹,尾闾末梢不在中线上,而是略微靠后!太极拳身法要求尾闾要往前兜,与头顶百会练成身体的中轴线;这个需要"身法八要"都做到才行,还得要"安舒",就是轻松自然的做到了,才是"尾闾正中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正中安舒,支撑八面"!到什么程度才会有"安舒"的"尾闾正中呢"?脊柱能够自然松直,有松坠之感,叫做"提顶吊裆"!注意这个"吊"字!想做到轻松的提顶吊裆,就必须"气敛入骨"!
从腰部起一个关节旋转带动一部分身体,在带动下一个关节和身体部分的旋转。到梢的那个力就大得不得了了。这就是所谓的“节节旋转,节节加速"了。
浑圆劲力,脊椎力,丹田力,离心力,整体劲力,缺一不可,才能做无坚不摧。
内功的每一招,动作小,但有骨力。形意的鸡形,用头打人,一但练出骨力,你一拳打去,他用脸一顶,可能骨折的是你的拳头。
跟功夫粘不粘边,关键看是不是用了根劲,只要是得了根劲了,其它的拳式无非是几种简单运动的组合排列,前后左右旋转收放,由一式得根劲后,则入门。
和比你力气大的人比推手,对方的力气对你无威胁,才叫懂劲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