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的姿势要两臂圆撑,高与肩平,作一圆形:分单掤和双掤,单掤是左臂或右臂抬高与肩平,作半圆状,手指与肩头平;双掤是左右臂同时动作如上述。撑的主要意义是在两肩下腋部好象放有两个弹簧,两臂如在弹簧之上,被弹簧力支撑起来,按之则落,抬之则起,随高则高,随低则低,攻时能发出弹簧性弹力。(即以机警的动力,向外抖发出去这叫做弹劲)这样的弹劲在静时要含而不露,动的时候就要抖出去,要做到得机即发,不得机即守。这种劲路运用演变得手后,与敌角斗,随时都有力的反射作用,俗说:劲在不发动时,似棉裹铁,软中有硬,做到软而能刚和刚柔相济。这种弹簧性的支撑活力,能在静动虚实里应用出来。
搭手履开挤撑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用挤的手法:如和对方互搭右手时,就用右手按住对方的右腕,同时左手也按着对方的肘部,顺着对方的来势向着横侧方履之,叫对方的掤式失去作用,到这时急反出左手,用左手背向对方的右肩下击去,并且右手按住左手腕,加以辅助之力发击之,也就是用两手之力合力发出,这样叫对方难以还手。
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看“如封似闭”势 :“按手用着似倾倒”用双手向外齐推;左太极拳中叫做按,用法是双手向对方的腹上胸下或者在已将对方的掤式封闭后来使用。用的时候双手按去,急进步向对方的裆中冲进,同时用身子倾扑的式子来倍加推力,也就是用全身的力量加在对方身上。“二把采住不放松”是说明和对方搭手时,如果把对方的手臂抓捋住,就不可松,不叫对方的手腕脱开,从而好使用自己的手法进取。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来势凶猛挒手用”是讲挒的手法;看“闪痛背”以及预备式:如果对方进击之势凶猛,我就急用一手找对方的腕,一手找对方的肘,要是得手,就急用力向侧后方猛带之。“肘靠随时任意行”就是说如果我使用挒法把对方身子捋带过来,可是对方趁着我的捋带力量用肩部向我撞靠而来,我就急用采住对方肘部的手顺对方靠击之势,用屈肘的着法向外横击,并且转侧身体来增加横肘的力量,叫对方被肘靠跌出。
看看太极拳的“中”。指“伸曲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就是说:在练太极拳时必须使整个身躯保持中直之意。其一,指“尾闾中正神贯顶”,要使脊柱保持中正,不能偏倚。“顶头悬”之意是将下颚略下倾,这样能使呼吸通畅,充分发挥腹式和胸式呼吸的功能,保持心气中和。其二,指“中定”之意,意思是“五行”保持平衡,无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能自由运行,无偏倚的弊病。
看看太极拳的“正”。
每一个姿势,务必力求端正,最忌偏斜。无论什么动作,均要使重心稳定,不能前倾后仰。重心稳定才能使开合灵活自如。否则易犯"虚实不清"的弊病。
太极拳的“定”
指“寂然不动”的意思。要求保持神智稳定。《大学》:“知止而后有定”,意为懂得至善则为定。定的表现为“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为道家之本也。在练太极拳时,必须精神上保持清静无为,不受外界影响。“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
太极拳的“静”
静是要求精神上高度集中。关于静有诸多的解释。《大学》:“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必修的境界,而且是高级的境界。无论做什么学问都必须达到的重要阶段。所以太极拳想要达到高级的境界,必须要求精神上高度集中。
太极拳的“静”有三种境界:
(一)身静:呼吸平稳深长,即“气沉丹田”。中国称丹田有三:脐下为下丹田;心窝为中丹田;两眉之间为上丹田(见《抱朴子·地真》)。气沉丹田是指精神含蓄。其道理即在于此。(二)心静:指动作轻灵贯串。中国古代以“心”为精神上之主宰。动作轻灵贯串,即是表现精神上已能高度集中,无旁驽之弊。(三)意静:指身舒展自然,即为无为之至高境界,不是简单能达到的。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锻炼,而且需要有极高的"悟性"。
看看太极拳的“轻灵”。
“轻”相对重而言,这是太极拳相对其他拳术最为主要的特征。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灵”是指动作必须灵活,也含灵敏之意。由轻灵而能松沉,由松沉而能粘黏,由粘黏而能连随,继之不丢不顶。轻灵并不意味着松懈,也不能用爆发力,用爆发力则陷入双重。松懈和双重是练太极拳的两大弊病,必须十分注意。练太极拳讲究“似松未松,将展未展”。任何一个动作;包括出拳、出掌、或是出腿;均不能伸直,也不能并紧。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求协调,不能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