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7 16:14:10
看看太极拳的贯串
“贯串”。是指动作必须连贯,每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必须做到“天衣无缝”。其要点就是“慢”。慢的要求很高,是太极拳的另一大特征。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所以“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贯串必须注意虚实;每个动作虚实都要分得清楚。因此,“贯串”在太极拳中是十分重要的,应加以充分注意。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7 16:27:18
看看太极拳的“圆活”。
练太极拳时手脚动作都是圆的,走的是弧形,不能直来直去。活为灵活之意,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一)动作必须圆满,不能有缺陷、凸凹和断续,要求浑然一气而成。(二)灵活而无滞重之弊,伸曲开合,进退仰俯皆能自由。(三)圆是以腰为轴心,转动必须灵活,要与手脚之间,就像车轴与车轮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散乱;如动作散乱,病症就在于腰腿之间。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7 16:37:59
练习太极拳中的“悟”
首先是要求“持之以恒”,就是无论严寒酷暑,都不能间断。所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练拳需认真。要求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万万不能草率从事,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无误。所谓 “专主一方,支撑八面”。行拳要研究。古人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研究既要实践,又要思考。这就是玩拳心态!其次是要求“定量”,根据自己的先天条件,逐步加大强度,但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加强。量的加强表示时间和基础。时间以45~60分钟为限,基础指下盘功夫,就像造高楼一样,必须把基础打好。下盘功夫指下蹲的姿势和腰腿功夫,初学者应高一些,随着功夫的进度,逐步降低重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学习中,能有心得体会是最快乐之事。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7 16:54:38
看看太极拳的松腰
真正的松腰应包括松尾闾、松胯、松脊。尾闾松垂胯自开,人的尾闾下面有了东西了,人好像有了第三条腿了,第三条腿能够腾挪了,腰胯就松得就有意思了。
人身上有个窍点在脊柱上,这个窍叫“身柱”,念“松”这个音的时候,震动的就是这个窍,要想松腰先得松开这个窍。
松腰是无止境的,应用心去悟,人的身体处处是空的;你可以在定态里悟,将心定在命门处悟,火候到了,腰就松开了。
松腰之后,接劲时,劲力可以径直传导到脚下,恰如脚在接劲、化劲一般。
松腰好了,那个地方便能忽闪忽闪地动了。松腰看似简单,实际不然,全身有一处不通的话,你松腰也是松不到家的。
腰部这个地方是人的命门,生命之门啊,也就是形体生命的根本了。
松腰的本质是人体内外上下的气机彻底活跃起来了,和谐起来了;这样的话,松腰当然便与人体之健康、生命力之旺盛有着重大关联了。站在整体论角度上看,松腰也的确是不简单的,松腰关乎到生命体的健康层次啊;不然的话,腰这个地方为何叫命门呢?
松腰的诀窍在于松尾闾。
尾闾真松了,尾闾便能微微转动了,就像鹿尾巴似的,或是像乌龟尾巴似的。
松尾闾之难,比起松腰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开后胯的难度比开前胯的难度更大,因为松开骶骨是极为艰难的。
前胯开了,打坐就可以双盘了;后胯开了,腰就差不多松开了。
松腰不好,上实下虚;气滞于上,命门亏虚。发劲越多,隐患越大。
一些大师多发心脑血管疾患,以及由于命门亏虚所致疾患,像糖尿病一类的疾患,其病根多在此也。
一个太极拳修炼家,不管他的功夫有多高,倘若他的身体过早出现了病态现象,人也过早地离世了的话:
那这必定是与松腰不到家有关的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8 13:22:28
太极拳行拳走架过慢容易使劲力变滞,再好的膝关节也受不了这样过重劲力、过长时间吃劲受力的状态哦!不要急于求成的早出功夫,要劳逸结合,不能无限度、无休止,超负荷地猛练、瞎练。过长时间的透支练拳,即使有较好的下盘功夫和虚实转换功夫与正确的训练方法,也会因过度疲劳而使肢体伤害,特别是膝关节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所以要练拳求“中”,讲究恰到好处,会练也会养才能达到修炼太极拳应有的好功效。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8 13:25:15
练拳时注意实腿膝盖不宜超过脚尖
如:半马步的后实腿在膝盖承载正常和松腰、松胯、松膝的前提之下,膝盖超过脚尖一点就没有伤痛问题,适量的一点大约为1至3厘米。虚步的后实腿是不宜超过脚尖的,技术规范是三尖相对(胯骨尖、膝盖尖、脚尖上下垂直对应)。弓步前实腿膝盖宜跟胫骨垂直于脚底地面,根据拳势虚实转换的需要,膝盖可以短时间的平脚尖或超过脚尖一点(大约为1至2厘米)。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8 14:05:07
太极拳“动”与“静”的关系是统一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在运动中求松静不仅是技术要求问题,也是个意志修养问题。
能静则能心宁,能宁则能致松,能松则能致微,致微才能致灵,致灵才能致变,致变才能致动,且能达到以少胜多、四两拨千斤之战术效果。
故有“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说。
这种劲在人先、更为快速的反应毹力,是在“动中有静”中求得的。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8 14:17:52
太极拳的基础五个要领:“虚灵顶颈”“颔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分虚实”;
论述和规范了人体头部、躯干、四肢的做法,是外形,也是根本;
对于“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五个要领;
是指在练拳过程中对心(心意)、体(体内体外)、形(运动形态)整体协调一致提出的要求;它与前五个要领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因此每个要领都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比如“颔胸拔背”动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到“虚灵顶颈”动作质量好坏的制约;
头“悬”不起来则“背”拔不起来;“颔胸”也难做好。
还要注意这些要领在行功走架动态中要保持一致、贯彻始终;
避免时有时无、时好时坏的现象。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8 15:23:30
太极拳武技不高的重要原因,腰腿有病:
一在腿脚不能松虚合一;
二在腰胯不能灵活变转。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8 15:42:28
看看太极拳的腰胯:
腰胯总的要求是松虚灵活,沉降随意,旋转如轮。
身法上要求:腰脊贯直命门鼓;
尾闾内合要中正;圆裆松胯准头平;会阴吸起悬百会;
松腹沉气下涌泉。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