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行拳时能处理好这十个关系,拳的功力和神韵就可观了。
上下关系
主要体现在轻沉兼备的拳理。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升中有沉,沉中有升。
从整体上把握,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必然有下沉的部位。
练拳切忌有上无下的‘飘劲’,和有下无上‘失去领劲’的毛病;
时刻注意做到上盘轻灵,下盘沉稳;四肢轻灵,腰下沉的要领。
内外关系
练拳首先要求内外一体的整体劲。
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内动带动外动,即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手不动;
大小动作均要求丹田带动。同时外形动作的熟练,又促使内部丹田运动。
其次是要求呼吸与动作相协调。
三是要求把握好意与形的关系,拳重意在先,要求意到气到;使意气力,精气神内外高度统一。
因而从更高的境界要求,太极拳应该把肌体锻练与性格、气质修炼统一起来;
注重意念力的培养,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练。
左右关系
练拳过程中要使自己的身体象一台秤,保持好左右平衡。
其方法就是‘左发右塌,右发左塌’,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
左手往前发劲,右手必然后撑,右手往前发劲,左手必然后撑;双手同时向右发劲,左臀必须下沉。
切记‘逢左必右,逢右必左’保持中盘中正安舒;维护‘大本营’稳定,象下棋一样‘老帅’不要离位。
前后关系
行拳时‘前去之中必要后撑’。如“揽扎依”!
前发后塌,逢前必后,同样后退之中必有前进,如倒卷肱一式,做到退中有进,前后兼顾。
一般后退之步要以脚顿地发劲使劲传导至前手,又是一个前后一体前手发劲后踏的对称统一;
有前有后,八面支撑。
练拳还讲究‘耳听背后’也是为了打前防后,前后兼顾。
往复关系也叫先后关系;
练拳时需注意‘往复有折叠’,折叠者,即从反面入手的一种来回劲。
欲左先右、欲后先前、欲上先下、欲发先蓄、欲要先给、声东击西、先化后发、
引进落空,化其实,探其虚,沾连沾随,不丢不顶。
虚实关系
不倒翁为何不倒?一是它只有一个重心,二是它重心偏下,三是它的底部是圆形,四是上虚下实。
练拳要掌握的方法就是虚实互换,虚实互根,并且注重重心下移;
在倒换重心时裆走下弧,以维护自身的动态平衡。
为达到平衡要把握三种虚实关系:
一是重心虚实关系,
二是发劲时的虚实关系,
三是手足虚实的搭配关系。
太极拳的开合关系
欲开先合,欲合先开,逢开必合,逢合必开;开合相寓,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白鹤亮翅定势是双臂展开而双足相合,足合而膝裆开,两臂开而两手相合;
处处有开合,胸开背合,背开胸含;
外形开合与丹田开合,动作开合与内呼吸相配合。
太极拳的刚柔关系
刚柔相济、互补、互孕是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
刚柔相济的劲力是整体性的螺旋式的,轻沉兼备的一种弹性劲。
不论劲大劲小,不论动作快慢,不论是蓄是发,其劲力都是刚柔相济;即‘五阴五阳称妙手’。
棚劲显明体现刚柔劲,有向外支撑膨胀之意;象气球,轮胎一样‘筋骨要松,皮毛要攻’。
太极拳的顺逆关系
陈式拳以顺逆缠丝为其精华,非顺即逆,处处皆讲螺旋式的缠丝劲;
不论是开合、虚实、刚柔、快慢变化,都要走缠丝劲。
顺与逆的变化,是根剧着力点的变化而变换,因此双手双臂双腿,都是一顺一逆或双顺双逆的折叠变化。
变化的依剧是根剧对手力点变化而变化的。
注意不论梢节、根节、顺逆变化都要走腰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