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快慢关系
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的,为了体会太极拳的节奏感,行拳速度要快慢相间;
不仅一套拳有快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势,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
例如走一个圈,下半圈慢蓄势或引化,上半圈快即发劲,这样行拳既不累也不平板;
又易引起兴趣,做到松活快慢而不气喘。
习拳时慢,发劲时快,练功时慢,表演是快,做到慢而不呆滞,
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快而不忘轻沉兼备。
真正做到快而不失沉著,慢而不可间断。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3-15 13:27
练拳开始时,应当慢慢求其架式稳而浑厚。基础打好后,便应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练慢,不知练快,即失阴阳之理 ...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
拳架,是身体语言;
是大脑调控下的肢体语言,这就要求大脑首先得理解太极拳的各种要求;
然后,大脑将理解的各大要领传到给肢体,再通过肢体来表达大脑对太极拳的理解;
这个过程中,形生于意,只要某个环节,理解或实施两个方面,稍微有所差异,就会演示出不同风格来。
雨 问 15:37:58
挺腰和拎腰
怎么样的?能用语言表达吗?
南京桑梓15:39:27
拎腰是往后;挺腰是往前呀!
雨15:40:50
好象有点感觉
南京桑梓15:40:54
拎腰,胯自然松呀!和拎衣服一样呀!
南京桑梓15:42:11
拎腰则尾闾自然就收了呀!
雨15:43:03
有感觉
这是个练松腰的好方法
身备五弓指的是以人体脊椎骨为主弓;大椎与脊骨根上下两端为弓梢,腰(命门处)为弓把。
手弓有两张,分别以同侧之手和肩作弓梢,肘为弓把。
腿弓有两张,分别以同侧的胯和足为弓梢,膝为弓把。
身弓、手弓、腿弓合而言之“五张弓”;
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即如是也。
然而,必须清楚,人体与真实的“弓”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
习者谨记“以意代形”,即用意识的支配来收到“张弓”“放箭”的效果;
求其劲而非求其形,在内而不在外。
五弓须协调一致,统一而合一。
统一,一弓张则其余四弓无有不张;一弓放则其余四弓无有不放,一弓停则其余四弓无有不停。
合一,以主弓为统帅,一身之劲犹如一张弓,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完整一气,劲聚一处。
蓄为吸,发为呼,吸则自然提得起,也拿得人起;
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关键之处在于“五弓合一”之妙。
陈式太极拳理只讲“引进落空”而不提“合即出”;
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之下“引进”二字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意思。
“引”就是“引进落空”,“进”就是“合即出”。这里的“引进”就是“即引即进”。陈式太极拳的“引进落空”,原文“引进落空任人侵”,意思是引化对手的出击,我乘虚进击,使对手露出空当;
这样,任凭什么样的侵袭都不在乎,也就是“来多少收多少,来者欢迎,去者相送。”
“引进落空”表现了更强的实用技击攻击性。
关于“引近、引尽、引进”
“引进落空合即出”中的“引进”二字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应该是“引近”。认为太极拳技击讲求近战,引近对手,靠近自己,然后发敌。
一种认为应该用“引尽”,因为只有把来力引尽才能后发制人。
还有一种认为应该用“引进”,因为只有把对手引进来才能使对手落空。
说文解字
“引”字是一个象形字,本意是一个人拉一张弓,原意为引弓,就是开弓的意思,在汉语中,“引”字,是变化派生出新的字意最复杂的一个字。
汉语语法中的专用词“引申义”一词就是因“引”字引申的典型性而被选用。
在“引”字收录在册的76种古今用法中,没有“引近”的 用法;
这是一个新造的词组,也是一个不规范的语法用句。
太极的运动轨迹讲求的是圆。阴阳的转换并不缩短阴阳两极点(黑白阴阳鱼的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
太极拳技击虽然有着近战的特点,但最主要的是通过双方“势”的优劣、虚实之间的转换而取胜。
这种拉近就可使对手落空的说法是错误的理论。
直线的靠近反而会成为真正的引狼入室,你的还击也只能是硬顶的还击。
“引尽”同样没有被收录在规范的汉语词典中,同样是一个生造的词组。
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尽”,是全部的意思,它在逻辑外延上是周延的。
在这个句子中,“引”的行动,不必然产生事物本质逻辑外延周延性的改变,引导的结果是方向上的改变,逻辑上犯了因果搭配不当,因果关系不成立。
另外,“尽”的意思也是死的意思,比方“自尽”。而“引”在汉语中也有好几种情况 ,与死亡有关;
比如引决 ——自杀、引服——承认被诬陷的罪名而自杀、引罪-——伏罪,喝药而死……如果把“引”“尽”连在一起,极易产生严重的误解;
使用这种用法将承担很大的法律责任,因为谁也不敢保证练太极拳者不出现意外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
通常大家认可的是使用“引进”二字:
引:是诱之使来,牵引使近于我;
进:是令人前进,不使逃去。
引进落空跟引蛇出洞其理相近。
“引进”的“引”的目标是对手,而“进”的主体也是对手,是“令”对手“前进”,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样的用法是现代汉语“引进落空合即出”语法最为规范的用法。
关于“引进”的三种解读
以上“引进落空合即出”表达的:把对手引进来使对手在向我前进中失去重心,而我则控制住对手,合住劲,把对手发出去,大概是当前大多数拳友对于这句话的普遍理解。这是第一种关于“引进”的解读。
“引进”作为这个句子的一部分,只表达一个动作,即“但引而不击,有顺势牵之使进”。它只表达“化”,不能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攻击动作。
“引进落空合即出”;具有非常经典的指导作用;
主要适用于掤、捋、挤、按四正手,以后也被各式太极拳引用。
第二种关于“引进”的解读;首先,表现在“引”、“进”字的不同理解:“收来名为引”切忌先进,如不得已,浅尝带引……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一引即进,转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这里的“引进”的“进”字分明是我向对于进击的意思;
动作的主体是我,而不是对手,与前面的解释意思恰恰相反。
“引进”不再作为一个动词词组。在文言文中“引”、“进”经常被当作两个单独成立的动词。这“引”——收来”(收之使来),就是现代汉语中“引进”的意思。而“进”则是进击的意思。
这样的解读,更符合太极拳化打合一、攻防一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引进的同时也是我进击的开始。
这里的“进”,已绝无现代汉语中“进来”的意思;
恰恰相反,上述第二种出现的“进”无一例外均是进击、出击的意思。
在实用技击当中,未必要等到“落空”才发起攻击,更多的时候只需出现落“空”(空kong:空当、空隙、空子)即可“合”:这尤其表现在陈式二路拳跳跃动作完成的“合”、表现在采、挒、肘、靠的攻击手段、也包括已经在太极拳技击中消失的抓、拿、打、掷等手段.所以赢的条件不光是落空,而是要有空(kong)子。
古代汉语读音分乎、尚、去、入四声,“去”声就是现代汉语的第四声。
“空虚之地”就是空当、空隙、空子的意思、已不单指重心失控。这是“落空”的第二种用法。
“空当”(空konq念第四声)包括对手所有的失误,含义要广泛得多。
包括取胜的全部条件。“落空”(kong)包括了落空(konq)。
而“合”则是将全部取胜的条件变为现实的唯一有效手段;
是开合之“合”,也是“内二合”之“合”,是指导太极拳实用技击与练习的普遍原则;
必须明白:“谁先合,谁先赢。”
太极拳的不及掩耳之势,在于突然性,在于劲的转换快,隐蔽性。
动作迅速到只有一没有二,蓄劲和发劲一气呵成。
传统武术当中,步法的移动是非常重要的,实战当中,要做到出其不意,一步三米。如何实现?
除了自身素质以外,更重要是看步法的移动是“蹬”还是“撑”。
“蹬”就是用腿蹬地,或跨或跳,动作比较大。
“撑”可能单看字面是很难理解的,所谓“撑”,就是“撑船”的意思!用“竹竿”撑船,杆子撑到河底,
又给竹竿回撑力,使船能够往前移动!
在步法中,以后侧腿代替竹竿,支撑固定好一定的角度,坠内坐胯,
将身体的重量悉数坐于腿上,传递到地面,再由地面反弹而上,形成身体快速推进!
其实猫狗等动物,在捕食时,也是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的,先压后弹,如同“弹簧”般窜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ODI2NTIzMg==.html
一个湖北学生涂红的拳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