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应有的面部表情及眼神
<壹> 面部表情应放松自然。
秀如处女面如春,
嘴角微松现笑纹。
口齿稍稍轻合起,
舌和下腭互依存。
注释
“口齿稍稍轻合起,舌和下腭互依存”。
练拳时口齿轻合,舌舔下腭,其利有四:
(1)避免不良空气从口吸入影响健康:
(2)避免同他人说话影响意聚神凝;
(3)避免面部肌肉张弛无度而影响面容平和;
(4)有利生津,唾液中含有多种有利于消化吸收和养颜美容的酶,近来科研证实,唾液中还含有一种抗癌元素,故多生唾液对健康有利。
<贰> 眼神的开合与虚实
1,眼神的开与合。目为神舍,眼到则神至。眼神之出入与心意相通,从而使神气产生开合变化。当眼神向前延伸时,将眼中的内气从两眼外角沿视线所及的轨迹,以意领气向前延伸,松弛地缓缓放射出去,延展及远,是为开;回收时是将放出去的眼气由茫茫视野中沿视线所及的轨迹,以意领气柔和地向回含收,渐渐向眼中聚拢,由瞳子尽收眼底,是为合。
眼神的开合与拳势的开合呼吸一致,这是实现周身完整一气的必要条件。这种一开一合、一出一入,循环有致,达到眼神运用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济,对提高眼睛的视力、焕发双眼的神采大有裨益。
眼神的开合是以意领气,通过眼神的收敛与展放的动作来实现的,不是眼睛本身的睁大和眯小,尤其不可努目强为,慎之。
2, 眼神的虚与实。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眼是传收信息的器官,又是指挥全身动作的先行,所以眼应该注意目标所在,然后身、步、手随之运动。身法、步法与手法如何变换,莫不以眼所注视的方向为准。
眼是先行官,观察敌情和地面形势以及周围情况,眼要以注视的目标为点、余光顾及的点以外的为面,正如陈鑫所说“目平视前,光兼四射”,左顾之点为实,右盼之面为虚,反之亦然,一虚一实,点面结合,开阔视野,洞达敌情。
3,眼神的顺与逆。凡动作变化,首先用意识指导向预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眼神向预定前去的方向前视。然后身法、手法与步法跟上去,所谓一转眼则周身全动。眼看的方向与身步一致为顺,眼看的方向与身步不一致为逆。
<叁> 对眼神的具体要求。
首先要自然.,眼睛要自然松开,眼神的正确运用关及身法,尤与虚灵顶劲有关。虚灵顶劲精神即能提起,眼睛则自然有神。在虚灵顶劲的前提下,轻展额,微松唇,眼睛自然放松。运眼时不瞪眼、不闭眼,切忌咬牙怒目,精神内含,雍雍穆穆,全然是意,一片神行。“垂帘闭目”式的眼半开半闭,虽无大害,但对锻炼眼神和视力是没有好处的。
其次是眼要向前平视。一般情况下,眼是保持向前平视的,当手运动到面前或胸前方,眼必随手,通过前面的手向前看,但要关顾到手,又不死盯着手,要似看非看或视而不见,当极目远舒。当手运动到比胸低的位置时,就不能随视,而要随腰的转动,向前方平视,极个别的动作眼也有向前下看的。所以,要根据具体拳势、具体的主手动作来确定眼看的方向。“眼为心之苗”,有些人在练拳时专将目光轮流注视左右手掌,不去随动作的转移将目光前视,延展及远,眼神不灵动,神意不远弛,拳势就会显得局促萎缩,无法达到雍容大度、气势磅礴、形神兼备的大雅风范。定势时目光不向前视,显得意无专注,如此劲就不能整合,神不能团聚,必然缺乏神气。
眼动身随和身动眼随。眼神处于动态之中,意欲向何处,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动作随着前去,动作时眼光应当随着主要的手或足转动。所以眼神应有定向而不可呆滞,目光应顾上下左右而不顾此失彼。身动眼随,手眼相随,身向哪个方向,眼往哪个方向望去。太极拳的运行是不断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的,而前进后退、左转右旋均靠腰身带动,眼的左顾右盼需随腰身的转动而转动。
眼与意一致.人之一身,运用在于心,而传神在于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注,如欲向某方向转身进步,眼光转向某方向;如步法不变,眼应注视某式中手的最后一个动作的方向。眼与动作不合即为内外不合,是为心意不合。心意不合,则神、气随之涣散,劲也必然不整。意从心中生,眼为心之使,“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说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向何处,周身亦直对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有诸内必形之于外。
眼法<眼神>在推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察敌之情势达于心,密切注意对方的顺背,在动态中抓住有利时机。
<肆> 打拳要注重视觉训练
太极拳 视觉训练是很重要的,信息快一秒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对一个练拳人的视觉要求应该是能随时随地发现敌情,为此经常加强视觉的训练,以求目光快速、灵活、准确。
在视觉训练中有四忌要克服。
一忌手前眼后。
拳谚云:“手眼相随”,可是有人把它理解为手到哪里,眼睛跟到哪里,即眼随手而转动眼睛总是看着手,这就犯了手前眼后的错误。不利于侦察敌情。这样久练之后,会养成低头下视的坏习惯。交手时往往会丧失对敌情的全面观察,侦察慢于动作,意念迟缓,不能用余光监视其它方向。“手眼相随”的真正含义是,眼到手到,或手眼同到。
二忌闭目垂帘。
有些人练拳时闭目垂帘以示安静。这样就忽视了实战时所需的意念训练,是不可取的。这也是把太极拳这个动气功与静气功的闭目打坐及垂帘站桩等功法混为一体,同时会导致精神萎靡不振,养成实战时闭眼、迷眼的毛病。太极拳要求:“感觉以外,视觉以内、精神内蕴与精神外观的协调统一”。要求盘架子时不能闭目垂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动中求静、静中又动的太极拳之特点。
三忌低眉下视。
拳谚云:“低头弯腰,技艺不高”,其中就强调了视觉问题。低眉惯了,平时常会目光下视,实战时有下视的习惯,往往不能发现对方出手。太极拳盘架时,除了视觉瞬间的高低左右变化外,一般要求眼睛平视,盯住对方眼睛,不可仰目低眉。
四忌东张西望,怒目横眉。
有此毛病会影响意念的训练,使神态慌乱,肌肉紧张,影响气血运行,使太极拳与其它外家拳混同。在盘架时眼神应安详恬静,不萎靡,不暴目,且眼观六路。不要把头东摆西摇、晃来晃去,而应以眼平视为原则,结合套路具体动作,有调节的做到左顾右盼、俯视扬眉。
总之视觉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太极拳习练中要注重养成
<伍> 必须恪守以下眼法四忌:
1,眼不能闭,闭则置敌方动静于不顾,犹如盲人瞎马,夜临深池。
2,眼不能瞪,瞪则意形于色,自己意图被对方察觉,努目露睛更不利于养眼。
3,眼不能滞,滞则呆直不灵,拳势局促萎缩,活泼天机全失,应敌必然被动失措。
4,眼不能散,散则邪视妄动,必致精神涣散,心猿意马,神不守舍。
去损增益编辑分享。
<陆> 太极拳之眼法
眼法要随着主要的手的动作而向前平视。
凡动作变化首先用意识指导内部(内脏)向预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眼神先向预定前去的方向前视,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
所谓“一转眼则周身全动”。
这是“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内脏),然后形动(外形)”的细致的锻炼方法。
这样细心体会地去练,可以逐渐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
说动一齐俱动,说到一齐俱到,“形神合一”。
看人练拳时如何看出他的精神贯注?
首先可以从眼法上来判断。
俗语说:“神聚于眼”,“眼为心之苗”;
有些人在练太极拳时专将目光轮流注视左右手掌;
不随动作的转移将目光前视,对锻炼视力的灵活性和延展及远是没有帮助的。
眼神不灵动,定式时目光不严正地前视,则意无所专注,劲不能充足,神不能团聚,必然使观者感觉到练拳者毫无神气。
那种采用静坐时“垂帘闭目”式的眼半开半闭以及专视手掌的练法,除了对养静有益外,对锻炼视力是没有好处的。练拳时目光随动作转移而向前方远处凝视,既能使眼球神经获得训练,也有助于视力的恢复和增强。
练拳时能够婉曲匀称,气势相连,好像风中杨柳,摇曳生姿,富有节奏的情趣;
是练功夫日久后,身手步协调,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表现;
这是“诚于中,形于外”,里边有情有景,外形上才能显示出气象万千的“神气活现”。而“神气活现”,主要从眼法上透露。
太极拳在演拳时“目光如电”,“目光四射”,“威而不猛”,不但在技击作用上为了识透对方的动向;
所谓“其机在目,敌情预晓”,以及先发制人地用眼法慑服对方;
在艺术形象上也由于目光的灵活有神使演拳富于生命力。
目光经由手指尖或中指间前视,意贯指尖,指肚着力,食指或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
手指尖劲到,足趾尖劲也到。
眼神须照顾上下两旁,要表现出大方、舒展、严肃、沉静的神气。
劲只能贯到九分,神气要贯到十分,劲似乎贯足而尚未贯足的时候,下一势的动作就接着变动。
每势完成时的“似停非停,停而不停”,是太极拳 “势势相承,着着贯串”的必要条件。
“劲断意不断”,“断而复连”,即是指的形式上似乎停顿,而意识仍然贯注,内劲仍然运转。
太极拳的运劲路线与麻雀起飞一模一样;
“雀起尾,雀落尾,左摆尾,右摆尾,起尾落尾中心飞。”
这就是五行劲路——金木水火土。
前后左右中。
人体发动机就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相克产生不可估量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万事万物必须尊循的自然规律。
不能多,不能少,少了多了就违道。
想走捷劲是梦想。
此劲暗藏意念中,外形淡定难知晓。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
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
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
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
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
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
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
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
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
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
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
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
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
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
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
形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
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
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
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
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
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
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
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这就是骨力。
形意以枪化拳,枪就是化在了自身的骨架上。纯以骨架传劲走劲。
身体骨架即是刀枪剑,是最佳最好的传劲工具,不是发劲工具。
既然是传劲,自然是越结实越好。
骨架结实就在一个整上,全身整合,周身关节无断之处,一透到地,即是最佳;
但凡身上有一处不能松透之处,即不可能有如此之整。
真正的整,是周身无时无处不是处在自然的整之状态,整劲是指由整的架子传过来的劲。
最后打成一个整,打出来整劲等等说法仍然还是在跟自己较劲,全浪费在自己身上了。
枪“滑”杆“抖”枪之说,滑者主直劲,劲在脊椎,带周身直进。
抖者主螺旋转劲,劲在腰胯,带周身拧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直劲者,直进也,孙存周前进一丈,后退八尺即是如此之功,用以伤人,疾打疾进,其威可怖。
抖者,转劲也。腰胯左转右转不断相连即成抖。
所谓胯骨即是大转子,道理在此。
直劲,劲在脊椎,曰龙劲,取“龙形搜骨”之意。
抖劲,劲在腰胯,曰虎劲,取虎腰胯之功。
观之今之练太极者,以舞为之能、以操之为尚!
太极拳练习要求沉肩;
为什么要沉肩,怎样练习沉肩?
沉肩是说在手臂抬高时,锁骨不能抬起来!
当锁骨抬起时,胸肋骨也随之上提,从而牵动横隔膜上抬;
于是就不能做到“气沉丹田”了。
沉肩,使锁骨不上抬,因而保证了手上举时;
例如:演闪通背、野马分鬃等时侯,就能做到“气沉丹田”了。
这是敛气入骨的基础。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沉肩是需要练习的,只有少数人是天生的。
练习沉肩应单练;练时,手臂徐徐抬起并同时检查锁骨是否也抬起来了;
如果抬起来了,就应将脖子上拔,用意将锁骨下压。
开始练时做不到,练习时间长了,会能做到的。
“敛气入骨” 有什么用?
“敛气入骨”也是修习内家拳“搜骨”功夫一个过程,用“搜骨”功夫击打时小臂好像包着胶皮的棍子,打在人身上有彻骨之痛,还会起一道红杠子。
太极拳通过“敛气入骨”后盘架子来获得此功夫。
形意拳则通过磨胫、怪蟒脱壳,抽身换影功夫来获得此项功夫。
王培生先生的“梅花显蕊”枪式,如果你徒手练,亦能加强此项功夫!
当然还有养生效果!因为那是深层肌肉工作呀!
“敛气入骨”如何操作?
“敛气入骨”是太极拳的高层次功夫,怎样实施呢?
操作方法:用意将全身肌肉同时向骨贴。
“气”是:反馈肌肉工作的信息流。
在解剖学上我们的肌肉是分层的;
表层肌肉工作的信息传入大脑,而后深层肌肉工作的信息传入大脑。
这些信息先由表层传来,后由深层传来,于是我们就感觉到信息是由表层向深层“流动”;
也就“敛气入骨”了!
这样,当我们的肌肉向骨贴的时候,就会感到这个信息流的方向是向着骨流动!
这不就是“敛气入骨”吗!无妨试一试!
这种功夫,也称骨劲或骨力,是习武者共同追求的高层功夫!
整劲的形成身体摆对位置是基础;
关节锁定是关键
整劲(弹簧力)不神奇。
弹性现象就是神奇的“借力打力”。
当关节固定时,人体就形成了刚体,既是刚体,在其弹性强度的范围内就会具有弹性。
此时若有外力作用,刚体就会发生弹性变形,使外力的动能转换成势能;
当外力消失后,势能转换成动能使刚体恢复原来状态。
弹簧的特性是在弹性限度的范围内,受到冲击时能将动能转化成为势能。
当冲击消失后又将势能转化成为动能,反作用于刚才冲击过来的物体。
在运动中产生的弹簧力现象,这往往被视作神奇,其实我们如果用力学方法诠释就不会神奇了。
当关节弯曲时,并对关节进行加固再加固就形了弓。
当全身的各关节周围的肌肉都同步收缩时, 各关节都同时被固定、加固,这样全身不就都是弓(弹簧)了吗!
练太极拳依据是: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这就是说从足开始各关节要按序工作,就如火箭点火一样,一级火箭点火, 二级火箭点火, 三级火箭点火…….点火的次序不能乱。
各关节的动力装置逐级工作时,逐级地补充能量。
当肌肉不断地重复某一动作可以提高肌肉的灵敏度,缩短肌肉的“反射时间”;
在传统武术中不就是“意无意”的境界吗!
“阳入阴扶”与“肩要卷紧压”
以脊柱为中心将背肌肉向左、右方向拉开;
使肩胛骨的内缘前推,下角外展,将锁骨、肩胛骨、肩头卷紧,使躯体成为瓦形状;
使背面成为平滑的弧面,使肩胛骨不再向后凸起。
多数人的肩胛骨是向后凸起的,练成平滑弧面需要时间。
将背、肩部的肌肉卷向胸前,再向下拉, 在古谱中称之为“阳入阴扶”。
将胸部及上腹部肌肉向脐下拉,这一动作之“下气”;
小腹部肌肉由会阴开始向上卷裹;
以脐下1一2寸处为中心,该中心称作“中宫”,将周围的肌肉向“中宫”裹紧,这一动作叫做“气聚中宫”;
在气不上浮的条件下吐肩,即前胸仍保持瓦形前提下将大臂向后扳,使肩头向前凸出。
在保持前胸弓形的前提下,使天突向前微吐。
我们的胸肌向左、右两侧都有拉伸的量,但背部肌肉却只有向中间收缩的量,而缺乏向左、右两侧拉伸的量;
本层次功夫实施对背部肌肉的左、右两侧拉伸训练,就是基于这一认识。
实践证明对背部肌肉向左、右拉伸训练将会极大增强开、合打的效果。
“气” 之下行叫做下气,有些拳家为使“下气”认为其法是三窝(两肩窝及胸窝)放松,其实关键却是“阳入阴扶”;
要引起注意,不要做隔靴抓痒的事。
上下、前后连结。
关节锁定、加固、全身形成整劲的第一层功夫。
这一步功夫是形成整体劲的关键所在。
在各关节拔开的前提下,用“意”使肩、肘、腕、指、髋、膝、踝等关节处的肌肉向关节裹紧;
并使有向关节处“塞”的感觉,使腕、肘弯、胁窝深处、腹股沟、膝弯、踝弓处的肌健绷起。
此举为“弯弓运腱”。“弯弓运腱” 在腹股沟处最不易做到需多下功夫。
大臂、小臂、掌、指、大腿、小腿、足、趾的肌肉向骨贴紧,大腿跟向外撑开。
髋部肌肉内卷,膝后肌肉向外卷将大腿肌肉拧紧。
躯干部肌肉不论前后均向骨贴紧。
嘴微张,嘴角后拉,舌向舌根收缩,(此时舌顶上腭是错误的)咬牙但不咬着、不咬紧。
颈略拔,并使风府穴旁的肌腱绷起,但患有高血压者须慎之。下巴微扣。
上、下连接
肩内卷,髋内卷,将意放腰曲,将腰曲周围的肌肉向上、下、左、右拉开;
初练时腰曲周围有杯口大的区域肌肉敏感性很差,上、下劲力在此脱了节,
被称之为“断劲”,以后这个区域逐渐缩小至铜板那么大。
腰曲也感到微微“后吐”了一点。
腰曲周围的肌肉也显得“听话”起来,“断劲”现象消失,称之为连接——上、下连接。
练此上、下连接时要特别注意不可操之过急、以致于动作幅度过大,强度过大,很可能会引起腰痛的。
成年人习此尤要注意。而且年岁愈大愈要注意。
前、后面的连接。
这里所说的前面是指胸腹面(也称阴面),所说的后面指背面(也称阳面),肩、髋轴的外侧是阴面和阳面的交界面。
将“意”置于此界面使上、下绷紧,称作阴面和阳面的连接。
此点很不易做到,但却是使躯干形成六面刚体的重要一步,要多下功夫。
肌肉对关节裹紧并向关节“塞”时即实现了对关节的固定和加固,实现了肌肉的等长收缩。
上、下连接和前、后面连接是使躯干形成六面刚体的关键。
对提高击打力关系甚大。
这一步功夫完成后,整体劲力已有初成,须予检验,方法如下∶
检验者用手拍受检者之小臂、肘部或大臂,受检者各关节均处于“连接”状而不“断开”,周身各弯处均出现弹性现象。
太极拳的掤劲是说掤劲要像流水一样能够漂浮起重载的船只。
周身的弹簧力犹如波浪起伏。
掤劲不是凭双手的拙力,而是靠将肩、肘、胯三道气圈松圆散出而形成的掤劲。
掤劲在练拳过程中应贯彻始终。
捋劲的意思是:捋劲要顺对方来力方向,将其来力引进落空。
捋劲不凭拙力而靠内功,用自身的气圈之旋转,将对方来势、来力化解。
挤劲的意思是:当对方来力时,我之挤劲要使其像球碰在墙壁上、铜钱投在鼓面上一样被反弹回去。
挤劲中含有弹簧力。挤势”为右前臂斜置于胸前,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置于右腕内侧一寸处;
双腿成右弓步,平送腰胯向前运行,内劲挤出。
按劲的意思是:按劲要像河水急流,波浪起伏势必难挡。
按的动作为:双手由胸前向前按出,双腿成左(或右)弓步,平送腰胯。
内劲靠体内十字的水平线催动气圈按出。
做个比喻:走按劲好象是掀箱子盖,内劲要直接作用于箱子后侧的合叶上。
采劲的意思是:采劲起着秤杆上的秤陀作用。
“秤陀虽小压千斤”,这正是采劲中四两拨千斤的道理。
“采势”最主要的是依靠掌心下踏,使内劲松向下沉;而不要靠拙力硬向下压。
挒劲的意思是:挒劲好似急流漩涡,卷浪旋转,落上之物便有下沉拋出之感。
“挒式”靠腰和肘的协调旋转。不要用拙力硬掰,要靠外形的动作借对方之力和自身气圈的转动而形成。
肘劲的意思是:肘法有上、下、左、右、前、后、连环肘等用途;
棚、捋、挤、按、采、挒六劲都和肘劲密切相关,六种劲法要以肘劲为后援;肘劲又要融通六种劲法发出。
靠劲的意思是:得到时机可用肩靠或背靠,但应注意不能失去重心而被人所制。
靠劲只能由肩部或背部发出。肩之靠劲常和上述七种劲法配合使用。
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主要是就步法而言的。
进退表明步法的进退有序。步法并非是单纯的下肢运动,应配合着上身的动作有机地进行变换。
可以这样解释:如果把上身想象为一座古钟,那么悬挂在钟内中心的钟锤前后摆动即象征着身体重心的移动;
走弓步时重心前移如钟锤前摆,变虚步时重心后移似钟锤后荡。
无论是虚步变弓步,还是弓步变虚步,都不可用两腿肌肉收缩产生的拙力,而应靠钟锤的摇荡变换两腿间的重心。
否则就会影响步伐的灵活,造成膝、踩部的紧张不适。
练拳时架势的高低要根据个人身高、腿长、功夫深浅等具体情况而定。
步幅的大小应取决于两胯、两腿、两膝、两足有无舒适灵活的感觉。
总之,拳架的高低,步幅的大小,不可一概而论,不能强求过大的架势或过小的架势。
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下半身的僵滞,为松腰松胯、全身的灵活变换创造条件。
“顾盼”表明要照顾到身体的左右两侧,保持身体的轻灵和平衡。
练拳时只有始终平稳舒适地运行,才能达到健身养气的目的;
技击中以有充分发挥自己“十字之横线”的作用, 才能起到控制对方“十字之横线”的作用。
“顾盼”要运用气圈左右逢源、双手和双臂要左伸右缩或右伸左缩地变换自如,以利于化引和发出对方。
“中定”是太极拳一系列要领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
无论是养生还是技击都要求维持好自己的“中”。
"中”存则成功,失“中”则失败。
“立身中正安舒,方能支撑八面”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中定”的重要性。
练拳时还特别强调:从中心出手,向中心收手。
“掤、按、挤、肘、靠”的内劲,要由中心出手发出;
“採、挒、捋”的内劲,要通过向中心收手接回。
这些要求要以中正安舒为基础,又体现了中正安舒。
这是养生和技击的关键之一。
养生中的“开”“合”;技击中的“放”“收”; 都不能脱离“中”。
掌握了“中”,才能使内气收放自如,灵活运用。
技击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住对方的“中”。
功夫较高的人可由“中”的舒适放松中获得主动,功夫较差的人则会因失“中”而处于被动不适的地位。
看看太极脚掌的重要性。
练太极拳主要是用脚掌走太极步。
这是起码的基本功。是健身的先决条件。
能够用意念旋转太极脚心,就会吸收暗能量,就成功了三分之一。
占基本功的百分之七十。
有的只是注重两只手的招式,没有重视两只脚怎样旋转;
控制力度,管控重心,调整方向,增减速度,架势高低,开合幅度。
所有这些都是太极脚掌的作用。
从健身角度看,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
人的脚底有成千上万个末梢神经,与大脑和心脏密切联系,与人体各部脏器密切联系;
所以将脚称为人的“第二心脏”,可见脚保健的重要性。
经常练太极拳、弯弯脚趾、散步、踩鹅卵石、温水泡脚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流畅。
把远端血推向心脏和全身,调节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寿。
脚不是踩在地上,而是轻轻地放在地上。
保存脚心是空空的,使涌泉穴能够将水源源不断涌上心头;
太极猫步,就像老虎一样,奔跑只有风声,没有蹄声。
这就是要用一只脚行拳。
另一只脚空空悬挂。轻轻挨地开步。
两只脚旋转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太极图。
练拳需要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
这就是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
“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
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
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
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
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打拳的动力。
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打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
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练拳时逢定必松沉:
是指在所有的定势快到位的时候,要向下松沉,最明显的就是肩胯。
肩一松,尾闾一收,就感觉有东西把丹田充实满了。
身体重量松沉下去要到两脚脚跟,不要到脚掌,任何动作都是如此。
太极拳就像写字,谁都会写,没几个成为书法家的。
陈发科在北京教拳30多年,学生不少于一千人,出色的成名的也不过几个人
大师不仅是行拳漂亮(也不一定漂亮),更要有功夫的内涵,
但是这需要很多精力投入、悟性挖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