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杨锦富

[太极拳教学] 南京凌派陈照奎架陈式太极拳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4 17: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含胸拔背腰不活,啥都不灵。都羡慕猫科动物,因为人家脊柱功夫好,腰活。其实所有的走兽,无论狮子老虎、狗熊还是马、鹿,基本上都是一个本能,就是蹲猴的那个小腹上翻动作。但是含胸拔背和这个走兽腰部本能的关系。腰想活,除了腰部自己的松开,还必须含胸拔背,含胸拔背才能解放腰部。

所有走兽,后面两条腿都会蹲猴的小腹一翻前面两条腿都会含胸拔背。体型胖的看不出来,都被肉和毛遮挡了。但找个体型瘦的走兽,比如猎豹,就会很明显。猎豹走路的时候肩部会有突起,那是肩胛骨内侧的边缘,因为猎豹四肢着地,所以走的时候两个肩胛骨内侧边缘会轮流突起。含胸拔背就要以此为标准。所有各类走兽,除了飞禽和爬行类的,都是自然的含胸拔背到这个程度。只有这样,腰部才能得到解放。





上面两张图片,是猎豹前肢单重时的模样,突起部分就是承重前肢的肩胛骨内侧边缘。而不是肩关节,肩关节完全融入了前肢。完全与力由脊发一致。

而八卦掌是集飞禽、走兽、爬行类的本能于一个转掌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4-5-17 19:38 编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常练的是“起
式”四动中的第一第二两动,也就是一阴一阳两个动作。太极拳学阴阳变动之规律即单动为阴双动为阳。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11: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再走】这句话对于一个习练太极拳多年的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可是,动作里面却很少有人能体现出这个太极拳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哲理性。太极不用手,有的人个别动作能做出来;可是,手到不在走就很难体现出来。这是阴阳二气转换的关键所在,上下是否通气就看这个转接的技巧了,也是直接关系到动作是否一体的试金石。太极不用手,走的是松后背、合肩井的阴阳二气;这个感觉一定靠想象,绝不能人为的刻意,完全是一种感觉而已。
手到不在走,动的是松尾闾、合腹股沟的阴阳二气;这也是一种想象,更是一种感觉。如果,这四点都能瞬间合成一体,上下自然通气了。因为,这四点就是决定球体的舒张或开合的着落点。这四点合上了,你就能转动起来,所有的拳理同时都会体现出来,有道必合法,道法自然。上肢靠的是松后背(肩胛骨)合肩井,下肢靠的是松尾闾,合腹股沟,这一套程序如能始终贯穿到你的身上,你就没手没腿了,都撒开了形成球体了,你不就空了吗?能空就能天人合一。这是自然形成的太极道,借助的是你的阴阳二气,与天地的阴阳二气合二为一的原理。在太极拳的开合过程中,手一旦撒出去了,就不能你自己在缩回来,一定要靠肩胯的带动去接下一个式子。在连接下一个式子的瞬间,手不但不动,意念中还要想着手又在原来到头的基础上,又递进了一点,这一点就是太极拳理的开了又开或是合了又合的意念。所以,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再走,要在练拳时体悟才能理解透彻。这个“不用手、和不再走”就是太极内功,不用手肯定要松后背合肩井了,这是阴阳二气和谐后将双臂催起来的感觉,所以才是内功。不再走就是不让手去接活干,手一旦干上活了就是肢体操了,你的真手不干活了,还要让它形乎有手,这就要调动你身上的假手来转接下一个动作了。这个假手就是内里的感觉,那就是肩胯的四点相配合了。所以,太极拳是身法带手法的内功拳就是这个意思。肩胯就是你的身法,是阴阳二气的交接处,然后,在加上你的涌泉与百会就是天人合一的一体了。一个神在天上飘,鱼在海底游的状态就会同时出现了。肢体不撒开,永远不能与天地相合的,所以,太极拳要调思维,要有想象力,要用哲理去辩证看问题,要会举一反三,要用太极思维和太极状态去行拳,这些都是内功修炼的条件。否则,你的肢体就要帮一辈子你的忙,让你无法与天地相会。所以,“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再走”要在打拳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才能尽快找到不用肢体行拳的感觉,这点非常关键,能撒开肢体了,形成球体了,变成空体了,所有的太极拳理就都会同时出现了,而不是你自己在身上这也找,那也动的刻意手段。这就是道法自然、万法归一的太极大道。找到“一”就能通一万,但有一万可不一定能会归一,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的修炼了,太极拳一定要性命双修才合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11: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定要性命双修才合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6: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掩手弘捶:

两脚与百会会阴没形成三角形的立体圆,发力点应该在肚脐,这是圆心;拳面的点应该是

圆周。是圆心与半径的关系,打人是用圈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就是小的只有圆心的

感觉,大的不能出你的肢体形成的圆周,打人的落点在切线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但是.

切点到圆心的距离不能变,所以,臂要形成弓,六合要归一,整体应该成圆柱体,看上去

应该六面立体,不能有人体的形状,感觉一定要空体才对。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6: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走兽,后面两条腿都会蹲猴的小腹一翻,前面两条腿都会含胸拔背。体型胖的看不出来,都被肉和毛遮挡了。但找个体型瘦的走兽,比如猎豹,就会很明显。猎豹走路的时候肩部会有突起,那是肩胛骨内侧的边缘,因为猎豹四肢着地,所以走的时候两个肩胛骨内侧边缘会轮流突起。含胸拔背就要以此为标准。所有各类走兽,除了飞禽和爬行类的,都是自然的含胸拔背到这个程度。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4: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306344395 发表于 2012-8-8 21:04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你把陈式太极拳演绎优质:圆活连贯,刚柔相济,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生活美好效果。太极 ...




为什么太极拳要用腰胯带臂,就是因为,只有腰胯的转动才符合似正似隅。超出这个范围
就要移动中心哟。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4: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习太极拳向极小极微,近乎无圈功夫攀登,方为上乘。此时发劲阴不离阳,阳不里阴,开即是合,合即是开,无形无迹,使对手飞掷而出如在梦中,不知我如何出手发劲,更无法招架还手。这才算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向无敌的上乘工夫。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16: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无形无像,内外合一;外静内动,神入气穴。
“中定难求”。“顶天立地”。无极预备势是太极拳势的基础,多练“无极预备势”来体会“立身中正安舒”。“中定”有了,功夫就上去了。太极“出门”了。中定:上面要“顶头悬”,“神贯顶”。不是硬顶,而是虚领顶劲。下面有根“入地三尺”,不是两脚踏在地上,而是“如履薄冰”。虚虚地将“中定”领直,精神提起来,颈椎与脊椎竖直,如同“顶天立地”。放松。周身无一处用力,做到外无动态,内无想象,无思无虑。要上气灵—用力圆活,着力轻灵;底气足—力源久远,源渊不断;中气满—丹田充沛,气海坚实。上中下三气合一,方能着手奏效。“中定”定好后,要浑身上下,内外完全放松,归于无极。特别要注意两肩也要随“意”“气”完全放松,沉于脚底。要多做自我检查。要求形正(不偏不倚),气顺(不摧不守),意宁(精神内守,静如止水)。太极拳的本质是无为。松是太极拳的灵魂。 下面是“三线放松功”
1) 百会 --------> 丹田 -------> 两涌泉联线的中点。   (中线)(上下中轴)
2) 左肩 --------> 左胯﹐膝 ------> 左涌泉。         (左侧线)
2) 右肩 --------> 右胯﹐膝 ------> 右涌泉。         (右侧线)
从头至脚﹐节节松开﹕
头﹕虚领顶劲﹔脸﹕上下﹑前后﹑左右各部分肌肉﹐完全均匀放松﹐下颌内收﹔颈﹕ 藏喉﹐颈后微微凸出﹔肩﹕松肩﹑坠肘﹑舒指﹔胸﹕含胸拔背﹔腹﹕空腹﹐气贴命门﹔腰﹕下塌松腰﹔尾闾﹕松垂,主宰运动方向﹔胯﹕ 圆裆松胯﹔膝﹕ 松膝有上提之意﹔踝﹕ 竖直对拔﹔脚﹕ 脚底轻轻平贴于地﹐如履薄冰。脚心要空。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16: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起势: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如泉水涌出,如潮水涨落。
主要是练绕左右横轴的太极圈:多练〝摇鲁功〞务求整体,内外一致。多体会沿〝中心轴〞两次上下,即两个太极:〝黏〞、〝化〞、〝发〞、〝还原〞。〝意〞领〝气〞,〝气〞带〝形〞,在太极圈里,阴阳流转的关系。还要必须注重留意上、下、前、后、定的问题,因为〝定〞得好才能动得好。注意双手由下向前往上要徐徐提起。“徐徐”二字,动作慢而匀之谓也。“提起”二字,即指动作,其要领有四:其一用最小的力;其二“一动无有不动”膝、腿、腰、体、肩、肘、指掌、呼吸都以“最小的力”开始动作,叫做“周身一家”;其三以肩为小轴,以腰(脊)为大轴,腰带肩,肩带肘,肘带掌,掌带指,而绝非相反;其四“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心神内敛”“劲落脚底入地三尺”要默识揣摩。杨澄甫宗师言太极拳起势打得好就会应用,千真万确,决非虚言。

1)      外形动作:
(1)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向前视;
(2)   两臂向前平举,升至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然后舒腕伸指﹐指尖向前;
(3)   双手向上向后﹐向“中心轴”回收﹔
(4)   上体保持正直,两膝微屈,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视前方。

2)      意念引导:要将意念放在中心轴上升降,意念想到什么地方,肩就在什么地方﹐手就在什么地方 (肩﹐肘﹐手即要节节松开又要联成一体﹐随肩之升降﹐各节随之而动。)所谓“千手观音”是也。
3)     而且两臂前举上升时﹐意念要定在下(两脚涌泉联线的中点上)。在两臂下降时﹐意念要定在上(中心轴百会上面的定点上)。即拳论所述﹕“欲上必先寓意于下﹐欲下必先寓意于上”之意也。特别需注意者﹐即双手向后向中心轴回收时﹐意定在前面对方身上﹐双手回收﹐运劲如抽丝﹔否则将会有手丢之病。上升走前面半圆﹐下降走身后半圆﹐而完成一个封闭圆。
3)“意”→“身”→“手”的关系:  “意”领“气”﹐“气”运“身”﹐“身”带“手”。既要有先后次序,又要紧密配合。要“意”带“身”﹐“身”带“手”﹔要在“带”字上下功夫。意:第一位,身:第二位;手:第三位。要根节催,中节随,梢节透。  千万不要次序颠倒,犯原则性的错误。身﹕身体前后左右﹐可以分成四个象限 (如图所示)﹐身上的气走至什么象限﹐手就在什么象限。意在形外。意为向导气随行。气如水,形如水上浮萍。又动时要时刻守住圆点,所谓外动内静太极行。离心力和向心力同时发生并保持平衡。
注意: “意”先→“形”后;“身”先→“手”后;“下”先→“上”后;“里”先→“外”后 。
4)推手应用:
起式﹕先不动形﹐用“意念”先在“中心轴”上走一圈﹔先在“中心轴”前由下而上﹐谓之“黏”﹐碰到对方的劲后﹐再由上而下﹐谓之“化”﹔这样上下一圈称为一个太极﹔然后第二次由下而上﹐谓之“发”﹐再由上而下﹐归于底部无极﹐谓之“还原”。这就是每一式都是上下两个太极的意思。须细心体会。“黏”--→“化”--→“发”--→“还原”。     “升”--→“降”--→“升”--→“降”。

以上两个拳势的练法如能掌握,其他拳势就会一通百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