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杨锦富

[太极拳教学] 南京凌派陈照奎架陈式太极拳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22: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手腕,肘关节,肩关节都放松了,那么,牵引这三部分的力量因为由紧变松而暫时减弱了支撑和牵引的力量,这三部分自身的重量,全部压到了肩膀上,此时,整个胳膊变得相当的沉重,这个时候整个胳膊的重量就是胳膊自身重量加上地球引力之和,这不是胳膊产生的力,而是,由于这三部分放松后引发的松沉劲,其实就是这三部分自身的重量。
同样道理,肩背腰的一一放松,就把肩背腰的紧密连接程度松弛了,彼此间的牵引力也就暫时减弱了,这三部分自身的重量也就完全落到了臀部和双腿上,感到特别地沉重。此时,进一步敛臀,落胯,松膝关节,松髁关节。这样,就把整个人体的自身重量放到了脚地下。
此时此刻,仅仅是由于人体的四肢,躯干接连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接一个的节节放松,由于每一个关节和部位都进行了由紧到松的拉伸,舒展的运作,松弛了这些部位的连接和牵引力,结果把这些部位的全部重量一一传送到脚地下。此时此刻,既没有人体任何的运动,也没有产生任何的力,完全是因为一个接一个的由紧到松的不间断的反反复复的转换才引发的人体自身重量的下沉。所以讲整个过程中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骨骼的单一运动,也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的力的产生。这就是从头到脚节节贯穿的一一放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把气完全沉到了脚底下,也就是通常讲的脚底生根了。
另外,还要强调放松颈肩肘腕腰胯膝等各关节各部位时,这些部位千万不能移动位置,目的就是为了固定住,便于拉伸,舒展,活络这部位,做到柔软,灵活富有弹性,如同弹簧压紧后的反弹和橡皮筋拉紧后的回收都是产生松。
人体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同时要多次反复,甚至多次重复地进行类似弹簧和橡皮筋的动作,打拳中,上身沉肩垂肘塌腰就是拉伸气下沉,落胯敛臀就是下压。从而,达到上下全身都松了。不仅,一个部位能做到松,而且,人体所有的部位必须都做到一一都能松。这不仅需要练,而且是长期的刻苦的,甚至,是要受煎熬忍受肉体上的痛苦。所以说放松不是几天几个月能做得到,而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一定都能做到的!为什么说练一辈子太极拳就是松一辈子,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3: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需要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这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乎尔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按步就步,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通俗的说法是说打拳要有节奏,不能乱来一气,脚到手到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9: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学习太极拳的人,开始即由十三势拳式(即太极拳,俗谓盘架子。)入手。往往练习仅三四月,遂曰已得门径。不知前辈初步,皆先练马步站桩、川步站桩等,以此为基本功夫。历时甚久,然後方习十三势拳式。而一势、一式之练习,非练数月不可。直至各势、各式完全纯熟,且能应用後,始合之为全套太极拳。其间每有练至数年,一套拳势犹未完毕。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9: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之架子中,人只知一套,不知一套中尚有高、平、低三种。初习时,为高架子。次习平架子(一称四平架,即眼平、手平、脚平、裆平是也)。後习低架子。而三种架子之中又分大中小三种‥
一.大架子—求姿势开展,合於养身。为昔日杨澄甫所授者。
二.中架子—求各势动作合乎中庸之道,使内劲不致过头,且能绵绵不断,始终如一,为杨健侯所授者。
三.小架子—求各势紧凑,动作灵敏而迅速,为杨少侯所授者。

  此三种之中,以小架子为最难。每一势皆发寸劲。故前进、後退步子甚小。手与腰腿尤须一致。学此三种架子,时间甚久。决非一年半载所能蒇事。初习之时,每日只能学习一手或二手足矣。不可过多,多则姿势既不能准确,复易入於油滑之途,有失太极拳之正义。
  除戒求速成外,又忌用力。所谓「不速求速则伤气,无力弩力则伤血,若气血两伤则危矣。」反言之,如练之得法,虽一势、一式亦能得其益处。否则练非其法,即每次盘全套架子数遍,亦无效可言。
惟练时必须:
舌抵上鄂、唇齿相合、以鼻呼吸、身体中正。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头正顶悬、尾闾收住。
上下一致、落步分虚实、处处求圆满、周身轻灵。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6: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过”;一为力过、二为气过、三为意过,四为神过等等。           何为力过?身体不会放松、僵直、僵硬的练拳,刚劲过大,不会阴阳相济。古人云:过刚必折,力是有极限的,一旦力达极限就会物极必反的下降。功力也如此,有的相互不服气,较着劲的猛练,求胜心切,有的拳师抱着木球、抱着石球练,这样练太极拳是大错特错。我们轻灵活泼求懂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太极拳是非持力达手快的拳术,要保持平常心,在心静、松柔上下功夫,仁者才无敌。
 
    何为“气”过?有的拳师教学生,每个动作要注意呼吸,配合每个式子进行呼吸,是错误的;太极拳的呼吸两字是前辈对“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技艺所作的一种特定比喻,是与人的自然呼吸在性质、概念、作用和内容上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有的人为配合动作进行呼吸造成胸背痛,身体难受感。太极拳的呼吸时随着每个式子变化的自然呼吸,如同我们平时的呼吸一样,一定要自然;我们讲在气则滞。一句话要自然,千万不能用呼吸指导打拳,会伤人伤身的。就是由一定功夫,用哼哈二气开合发放人时,也不是特意的去呼和吸,也是因人动时发出的自然动作之气。带气练功,长时间也会伤身。饱伤胃、饿伤气。所以练拳之前要提起全副精神,心情愉快舒畅进行练拳。
      
    何为“意”过?太极拳是在神、在意不在气的拳术,在意但不能用意太过,意过是僵,意过会伤身、伤神、伤气的。古人云: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大道不离方寸土,非存心兮非有意,更非胸中运精气。打拳要似是而非,似有似无中练,要绵绵若存,若有若无中练,不能强行领气,强行运气用意运气伤人伤身,应在似笑非笑,似松非松中练拳。
        
   何为“神”过?练拳要求神不外散,神宜内敛有的人瞪大眼睛、努气逼人,神气外露,神过分外露为神过,神过也是僵。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精神提得起不是神过,分开来,到一定层面时还要忘神,“忘神以养虚,以养虚无之体”。无节制的房事频练功会伤精,同时也伤神。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0: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4-7-25 10:36 编辑


太极拳的虚灵顶劲

   

      不是百会穴或者脑瓜顶往上顶,是玉枕也就是耳后高骨往上虚虚领起,

便能使天阳自会于头顶,身便轻利了。涵胸拔背,多少人误在这里。


涵胸不是含胸。人生理上就是含胸的,很多人还故意往里头含,


结果把气都顶在膻中穴一带下不去,时间久了就会罗锅。


先要开胸,也不是顶胸,胸开了气就顺了。


开胸顺气,开胸了气才能下至丹田。么叫开胸?


人立着或者坐着的时候气很难下去,但只要往床上一平趟气就下去了。


这时候你用几本书放在丹田处,丹田或者腹式呼吸就非常容易。为什么能做到?


因为你平躺着的时候两个肩膀头往后舒展开了,胸一下子就开了,气也就能下去了。


所以涵胸要先开胸,上下就通了。


       拔背,不是把背搞成象乌龟壳一样的,而是上头虚灵顶劲,


下头塌腰坐胯,中间开胸顺气,整个后背上下拔开的意思,


大龙的作用就显现出来。只有这样,内家拳所说的内开外合、站住中定往开里打、


内张外松才能做到。脊椎骨以及24个骨节对人太重要了。


普通人都是堆在那里没生气,而我们则要让它都灵动起来。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0: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力出自骨,劲出自筋。内炼就是其功能加强。骨硬则力大,筋长则劲大,膜腾则不怕打。骨与骨之间的关节要打开拉长,那里的筋和膜都要练得极其柔软才能做到。身体里的十二筋脉又韧又长,才能和骨关节一块实现折叠和拧转。而起点就是立炉鼎会龙虎,炼精化炁。孙禄堂在《拳意述真》里讲的“消息”就是这个。
      行拳,入门规矩最重要?入门起点其实就是终点,但是非得你到了终点才会知道。六合九要是一切之上上法,一辈子都在揣摩这个东西。规矩到了,功夫就上身。功夫出不来,规矩上找毛病。用不着你瞎琢磨,只要照规矩做就行了。人要么太笨,要么太聪明,都是很难练出东西来的。要中庸,做个踏实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6: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从力学角度说,是说所有手的动作其力量都主要是腰脊以反作用的形式传递提供给手的,腰脊的力量则是始于脚的;这样,手的力量运动方向与身躯的力量运动方向往往总是相反的,“有前即有后”就包括了这种情况;而且,在这种情况中身躯是不发生主动力量的,身躯对于胯就象是载于船上的货箱对于船,身躯的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等运动都是胯载着发生的。这样,手臂向各方向运动与身躯的关系、身躯之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运动方向的一侧的关系,就象是被推着行驶的手推车之朝向行驶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的关系似的,或者就象是飞行的火箭与火箭喷发力的关系似的。行驶着之手推车的前部分是后部分所推动的,火箭的飞行是靠着向运行方向相反方向的喷发力由于反作用的转换与传递推进的;太极拳之身躯的腹背或左右两侧的关系、手臂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身躯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是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所推动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手臂向前运动的力量是由于腰脊向后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手臂的向右运动的力量则是由于腰脊向左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等等。云手中身躯往左移,身躯的左侧是右侧所推动的(身躯右侧又是向右撑的)、手由上向左云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右撑所引起的,因此,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右腿推着向左移,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右撑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前虚后实”来表示,这个“前”是指运动肢体也就是手臂的末梢即手,“后”是指躯体中的运动中枢就是腰脊。而有的人虽然也做到了手臂与身躯的运动方向相反,然而没有做到“主宰于腰”而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为整个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肩对手臂的运动发生反向支撑作用了,肩也必定是僵硬的。而没有“空肩”之人当肩胸部遭到别人的攻击,要想具有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做到“空肩”,不仅要做到“其根在脚”,也就是将脚撑地产生的反向力量传递至手,而且要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为整个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这样才是“主宰于腰”。要做到“空肩”,必须首先要做到全身肌放松;做到全身肌放松能够“其根在脚”了,再达到能够“空肩”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移到腰骶部位。太极拳所谓的“放松”主要是建立在使用相反力量基础上的动态的放松;这样当一定的反作用用力,能够有传递性力量发生传递时,身躯反作用支撑的部位就会有微微发胀的感觉,要刻意避免肩部出现发胀的感觉;然后再在以后的锻炼中,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渐渐往下移,直至移到腰骶部。只有到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移到了腰骶部,随着传递性力量的发生使用,手臂与身躯才会真正达到太极拳所谓的“放松”;“空肩”才可能实现。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6: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要做到“空肩”,很多动作之胯与手臂的体位运动方向应该是相反的;并且手臂与肩的运动是由胯(髋关节)之以被动为主的运动所带动的。具体概括地说,很多的手臂往前运动,胯是在腰骶部通过脚的作用下同时暗暗往后运动的。这是因为很多往前运动的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很可能首当其冲接受到敌人攻击,而由于胯的体位是往后运动的,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部位在接受到敌人攻击力量时,这一侧的胯不仅不会顶抗,而且能够借敌人之力“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地发生“随人而动”的被动的向后弧形运动,从而带动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部位也“随人而动”地向后弧形运动;由于肩胸部位的运动是被胯的运动所带动的,因而肩胸部位是放松的和不发生顶抗的,敌人的攻击力量就作用不到己方身躯的重心。而敌人就会感到对方的肩胸部位就象是浮在水面上的葫芦,会“不先不后”、“缓应急随”地随其攻击而动,不仅这攻击力量不能在对方的肩胸部位落到实处、作用不到对方的身体重心,而且敌人往往会因为攻击落空而形成背势,甚至站立失控。比如右手腕相搭的四正推手,双方搭手瞬间,往往一方左手上滑至另一方的大臂上部或肩胸部位与右手同时前推,另一方往往会被发出;而另一方如果达到了“空肩”,身躯就会发生向后弧形转动,这一方的攻击就必然落空。这“空肩”效果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另一方右手前伸与对方手腕相搭时,其右胯是暗暗往后转的,因此在对方突然攻击时,另一方的身躯能够借对方攻击的力量随之往后往左弧形移动(即身躯右转),而且这弧形转动的快慢与幅度全是由对方攻击的快慢与幅度所决定的,因为这身躯弧形转动的动力近似全是由对方攻击的力量所供给的。这就是说这种“空肩”的化解主要不是自主的主动反应,身躯弧形转动的化解中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成分。所以,另一方的这种“空肩”化解能够不假思索地缓应急随、无过不及。由此可见在这种化解因素中,“空肩”效果的表现在肩胸部位,操纵枢纽是在腰腿,动力提供是在对方。

  胯与手运动方向相反与人类很多日常习惯是相反的。因此是必须在练拳中有意识地培养、强化直至形成条件反射而成为无意识之“懂劲”反应的。白鹤亮翅的右手往前提起,主要是体现了化解,右胯也应该是同时暗暗往后转的。肘底看捶打捶时的左手与左胯的运动方向也是相反的。搬拦捶搬拳时、打拳时右拳与右胯的运动方向也是相反的。云手时的右手往前往左往上运动,右胯则应该同时暗暗往后转,运动方向也是相反的。左分脚时左脚前踢是往前运动,左胯也是暗暗同时往后运动的等等;明白这种相反运动,不是相互配合,而是体内力量传递过程中的先后链条与前因后果,即胯的运动是力量链条之先、是前因,手的运动是力量链条之后,是后果,这就象一条弹动的鞭子,胯是在近把手处,手是在近鞭梢处,鞭子近鞭梢处的弹动是由鞭子近把手处的弹动的延续和所引起的。如果不是这样,“空肩”也难以形成。当然,胯之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相反的动作幅度很小,功夫越高,外形变化越是难以通过观察发觉。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6: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要做到“空肩”;无论是练拳还是推手、散手实践中,只要存在着有向哪一侧化解对方攻击的可能,哪一侧的大臂与肩内侧就应该预先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化解中这一侧的大臂与肩内侧所形成的圆弧形要保持基本不变;手臂的动作不能由肩领先和由肩带动而身躯发生倾斜,要力求避免这一侧的肩后部出现发胀的感觉。比如右手相搭的单推手,对方攻击之瞬间就要保证右大臂与肩内侧尤其含胸,这含胸是指由脚上传的力量引起收腹,再引起锁骨内侧的胸部往内吸,感觉肱骨上端与胸部的连接被拉开而形成圆弧形,不能将肩头主动往前裹来形成“含胸”,这种肩头主动往前裹的动作是没有“空肩”效果的错误的“含胸”;含胸化解中右大臂与肩内侧所形成的圆弧形要安静地保持基本不变;也就是在化解至对方落空之前,右大臂肩内侧所形成的角度要保持基本不变,这是能够不假思索、缓应急随地使得对方“终不得力”、使得对方攻击的力量作用不到自己身躯的重要条件,也是使得自己身躯的力量顺畅传递至手臂攻击对方的重要条件对于化解对方的攻击,圆弧形转身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也是太极拳尤其擅长的特征性的功夫,而化解方向一侧的动态含胸则可以使得不假思索、无过不及地借人之力实现弧形转身尤其顺遂灵活;动态含胸可以使得胸部动态后移甚至达几公分,这样的后移就意味着获得了更多的化解机会和余地;而由于弧形转身与动态含胸,会有躯体后背成向后凸弧形的感觉,可以达到手臂直接被腰骶部带动,这样,肩部就可以始终处于休息状态而对手臂的动作不起支配作用,因此,化解方向一侧的大臂与肩内侧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无疑是“空肩”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分脚时右手往后分是属于化解,右大臂与肩内侧也应该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等等。
  太极拳的“空肩”与全身各种要领都有整体关联影响,比如身躯的中正自然竖直是“空肩”的重要条件,如果动作中顺肩而肩向动作方向倾斜领先,这一肩是不可能“空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