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杨锦富

[太极拳教学] 南京凌派陈照奎架陈式太极拳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9 11: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坠肘首先要松胯,不松胯就不能彻底坠肘,所以,关键在松胯。松胯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要点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10: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基本规则:(一)空圈一势一势都练成空圆圈,即是无极,即是联。故每势以转圆为主,不须断续,不须堆洼,如此做去方为合格。
(二)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三者何以能直?细分之是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倒,不扭膀,不掉胯,自然上下成直。
(三)四顺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者何以能顺?细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顺之去。腿向左去,脚亦顺之去。惟顺脚时先将脚尖撩起随势而动,切记不可抬高移动身之重点,向右顺亦然。
(四)六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五)四大节八小节;两膀、两胯为四大节,膀为梢节之根,胯为根节之根,周身活泼全赖乎此。八小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节节随膀随胯,挨次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顺随与膀胯为一。
(六)不撇、不停;每动一招,左手动,右手不动为撇,右手动左手不动亦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名曰停。犯此,无论如何锻炼劲不接连终无效用。
(七)不流水每一招到成时一顿,意贯下招,是为势断意不断。如不停顿,一混做去,谓之流水。犯此,到发劲时,因势无节制,劲无定位,必致劲无从发,此宜深戒。总括四梢:每一动作行于四梢,此为练拳之必要。有歌为证。歌曰:牙齿为骨梢,舌头为肉梢,指甲为筋梢,毛孔为气梢。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20: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就是练脊椎,节节贯穿最大的障碍就在这里。手上发烫,脊椎发热,多活十年没问题!
练拳要寻思把丹田练热,开始的时候都不听话,慢慢就听话了。 太极拳练的是立体滚动随遇平衡!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20: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就是练脊椎,节节贯穿最大的障碍就在这里。手上发烫,脊椎发热,多活十年没问题!
练拳要寻思把丹田练热,开始的时候都不听话,慢慢就听话了。 太极拳练的是立体滚动随遇平衡!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9: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9: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把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20: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握开合关系,要注意四点:
①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即逢开必合,逢合必开;
②开合相寓,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如“白鹤亮翅”定势)双臂展开而两足相合、足合而膝档开,两臂开而两手相合。而且先是两手虎口相合,最后又变作两手掌根相合。又如“初收”动作一,两手相合(上搓劲),而两肘却要棚开(为加大搓合劲)。“懒扎衣”动作三,则是上合下开,总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③掌握处处都有一个开合,例如,胸开背合,背开胸含。就是一只手中也有开合,如大小鱼际合,拇指与小指合等等;
④要讲求外形开合与丹田开合相配合,动作开合与内呼吸开合相配合,从而做到内气鼓荡,外形饱满。要求手与手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等等,而且要求有时左肘与右膝合,右肘与左膝合等等、要求把周身的劲合到一个着力点上,合到对方的,重心线上。开也是为了合,欲发劲,必先求劲合。“引进落空合即出”,就是强调一个合字。
 楼主| 发表于 2014-8-2 18: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运动的本质是螺旋缠丝运动,它要求周身一家,协调平衡,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也可称为以腰为轴的周身多元化运动。周身运动的多元化的旋转规律。换言之,在这种周身多元化旋转的螺旋缠丝运动中,要有顺逆、有开合、收放、有折叠。
             一顺一逆走螺旋,
             开合之处谓转关,
             收放吞吐太极劲,
             折叠往复生妙玄。
  “顺逆”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形式。
  缠丝劲是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的一大特色。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那么如何来定义顺逆缠呢?当代太极拳界有许多种定义法。比如:
  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依据――掌心向内为顺缠,掌心向外为逆缠;
  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手的运动方向顺时针为顺缠,反之为逆缠。
  但这些都有不甚严密之处。因为苦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顺逆缠丝的依据,那么在太极拳的招式中,有时两手既不向内也不向外的情况该如何判定呢?比如两手背在腹前相对,向下抖劲。
  若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往往手在完成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圆弧运动中,可能前半部分是掌心向外,而后半部分是掌心向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劲力,又怎么能定义同一种缠丝劲呢?
  若以手的运动是向心力还是离心力为判定依据的话,往往在太极拳中,手的一个动作,一个缠劲,前半部分为向心力而言后半部分为离心力。所以这样定义也不确切。
  迄今为止,我认为近代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先生对于顺逆缠丝的定义是合理的。
  上肢(起于稍节):
  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大指领劲,其他手指逐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起于梢节):
  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
  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而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开形式。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之精华用两个字概括,叫“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用八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由此可见“开合”二字道出了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开合”是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开后是合,合后是开,一开一合,道法自然。以腰为轴,周身外朋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射谓之开。
  就腰体运的外在形式而言,有双开、双合、左开右合、右开左合、上开下合、下开上合等。
  “开合”又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裆开三尺不为开”是指要松胯,讲胯关节的开合。“转关之处须有开合”,这个开合是指关节的拉长。经过不断的开合的训练,我们的各部分关节才有可能放松、伸展,最终点站达到周身的松柔。
  “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关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
  “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是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
  对上肢来说,顺缠为合,逆缠为开。对全身来讲,合时上肢顺缠,下肢逆缠;开时上肢逆缠,下肢亦为逆缠。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讲的是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之道和辩证哲理。就是太极拳的形体语言来讲,每一个运动中都开合存在,相互包容,互为其根。比如“六封四闭”中双手处分置于耳后,这时,双手为开,大小臂之间为合;前胸为开,后背为合;上肢为开,下肢为合……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而言,开为打击,合为引化,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实上,开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击。可能一个开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后半部分是打击。也可能一个合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打击,后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这是太极拳中开与合的更高层含意,需要认真揣摩。
  “收放”是螺旋缠丝劲的攻防形式。
  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鲜明的技击含义。威力巨大的太极拳需要有力源、路线、整合、力点。而且速度快、爆发力强,具有弹性、韧性、螺旋、穿透等特点,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简单而言就是“收放”二字。
  “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这句话具体回答了上边大部分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腰就是那个整合与分配的机关,人体各个部分关节都有自己旋转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他部位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梢节领劲,两头卷曲,通过特有的螺旋缠丝运动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层。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脚上后五趾抓地,蹬地反弹,这就是爆发力。手指领劲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间收。收了才能放。那么这个收与放的时间差是多少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个有间隙,实际上可能就没有。腰一收它就有了,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是收进来才能放,收的质量决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式也如此,卷曲越紧爆发力越强。
  “折叠”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妙用。
  折叠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极拳中的折叠就是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其法则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对方劲力到了,一个折叠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费劲。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尤其运用六个方向的混元力,对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里去,他无法应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时间。
  陈式太极拳手的运动行特点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运行为柔,落点为刚。刚就是方,方就是圆,出了圆会产生断劲。劲断了怎么办呢?应该用折叠把它接上来。运行时要走大圈,速度慢。折叠时走小圈,速度快。正因为有了折叠和发劲,才有了往复,有了快慢。在陈式太极拳中,发劲和折叠可以把运行衬托得更慢,运行可以把发劲和折叠衬托得更快,有了一种节奏感。所以说折叠是表现陈式磁棒太极拳快慢相间、轻沈兼备的主要形式。
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错误和短时间内的空白,或人为地造成对方受惊吸气。往往在对方受惊、吸气时给予一个打击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抖劲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的高级用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8: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所谓三田合一是指上、中、下三丹田成一条直线。关于三丹田的位置各说不一,通常所说上丹田在祖窍水平往里一寸,离脑门垂直往下一寸的交会区,也叫天目或玄关;中丹田叫绛宫,在两乳正中膻中穴下面一点;下丹田在气海穴与关元穴之间。本功法确定的三丹田位置是,上丹田与通常说法相同,但把会阴穴称为下丹田,把通常中、下丹田之间做为中丹田,即肚脐与命门之间的连线上靠脐一方的3/10处称之为中丹田。这三丹田成一条垂直线,就是冲脉贯通。冲脉一通全身上下的血脉皆通.血脉畅通没有障碍了,疲劳就消除了。
    这个功法的程序是:如坐姿,开始先想会阴穴,觉得头顶百会穴有刺痒之感,这时头顶百会前边的脑门就通了,有蠕动感。有了这样的感觉之后,再想肚脐往里、命门往前7/10的位置,三点往一块凑,三点成垂直状态,刹那间仿佛迷糊一下似的,待你一睁眼.就象睡醒一觉,脑子特别清醒,疲劳全部消散。一般前后十五分钟就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09: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松胯的感觉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已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通过静练和慢练,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
腰、腿、胯的练习方法
  肩开一分,胯开一寸你就是半个武术把式,胯的活动量加大也是非经过苦练苦修很不容易得来的,胯和腰的动作是密切相关联的;如腰动,势必带动胯动,尤为在前进、后腿转换运动中,以及左顾右盼过程中,化劲走化五不以腰和胯配合就此带动全身各部活动,而发劲动作必须松胯,松胯实则为沉胯,才能发劲整壮。
(一)胯两肩找两腰、两腰找两胯,就此才能稳定自己身体,转腰转胯气归丹田。敛身,外形似为肘部在做回收前提走圈运动,而实则是一胯带肘,以肘带手,随肘向下向身侧成圆回收,步随势稍收即可变为脚尖虚步点地,实腿下势,胯向下松沉蓄劲,身体先进两头,打人如亲吻,紧继点地虚步前迈,意念提顶,下颌微收,头和脚顺势进去了,自然身也进势成功,此即为手进脚落力而发出。
( 二)“腰为主宰”“腰似车轴”“刻刻留意在要隙”话字虽然寥寥几字。足以告诫学者“腰功”在太极拳里它的重要性,也就将其上升为理论探讨这个问题,在套路中或实战对敌时,势势招招尽贯穿着腰劲;可以掂量“练习太极拳如练不到腰上,就等于不知太极拳劲理”这句话的分量;没有数年纯功,不能运化着;不知怎样练,也就不会练,往往耗费几多时间也是练不出腰劲来,就而导致数年功夫要功亏一篑,这样些人虽也说得上很勤奋,练得很久却没有几多长进,只得一个花架子而亦。初学太极拳推手的人一般常常仅以上肢运动为注意点,日日夜夜仍乐忠于一招一式势上用心思,也有人虽也口口声声把腰常挂在嘴边上,可一到具体行功走架时,在推手练习时就没了腰。这种现象不止一人,从想象里也知道太极拳离不开腰劲,可一旦付诸实践即茫然不知所措,腰此时也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想用也用不上。即因平常练习太极拳对腰劲真正了解认识还步够,而经专门训练仍太少,丢失要劲并步为奇,知道道理就好办,所以得出结论。要向学好太极拳这门功夫,就要特意对腰身进行专职训练。
  只知有手而谈不上腰劲,所以不妨干脆先把手抛开,意念中,起落,伸缩,即在太极拳基本手法棚捋挤按采洌肘靠八种手法上互取动势。把意念活动着重点从手是就而转移到腰上;索性把手彻底忘却,思想里自己就不存在,这叫丢掉了手才能找得到腰,从而悟出腰劲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