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绿茶傻猫

太極源流百年爭論塵埃落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3 0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传下的是功夫而不是争吵啊!
发表于 2006-4-4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争论永远不会有结果,也没有意义
发表于 2006-4-6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创始人

我觉得实在是可笑,不能因为这些就肯定是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就这些证据就定论的话就太可笑了。

请大家查找现存最老的太极拳谱清朝的傅青云太极拳,这套拳谱是清朝的,里面的介绍很详尽,很明显是张三丰所创。

不能说史书上没有记载张三丰创立太极拳,大家就否认这一事实。毕竟中国的正史有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当时的时政。况且

一些真正的高人并不会到处吹嘘自己会武功的,而且张三丰为知名的得道真人,当然不屑于自吹自擂了。但,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古人尚且承认他的真实性。我们这相隔几百年的后人有什么资格进行否认呢。相隔甚远,离真相也就甚远了。

发表于 2006-4-13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的口上功夫可比手上高多了啊!

发表于 2006-4-13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的口上功夫可比手上高多了啊!

发表于 2006-4-13 1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传下的是功夫而不是争吵啊! 支持
发表于 2006-4-18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发表于 2006-4-24 1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原福全先生最近的“两大发现”

                          ● 李师融
     河南温县的原福全先生发表于《太极网》2005年3月18日的《偶然所得 重大发现—博爱县唐村考陈王廷创太极拳和王宗岳》(简称《两大发现》)是一篇值得商榷的源流文章。该文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为即将破灭的“陈王廷首创太极拳说”(简称“陈王廷创拳说”),以及为唐豪的伪证《王宗岳考》,找出起死回生的说法,挽救这两大谎言的破灭命运。
     当前,正是国家体育总局的课题《太极拳源流与发展研究》,即将进入研究总结,提出初步结论的阶段。为使国家的结论正确可*,对于这两大《发现》的论据及论点有必要作一下认真的检验,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为此,特作评析如下,供全社会人士共同鉴定。
      一、鉴别真伪的原则
      1、所据的史证,必须是太极门流传下来的史料,而不是依*太极门以外的其他资料,凭分析推断而提出论点。唐豪所据的《阴符枪谱·序》,就是从旧书店买来的,与太极拳源流无关的资料。将该谱著者,篡改为“山右王先生”冒充王宗岳以欺世,是一典型的伪证。
      2、源与流必须接轨,不能脱节。作为创始的太极拳,必须是指导历代后人,有多年传承实践,为后人所确认的拳术,这就是源与流的接轨。要考证真正的源头,应以历代源流史料,向古追溯而得。不能另起炉灶,自成新说,离开近代源流而作误导的“源头”。顾留馨专吹的“陈王廷创拳说”。说是太极拳由戚继光拳法继承而成,不符含太极拳的源流实践,为历代太极名师所否认,是谬误的论点。
      3、前人(1930年以前)的源流论述比后人(1930年以后)的源流论述,更为准确可*。原因是时代较接近,减少论误;其次是不受唐豪、顾留馨的误导影响,反映历史真貌。后人的源流论述,与前人所述相矛盾,应以前人的论证为据,后人的误导应该否定。
     4、物证胜于人证:物证指与源流有关的实物,如拳谱、名师家谱,墓志铭,地方志中的太极史料等。物证不受现代人为干扰较真实。人证则受权势利益的驱动,往往作出违反史实的伪证,若要对古人之论修正,必须拥有物证或古之人证为据。若无物证,全凭现代的众多人证为据,则不能否定前人之证据。
      5、确认一个结论,必须有两份同源异流的证据相印证,并相符合,方可定论。切忌仅凭单一资料,片言只语道听途说而作出不正确的结论。
      二、对“陈王廷创太极拳生功”的评析
     原先生于2005年3月到河南博爱县唐村考察,调查对象是明末李自成将领李岩(又名李信)的后人及其《李氏家谱》。由李氏第十八代的李立炳接待。接待人说:《李氏家谱》已经被考证李岩的专家借去,所能看到的是李立炳拍摄下的部分内容及抄录的部分文字。
     原先生的《两大发现》所依据的有关文字如下:
     据《李氏家谱》载:“九世公讳仲、讳信(李岩)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庭。三表兄在(该村千载寺、三圣门的)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斌,竞功成名。创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
     原先生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家谱在写到太极养生功时用“创”字,写无极功十三势通臂时用“练传”二字”。由此原先生就推论出是“陈王廷创太极拳”的证据。
     ?评析?1、据前人武式太极名家徐致一于1927年著《太极拳浅说》,在源流中有云:“三丰之后,得其真传者,始以山右王宗岳见称。王氏述三丰遗论,著《太极拳经》(即《太极拳论》)、《行功心解》等多篇,说理精妙,言简而赅。今所流传者,实宗其说,”此语亦为各派太极名家所公认。说明王宗岳拳谱是追溯源头的主要根据。从王宗岳拳谱得知,太极拳的前身名为“十三势”,即由八门(捋、挤、按、、肘、*)和“五步”(进退顾盼定),合而称之为“十三势”。这就指明:“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源头。创“十三势”之人,就是太极拳创始人。若没有“十三势”之名,没有“八门”“五步”之技法的所谓“创拳”,就不是太极拳的真源。是与后世源流接不上的误导。
      “太极养生功在太极拳史上没有提过其名,而且养生功是气功一类,不是拳术。它没有“八门”“五步”之技法,不是太极拳之源。《两大发现》一文,把它作为“陈王廷创太极拳”的证据,是牵强附会,毫无道理的。
      2、“太极养生功”的资料来源,是太极门以外的《李氏家谱》李氏的前人李岩、李仲都不是太极拳传人,所编造的养生功中冠上“太极”二字(应是纪念在“太极宫”编制,以地命名,无太极的内容),李氏的后人也不练此功,在陈家沟的文修堂、两仪堂拳械谱上,也无此功法之名。说明此功未传入陈沟,与太极拳源流毫无关系,没有史料价值,没有证据价值。
      3、太极养生功,不属创造之列。此功没有传下功理、功法及传承记录,仅仅是一个虚名,没有内容。而且在李氏、陈氏两家均已不练而淘汰了的功法。淘汰之劣品,不能与创新并提。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气功热,不少“气功大师”自其编了什么特异功能功法,但到九十年代,人民觉醒了淘汰了。这就不是“创造”。创造应该是有生命力的,能传之后世而不衰的,有价值的创新。如古之“十三势”创造后,传至现代,太极拳已风靡世界,才是真正的创造。因此,《李氏家谱》所写的“创太极养生功”,不论是前人所写,或后人所加的“创”字,都是不适当的提法。只能说是“试编”而后失传,不是创造。      4、陈王廷不是“太极养生功”的主要编制者,据家谱记载,此功是李仲、李岩和陈王廷三人集体编制的。李氏的编制者人多,应占主要功绩留,陈王廷为次要者。而且此功只在李氏家谱记有,陈氏的拳械谱、家谱、家乘都无记载。当然不属于陈王廷“创造”。唐村的现代人,为了附会陈王廷,特意编一传说,借用师父“博公武道”之名,提出三人比武,谁的武功好,命各归功于谁,有意给陈王廷有一“创太极拳”的伪证。这是很荒谬的。
     据以上所述,唐村的“太极养生功”文字记载,与“陈王廷创太极拳”没有任何关系,属于虚假信念,不值一驳。
     三、所谓“乾隆王宗岳”就是冒牌的王宗岳。
     仍将原福全先生的论据,摘录如下:
     据李立炳的介绍:“王宗岳在清朝乾隆年间,曾在唐村教过六、七年书。山西人,但何时来的,不清楚。传说,后来往洛阳方面去了。在教书期间,跟李仲的后代李鹤林(李氏第十二代,康熙六十年生)学过拳。李鹤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李鹤林生日时,王宗岳为报师恩,为老师挂匾祝寿。匾中间的四个金大字是“武元杰第”落款是“门第王宗岳”和年号。此匾斜挂在李鹤林门口,文章破四旧时,匾被取下烧了。原先生问李立炳:“知道不知道王宗岳《太极拳论》一书的事?”他回答:“不知道”。并说:“村里人只知道王宗岳在这里教书,其他的不知道。”这也难怪,李立炳是个不懂武术的人。据村支书李俊启和村会计李跃进讲:“光知道唐村过去练武的人很多。现在已几十年没有打拳了。”
      ?评析?:在太极拳史中,王宗岳只有一人,没有二人。因为王宗岳的社会特征是:山西人,太极拳理论家,有《太极拳论》等多篇经典名著传世。深为后人所尊敬,传人延绵不断,有谱可查。因为王宗岳拳谱在秘传时代,是师徒相传的衣钵物。从古至今,凡有王宗岳拳谱传到之处,必有传人宗谱记载。以上的社会特征,即使略去明朝的时代。也不会有雷同的第二人。不具备以上特征的所谓“王宗岳”必是冒名无疑。
      唐豪的《王宗岳考》把河南的枪术家王学定著《阴符枪谱》,篡改其名,为“山右王先生”冒充王宗岳。但是,这位“王先生”不懂太极拳,没有《太极拳论》等著作,也不知其师承何人,不知其有无传人,漏洞百出,早已被社会所识破,目前已声各扫地,无人相信了。
      明代王宗岳的存在,是“陈王廷创拳说”的克星。因此,坚持“陈王廷创拳说”的官方要员,必然要设法消除王宗岳的影响。有人放出舆论:“史上没有王宗岳其人”。没有王宗岳,陈王廷就可稳坐“创始人”的宝座。但是,没有王宗岳其人,又何来王宗岳的经典拳谱。正确的王宗岳拳谱,必有高人著述,不会从天而降。因此,否定王宗岳的存在,是骗不过世人的。最后的对策,还是为唐家翻案,找寻唐家所述的“山右王先生”就是王宗岳的的“证据”。
     原福先生的第二个“发现”,就是有计划的为唐豪翻案,从唐村的调查,拼凑出一个“乾隆王宗岳”,以否定明代的王宗岳。
     下面分析:明代王宗岳,与“乾隆王宗岳”孰真孰伪?
     区别其假王宗岳的办法,主要看各自的论据是否符合本文第一部分所列的几点原则。
     真的王宗岳,具有两份或以上的古人证明,并且有物证为凭;假的王宗岳,没有古人的证明,只*后人(1930年以后)的人证,并且缺乏物证。
     现在将明代王宗岳的证据列后:
     (1)据陈 于1928年农历九月所写的《辨拳论》(载《和式太极拳谱》第271项)。开头一段说:“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注汾州府汾河小王庄,于 将拳棒传予王氏,(本文按:此处之王氏,指王宗岳,王宗岳的家乡小王庄,现经济考证,在阳城县东冶镇境内。汾州府是论误)。河南温东刘村使命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指蒋发)。此事容或有之。此文证明王宗岳、蒋发均为明朝人,与赵堡太极拳的史料相符。
     (2)陈长兴约在1840年授王宗岳拳谱给杨禄禅,其中有一篇,题为《明王宗岳太极拳论》(载杨橙埔1934年着《太极拳全体用全书·附录),是陈家沟两位名师的证明,完全相符。
      (3)物证:清雍正六年(公文1728年),王柏青编著的《太极秘术》拳谱汇编小册子),内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三篇拳论,最后按年代先后为序,载有蒋发的《太极拳功》,开尽喜怀的《太极拳道》《太极拳论说》了长楚宦的《太极丹功义诠》导。证明王宗岳的拳论在雍正年代,已经传世。此时,唐豪所说的乾隆“王先生”还未出世。
      这一物证中,有王柏青的自序,落款是“愚安王柏青留示,雍正六年冬月”。古谱上还附有重印者汜水刘凤梧于民国六年(1917)的序言,说明古谱的来历,是其先祖刘桓山于咸丰十一年,为一垂危的太极拳师治病,病者威恩,在弥留时,从怀中取出该古谱,请抄出后,复归其陪葬入土。刘桓山之抄本,存于家中的《景岳全书》内。民国初,刘凤梧发现抄本,知为珍贵文献。付之术刻印行。此书由其后人赠铜川王震川先生,后赠《武当》杂志社公之于世,至今历解八年,已为社会公认,为古之证据。
     有了以上两份古人之人证及《太极秘术》之物证,都能吻合便可确认王宗岳是明代人。资料来源均取自太极门流传下来的史证,是可*的证据。
     关于乾隆时代的“王宗岳”,以唐豪的依据及原福全先生之依据,列出如下:
      (1)资料来源:都是太极门以外的资料,唐豪的依据是旧书店买来的《阴符枪谱》,原先生的依据,是博爱县唐村村人的追忆,没有物证。
      (2)唐豪、原福全所说的“乾隆王宗岳”,不懂太极拳,没有《太极拳论》等著作。也没有传人,与太极拳源流接不上轨。
      (3)原福全先生所据的村人追忆,说在李鹤林故居门前,原有一匾,是乾隆58年挂上,匾上有“武元杰第四字,并落欤为“门第王宗岳”。但匾已毁掉无存,以上所述的“门第王宗岳”之落款,无物验明。光凭现代的人证,与古人证据相矛盾,是不能承认的。就该否定。
      由以上的科学验证看,明代王宗岳是正确的,证据齐全。乾隆“王宗岳”证据十分缺乏,没有说服力,应号冒名的“王宗岳”。这一伪证,推翻不了古人所述的明代王宗岳。所以说,博爱县是唐村的考察,没有史料价值,决不是什么“重大发现”,而是欺世的舆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4 16:20:0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25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个能叫我太极或拳术,搏击的老师.本人19岁不知道能不能练.

有意者加我QQ:360886415 电话:05366365637

发表于 2006-5-3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谢谢,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