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绿茶傻猫

太極源流百年爭論塵埃落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0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看不过去回复楼上的,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1:造谣中伤的威力:本来是地方无赖嘴里笔下编撰出来的谣言,现在摇身一变已经成为陈家亲传,请看:“陈门内过去“蒋传庭”是主流;陈鑫说“陈卜创”c、陈太的源流连自己门内的人都说法不一”
2:逻辑思维:知道有记载的历史不可改变不得不承认戚继光合众家之长创拳的事实,却又来个谁先谁后的问题。。。莫非是张四丰传拳历经多代传到陈家手里,陈家又连招术带口诀传给了戚继光?可是时间问题怎么办?难道时间真的可以倒流?。。。又莫非张四丰亲传给戚继光,戚继光又传给了陈家?可是这样即使时间可以省略但是陈家的仆人蒋发又往哪摆?戚继光创拳的历史又往哪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0 14:20:41编辑过]
发表于 2006-6-4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太短 看这些一篇文章真的有点浪费时间  不如去恋拳了 知道拳是前辈造的 就行了

 

发表于 2006-6-7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三丰

    徐兆仁

19887月序于北京

《太 诀》

   

太极道的创始人为张三丰。

《三丰全集·派考记·道派》对张三丰的学术渊源作了如下的述评: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之所传亦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支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夫神仙无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孔子曰:“老子其龙乎?”言其深隐莫测也,故又称犹龙派云。
发表于 2006-6-7 1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三丰

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派。

文始一派至麻衣而传希夷,少阳一派,刘海蟾亦以丹法传希夷,两派于斯一汇。是三丰先生谓为文始派也可,谓为少阳派也亦可。特其清风高节,终与麻衣、希夷、火龙想近云。

在道教史上,麻衣道者、陈抟老祖(即希夷)、火龙先生、三丰真人都属于传奇式的人物。他们智慧卓越,签往知来,高论如泉,深不可测,不仅在超越人生的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内修实践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中有着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但正因为他们都是些传奇式的人物,所以想详细地了解其一生的经历,是十分困难的。就张三丰来说,历史上就曾经有人将他混同于主张阴阳双修的道教东派人物——张三峰。

当然,丰、峰二字同音,导致了混淆。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没有认真比较其丹法异同,以为同是道教中人,同用一套名词术语,肯定是同为一人。殊不知二者学说、理论大相径庭,实践、功夫大异其趣,根本不能混为一谈,另外,对于历史曾出现过两个张三丰的事实也同样认识模糊。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所说的张三丰,是北宋时期的武当派内家拳祖师: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以博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张三丰。三丰之术,百余年后传于陕西,而王宗(宋朝人)为著。

黄宗羲通晓文史典章,治学严谨,为一代名儒,上说自当有所本。北宋张三丰是一位内功精湛的武术大师,当今流传中外的太极拳即为其所创。而元、明之际的张三丰,却是一位著名的道士,史书对其记载也稍详于前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7 19:16:02编辑过]
发表于 2006-6-7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三丰

据《明史》记载,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为其道号,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平时不修边幅,时人称之为张邋遢。《明史》还对他的形象作了如下的勾勒:

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日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传说他能知往仆来,具有预测功能。他在宝鸡金台观修练时,曾有过“死而复活”现象,其门人认为他已修炼出阳神,上述现象只不过是神游的一种表现。张三丰曾游四川,见蜀献王。明初入武当,历襄、汉,踪迹不定,传闻四起。朱元璋在位时,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派员寻访,觅之不得。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又遣使往返,“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然后竟派大臣募集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前后费时七年,耗资百万。竣工之后,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英守时,派宦官直接掌管武当山,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遥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但“终莫测其存否也。”

可以肯定,大约在元、明时期中的一百多年间,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明代好几个皇帝对他发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明史》撰修者张延玉对这一历史事实作过一个简洁的评论,他说:

明初,周颠、张三丰之属踪迹秘幻,莫可测识,而震动天子,要非妄诞取宠者所可几,张中、袁珙,占验奇中,夫事有非常理所能拘者,浅见少闻不足道也。医与天文皆世业专官,亦本《周官》遗意。攻其术者,要必博极于古人之书而会通其理,沉思独诣,参以考验,不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当世而为后学宗。

清朝雍正初年,汪锡龄搜集有关张三丰的传世文献,辑成《张三丰先生全集》。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道教西派巨匠李涵虚对《全集》重新作了编辑加工,后收入于《道藏辑要》之中。

张三丰的传世文献表明,他在内修学说上广泛吸取了古人的精华,尤其是继承了唐宋以来三教融合的思想,认为释迦牟尼、孔子、老子所修均为“道”,而“道”的内涵就是阴阳,就是性命。天地一太极,人身亦一太极,识得天地、人身之太极,也就是得道。或许,张三丰太极道的特色就在这里。如果我们的推测不错,元明之际的张三丰很可能对北宋武术内家派所创的太极拳进行了挖掘、整理、提练、升华,将道的神髓赋予太极拳技,使太极拳成为人们走向大道的使者。这样一来,就使得历史上前后出现的两位张三丰在人们心目中重合,误认为张三丰既是一位武术大师,又是一代内丹宗匠。

张三丰毕生探索的内修理论与方法,主要汇集在这部《太极道诀》内,这些著作在当时就被人们认为是“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法”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发表于 2006-6-7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三丰

张三丰认为,由于学者资质不同,内修之法自然也分清修与双修两种。他在《玄机直讲》中着重传出清修的理论以及实际锻炼的方法体系,具体的修炼过程包括正念、胎息、河车、周天、结胎等步骤。所述语言平实,方法上乘。

我们读其“正念”一论,即知其余:

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

所论打破铅汞、乾坤、日月、鼎器等烦琐的名词比喻,虽平易如水,却直指玄机,充分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精神、原则。

《玄机直讲》中还收有注《吕祖百字碑》一文,《百字碑》中蕴集了吕洞宾的内修心法精华,“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即为其所明示。三丰所注,贵能真实、明白地揭示纯阳修真密旨。

【吕祖百字碑】

养气忘言守,

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

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

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

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

阴阳生返覆,

普化一声雷,

阴阳生返覆,

普化一声雷,

自饮长生酒,

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

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将《周易·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作为道家层次,提出内丹功夫的小三候:“积静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已为三候。”锤炼出学道的十六字法则:“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他还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大道从中字入门”,……化深奥无穷之大道于浅近言说之中。《道言浅近说》中,多精采绝伦之文,我们略举两节,以概其余: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乃可;不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

 

 

 

发表于 2006-6-7 1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三丰

【】积静累气为初候,

开关展窍为中候,

筑基炼已为三候。

无为之后,

继以有为。

有为之后,

复返无为。

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

大道从中字入门

 

发表于 2006-6-7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三丰

张三丰《大道论》穷性命之真、发佛道儒三家之理。议论纵横,如波澜激荡。沁人心脾,似酷暑寒泉。此篇可以视作三丰之学的纲领性文献,古人评之为“振聋发之洪声,经天纬地之大文”,并不为过。

张三丰往往利用词曲的形式,发明丹旨,其所作主要集中在《玄要篇》中。张三丰著名的内丹双修思想,即见于其中的《无根树》一词。张氏认为,人身精、气、神三宝是有限的,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不断地消耗,因此他向世人大声疾呼,要求尽早修炼,“莫待风波坏了舟”。为使广大成年人迈入内修正道,张氏在词中透露了“神仙栽接法”。此法玄机,举世罕闻,内中除了孕含千百年来阴阳双修的研究成果之外,还包括张三丰本人所创的无上心法。尽管三丰存有顾忌,在词中未将此法完全点破,他的一些深邃的思想,却为明清时期道教双修派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张三丰十分重视前人在修道实践上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太极长生诀》、《修道篇》中即辑入不少古人传世的精华之作,这些杰作无疑是张氏证道过程中的座右铭。与此同时,张氏又将体道过程中的创获反过来说明、充实古人之说,《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一文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张三丰在此论中指出,欲得太极拳的神髓,必先明太极妙道;而学习太极拳,则又为入道之基。
发表于 2006-7-29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岩·明末风云·太极拳源流之谜”系列之六(2)摘自2006年7月26日<大河报>
结拜兄弟共创太极十三式
 唐村《李氏家谱》记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诉说了博爱唐村李氏与温县陈家沟陈氏长达数百年的友情。
  洪武四年,洪洞县凤凰村农民李清江与妻子王氏一起来到那棵著名的大槐树下,领取了官府发给的盘缠后,他们将离开家乡,到陌生的远方讨生活。如同现在新生入学编班一样,他们和先后“报到”的几家人编在了一起。
  艰难的迁徙路上,几家人相互熟识了,他们都是厚道人,出门在外的,自然互相帮衬着些。一来二去,感情愈发深厚,以至“相舍衣食”。
  当穿越了狭窄崎岖的太行陉,来到怀庆府千载寺时,分别的时刻到了。一路的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已经让这几家人难分难舍。
  《李氏家谱》序中,这样记述那段往事:“始祖与河邑常阳村陈公讳卜、郝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讳清江、刘村蒋公讳培礼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庙拜圣结义。”这五个结拜兄弟在寺前植下两棵柏树和两棵葡萄树作为纪念,号称“二柏架葡萄”,从此年年来此聚会。
  这次偶遇联结了数百年的亲情。200多年过去了,唐村李家与常阳村陈家仍来往密切,他们世代联姻,情深谊厚。这时候两家都已经发展为大家族,由于人丁兴旺,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常阳村甚至改名为陈家沟。两村相距约50里,隔着沁河遥遥相望。陈家沟陈王廷的母亲是唐村人,陈王廷自幼常到舅家走动,与表哥李仲、表弟李信意气相投,经李信父亲、著名武术大家李春茂介绍,他们共同进入唐村外的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学拳。表兄弟三个仿效始祖、李清江、陈卜,烧香磕头成了结义兄弟,常在一起切磋武艺,共同创立了“太极养生功十三势(式)拳”,都成了名闻遐迩的武林高手。
  时光又过了300多年,世事沧桑,陈、李两家逐渐淡忘和疏远了。2002年,李立炳在西安找到失传已久的家谱,看到与陈家沟的这段情缘后,他前去拜访在西安居住的陈氏太极拳传人陈立清,这位80多岁的老人在西安武术界德高望重,她一生教授徒弟无数,却从不收一文钱。李立炳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素不相识,他来得有点儿冒昧。老人小心翼翼地翻阅了那些发黄的纸张,热情地款待了他,一句话说得他心里热乎乎的:“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2005年3月,温县体育局局长原福全先生看到本报刊发的《〈李氏家谱〉为李岩身世提出新证明末李岩是河南博爱人?》一文后,当即邀陈家沟村主任张蔚珍等人到博爱县唐村考察。回去后即写出题为《太极源流百年争论尘埃落定》的文章在网络发表,顿时引起了全国“武林”广泛的关注。而陈家沟与唐村也自此开始了新的接触。
  太极拳源流争论百年难平
  1927年,来自河南陈家沟的陈照丕在北京宣武门外立下擂台,与各路武术高手交手,一连十七天不败,轰动北京城。陈照丕遂成一代武学宗师,而太极拳因其集竞技与健身于一体的特点以及儒雅洒脱、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文化神韵,从此受到国人广泛的喜爱。
  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太极拳源流问题的争论也从此爆发,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据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程峰介绍,单创始人问题,大致就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朝代不详的王宗岳等不同说法。
  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源远流长,且广为流传,开拓创新方兴未艾,人们大多认为陈家沟就是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即是创始人。众多专家和官方经过反复论证,也认定此说。
  影响较大的还有张三丰创拳说,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中认为,太极拳传承过程为: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长兴。另一种说法与此大同小异: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王廷。
  由于门户之争,这些观点彼此相持,难决高下。即便是在陈家沟,对太极拳源流的说法也有不当之处,如陈家沟十六世陈鑫在《太极拳图·序言》中说,其始祖陈卜在洪武七年创拳,是太极拳的鼻祖。程峰引述陈家沟年代更早的碑刻资料,经过严格考证,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
  太极拳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三昧,其招式凝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样的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既包含着老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又吸收了儒家和佛教等文化的合理内容。它的创立必然有深厚的文化渊源,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博爱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让很多专家学者和“武林高手”眼前一亮,看到一种全新的关于太极拳起源的记述。
  《李氏家谱》的“李信”条目下是这样记载的:“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廷(陈王廷字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家谱“李仲”条目下,相关内容类似。
  这段家谱清晰无误地记述了一件事:陈王廷、李仲、李岩共同“创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不管从名称还是从家谱现存资料看,这应该是后来被称为“太极拳”的新拳法。
  陈家沟的家谱和传说中,没有关于陈王廷与李岩、李仲为姑表兄弟的记载,也没有三人结义创拳的记述,只是关于陈王廷考武举时,因怒考官舞弊,杀人后逃难一节,两村的家谱和传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人推测,成者为王败者寇,李岩、李仲参加了李自成起义军,李岩又被冤杀,连唐村李氏都讳言此事,修家谱的陈氏后裔避而不谈也在情理之中,似乎不能因此否定《李氏家谱》的真实性。
  《李氏家谱》中,关于李仲、陈王廷、李岩“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的记述,极其重要,它表明,太极拳渊源有自,它植根于历史悠久、三教共融、武学传统深厚的千载寺。
  “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
  陈凯歌的《无极》以及恶搞《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无极”这个词广为人知。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据说其最早见于《老子》的“复归于无极”,意思是回到最原始的无像无形的本来。
  千载寺原名无极寺,其遗址残存的《北魏僧惠造像碑》称这座古寺为“无极之乡”、“无极故里”,而残存的《三国魏徐庶生母撰碑》则有“无极养生”字样,由此有人推断,早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千载寺就是一个以“无极养生”著称的所在。但由于史料欠缺,推断还只能是一种猜测。但有碑刻资料表明,唐代前期,这里的确产生了一种“无极养生功”。其创始者,是贞观年间千载寺住持李儒,此人字道子,号十力和尚。他的名号极有意思,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赐。
  千载寺是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地方,分为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座寺庙,但它们又是一个整体,用千载寺作为统一的名号。佛祖、文王、孔子、老子在这里都被虔诚地供奉,体现出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色。
  寺中的碑刻《混元三教九流图赞》,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见解和追求:“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在千载寺发展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十力和尚,更是将三教合一作为平生目标,身体力行。清朝康熙年间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记载,大唐贞观年间,李世民赐他姓李名儒,字道子,号十力僧,这个名号本身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他一生都在宣扬“弘扬儒、释、道三教”,按照他的嘱咐,他死后举行葬礼时,“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守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真可谓“合”得彻底,“合”得死心塌地。
  十力和尚一生勤奋好学,对于三教名著无所不读,并能融会贯通。碑刻说,他是河内(今焦作一带)人,“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 》、《摄论》、《黄老》经通”。有了这种修为,十力和尚将《易经》与《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等熔于一炉,“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练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在当时武林中,十力和尚也是大大有名。
  十力和尚一生四处游历,晚年归故乡传授弟子,他对弟子要求极为严格:“三教意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皆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己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
  程峰对唐村《李氏家谱》和千载寺碑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向记者介绍说,宋代大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足见太极、无极本相通,唐僧十力和尚“创艺无极养生武功”,应该说奠定了后来“创艺”太极养生功或太极拳的基础。
  陈、李两姓分传太极养生功
  按照唐村《李氏家谱》记载,陈王廷、李岩、李仲进入千载寺,学习无极养生功的带路人,是李岩的父亲李春茂。
李春茂年轻时“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一个叫博公的武道为师,“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创十三势(式)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
  在千载寺,他学到独特的“无极养生武功”,因天资卓绝,他将十力和
  尚已创立近千年的“无极养生武功”推进了一步,形成“十三势(式)拳、剑、枪艺”,因此名声广布江湖,成为一代武学大家。他将陈王廷、李岩、李仲送进千载寺师门习拳,同时应该也将自己独创的“十三势(式)拳、剑、枪艺”传授给他们。
  李春茂对无极拳的理论研究颇为深入,他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写的《无极养生拳论》中说:“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论,无所向意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也。”同年写的《十三势行功歌》则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视神奇……”这些论述,体现了无极养生的真谛。
  有此名师悉心指点,陈王廷、李岩、李仲武艺精进自不待言,三人天资聪颖,经多年相互切磋,最终又将李春茂的“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推进一步,“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陈王廷、李岩、李仲兄弟三人星散各地。李岩被李自成冤杀,陈王廷、李仲得全天年,他们各自进一步演练太极养生功,传给自己的后代,形成了两条传播渠道。
  《民国温县志稿》写道:“至清初,(陈)王廷为县学武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心得。近今所谓太极拳,即由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独得之秘。”这段记载,应该大致说出了后来陈家沟太极拳的演变。陈家后来人才辈出,出现了诸如陈长兴、陈鑫等武术大家,将太极拳发扬光大,形成不同套路,并衍出各家太极拳。
  唐村太极拳在清朝也十分兴盛。李岩被冤杀后,李仲逃难浙江,他的五个儿子也追随其在浙江生活,长子李元钦习十三势拳剑枪法,成为一代名家,终生以传拳为业;次子李元臣精于十三势拳,先后在安徽和河南舞阳传拳,带出不少弟子;四子李元善习十三势拳剑枪法,成为武学名师,一生弟子达数千人。此后,李家又出现了李鹤林、李嘉际等太极拳名家。到了近代,陈家太极拳人才辈出,而李家逐渐势微,双方拉开了差距。
  去年3月,温县体育局局长原福全与陈家沟人前去唐村探访,偶然听到李鹤林故居大门上方曾有一块好匾,上面有四个镏金大字“武元杰第”,落款是“门弟王宗岳”。因李鹤林故居过去是大队部,唐村人对这块匾极为熟悉,可惜“文化大革命”时被烧了。
  原福全一听此话大为吃惊。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说理深透,文采飞扬,被后世奉为太极拳理论经典著作。但此人身世不为人知,甚至哪个朝代也不很清楚,在“张三丰创拳说”中,是经由此人传太极拳于陈王廷或陈长兴。如果他是唐村李家十二世李鹤林的弟子,那“张三丰创拳说”显然就站不住脚了。
  唐村人传说,王宗岳在清乾隆年间曾在唐村教过六七年书,跟李鹤林学。王宗岳是山西洪洞凤凰村人,是唐村李氏老家的人。原福全说,唐村的这种传说,与顾留馨、唐豪等考证的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教书为业的说法吻合,时间上也非常接近。
  (全文完)
  □首席记者姚伟文图
  当年,经李信父亲、著名武术大家李春茂介绍,陈王廷与表哥李仲、表弟李信共同进入唐村外的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学拳,共同创立了“太极养生功十三势(式)拳”,成为名闻遐迩的武林高手。图为无极圣源碑。
  唐村《李氏家谱》记述了李氏与温县陈家沟陈氏长达数百年的友情。图为陈氏太极拳传人陈立清在看《李氏家谱》。
发表于 2006-7-31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没意思,真没什么好说的。支持陈王廷创拳的无非两类人:1、陈家的传人;2、所谓的学院派传人。其他还有吗?

在太极拳源流的问题上,已经发展为民间与官方的博弈。一些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计伪造证据、牵强附会,压制民间的声音,但是历史永远在民间,而不是在官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