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乁小百货乁

武林轶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内家拳旧闻

河北派形意概述

    一叶叙述:形意拳自李洛能先生创始后,
有八大弟子支撑,其实真正有名的是山西的车、宋,河北的刘、郭。

    刘奇兰先生有两位名弟子李存义、张兆东,郭云深先生的传人众多,但真正
得其精髓的要算隔代弟子孙禄堂先生。至于王乡斋,只不过是从学于姐夫李豹
(郭的弟子),加之时间短暂,并不真正了解形意的真意,他所学是汇杂了形意、
八卦、太极、鹤拳、少林拳、西洋拳击的一些练法而成,谈不到什么集大成,只
是拼凑而已。

    李存义先生门下也有八大弟子,除了定兴三李外,我所知道的还有黄柏年
(其弟子张桐在陕西传拳),郝恩光(第一个去日本传拳的武术家),周明泰
(经周铁成传到河南郑州刘玉增,其形意剑法继承了刘派的精华)、马玉堂。值
得特别一提的是郝恩光先生的弟子李玉琳先生,他得到李存义、张兆东、孙禄堂
等先生的指点,加上和李景林、杨澄甫有师生之谊,艺学百家,拳剑双绝。而孙
禄堂先生门下的四朱,形意拳的功夫也极高,其中朱国福先生先求教于马玉堂,
后得孙先生指点也是融合郭刘两支精华的人物,其川中传人王树田还在传拳。上
面提到的津门张烈先生是孙存周先生的传人,存周先生同期传人祖雅宜、刘树林
的情况如何?尚待知情者告知。至于李文彬先生的师傅尚云祥先生则继承了李存
义先生晚年在山西交流的心得,创建了尚氏形意。

    张兆东先生的弟子众多,我认为在保持形意拳的原始风格上较有成就的应数
徐州的钱树樵老先生,他的弟子北京潘小杰前一阵子在中央五台讲授形意,上边
问的拆解用法,他都有讲解到,不知算不算入流?其他二代三代的弟子,如熊守
年、张广玉、鹿义,工夫都很不错。

    所以我看形意门的传统不会丢失,其精华也决不会只保留在某个人手中。而
且我一贯认为拳法的高低是受师承、资质、工夫三方面影响的,有真传还要下工
夫练才行。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田兆麟旧事


    田师生于是1890年,十三岁即被杨健侯老先生收入府中,后又奉命拜在少侯
与澄甫先生门下。因此,老师曾得到健侯老先生与少侯、澄甫两先生三人的传授,
从而在陈微明师叔所著《太极拳术》一书中即将田师列为少侯先生之弟子。

    田师天资聪颖,学拳刻苦努力,杨家之老架子和大、中、小三套架子,以及
推手、大捋、散手、刀、剑、枪、棍,还有杨家秘传之八段锦、闭身撇身捶、错
骨分筋、点穴诸技艺,田师皆得真传实授,功已臻大成。田师拳架气势磅礴,轻
灵、沉雄兼而有之,其周身均能发人,推手之引人发人,已达化境,发劲每每在
一哼一哈之间,使之刹那间有凌空失重之感。田师在家操练白蜡杆子时,一丈几
尺长的杆子能抖的像面条般柔软,距离窗子还有二三寸远,其杆头之内劲震得窗
门沙沙作有声。据闻田师用肩靠树,也能震得树叶簌簌作响。田师武功卓绝,且
略举三件事例。

    50年代初,老师在外滩公园教拳。有一广东人名叫吕飞龙,习外家拳多年,
已有点功夫,后又跟老师习太极,但总对太极将信将疑。便想在田师教拳完毕去
茶室吃茶时乘机偷打发难。通常老师练完拳或与弟子推手后,总是由一些弟子簇
拥着到茶室去。那天正巧田师有事,让弟子先走,随后一人走向茶室。吕飞龙一
看机会来了,便蹑手蹑脚走到田师身后,猛的一拳向后心打去,焉知田师身后像
长了眼晴,在吕飞龙拳头将及未及之际,忽地回身将右手由下朝前一挥,吕飞龙
便像断线风筝一样向后飞出一丈多远,重重地摔到了地上。从此,吕飞龙对太极
功夫极其信服,对田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上海杀牛公司有一工人老季,身材魁梧,
身高近二米,能扛起一百多斤肉轻松的上楼。他虽跟田师练了四五年,但还是自
恃身高力大,对太极拳不那么信服。1958年春在淮海公园与老师推手(老师逢星
期一、三、五及星期日在外滩公园教拳,星期二、四、六在淮海公园教拳)时,
突然双拳朝田师腹部猛力击去,只见田师身体微微一动,老季已向身后飞去,摔
出一丈多远,瘫坐在地上。老季还亲口告诉我一件他经历的事。那是1958年的夏
天,老季与田师推手时,竟又冒失的用双拳朝田师胸部击去,这时老季突觉身体
失重,头脑振荡,胸部发闷,顿觉昏昏然六神无主,在昏眩中只听田师说了一句
:“你不要命了!”老季定下心来一看,自己还站在田师面前,并未被打出去。

    只是胸前留下一个脚印,印在白府绸短袖衬衫上。原来田师在老季双拳前击
时,双手抓老季双腕微微向左右一采,随即用右脚朝老季胸前轻轻一印。若真的
蹬脚,老季不死也受重伤了。

    现在田师已仙逝四十年,早年所收弟子如崇寿永、董柏承、金达钟等师兄也
均先后归于道山。所幸得到田师真传,太极拳各种技艺学得最多最全的田颖嘉师
兄(田师共生三子,以二师兄技艺最精)与王成杰师兄尚健在,他们已各收了几
名弟子,正默默耕耘在太极拳这一优秀传统武术的园地上。

    今奉颖嘉师兄之命,先撰此文,一来纪念田兆麟老师诞生一百一十周年,二
来期望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庶几振兴太极有望,而不致使杨家的各种技艺失传,
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
发表于 2005-7-18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这些贴子,好象只有孙存周最厉害.
发表于 2005-8-5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发表于 2005-8-8 1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但是后人好像并没有他们说的这么厉害,是不是都失传了,还是后人把他们神化了

发表于 2005-8-9 0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失传和神化的说法不太确切,说略有退化较合理。
发表于 2005-8-9 1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是退化,是现在的人练功没从前的老师们用功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8-9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内家拳旧闻——道家太极

一、芗老是一位奇才巨子,但是
芗老如你所说,学规矩。可其脱规矩太早!为什么这么说?芗老的功夫并不是无
往不是胜的。高处不胜寒!我曾经请益过我老师,我问芗老的功夫。我老师说,
王芗斋先生的功夫并不是高到极顶了。他在天津的时候曾被韩??(对不起,我
没记住)给打败过。这些我就不细说了,有些跑题,我只是说,芗老并没有达到
武学的大乘,还有很多东西他没有,这就是他离师过早,空有聪明,只能自研而
成。但真的不得不佩服芗老的智慧和求学态度以及创新之举!可也是芗老才引得
后来很多的人肆无忌惮的编功夫,“创功夫”,所谓的练几大劲,挑几大筋……

    ……可笑啊!好似历代各门祖师都是不如他们一般!这些东西不是哪个门内
之密而少人知,而是门内根本没有。我老师曾和我偶然说过某某人的功法其实是
八卦和形意的东西,什么结构啊!瞎编!我曾说过,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可以
批判的继承,但不是批判的抛弃。有疑惑可以于体悟中再体悟。不能因自己练的,
理解的不是那么回事就说那谁谁留下的法子不对。杨澄浦先生确如你说的,少年
不勤,到父兄过世时才醒悟。他也是一个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人。杨门中人也承
认,他要是在其父在世时能下工夫,那他能赶及健侯公,可他还是没有达到那个
层次。

    这也是有智慧,无师的后果!!!当年王兰亭先生和李瑞东先生都在后来各
自的得到了其他的玄门功夫。象李先生就有道家一绝“五雷掌”。再有李派的钓
蟾功那也不是高境界的啦。在太极门里还有一个境界叫‘神修’,我不能乱说,
否则又会找来责难。我懂的不多,但很多人更是浅薄!我说这些本来是为你们好
啊!

    我记得李兆生先生好象引用过几句古语示人,其中的一句好似是“不是古籍
玄幻,是人迷幻”。我说这么多,我都违背了门规了,可能还是会有人以为我故
做高明!!!

    继祥先生说的站桩我同意,那就是妙学傻站,这才是出的自然功夫,凡是
“呼吸鼓荡”者那都是曲解了太极拳的内蕴。我每天练拳,站桩都做笔记。为了
什么?

    为了用自己的身体和体会感受先人的理法的意义。我从来不怀疑先人留下来
的东西,我不理解我只能自认是我的境界和体悟没到。有些东西,书里没有的,
我又认为那是先人没写的,那我也要琢磨。我爱先天,不喜后天。先天无形,无
迹,最不好得,但是一点也不烦琐。后天有形有迹,但终究是在气血上下工夫。
人不立大志,不能得大学!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有不行的地方我自己知道,
我也常自己琢磨自己,可我不想有人乱猜,一是没用,二是对你的功夫又有何用???

    五趾抓地,那也是自然的工夫,可以为之那的确不对,但是五趾能抓地,这
是不可否认的。是前辈们的总结。这抓地也有一妙,和挑四梢有关,和下盘通
“气”

    有关。

    二、芗老的确说的很对。这个对不是我定义的。因为那是我们犹龙派和李派
也有的,并不是我有就对,而是不谋而和,说明了武术是相通的。我老师和我说,
太极要有一摸即炸的东西;太极要练混元力,那是如老树之根千缠百绕的东西,
象钢丝床床丝的连接一样。这就是犹龙太极和李派太极的技击内蕴。我没拜识过
杨门的嫡传,我不知道他们那里是不是。可北派太极和南派太极那是真的不一样!

    我倒觉得以北派为入手,与南派交替的进行更好。我学犹龙太极就是与李派
交错的学。李派太极在开始时是北派的东西。不知道谈的是不是偏了。首先说一
声对不起,但我想,说出来也算借机会让我们共同增长学识也是好的啊!

    三、“气”在太极门里她有,但是北派和南派好象对她认识不一致。“虚灵
在中”我认为就是“气”。以意为主宰,在慢,送当中,练者也不用提气,深呼
深吸,那久了也会感到手臂是沉实的,有一种不是力的东西。不是力是什么?反
正不是神仙一类的虚幻,她就是太极的“气”。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也反对。这
主要还是受了很多年的这个气的定义的名相的阻挠。要是把太极的“气”单独的
理解,那就能够渐渐的明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而还要“在意不在气”的
理论了。无为无不为。这是唯物的啊!我的老师对我说过一次“全体透空”的境
界的理。他说那是身内的“气”和大自然的“气”混为一体了。我分析那就是羽
化的前身阶段,这我在《犹龙派太极拳内涵初探》(可能是《武当》第四期里刊
出的)一文中已经提及过。我觉得芗老可能太过于在身相上太用功了!如果他要
是再有一位道家的老师,那我可以肯定,那真的会成为一代宗匠。可惜仍是无师
之痛。

    四、太极真练,那是真苦!!!我腿也疼,但不疼不出功夫啊!我还会打班
侯拳的一些散式,那运动量也很大。我也是从这上面体会出不练北派,难学南派
的道理。班侯拳的发劲是丹田催动一股劲,脚蹬腿送上脊背一股劲,两臂弹抖又
是一股劲,三个劲要发顺了,的确是很干脆和舒坦。但是也练着练也累。我思索
杨班侯先生当年是文功不够,武用已及,练的是杨式传抄老谱中太极三乘解下乘
的东西。因此他没能达到杨禄缠先生和杨健侯先生的另一种境界。本来由武入道
是太极的一部分,可能是班侯先生喜武不喜文,练的过了也为可知。这我们权当
自由的讨论,我也上相对的分析,如果有人能说清楚,那是补了我的认识的不足,
我很高兴,真的:)文不是文化,而是内里修养的“精”,在“三乘解”中叫体
育。我还认为太极得到技艺而费尽精力,那只是以后天养后天,和现代的竞技体
育应该道理是一个。我们门里好象没有那些,都是练先天的东西。李派太极是有
外法的,很系统,可人家也是后天和先天结合呀!我入犹龙门时间不长,大家也
许不会相信,我只见过我老师两面。我学的那些还不及老师的百分之一呢!但已
经很是受用了。我以前没有老师练的相片过几天传上来,大家可以指点。因此,
我是知道一个几百年的门派他是有很深的系统的。

    内家拳旧闻四十七——柳印虎sjm 叙述:柳印虎,河北故城人。曾习形意、
八卦多年,在首届国术国考上获中等。不久即与胡凤山、曹晏海一起拜在孙老门
下。柳身体矮胖,尤喜太极拳术并得孙氏八卦剑之传。柳从孙老学习数月后,即
有长足进阶。一次,柳与中央国术馆的少林门科长马裕甫公开比剑。马裕甫是首
届国术国考最优等获得者,功夫颇硬。比试时,双方都用竹剑,且都带上头盔、
护具,头盔配有用钢丝制成的面罩。一交手,柳印虎剑随身变,其剑法、劲势均
占上风,马裕甫难以招架。交手未几,马裕甫已身中数剑,不觉恼羞成怒,遂弃
手中之剑,一手攥住柳刺来的竹剑,另一手去揪柳印虎的面具,欲将柳掼倒在地,
双方纠缠恶斗一团。杨松山见状,急忙上去劝解,将两人分开,遂比试作罢,然
高低已分,从此柳印虎善剑,为同人所识。

    柳笃于太极拳,为了潜心研究,心无旁鹜,未参加浙江和上海的国术大赛。

    柳从孙老习太极三年,是同期弟子中对孙氏太极拳学得最专的一个,故颇有
心得。

    有人问:"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是否就是要用意识打人?" 柳认为既是
也不是。言其是,盖不仅太极拳,任何一种拳练到高深处,都是意气形之统一,
意到、气至、形随、劲发。言其不是,盖修习太极拳时,所谓用意不用力,不是
指上述那个意思,而是指要用意随彼、调身于己。用意随彼,目的是调己之身,
以使彼劲走空或失中,同时使已劲合机、中整。并非是用意主动打彼,而是据彼
意,调整好自己,彼不失中,我亦无意打彼,而是接定彼劲与彼洽合,不即不离。
彼若失中,而我中整,则接入彼劲,用其所失,僵则用其僵,偏则用其偏,滞则
用其滞,彼重去之则急,彼轻去之则缓也,此方为太极拳之用意不用力也。故练
习太极推手,其要并非是将彼推倒,如此,则与摔跤无异矣。练太极推手,其要
全在于知彼意、调己身,使二者协调如一而己。一旦练之有成,则与彼一搭手,
即能知彼有何不顺,一问一应,即刻为我所用。若彼技高于我,一搭手,顿觉彼
四下皆空,便知自己暴露于彼无遗矣。若功夫相当或相差不远,摸着彼劲并非全
空,而是若有若无,于是需倍加谨慎全神贯注于彼,以洽合彼意,此乃是太极推
手之意义也,所谓" 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

    又有人问:" 摔跤与推手有何不同?" 柳印虎说:" 摔跤是无论使用何法,
以将人摔倒为能事,求的是个胜负结果。而推手不过是个修习听彼劲、调己身之
方法,求的是个作用道理,故意义不同。但摔跤至上乘,同样是以巧胜人,以听
劲调身为妙。而推手有成,也同样能摔得人出。故而,初,两者手段不同,理法
似异,至上乘则相通。然虽曰相通,其异犹存,摔跤总是主动欺身,而推手总要
劲随彼意。高低成败存乎于当事者,与修习何种技术无关。令人多推崇太极推手,
盖此能健养身性,渐悟天道,且致雅精密,引人入理,非唯技击术耳。若以为推
手乃跌入之捷径,则必自误其身矣。如馆中之马承智、袁伟,皆以善跤称著,当
今海内善太极者,除禄堂夫子外,何人能胜之?以马兄之体魄,即使所用不在道
理,我亦难胜,所谓功大不讲理也。而太极推手,非求功大力伟以跌扑对手为能
事,乃是研究互相作用之道理耳,故要只用其意不用其力,亦无撕搂顶抱之用耳。

    "

    柳印虎除随孙老习太极拳外,与孙存周、孙振岱、陈健侯等亦多有交流,论
及推手入径之法时,柳印虎说:" 与孙夫子推手时,浑然不觉其法,只觉自身气
血随夫子之意,时而自耳侧直冲而上似欲冲出头顶,时而又直落而下身体如坠深
渊,自己全然无法把持,用意也罢、用力也罢,皆无助于事,身体似已不属于自
己。此为禄堂夫子之推手,乃造极之用也,然绝非常人所能企及。至若寻常之推
手,以余之经验,不过随彼调身而己。" 随彼之要,一曰敷,二曰穿,三曰摧。

    敷者,盖也,无论彼如何变化,我总要通过彼之来劲掌握彼之重心,使彼之
重心变化不离我手。若一旦彼之重心脱出我手,我即陷于被动也。穿者,串彼之
身也。

    摧者,重心顺彼劲瞬间平动也。随彼劲,并非全随彼劲,若全随彼意,则必
被彼放出矣。随彼劲,要敷彼身、串彼中、摧彼根。比如,若彼之重心前动,我
之劲随亦彼向前,然要串其重心,向其前足尖前一寸至三寸之地面处走劲。走劲
之瞬有如用线串住其重心顺其向前之势往此处接。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劲及
时转换重心,则必前栽,至若是一寸,还是三寸,则视当时情势而定。然而,向
前最多不可超出三寸,否则极易被彼借势进肘或反夺我中。少亦不能少于一寸,
否则,彼若脚趾有力,则仍不至前栽。在此范围之内,彼进,则必栽。撑,则无
支点,亦必栽。彼唯有抢先转换重心。若转换不及,我劲顺之一摧,彼心栽无疑。
若彼重心后动,我之劲虽顺其意向后,但我之意要串住其重心,并向其后足跟外
沿至其后三寸之地面处走按劲。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中,则其重心必转换不
及,我略往前一摧其根,敷必后跌矣,所胃走劲不出三寸。敷、穿、摧言之为三,
用之只在一践一裹之中。总之,推手第一要知彼之重心,然后需知如何随彼而动,
该往何处走劲。同时要使自己之重心不为人知。一旦重心被人串上,则必陷于被
动矣。

    " 调身之要,一曰整,二曰顺,三曰进。整,即整劲也,身体无论怎样变化
调整,总要寓以整劲而不失。顺,通顺也,即重心转换圆活无方、劲势变化通达
无碍。我顺,则我易知彼之重心而不为彼所知。彼顺,则彼知我知。若要' 人不
知我,我独知人' ,需要‘顺’字上下功夫。修习之道可从走架、推手中求之。

    进,对进也。如彼劲左来,我重心潜换于右,左随彼,而右进。彼劲右来,
我重心潜换于左,右随彼,而左进。彼击我上,我重心下潜,上随下进。彼击我
下,我重心侧转(不可上浮),下随上进。总要随化随进,二者同步。进即是化,
化即是进也。二者不可分也。进则要进彼之中,串彼之重心也。"

    时有人论拳曰:" 形意刚,太极柔,柔能克刚,故太极比形意高妙也。" 柳
印虎闻之,颇不以为然。柳说:" 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
可得之。整刚难求,若无真人传授内外合一之妙,怕是终生未可得也。形意初成
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何以判之不如太极耶?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
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也,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其基也。以余
之见闻,能得到整至纯者鲜,能由至纯刚整而入真柔者更代不数人,侪辈中仅见
振川、振岱二兄能臻此境。曾则兄亦近于此。伪柔者,无刚整之劲也。因无刚整
之劲,与人较量时,不得不靠技巧变化也。虽变,然其不整。虽巧,然其不通。

    人一旦逼人,即刻散溃或以拙劲缠抱也。此等伪柔安能克真刚乎?当今习太
极拳者多犯此病也。近年数次大赛,专习太极者皆一触即败,即源于此病。而振
川、振岱、曾则诸师兄及郝月如、杨澄甫诸先生所以能不畏彼刚,盖其自身本有
刚整之劲耳。故唯真柔方能克刚,盖此乃寓刚之柔也。"

    柳印虎又说:" 刚柔互济可生奇劲。如震抖之劲,即顺、截二劲合一所生。

    振岱兄于此劲甚妙。他震你头,你即头昏眼黑。他震你胸,你即心颤血乱。
他震你周身,你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劲,第一,自身整劲出得要快。第二,对彼
之劲听得要灵。第三,认彼骨缝认得要切。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
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欲震其头,先要顺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
椎骨缝处走。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劲打不到彼脊椎骨缝处,震劲
不生。总之,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般。然
此震劲不可劝用,盖此劲伤人深矣。若施以重手,可使彼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
彼中枢神经,彼即废矣。慎乎之。"

    1932年起,柳印虎在镇江开始传授太极拳,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在教拳中,
柳教学互长。期商,尤与孙振岱过从较密,所得颇多。时江南太极拳名家陈微明、
武汇川、叶大密、陈绩甫、吴兆基等闻柳名,曾先后与柳进行交流,皆盛赞柳技。

    那时,太极拳家们交流,都是为研究个道理,并非是为了分出我高你低。故
或进或退,或你把他放出,或他又把你打出,都很自然,很少有红脸的。打的人
并未觉着自己就比对方高,被打的人亦未觉着自己如何丢面子。常常打的人某一
手走得漂亮,被打的人跟着一起欣赏。更有,打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这一手到底是
怎么用的,要求被打的人再挨一次,以找出刚才那个劲的走法,被打的人一般也
不拒绝,故研究气氛较浓。以后柳印虎去杭州时又与黄元秀进行过交流,给黄元
秀留下较深印象。解放后,谈及柳印虎时,黄元秀曾与人说:" 习太极拳者众,
然多以健身养性为旨。能得其妙用者,屈指可数。柳印虎后来居上,可入此列。

发表于 2005-8-24 2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5-8-29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对缠丝劲不懂就不要胡说八道!!!洪老爷子已经不在了,你不要造谣生事!!!我是洪均生的徒孙,欢迎你到常州来踢我的场子,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缠丝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