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6 13: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武术的关键要素:
宁用膀打一寸;
不用脚踹一尺。
臂膀打寸劲;
腿脚管吃位。

传武没有高腿;
起腿半边空。
下盘管占位;
中盘为主宰;
上盘是进攻。

武术源于古战场;
成千上万人;
这种场面;
起腿,意味着爬下;
再也不起来了。
先要保证不倒;
才有活下来的可能。

腿的支撑和平衡;
尤为重要!
起脚攻击,不是不行;
看在什么场合。
既然以臂膀攻击为主;
腿的吃空儿;
卡位就必须很讲究,且到位。

前人用词笼统;
有时也让人误会。
比如:
手是两扇门;
全凭脚打人。
不明白的,
以为是全靠腿脚进攻;
其实会错了意。
靠谱解释是:
腿脚吃空卡位;
手臂破膛而入。
这是传武技击风格;
充分利用了杠杆和抛物力;
是经典物理学原理。

寸劲,短距离发力经典之作;
以前传武有一门功夫叫,铁指寸劲。
要求距离一寸,突然发力;
要有强大整劲做后盾;
才可以实现。
这么短的距离;
抡劲和摆劲;
已派不上用场;
对于膀的作用;
就非常关注。
膀,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
发短力,腰贯肩;
肩追膀,膀催肘,肘钉手;
一气贯通。
丹田一沉,瞬间提振;
打出一个寸劲。
看似拳打一寸;
实则膀打一寸。
没有后面催;
前头就没力。
这就是拳术的根节催!

起脚很容易被逮住:
脚的最大价值;
不在于踢扫踹;
而是吃空卡位。
一个纵步,一贴身;
就脸对脸了;
几根眉毛,都数的清楚。
一下贴死你,抬不起手;
迈不开腿,这就困上了;
装进笼子了。
不用腿踹一尺;
腿可以迈一尺占位;
不高抬腿攻击。

武术腿脚部训练有很多;
大多是腿法和步法。
怎么进去贴身近战;
是传武根本所在。
即没腿,也没膀;
是不可能赢的。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
不是拳;
是人和训练方式。

习武之人必由之路;
内功成就的关键~挂物!
挂物,站桩的生理现象。
通过站桩:
感到两臂;
及身体挂上了东西,叫挂物。

物是什么?
物就是东西,也叫功。
挂物即是上功。
初练无,最初一站,没有。
说一个人,没挂物;
就是身上没东西,白的。
功夫时间短;
挂不上物。

练不对路,差之千里。
为什么练拳,也叫练架子:
出来的东西;
要挂在架子上;
古人比喻贴切。

久练,如土地出秧苗;
攀上了架子;
枝繁叶茂;
长出果实;
直到硕果累累。

习惯了的架子;
得心应手;
身体呈惯性反应;
功夫深了;
甚至想想,都会长功;
也就没有架子了;
这就是练出了意;
真正的意:
可修炼身体。
不是空想,空想没用。

挂物,就是出东西。
体感如何?
开始来的,一般都是沉劲;
两膀沉沉的;
又粗又涨,心潮澎湃;
不想放下来。
气血贯通周身;
体内液压变大。

第二来的,是体密。
自己一摸;
也没怎么用劲;
可浑身都是硬的,特别整;
如钢板一样;
就是体密上身。
气血充盈,改善肉质;
废物消耗殆尽;
从新长肉,这就是体密。

什么功夫最厉害;
就是新陈代谢。
人怎么衰老的?
新陈代谢衰退了。
为什么?
元气不足,机能退化。
挂物,就是培元固本。
其后来的,是浑身剧颤;
这种现象,也叫腾膜。
控制不住,抖的厉害;
甚至牙打颤;
这时就要轻扣齿。
这是站桩的关隘;
放松不管它;
坚持不动摇。
这是能量由筋往骨子力走的现象。
开始,越练越壮实;
后来,逐渐气敛入骨;
人会变得精悍,很瘦;
但精神矍铄,身如野兽。

混元,为天地。
混元一气,才是周身一家。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练拳不对路,必有大损耗。
损耗使身体亏空;
吃什么药都不好;
而且吃的越好;
中毒越深。
因为没了元气,消化不了;
食物堆积变质;
这是人体熵性原理。
精神会一落千丈;
毒气熏蒸;
这是没能量造成的。
人体是个过滤器;
留下好的,排除废的。

练拳求内功,有内功;
就能燃烧。
行拳和站桩;
一个动中静;
一个静中动。
都是改造内环境;
体内有改善;
才是真的改善。

练拳,不能无物;
要先有,而后求化。
平心静气;
借自然之力调整;
经年累月;
终能浑然天成。

正所谓:
阴阳造化一气中;
一朝挂物功自成;
不要千军与万马;
但求明早日头红。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4: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武术的核心:
就是开发人体的“先天功能” !
形意,八卦,太极包括所有内家拳在内;
不论是拳架还是桩功;
只有形式上的不同;
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目的都是在开发人体的先天功能。
并使之与后天形体合二为一。
在练法上;
无论是行拳架还是练站桩;
虽然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姿势去修炼。
但是在上中下三盘之中;
我们还是应该以高式作为最基础
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课目勤加练习。
因为只有在最自然的姿势状态下;
我们才有可能做到身心
两个方面的放松。
而只有在身心两个方面
都得到放松了之后;
我们才有望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
中盘和下盘是先天功能在
人体内部充分发挥
使后天形质得到
明显改善的一种外形体现。
而现在的练习者
大都把事情本末倒置。
把原有的内功修练
变成了力量性训练。
以至于把肌肉练锝僵硬;
关节造成异常的比比皆是。
身体素质好的也只不过是
增长了些力量而已。
说到传统武术的内劲;
有很多拳友多次提到气沉丹田的问题。
所谓气沉丹田是人体的生理机能
得到充分改良之后的一种特征。
当先天功能在习练者的身体内部被启动之后;
其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
全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身体从后天状态
逐步向先天状态过度。
其身体特征表现为形体柔软;
呼吸由原先的胸式呼吸
漫漫下降成腹式呼吸。
由粗重逐渐变得匀细深长。
头脑中的杂念也越来越细微。
所以说先天功法
在人体生理的改造上一步有一步的证实。
而我们却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
获得的身体变化特征;
用后天的思维方式
变成了一种有为的运动方法。
在现实中;
这种情形不胜枚举。

看形意拳的明暗劲。
所谓明劲:
是习练者在先天功能的作用下;
使身体达到节节贯通;
节节贯穿的状态之后;
在平日练习或技击当中
在形体上浑然而生的一种整脆之力。
常会给人一种其锋锐可当之的感觉。
而后人却误认为此劲
一定要使劲才能练成。
假如真那样做的话
即使你苦练一辈子也是白费功夫。
所谓暗劲:
是指先天功能
使后天形质进一步发生变化;
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
使先天功能由习练者的
形体本身扩充到形体之外;
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相互融合。
所以习练者在平日的练习或是在技击当中;
其形体上表现得好似轻描淡写;
给人一种毫不经意之感。

现在传统功夫已几乎成为绝学。
造成这种现状最重要的原因无外乎有三种:
语言,文字和童子功的问题。
因为前辈们的心得体会
全部来自于先天功能。
而语言和文字都是后天所为。
所以当老师的倘若在
这两个方面尺度把握不好的话;
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
况且做学生的在对先天功能
没有切身体会之前;
全都习惯于用后天的思维模式
去理解老师说的话。
这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这种功夫并不意味着
真的象古语所说的那样圣人之道不可传。
关键是要看当老师的怎麽教。
过去的老师一般都很严厉。
学生练的不对不是打就是骂;
而且一开始决不给你讲其中的道理;
只是叫你按他说的去练。
练的不对他自然会告诉你;
当学生的从不敢多问;
其实这才是高明的老师。
因为他知道说了你也理解不了;
不但没帮助反而会害了你。
当学生的只要能按老师的要求
认认真真的去练就行了。
但是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
就是过去凡属武术名家
在学艺途中都有两个基本相同的特点。
一是童子功;
二是都有明师指点。
所以大都不会走冤枉路;
等功夫上身之后
拳理也就自然明白了。

现在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很多习武之人大都是半路出家;
而这些人在很多方面
缺乏练武所必备的条件。
尤其是在身体条件上与
学龄前的孩子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
这一点在教学的重要环节的难度上的加大。

大筋是指一条肌肉的两端
附着在骨骼上的那一部分;
骨骼与骨骼之间是靠白韧带与黄韧带相连接的。
关节的中间是软组织;
软组织中有组织液。
它能在人体受到重力时起到缓冲作用。
而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束的外围有一层筋膜;
学名叫结缔组织。
这种结缔组织把若干肌肉束组成的肌肉群
也包裹着并同时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
全部连接在一起。

传统武术中讲的筋膜腾起说:
是针对结缔组织通过良好锻炼之后所达到状态;
它本身是有弹性的。
而人体在后天当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都会导致这些人体的组织结构
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过去的武行中
有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说法。
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
因为手持肩扛对人体脊柱的影响最大;
人在三岁之前脊柱与盆腔
还没有完全长合在一起;
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走起路来
晃晃悠悠总是爱摔跟头。
在这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
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
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
这一段为人体的中节。
在人体的上中下三节当中;
中节的锻炼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修习过程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习拳者中节必须要打开;
这一段被贯通之后
当人体在做原地旋转时;
整条脊柱与盆腔还有两跨
是分别转动的。

而现在练武术的朋友
从腰到尾闾这一部分的
脊椎骨与盆腔都是闭合在一起的。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因为只有在这一段被完全打开之后;
习拳者在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
才能做到上下相连;
手足相顾,内外如一。
所发之力才能均整;
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

否则,我们只能是去和对手
比拼力量,速度,耐力还有技巧;
从而落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模式;
与中国传统武术完全背道而驰。

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的时候
就跟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
尤其象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
世人还误以为是驼背;
其实这正是传统武术中要求
习练者所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
而溜肩圆背则是一种最佳状态;
它是先天功能在
人体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在拳谱中有龙蹲虎坐;
鹰眼猿神,鸡腿蛇身的说法。
对于这些老话大家千万不可忽视;
不能只当作是一种形象上的比喻。
而现在的练习者
大都只是一味的从外形上去模仿。
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武术
在体用这两个方面的实质与作用。
这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
真正的传统功夫告诉我们:
只有通过人的本体即先天功能的发挥;
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改善;
直至在实际当中发挥出这些动物的特性;
而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习武者所应追求的。

在人体的所有关节当中
尾闾这一节是最难打开的;
当尾闾被打开之后
其他关节均已被打开。
在这种状态下尾闾与两跨
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万向轴。
各项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转换。
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中
把两跨与尾闾称为一身之根节。
当习练者达到了这一层次;
就可以在接手或技击当中;
在身形不动或微动的状态下
使对方的力量通过与我的肢体接触
而使其化为乌有。
比如当对方用力推住我的双臂或前胸时;
对方的力量会自然而然的沿着
我的脊椎产生快速移动;
由脊椎骨的自行传导
下降至尾闾而使其落空。
在此同时,
我的力却由脚根起经腿和腰
传送到接触点作用在对方身上。
这在传统武术中叫分阴阳。
在这种生理条件作用下;
不管对方有多用力;
我的身体却始终保持在松弛的状态。
对方推不动并不是因为我在用力抵抗;
而是由于我的身体在做自然性的传导。
这正是传统武术中
无力之力的道理所在。
在一般情况下;
对方越是推不动就越会用力;
而越是用力身体就会越僵。
直至想撤回来都不容易。
就好象是我把对方给粘在了身上。
这时候对方的感觉就好象是推到了墙上;
从脚底下有一种被棚起来的感觉。
因为对方的力根本没有作用在我身上;
而是随着自然性传导全部回到了他自己身上。
在这种状态下对方越是用力
脚底下就越是站不稳。
因为对方的重心已被他自己
所发的力给破坏了。
所以脚下失去了平衡;
这就是棚劲。
而棚劲的产生
正是由于自身阴阳的自动运动。
功夫到了这个层次的习练者
无所谓推人和被人推;
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因为这种自身阴阳的转换或
称之为攻防上的变化
已完全脱离了外形的招数和技巧。
这时候的习拳者在技击当中
已不必左躲右闪的去逃避对方的拳脚;
或是在你来我往当中被动的去忙于招架。
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靠近对方;
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去攻击对方的中线。
几乎不给对方留第二次出拳的机会。

拳架的拳理拳法应该是:
起如箭,落如风;
追风赶月不放松。
起如风,落如箭;
打倒还嫌慢;
足打七分,手打三;
五形四梢要合全;
气连心意随时用;
硬打硬进无遮拦。
到了这个程度;
习拳者才能在技击当中体现出传统武术的味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17: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0-7-22 15:18 编辑

盘练拳架;意劲同源。
意即是劲;
劲即是意。
领起大椎;
目光悠远;
心照着周身;
用意走个圈儿;
环绕缓慢举动;
慢慢活动开。

起手从心而过;
落手线路清晰;
意就是脑波。
脑子没杂念;
心中了了;
才是用意不用力;

太极这种拳;
主修内功。
内功有二:
一是内腔劲;
锻炼内运动。
二是神意运动;
修练神经系统。

正念纯意;
启发神经正能量。
杂念乱心;
诱发神经负能;
使人瘫软迷颓;
又或戾气布身。

意,就是神经动能;
神经里跑得是生物电。

我们讲慢练:
以意催形;
就是修练神经动能。
距离神经最近的是;
筋膜。

功劲都是这样;
讲究寻筋走窍。
练颤练抖;
在短时间内;
寸许之间;
培养快速意导神经能力。

太极劲忌讳不走心;
不由分说,一通乱造;
昏天黑地,反倒毁了宝贵神经;
徒耗能量。

运劲把握四个字:
有的放矢。
功架精确到位;
转关点点度过;
这是必修功课。
慢工细活;
文火炖汤。

僵硬或浮软;
使意识迟钝;
神经麻木不灵。

无过不及;
处处有度。
抻是细拽;
撑活关节;
恰到好处刺激筋肌;
合理调试强度;
这是长久之道。


提神醒脑,绵沉干净,爽朗通融;
这是意与劲契合了;
这个状态就是我们盘练拳架时要的咯!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15: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逢转必沉”和“逢沉必领”:
逢转必沉是分虚实的一个具体方法。
"转"是指步法转换;腰胯的带脉旋转。
"沉"是坐胯之意。
向左转沉左胯;
向右转沉右胯。
简单明了! 松沉蓄劲;
这是太极拳盘练的主要元素之一。

"逢转必沉"; 腰胯要沉着转。
手要偏沉则随。虚脚要乘沉而出。
合中必沉;
终点必沉;
欲开必沉;

前弓要沉;
后坐要沉;
势势松沉。

关于"沉"的概念;
从字面上讲:
主要指物体"在水里往下落"的意思;
与"浮"相对。
"沉"在太极拳中;
就是领住大椎,提肛;
松胯圆档后的坐沉;
形成脊柱上下对拉的合劲。
这也是盘练拳架必须的竖劲。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16: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拳起的时候,身体要落;
拳落的时候,身体要起;
这个是起落:
这样的起落是无穷尽的;
而拳起身起;
表面上看;
是把脚上的劲蹬到手上了;
但是你这个力发的过火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发力;
然后蓄力;
再发力的过程;

而拳起身落:
拳落身起的起落;
实际上你发力的同时,就蓄了力;
可以发力发力再发力;
是真正的炸力无断续。

内家最讲究的就是吐纳,寸劲;
出处轻灵,出击精准;

要打准点用长劲不太容易做到;
长劲猛但卤钝;
要打一个面可以;
要打一个定点比较难控制。

而寸劲讲究一个松字;
在到达目标点前一瞬间才紧绷筋骨;
打完又立刻将筋肉松弛;
以待机再度张弓疾射。

我的拳架就是:
落点螺旋把劲添;
这里就是命门一拎;
如同扳机一扣就松开;
子弹出膛螺旋前进一般。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14: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味的运动;
经常练拳的人会有一种舒服感觉;
精神焕发的感觉。
轻松柔和、连贯均匀;
圆活自然、协调完整。
一步步的,从有到无;
从无到有,反反复复;
就换了体质;
长了功夫。

太极拳又具有养生保健功能;
其奥秘在于"一动无有不动"的身体活动;
从而就形成了太极拳,
能给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
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
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
有效地起到养生保健;
延缓衰老的作用。

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
最终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
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16: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体会行拳中的
点,中轴,圆,螺旋,球体。
心静了:
才能听见自己的声音;
才能觉知内气的流行。
才能体会脚落地无声;
呼吸无声,骨节有声。
才能照见万物的实性。
才能绝相觉明,万象归根。

不甘放下的,
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
意,气,劲,形,神;
都是有为始无为终。
汲汲追逐的意气劲形神;
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

我们需要的是心理的虚静;
生理的康健。
停下来,笑看风云;
坐下来,静赏花开;
沉下来,沉静如海;
定下来,静观自在;

在内内气流行;
在外身形安舒。
心静则清,心定则恒。
心境平静无阑;
万物自然得映;

心灵静极而定;
刹那便是永恒。

意如春风,气如春水,神如天空。
意行气动,气动神明。
意气风发,浩浩荡荡;
如宇宙俱动,精细到无微不至
大到整个人体乃至全部宇宙。
小到人体的细胞;
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由点动到全动。
空气摩荡;
重量旋荡;
肌肤鼓荡;
内劲鼓荡;

下如羽毛飘荡:
气沉丹田,虚灵顶劲。

体会顺重量,涡流体感。
是体会外动促内气的方法。

体悟顺遂呼吸;
吸合呼开的气感。
体会内外俱动的方法。

体悟虚实变化似水流。
气遍周身不稍滞的气劲感。

体悟以气运身的气球感。

体悟运劲如抽丝;
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
身体左右渐开线的螺旋劲感。

  体会全身如气球撑开的浑元掤劲感。

   体会由丹田点动
到全动的一动无有不动的气劲感。

   体悟圆球的气感;
体知全身无数隐形圆势感。
包含肩气圈,腰气圈,胯气圈。
脚手气圈;
肘膝气圈。

体会五弓合一的完整一气的劲感。

   体悟气是在放松中的体液(血液)流动感;
隐含身体中质能信。
气血畅通的流动感。

   体会行拳中节节贯串。
螺旋盘旋的节节联动意气劲感:
太极的劲是劲感;
是内在流动的劲;
绝无直劲;
不用生硬力,多余力;
太极劲是八面支撑的平衡能量感。
是有意无意,有知无知;
有觉无觉,有欲无欲;
有为无为的混元一气之劲。
灵劲原来是琉璃的球体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16: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有总则,
松旋万势起。

太极有四合,
心理生理合,
拳理天理合,
拳理地理合,
推手人我合。

太极如扯钻,
上肢如钻绳,
脊柱如钻杆,
两脚似钻头,
两胯似轴承,
尾闾要中正。

太极三平衡,
细胞质平衡,
细胞能平衡,
信息场平衡。

太极三能态,
坚刚即固态,
轻柔即液态,
虚灵即汽态。

太极有五弓
五弓合三球,
两腿如立轮,
两肢如卧轮。
身躯如气球。
气球有三圈,
肩腰胯气圈,
球中有中轴。
上下一条线,
百会丹田会阴是轴线。
丹田在球心。
四肢似被动,
腰脊是主宰,
意气是君主。

骨肉是大臣。
在意随重流,
在内随气行,
在神随势行,
在行自螺旋。

心知如明镜,
身觉似流水。
往来如日月,
鼓荡如江河。

平衡天地柱,
协调如导体。
盘旋如涡流,
精神如灵猫。
轻灵似涨潮,
沉着似落潮。

沉劲要持久,
顶劲要不断。
蓄劲似开弓,
发劲似放箭。

劲道两螺旋,
胆豪如猛虎,
疾速似惊雷,
完整如钢球。

传动如链行,
身形似气球,
气动似流水。
轻功似平衡。
柔功似流水。
刚固如山岳。

空功纳万频。
心功容万境。
万境感遂通。
轻灵似风行,
灵捷似鹰行。
一觉便知行。

轻沉如称秤。
运劲走螺旋,
知热似暖阳,
脊动身骨行,
力发骨架传,
功为质能信。

筋长在全身,
全身如一筋。
圆活如车轴,
吸收如雷达,
发放如激光。
神气似波荡。
浩然大气场,
浑元一气球。
沧茫如天地,
浩瀚如宇宙。
 楼主| 发表于 2020-7-7 15: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的杨锦富 15:47:59
浅析太极拳对拉拔长的“对称劲”:
“对称劲”有如一个充气的球体;
从相对静止的球心
向球体表面任何一点均衡的形成了膨胀力;
通过球心的任何一个直径的
两端都是对称的力。
这诸多的膨胀力;
凝聚在中间的虚无的球心;
这就是“中心点”;
也就是这个球体内力的平衡点。

一个练太极拳的人就应该
把自己练成一个球体;
以丹田为球心;
形成膨胀力;
这个膨胀力的两端
是对拉着的或是对吸着的对称的力;
这就是“对称劲”。
动则生阳;
静则生阴;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太极拳的每势无不存在阴阳;
无不存在“互为其根”的“对称劲”;
这就是太极拳之本然。

南京的杨锦富 15:49:19
“对称劲”是盘练太极拳的内在要求。
例如开与合:
它们是方向相反的两种对称的力。
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双方
共处于物体的同一体;
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凡物体都在运动着;
运动有自身的或外力作用下的运动。

太极拳行拳走架;
就是自身一种内在的运动。
“对称劲”的修炼是
通过意识的作用引导肢体阴阳;
开合、虚实等辩证运动;
以强化人们的意识;
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
提高健康水平和防御能力。

南京的杨锦富 15:51:13
太极拳的八法势势不离“对称劲”。
以掤劲为例:
手臂前掤时命门后撑;
手臂上掤时重心亦有下沉之意。
“对称劲”在太极十三势的
虚实转换中形成并灵活运转;
一定需要加以细心体会。

还有太极拳的缠丝:
进退、左右、上下、里外;
順逆、引进都要缠;
其关键在于均衡、对称、协调;
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
阴阳得中;
虽有主客分,一气甚平均。

修炼“对称劲”;
可以把零散的、小的力
整合成整的、更大的劲。
也就是调动全身整体之力;
这就是周身一家形成一个整劲。
这既可以实现身体的协调一致,均衡发展;
也可以使内劲和外力结合成为整体;
通过蓄发、收放、屈伸、柔刚
等劲力发放出技击的合力。

南京的杨锦富 15:51:57
太极拳的要素: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立于平准,活似车轮;
其根在脚;
主宰于腰;
形于手等;
只有通过“对称劲”的修炼
才能达到要求和提高水平。
劲力不整,不可言“懂劲”。

“对称劲”贯穿于太极拳行拳的始终;
可以说是太极拳习练水平的一个标志。
要真正练好太极拳;
就需要反复认识;
细心研究,深入进去;
多下功夫。
否则,难免肤浅。

南京的杨锦富 15:53:26
太极拳应该讲究意为先;上下随,内外合,六合归一;特讲究整劲。要求以脚催腰、腰催手;脚到手到;手打三分;... ...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6: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太极拳的意:
从用意特点而言;
太极拳也有其他拳术的用意共性;
即聚精会神、敛神聚气;
但还有其独具的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用一半意到用一丁点儿意;
    用意不执著,即不硬用、死用;
用意不全用;
即用一半或更少
甚至一丁点儿;
以至用意中
不用意才算真用意。
这听起来似乎令人费解;
实质是要求从用到不用
有一个半用的过渡;
做到无意中用意。
太极拳习练者要通过有意用意
修练逐步过渡到无意用意;
一旦做到了无意用意;
那么拳味、拳韵会自然溢出。

2;似用非用:
    半用与一丁点儿
是从用意的“量”上来说的;
而似用非用则是从
用意的“质”上说的;
质量两方面都关注到了;
用意方准确。

用一丁点儿“意”;
剩下的“意”干什么去了?
心猿意马?心思另用?
不是!
其余的“意”是在休息中静待。
故而恍兮惚兮;
如醉如夢;
清静拳境;
无欲无我。

懂得了太极用意的特点;
再看用意的方法:
习拳者或许不会有偏执与误解。
1;意念调控法:
    太极拳的动作形式
如万花纷呈,气象万千。
其原始的贯串与结束
都是通过意念调整、控制;
始、中、终、转均不离意;
故有“形松意充”意紧”之说。
在整个練拳的过程中
意不能断,不能散;
不能堵,不能乱。

意断则不能“连续不断”;
意散则不能“周身一致”;
意堵则不能“身心轻灵”;
意乱则不能“虛实分清”。
斷、散、堵、乱
是用意中常见的偏颇现象;
会影响运拳之效;
须时刻警惕。
只有克服意的断、散、堵、乱;
才能形成起码的基础定力。
意念调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身形手势变化及以意引气;
因此意念调控
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用法。

2;口诀导引法:
    又叫语言诱导法。
当我们默念或者出声念
某一条前贤总結的口诀
并贯彻于动势中时;
似乎这种口诀就是一种神秘力量。

比如默念: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刻刻留心在腰隙;
腹内松静气腾然。

开始念时不一定能句句词词落实;
但是行拳久念則必落实无疑;
且会有新的体悟。

3;观想情景法:
    观想是用意的较高层次与实用方法。
比如在预备态中为了获得全身松柔;
我们可以观想自身无衣无帽;
观想自身如游丝;
如轻烟,如微尘等。
为了获得清静拳境;
我们可以观想自己
身处浩瀚海边,微波荡漾;
或者身处绚烂繁花边;
空气清新,阳光和照等。

随拳势运作;
某些动作名称为我们提供了观想引线。
如 “如来吞月”
  “武松脱拷”;
  “二龙戲珠”;
  “金雞独立”
  “白鹤亮翅”等;
随动作要求及变化
进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观想;
必定会自然地提升
意念的调控力度;
这种力度是一种自在与自由;
没有丝毫的僵硬与勉强。

4;精神感应与凭借法:
  精神感应与凭借法表现为感应遂通;
因敌变化、一触即发;
是用意的高层次。
习拳处于无意用意状态;
靠的是灵神、灵气、灵机;
拳者感应与凭借的是说不清;
讲不明的灵机在调控运拳。

一趟拳运完;
拳者似乎不知不觉而又清醒自如。
返观内听,精精明明;
聪聪慧慧,自在自由;
不可测量,似乎有神灵在自身;
让自我轻如光影;
柔若无骨,软如流水。

这个神灵是什么呢?
是自身的内气;
内灵与内劲的结晶体;
是练拳者精气神的
和谐一致与体用一致;
是天、-我、拳、道的归一。

或许什么也不是;
就是精神感应与凭借;
甚至连精神感应与凭借也不是。

拳如果练到此种境界;
则是神仙之境;
是佛性之境;
是如如之境;
是上上智之境。
此境高妙,无以言语;
或许一语道破而再语则错。

习拳者要不断培植与探究
高层次的精神感应与凭借的运拳技艺。

上述四种用意之法;
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
但习拳者只要夯实基础恒久用意;
次第依阶而升;
以心相悟;
以体相证;
则不愁不得。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