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外摆脚则是先拇趾后小趾领劲,逆缠提腿顺缠落步,如“初收”接“前蹚拗步”和“双摆莲”等式。提腿的程序是脚膝胯,出脚、落脚的程序是胯膝脚,这种练法锻炼了腿部的节节贯穿和顺逆缠丝,还引动了腹部的丹田鼓荡,即提腿时收腹吸气提肛缩阴,出脚时呼气凸腹会阴下沉。再如“倒卷肱”后退撤步时,两膝要先双顺缠外撑重心移前,再双逆缠里合,重心移后,后撤的脚要走里弧,脚掌里侧擦地逆缠顿步落实。关于弓蹬步和偏马步,弓步的腿是顺缠,但膝部又要里合,顺中有逆。蹬腿的一侧是逆缠,但膝部不能跪膝还要外撑,逆中有顺。两条腿像拧麻花一样,使两胯松沉下来,使裆部像桥拱一样,充满撑劲,为上盘和中盘的圆转灵活创造条件。总之,腿上的缠丝功夫也是非顺即逆,非逆即顺的运动方式。
练太极拳胯部两侧的髋关节和两臀,不论是前进后退,还是左右移动,都要裆走下弧,倒重心时不要前俯后仰和左右摇晃,要靠髋关节带动躯干,不要躯干跟着手走,而是躯干指挥着手走,要走出对称劲,如“单鞭”、“斜行”等式。变换重心时要靠两臀的翻沉裆走横8字,把骨盆练活。这一点很重要,它既保证了身法的中正,又有利于身体的重心稳定和内气下沉。不论是慢运柔化劲还是快发刚弹劲,太极拳强调用腰劲,不要用肩膀和胳膊那点劲。走腰劲的诀窍,就是臀部髋关节的左右翻沉,它既带动了胸腰的左右旋转和脊椎的节节折叠蛹动,又引动了内气内劲的出肾入肾和中气贯顶,如“掩手肱捶”的冲拳发力,蓄劲时沉右臀翻左臀胸往右转,收腹吸气,气贴命门,发劲时沉左臀翻右臀胸往左转,呼气凸腹,气沉丹田,命门后撑。“出肾入肾是真诀”。至于裆部要时刻保持圆裆松胯,也就是说,两腿走合劲时裆要撑开,不要夹裆,两腿跨步打开做弓蹬步或偏马步时,裆要有撑劲,不要尖裆。太极拳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运动骨盆,骨盆运动的同时,尾闾的摆动,震动了脑脊液和马尾神经,按照道教的说法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所以,骨盆运动不仅和中气的贯通有关,而且为丹田内转创造了条件。
太极拳练腰椎就是要命门后撑,不要凹腰撅臀,转腰时脊柱要中正,不要乱扭乱晃似“水蛇腰”。命门后撑有个诀窍,就是两手相合时,外面的手要有向里相合的劲,里面的手要有向外撑的掤劲,形成合力,命门自然就会撑起。两手打开时,两手要有相合前掤之意,命门也就自然撑起。总之,前掤之中两手之间的虚空部分要在意念上视为一个向外掤圆的弧线,不要想象成直线,这样就有了阻力感,才会有命门后撑。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技法,都离不开这种命门的后撑劲,具体练法就是在两手的运动过程中,都要走弧形路线,在走上弧或下弧的同时,还要走外弧或里弧,形成一种划立体圆球的过程,而不是只平面画圆,这样打起拳来才能像一个气球在大地上滚动,周身充满掤劲,八面支撑。
太极拳的修炼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中气贯足,脊柱在对拉拔长的条件下,通过臀部的左右翻沉,胸腰的折叠和左右转动,中枢神经得到蛹动贯穿的锻炼,中气得以上通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对沟通任督二脉,畅通“小周天”有着重要作用,如:“六封四闭”、“击地锤”接“翻身二起脚 ”等势,走的是腰和脊柱的螺旋劲。
太极拳的松沉功夫主要是在虚领顶劲,脊柱对拉拔长,中正不倚的前提下,两肩两胯既要松又要沉,什么时候也不要耸肩挺胯,即便是走肩靠,也是以胯送肩,而不是以肩带胯,耸肩既没有发劲的根,又容易把内气带上来,横气填胸。如“金刚捣碓”、“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的拳式中都有这种肩的靠劲。练会以胯带肩的靠劲,对下一步练胸靠、背靠、背折靠,就会轻车熟路。至于两胯,什么时候也不要挺胯、绷胯,要时时保持松沉,胯一挺或胯一绷紧,就会失去守中的中定劲,腰也不能圆转灵活随机应变。所以,练拳时要把身体的躯干放在两腿上,而不是支在两腿上,“神仙留下健身方,开裆下胯最为良”。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开裆就是不要夹裆,要圆裆,下胯就是腹股沟要里收下沉,这不仅能保证立身中正,虚胸实腹,胸腰旋转灵活,在健身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太极拳的“白鹤亮翅”转斜行,是个摔法,上盘双手要走离心力的发放劲,但又要有向心力的守中劲,上盘为阳,发放为阳,守中为阴,这叫阳中有阴。下盘右脚要向上盘输送向心力的劲,左脚要向上盘输送离心力的劲,下盘为阴,向心力为阴,离心力为阳,这叫阴中有阳。阴阳互相包容在这里达到了对称和谐与统一平衡。再如“掩手肱捶”,上盘的前拳后肘,上盘为阳,前拳为阳,后肘为阴,这是阳中有阴。下盘的两脚抓地,两膝里合,裆走合劲,右脚向左肘给的是向心力的劲为阴,左脚向右拳给的是离心力的劲为阳,下盘为阴,这叫阴中有阳。特别是丹田内转力点和外形肢体发力点的对称和谐,丹田内转力点为阴,外形肢体发力点为阳,我把它二者在运动中的轨迹称作反向对称和谐,如:“六封四闭”第一动和“斜行”、“掩手肱捶”等式均是如此。它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鱼和阳鱼相互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一样。从丹田内转的角度讲,内为阴,它走的劲是守中定的劲,属阴,从发丹田力的角度讲,它属阳,可谓阴中有阳。从肢体发力的角度讲,外为阳,发力点是出劲,属阳,但是它又必须有守中定的劲,属阴,可谓阳中有阴。
这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包容的对称和谐功夫,既是发放与守中、离心力与向心力相统一的保障,又是松活弹抖劲力的动力源泉,由于阴与阳两种力量做相反的螺旋运动而产生的螺旋震荡,才使外在形体表现出松活弹抖的劲力特征。它不仅给人以形体上的工整和谐之美,而且在技击中,也起着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兼备的重要作用。
太极拳在技击实战中的表现形式必定是“快”,况技对抗,双方争强斗胜,战机稍纵即逝,抓住战机,以威猛的内劲,加上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方能克敌致胜。如“力贵迅发,机贵神速,一迟即败,一迅疾即得势”,“进如疾风吹人,电光猛闪,愈速愈好”,“彼挨我何处,我意即到何处,气也随着而出,如斯响应,疾如电挚”,“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如此可见,太极拳的技击与其它对抗性的竞技运动一样,都是十分重视力量和速度。“快”才是实战和应用时必备的重要方式。
为了达到“疾迅谁能敌”的目标,太极拳采取了独特的训练方式——慢练。因为太极拳理法精密,要求所有的动作均在意念的支配下,由内及外,以意导体,以意导气,使意、气、劲的活动达到高度协调的境界。就像看录像的慢镜头动作一样,只有动作缓慢,才便于解剖分析、领会动作要领,便于熟悉攻防动作的运动路径,便于形成动作的自动化,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在技击时心理上只有觉得对方的动作慢,而不觉得对方的动作快。具体来说,首先要通过这种慢练来掌握太极独特的身法要求,太极拳的身体姿势调节是以“五把弓”原理为依据,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太极身体姿势”模式,即把人体各部分调节成由躯干和四肢共五把弓组合而成的一个统一的弹性体,在意识的支配下,使身体以腰脊命门为中心,各运动环节由内及外,由近端环节到远端环节,节节贯穿,对拉拔长,从而产生强大的弹性力,这就是太极拳的以意导体;然后,再通过慢练,可以摧僵化柔,掌握空胸实腹,气沉丹田,以意寻气,以气导劲,求得意、气、劲的完善结合,达到“浑然一气、周身一家”的高级境界。这一阶段,就是制造强弓的过程,需精雕细啄,不断完善,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和调整成一个强大的弹性体。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如何蓄劲张弓,将身体的劲力组合成一股合力,做到姿势正确,又能时时处处将弓拉得满满的。那么,只要一搭上箭,自然一触即发,迅不可接。
所以说,太极拳的慢练是造弓和张弓,也就是将人体变成强大的弹性体,并时时处处保持蓄劲姿态的独特训练方法,张弓是为了放箭,慢练是为了快用,慢练是手段,快用是目的。
为什么太极拳的技击动作特别快?我们可以进一步从太极拳独特的运动特点来解释。太极拳在技击过程中的“快”,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起动速度快。在完整的技击动作中,动作预备期的长短和起动速度的快慢是整个技击动作速度和效果的关键。太极拳最注重内动的调节,要求“内动不予人知,蓄于内发于外”。五把弓调节所产生的弹性力和相应的意、气活动所产生的强大压力,均是以预应力的形式,时时处处积蓄着强大的能量。加上太极拳棉里裹铁,内刚外柔的状态,使身体内外产生巨大的压力差,里面就像加满了压力的气枪,在对手根本无法捕捉你的预备期和起动信息的情况下,突然发出迅猛的冷劲,以收出其不意的效果。
2.进行速度快。太极拳发劲时,不但要能发出突如其来的冷劲,而且还能在发劲的进行期产生更大的加速度。根据太极拳“源动于腰,由内及外,节节贯穿”的运动模式,内劲是以柔性的运动链形式传递,运动链的近端先做加速运动,也就是源动于腰,使其动能由内及外,自近而远传递,就像多级推动火箭一样,通过运动链各环节的逐级加速放大,到末梢环节获得最大的速度,给人以雷鸣电闪的感觉。
3.效应速度快。一般来说,当技击动作作用于目标后,也就是技击动作的效应期,在阻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技击动作往往受到制动,使效应期速度急速下降而影响技击效果。太极技击运用中讲究“触处成圆”,注重螺旋劲的运用,虚实转换灵活自如,避实就虚,借力打人。不管是推手或是散手技法,均要求在控制对方腰轴的前提下,以自己强大的劲力,引导和驱使对方的来力做圆弧运动,并绕着其本身轴进行加速运动,加大效应期的速度,延长作用时间,从而达到加强打击力度、控制劲路和破坏对方身体平衡的技击效果。
太极走手: 分五手指找手腕内侧的阴面递个,与五手指找手腕外侧的阳面递个。
一般只知道阴面递个,而阳面递个知道的人不多。走手是阳面递个与阴面递个配合的功夫。梢节领劲一般是阳面递个先延伸、膨胀产生小圈与滚动摩擦力,然后是阴面递个带出滑动的弧线与螺旋升降力,阳面递个的小圈与阴面递个的弧线构成各种“6”与“9”的轨迹。外在看好像是转动一次,实际上,是梢节递个转动了两次。只懂转动一次就领劲的,大多是没有效果的假走手。
第一次阳面递个的转动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引动对方,借起对方力。第二次阴面递个的转动才能领劲对方走动。
两头卷曲,一般只知道两个关节以上的弯曲,不知道两头空间延长线的弧线的相接。比如两手对话配合的运动,双手运动方向要在双手空间弧线延长线相接在一园面上,如此双手的轻重配合才有效果。不如此就是没有效果的假卷曲。
两头卷曲是实体的卷曲与虚线的卷曲,协调配合的运动。
阴阳递个,虚实卷曲才是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完整内容。另外,一般进攻主要是梢节领劲为主,防守主要是两头卷曲为主。
太极拳胯以上要直,胳肢窝里夹着个鸡蛋,不能夹破了,也不能掉了。肩膀关节要松开,主要是小臂动。两手抱球是双护肘,要成球形,里边是气、是水。劲大了,气和水就跑了,掤劲就没了。另外,别把气球掉了。上下轴放正了,手脚动是轴先动。
太极拳的接手
1、从侧面接,别接对方的劲头儿,接他的边儿。
2、微微地滚着接,用圆弧接。(指的是接触的一刹那,要紧凑,看不出来才妙。)
3、用点接手,在点上用掤捋挤按等劲儿,大小有学问。
4、接触点上不叫劲,他要哪儿给他哪儿,虚处找他。
5、手腕活,掤捋挤按随对方变化而变化,要做到无过无不及。
6、用神意接,不要给劲。
7、接手不是乱动、妄动,而是自己得机得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