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16 15:43:21

太极拳练腰的过程:先是挺命门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这以后再练习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16 15:49:18

太极拳劲力发放的八字标准:惊弹抖擞松沉整透。
要点
掌握发力顺序,体验身体的波浪运动与躯干的冲击力。
向后摆动的用力顺序:1、身体放松做好后弓(身体背部的弓形)并使脚落实(劲起于脚),2、利用腿部肌肉受压迫后的弹性力向后推移身体(蹬之于腿),
3、腿力推动命门后移,上下力量有了联系(主宰于腰),
4、利用腰部的移动和身弓的张力带动肩背用力(力发于脊),
5、舒松的手臂受牵拉后顺势回带(形于手指)。
向前摆动的用力顺序:
1、在手向后移动的过程中身体放松向前移动做好前弓(身体前部的弓形),前脚跟抬起,
2、前脚跟积极下踩蹬腿,后腿也蹬腿,跟步上前,配合前腿发力(这样,既有一个腿脚的摆动,也有两个腿脚的配合摆动,此为惊弹力发生的根源),3、命门后抵、气沉丹田、小腹收缩发力(加速了身体的摆动,提高了身体的抖擞力量),
4、利用前弓张力的反弹力和命门的摆动力的牵引力,胸脊再次摆动发力(动量迭加产生炸力),
5、手臂蓄劲前拍,一拍弹回(可以把前面积蓄的力量完整的深入到对方的身体之中,而产生动短、劲长、意远的透达效果)。
身体的波浪运动:一个摆动在另一个摆动的过程之中。
躯干的冲击力:躯干在移动过程中惯性力与弹性力。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18 12:17:24

太极拳是以练腰、练圆为主的拳技,行架、推手时腰的转动、带(引)动水平和质量,是审视、评判拳技水平、质量的重要依据。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19 18:45:27

为什么太极拳要用腰胯带臂,就是因为,只有腰胯的转动才符合似正似隅。超出这个范围就要移动中心,所以,又说太极拳是柱体旋转太极。因为,人要想符合柱体旋转形成空体状,只有经过四十五与九十之间的转换才能完成。而且,势与势的交接都要经过四十五度,即便是定式都要有手在正前方身体斜向四十五度的,这样才有阴阳二气产生对拉的内劲。一有旋转必到四十五转接下一式,这是规律。没有整体的内里旋转是出不来这个状态的,必须是以内动带外动,是指内气的运行而言的。不只是字面上那么简单,必须体悟。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1 19:52:28

       太极拳的沉肩坠肘,是太极拳对上肢运动状态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其本质在于肩胛骨的松沉与外展,也就是说只要肩胛骨沉降外展,自然就一定是“沉肩坠肘”。肩胛骨的基本运动为上提、下沉、内对缩、外展四种,所谓力走后背,实际就是指腰腿部大肌肉群发力时,力沿脊柱上传,至肩胛骨部,通过肩胛骨的支撑传导作用(肩胛骨处在沉下外展状态),传递给臂、手。要求在发力之前手臂先到,所谓稍节起,根节催。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1 19:54:58

         太极拳的肩是松沉的第一关卡, 沉肩墬肘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後面还有一句就是(沉肩,墬肘)提腕,坐腕,跟立掌劲透指,为何呢?因为手掌是上半身劲的出口,如果肩没有松透的话劲就无法贯串出去,如此就会僵硬,一般为了要掩饰此一缺奌变成了慢慢来,比手划脚的太极拳,这是错的,太极拳要能慢能快才对。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8 09:16:30

一套83式传统太极拳,脚下便有二十几个步型,名为太极拳,而拳(捶)的动作不多,有上、卸步搬拦捶、撇身捶、肘底捶、指裆捶等11个捶式,掌型多于捶。83式拳以阴阳分为163个阴动,163个阳动共326动,从起式到收式脚下326次阴阳变化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少一个变化脚下便出现双重,双重为病。练拳双重,周身能畅受阻,技击只有失败。双重为阴阳变化之过渡,仅仅瞬间即逝,停留为病,为致命之病,明理的拳家绝不能带“病”修炼。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8 09:30:59

中正安舒 立柱式身形
太极拳脚之运用,离不开方向和方位;因为脚是根,太极拳离开根就什么也不是。传统教拳的四正位和四隅位以外接圆勾画成一个圆形的“八方线”图。左右脚,哪个脚是重心,便是实脚,脚下便是八方线中心点。方向方位清楚,虚脚的位置也明白,行功练拳,东西南北方向明白、准确,不偏不斜,从中心点盘架子,人处于中央位置才有可能利用空间,随拳势发展而发展,随拳动作变化而变化,布局周密,照顾到四面八方。练太极拳把握中正安舒,将拳盘得轻灵圆活,脚下的方向方位是十分重要的。这便是符合太极拳拳理拳法要求的太极脚。脚下的尺寸关系着身形的中正安舒。脚下的尺寸是十分严格的,坐步的实脚在中心点,尾闾“坐”在原足跟的位置,膝不过大趾趾甲根,也就是足尖、膝尖、鼻尖的三尖相对。“抱七星”实手的大指遥对鼻尖,虚手在臂弯,虚脚出在实脚的一侧18处,保证了脚与顶的中轴线,这是科学的立柱式重心,也就是立柱式身形。这样重心位置在变化中有严格的尺寸要求,绝对的保证身形的中正安舒。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8 09:46:19

太极拳脚下虚实变化是渐变,绝对不能突变。出步或并步,要分解成若干小动作,侧出脚从侧到正,如“起势”,先是大脚趾着地,过渡到二趾、中趾、四趾、小趾逐渐着地,再过渡到前脚掌,后脚跟,全脚平落在地上,这才算完成脚与脚阴阳的变化,也就是重心的变转。从此练法不难看出,太极拳的脚下功夫很重要,练功的过程,就是大树往地下深深扎根的过程。日久天长,太极拳的功夫自然上身,捷径是没有的。其实,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的脚下功夫,阴阳变化一通百通,道理极为简单“其根在脚”,是太极拳的根本。实脚变虚脚只能渐变,这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不能以腰胯横移两条腿变重心,这
种悖于阴阳变化的动作,脚下不易出功夫。
松,是太极拳的拳魂。脚是根,松身先松根,故松脚在太极拳松功中是首要的。人体的重量全压在双脚上,使我们的双脚变成可阴阳变化的太极脚是十分艰难的。脚不松难以使人体起支撑作用的骨关节放松,脚松方可能节节贯串松到顶,脚下有“双轻”之感,进而达“腾虚”之上乘功夫,达到“用意不用力”的境界。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8 11:33:02

太极十三式的窍位对应
一、手法(劲法)
1.掤劲:以意贯注下丹田(会阴穴),引气使手臂向前上方沿立圆离心旋转。
2.捋劲:以意贯注祖窍穴(注1),引气使手臂由前伸回收;并向左或右沿平圆旋转。
3.挤劲:以意贯注夹脊穴(注2),引气使双手相合推出。
4.按劲:以意贯注檀中穴,引气行向下丹田(会阴穴),使两手臂回屈,两手心下按。
5.采劲:以手指拢握对方的手腕或肘关节,用意由性宫(卤门)引气经肺俞穴直下涌泉穴,向下顿挫牵引。
6.列劲:用意由中丹田引气经两肋上达卤门,以手抓截对方反关节横向弹抖。
7.肘劲:以意引气由涌泉上行经尾闾、两肋至肩井穴,用周向外靠击。
8.靠劲:以意引气由涌泉上行至玉枕穴,以肩、背向外撞靠。
二、步法(身法)
9. 进:意想会阴,以气催身(步)前进。
10.退:意想祖窍穴,引气催身(步)后退。
11.顾:以意引气贯注檀中穴,催身向左闪转。
12.盼:以意引气贯注夹脊穴,催身向右闪转。
13.定:既中定,要气沉丹田,动中能定,动中能静,中定在虚实之中 。
 定:定分身法与心法;身法:身法十目:提顶,摄尻,松肩,沉肘,含胸,拔背,敛肋,裹胯,腾挪,闪战。正如打手要言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心法:要求心无旁鹜,抱元守一,处事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做到拳论中所云:"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境界。
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查看完整版本: 南京凌派陈照奎架陈式太极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