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4-3-31 19:21:38

练出沉以后,气,也就慢慢的练到身上了,比如手臂的气,必须练出手臂的沉的同时,手臂会的感到强烈的膨胀感,和手掌的通红,这就是手臂的气练出来了,练到开跨沉裆以后,气,也就跟随着练到腰裆,那莫,内在的球,必须在练出沉、练出气以后,才能强烈的感受到。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 09:17:31

练太极拳一定要放松肩肘,放下压力。
  太极的慢,亦对心理健康有益。太极拳其中一个要点,是“沉肩坠肘”,意即肩膊及手肘要放松,不要夹紧肩膊,也不要翘起手肘。要做到“沉肩坠肘”,心理上不能太紧张,心胸要广阔。“这个说易做难。”想把太极练得好,还须先调整心态哟。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 10:10:48

    习练太极拳要高度专心入静用意,必须全神贯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个部位,乃至贯注至U中指指肚。打拳时拇指小指是否相合到位?穿掌时劲运到中指了吗?陈式太极拳一路,83个式子,几百个动作,编排严密,连贯性强,绝对不能走神。    打太极拳强调专心用意,打拳时每个动作理法劲道都要体现出来。一走神 ,拳式就会走错,拳就打不成了。有人说走路散步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其实走路时仍可以想事,难能入静。而练太极拳则是入静的最好方法,因为它是动中求静。站桩是静中求动。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 10:31:36

练拳要“周身一家”,劲要整。大小动作都是如此,都要体现在大脑的指挥下以丹田内转带动全身;以脚蹬地汲取大地的反弹力,从而使人体的内力与外力合二为一。双手合,手脚合,腰腿背均要说上话,全身配合好,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由内及外完整一气,防止单摆浮搁。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2 10:56:27

水木秦淮 发表于 2012-8-23 12:03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书法、绘画、戏剧歌曲还是武术,都讲究独特的韵味,太极拳也讲求拳韵、拳味、拳品。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兼修,身心兼练的拳术,一个人通过练拳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自己的风度、气质、情操和修养,这就是说你找到了太极拳的“太极味”和神韵。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4 08:58:40

太极拳应该是下面指挥上面:每一动均由脚心涌泉先发动,以气贯串每个关节由下往上催动。
里面指挥外面:在内是气,在外是形,每一动也是由内气催动外形。
虚静指挥实动: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意为向导气随行,由静而动,虽动犹静。动以静为根;实以虚为本。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4 09:09:10

传统太极拳的应用之道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弱小胜强大。
传统太极拳的精髓是什么呢?
首先是松。松分为“体”与“心”,体能松则气血流畅、筋脉和畅、五脏得其平衡、上、中、下三焦了无阻碍,病何能侵其体?且全身筋络松开,身体各关节像弹簧的状态节节贯串、处处落笋,而能落地生根。“心”能松,即能随气而松沉,心必见日益强健,而心情如能轻松愉快则百病不侵;古人所谓上医医未病,传统太极拳可谓上医之良药。在应用上,传统太极拳主要动作统仗松化与不丢不顶,遇劲则卷而松化,随劲引走,使其力无所用,此乃为以柔克刚。 其次是养气积气。 一般武术及太极拳只讲气沉丹田,而传统太极拳则强调要心与意、气相守于丹田,勿忘勿助,如鸡孵卵;练拳时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当空气如水,意到气到,久之自然水到渠成。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4 09:17:43

学习太极拳,不在学会什么,而在怎样放弃、不用力,是日损,不是日益。能用意不用力,自然而然的便守中,自然而然的便阴阳相济,用之不用费心机,想也不用想,自然反应便是阴阳相济,轻轻松松的把人放出,无为而无所不为。太极拳本身幷不神奇。但功夫到了高级水平,确实又令人感到神奇,这是功夫上、认识上的差距,是太极拳原理超出一般人常识范围的缘故。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4 10:22:34

太极拳裆走下弧移重心,对全身的牵动是无微不至的。但细微之处太多,必须在长期修炼中轮流侧重,慢慢地找感觉,不可能每个动作或每次练拳全都顾及得到。况且细微处变化丰富,不同动作、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练拳阶段,对同一个部位的体验可能同中有异。这就要求不厌细腻,又不迷失于细微末节之处。应当把诸多的细腻微妙之处统一于一个大的方向、纲领之中,把复杂简单化。如在裆走下弧移重心的过程中,把身体各部的配合,统一在一缩一伸这个简单的动作之中。“一缩”,是指裆走先半弧时,脚、腿、胯接来下面大地之气上送,手、头、身接来上面天空之气下送,天地精华之气相向相合于腰裆一段,腰身及四肢随之向腰裆松收。“一伸”,是指裆走后半弧时,腰以上气向上行送入天空,腰以下气向下行送入地下;上顶头,下蹬脚,逆向对拉,腰身及四肢随之伸展放长。一缩一伸是太极拳运动之大要,是内感外动的整体形象,涵盖了劲力.的一蓄一发,神情的一卷一舒,韵律的一抑一扬,意气的一鼓一荡。全身一切大小粗细之处,无不被纳入这一缩一伸的大潮流之中。细察这整体的一缩一伸运行规律,都是对称互动,互借反作用力;都是沟通天地,天地人合拍的运动。一缩一伸的动力来源,主要不在本身,而在天地,其中又特别明显的在地。凡向下行者,主要是利用自身重量,借着地心引力下行;凡向上行者,主要是利用自身轻量,借着地面反作用力上行。
借力而行,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4-4 10:31:45



太极拳裆走下弧移重心时的各处流动感,包括裆沿下弧线的流动,意气在两腿之间、腰脊之间、手臂之间的流动,以及由此而带动的肢体动作,都是有序、有效放松而松出来的;都是舍己从地、一缩一伸的结果;都是通过分虚实,将垂直向下的地心引力和垂直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进行分解,将垂直的合力分解为各个方向的分力,使意气和形体能根据拳势需要的方向而运动的结果。地力对人体的作用本来是单调的、死板的,但可以通过一气伸缩之法连续不断地分虚实,连续不断地将地球对人体的影响力激活,并用来引动以裆走下弧的形式移动重心,变化出丰富多彩的拳势动作来。地力所反映的自身重量和轻量,人人都有,随时可取,是最强大的行拳动力,若视而不见,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查看完整版本: 南京凌派陈照奎架陈式太极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