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 发表于 2012-9-3 14:0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内家太极拳大原则的发劲点在脚后跟,领劲点在双腰、腹部坚实点在下丹田。在围绕中轴左旋右转的不同8字轨迹中,领劲点过渡到双肩。掌握内三合操作的三点,外形上形成螺旋升降,杠杆传导的运动模式。 内家太极拳大原则下的变化是:发劲点可以移动,如力从脚后跟转到后腰,以后腰为发劲点,以肩臂为领劲点、腹部坚实点劲象转为斜上。发劲点也可转到夹脊穴两旁之大筋,领劲点转到前肘,腹部坚实点劲象转为斜平圆。也可肘部领劲点通过内劲运动转到手领劲等。领劲点,腹部坚实点随着拳架的需要在作不同的变化的,比如太极起式,起、领劲点意劲在手,落、领劲点转到肘部。云手上穿、领劲点意劲在大指,平转、领劲点意劲在从大指转到小指,下落会抱时领劲点意劲在前臂阴面了。 随着领劲点的变化,腹部坚实点的轨迹也在作相应的变化,比如太极起式腹部坚实点作上下变化,云手腹部坚实点作左斜上与右斜上的变化。 领劲点,腹部坚实点随着意劲的变化作不同的传到杆杆线路变化,如肩靠,手领启动,在接触对方时变为肩领,此时是腹部坚实点膨胀斜上传到肩部,砰一下,对方就飞出了。
太极拳的脊柱是门轴:练拳时脊柱松的状态决定着胯的状态,我感觉脊柱--尾闾自然垂直的于地面就可,练拳和推手都不要紧绷出现力量,以往我们会以为所谓的用腰力才能保证接住受力,用腰力才能感受到劲,其实都是没有松开的表现,当你把所谓的腰劲松开了,胯坐正了,受到外力自然地被传导到脚底,腰(脊柱)才可以自由的运转。脊柱的旋转我体会就像旋转门;“脊柱是门轴,动是整体动”
如果练拳不明白胯的运作,那么整个拳架一定散乱不成形;胯在太极拳中是相当重要的观念,在其他拳术也是相当重要的观念。所以如果把太极拳的胯应用好,只要摆上其他拳术的样子,就可以使用其他武术的功夫,这是太极拳兼容并蓄的特点,但其他武术就算熟悉了胯的用法,却无法用出太极拳的功夫,主要是因为其他的武术并没有像太极拳训练松透的结构体,所以无法练出太极拳的功夫。
太极拳的起势及作用
当你两脚分开后,两脚将是直非直时,你两手同时把掌心向后旋转,这时松胯.重心放与两脚足跟,当两手接触对方虎口时,两掌全部放松,劲直到达腕部,同时含胸拔背,两肩下垂,(注意此时的劲力不能再提与颈部以上)两肩同时内收,上手臂与小手臂要求曲中求直,以肩关节为圆心向上划弧,(注意此时千万别以身体的重心前倾后仰)这时你的运动方向所产生切线力把对方打出,正象一个外力在圆球上所产生的作用一样。还有一点特别注意:初练时只体验一下它的作用在哪里,所以这时要求对方以站立以体重来压你,当你有所体会后对方在慢慢加力。由于运作需要多方面的连贯性,不但要有正确的动作和运动方向,还需要有不同时间的配合那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以下三点错误,使你无法完成太极拳起势的原因:1.手掌未放松:它所导致的结果是大面积的向上运动,而对方的线与点的向下运动,此时对方的压强远远的超过你。2.肩膀往上扛:它所导致的运动方向正与对方相反,此时对方的体重与力量所合远远的超过你。3.手臂的收缩:它所导致的运动方向即向上又向后,此时对方的体重与力量所合远远的超过你,而且你自己又把对方的作用引向自身。
如何鉴别此三种错误的存在,那就是只要对方感到你的运动所产生的作用力,与对方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那就证明你的运动路线错了。为什么是错了呢,因为太极所要求的是不顶。其次从力学角度去分析,面积与压强的关系,(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对方的运动方向所产生的面积是个点,而你的动方向所产生的面积是个面。此时你所运动的作用只能体现在对方的肩上,此时对方就能用力压住你不让你完成起势动作。所以要摆脱对方的压强,要改变自己面积问题,必须要产生正确的运动方向及运动路线才能解决此问题,那时的起势对方感觉无处用力,你的起势作用直至对方的中心,身体自然随着脚步的浮起而出去。
太极拳爱好者警惕白练与瞎练
太极拳训练中存在白练与瞎练的状况。白练枉费时日,收效甚微,瞎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故初学者及已学练数年而进益甚微者须警惕白练与瞎练。事物总是相比较地存在着,懂得什么是白练与瞎练.便会予以警惕.从而促进正练并练之有效。
先说白练的表现:
先学套路,后学理法。此现象很普遍。即先依样画葫芦,葫芦已画熟,再去学理法,理法明于心.葫芦不可改。结果葫芦是葫芦,理法是理法。意不在先手在先.不静不松盲目练,清静拳境不探求.招式套路急求成。有练二三年还体验不到清静拳境的味道.还不知道意对神意气与动作的调遣,还不知道太极的大乐趣、大愉悦在哪里。这种类型的习拳者尽管也经年累月地划弧走圈,但毕竞只是停留在丰富生活内容的初浅层面上.实属遗憾之举。故须十分明确。套路与理法同时学习.互相彰显。如若不然,再练三五年还是白练。因为一万次的白练加起来还是等于白练.
再说瞎练的表现:
一、姿势错误:如立身欠中正。下颏过于回收.头部俯仰成弊,腋贴身或腋离虚太过,两肘翘张,两肩僵紧.不明确身中垂线.运腿时膝过脚尖.手动不能从胸口出入,盘拳没有十字中心意念。开合不能经十字中心往返贯串。身紧体僵或身疲体软等。
二、拳掌错误:表现在拳掌变化没有半握拳的过渡,以腕言有折、坐、塌表现。以手变勾言,勾尖僵硬.手指肚紧捏。出拳正斜反侧。铿锵用力或横拔或直杵.没有内劲的培养等。
三、运行错误:表现在“入门五步”上.动作含混.不能体现以腰脊为主宰.以丹田为核心的拳法。以掤为例,身型手势下沉,拙力僵硬,不能表现心意引领.“掤在手臂”的要则,没有弹簧外向,水负舟行的感觉。没有棚内劲的运行或者运行错误。盘架错误的综合表现是不懂用意之窍在不执意、不经意.身子要松静与松沉。
有的只求外形、外招,不求内气、内劲、内术等。有的瞎练者不顾身体情形、年龄层次,单一追求形似,发刚猛之力.求踢腿之高。追压腿之低等,更有甚者,瞎练的人盲目引进硬气功、铁砂掌、铁布衫、少林散打的训练方法.呼吸努气、憋气、损气等,忘却了“一身舒适万法宗”的太极原则。
瞎练是导致假太极与坏太极的根因。长期瞎练者练坏膝盖练坏腰.练坏了脊柱练坏了颈。有的原有慢性病没有得到控制与治疗.反而加剧。
克服白练与瞎练的办法很多。主要是提高认识、落实流程、练悟结合三条:
一、坐下来学习与钻研拳理拳法。关键在于掌握理法、心法。一项项落实,不要贪多求快.急于求成。注意“拳打半步巧”。先从半个动作落实,即吾所言之先练就“种子”招式。然后逐一拓展。
二、观碟、读书、拜师、访友,相互交流,拓宽视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三、练悟结合。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练太极,要练与悟结合。太极拳是学会、悟会的.更是学精、悟精的。如此,方可克服白练与瞎练。
两头紧中间松,身备五弓含三空;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关键在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练拳的每一个动作,不管阴或阳,都先松一次脚,以意引领松脚,这种松柔、轻虚感,顺腿而上到顶,是最为理想的效果。日久,太极功夫上身,你便有两只双轻太极脚。
太极拳发出既快又沉的力的条件:
1,形体松紧统一,全身各运动关节保持既极其紧实同时又极其松活的劲;
2,形意统一,精神高度集中,形不离意,意不离形,所有的力的蓄放都要贯注清晰的意念;
3,形气统一,使呼吸处于高压高放的状态,并保持与力的蓄放达到严格的统一;
4,形形统一,保持周身上下形体的紧实不散,并同时保持运动时周身各部的协调一致;
5,形力统一,形体、眼睛、毛发、胸膈极力收放,与发力形成一体;
6,势力统一,保持身体运动形成的势与力的蓄放的统一性,势不离力,力不离势,势力相合;
7,轻出重收,力量启动时轻快而不僵紧,到达终点时一放即收,形成力量瞬间高聚的回刹力;
太极拳为了达到“疾迅谁能敌”的目标,采取了独特的训练方式---慢练。因为太极拳理法精密,要求所有的动作均在意念的支配下,由内及外,以意导体,以意导气,使意、气、劲的活动达到高度协调的境界。就像看录像的慢镜头动作一样,只有动作缓慢,才便于解剖分析、领会动作要领,便于熟悉攻防动作的运动路径,便于形成动作的自动化,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在技击时心理上只有觉得对方的动作慢,而不觉得对方的动作快。具体来说,首先要通过这种慢练来掌握太极独特的身法要求,太极拳的身体姿势调节是以“五把弓”原理为依据,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太极身体姿势”模式,即把人体各部分调节成由躯干和四肢共五把弓组合而成的一个统一的弹性体,在意识的支配下,使身体以腰脊命门为中心,各运动环节由内及外,由近端环节到远端环节,节节贯穿,对拉拔长,从而产生强大的弹性力,这就是太极拳的以意导体;然后,再通过慢练,可以摧僵化柔,掌握空胸实腹,气沉丹田,以意寻气,以气导劲,求得意、气、劲的完善结合,达到“浑然一气、周身一家”的高级境界。这一阶段,就是制造强弓的过程,需精雕细啄,不断完善,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和调整成一个强大的弹性体。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如何蓄劲张弓,将身体的劲力组合成一股合力,做到姿势正确,又能时时处处将弓拉得满满的。那么,只要一搭上箭,自然一触即发,迅不可接。所以说,太极拳的慢练是造弓和张弓,也就是将人体变成强大的弹性体,并时时处处保持蓄劲姿态的独特训练方法,张弓是为了放箭,慢练是为了快用,慢练是手段,快用是目的。
为什么太极拳的技击动作特别快?我们可以进一步从太极拳独特的运动特点来解释。太极拳在技击过程中的“快”,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起动速度快。在完整的技击动作中,动作预备期的长短和起动速度的快慢是整个技击动作速度和效果的关键。太极拳最注重内动的调节,要求“内动不予人知,蓄于内发于外”。五把弓调节所产生的弹性力和相应的意、气活动所产生的强大压力,均是以预应力的形式,时时处处积蓄着强大的能量。加上太极拳棉里裹铁,内刚外柔的状态,使身体内外产生巨大的压力差,里面就像加满了压力的气枪,在对手根本无法捕捉你的预备期和起动信息的情况下,突然发出迅猛的冷劲,以收出其不意的效果。 2.进行速度快。太极拳发劲时,不但要能发出突如其来的冷劲,而且还能在发劲的进行期产生更大的加速度。根据太极拳“源动于腰,由内及外,节节贯穿”的运动模式,内劲是以柔性的运动链形式传递,运动链的近端先做加速运动,也就是源动于腰,使其动能由内及外,自近而远传递,就像多级推动火箭一样,通过运动链各环节的逐级加速放大,到末梢环节获得最大的速度,给人以雷鸣电闪的感觉。 3.效应速度快。一般来说,当技击动作作用于目标后,也就是技击动作的效应期,在阻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技击动作往往受到制动,使效应期速度急速下降而影响技击效果。太极技击运用中讲究“触处成圆”,注重螺旋劲的运用,虚实转换灵活自如,避实就虚,借力打人。不管是推手或是散手技法,均要求在控制对方腰轴的前提下,以自己强大的劲力,引导和驱使对方的来力做圆弧运动,并绕着其本身轴进行加速运动,加大效应期的速度,延长作用时间,从而达到加强打击力度、控制劲路和破坏对方身体平衡的技击效果。 所以,充分了解太极拳慢练快用的实质和特点,全面提高太极拳特有的速度素质,是提高太极拳技击水平的重要课题。
太极拳腰活胸空了才有基础去慢练。
慢练的好处就是六合。只有慢练,才能慢慢掌握意与气合。人天生的气有自己的运行速度,意总比气快。只有在慢练中,慢慢气与意才合在一起。然后才会与外三合融在一起。与外三合融合了,才有气与力合。没有气的力是假的。